2. 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8医院全军精神疾病防治研究所,河南 焦作 454003;
3. 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上海 200237;
4. 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江苏 常州 213003;
5. 上海市青浦区精神卫生中心,上海 201700;
6.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 200030
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重大突发灾难事件都可能引发个体与群体心理危机,给广大民众带来严重心理创伤的同时诱发群体事件,影响社会稳定[1-2]。及时、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不但能够帮助经历者缓解痛苦,摆脱危机状态,且对维护社会安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实现对灾难经历者及时、规范、高效的心理危机干预,团队在实际工作中研究总结形成了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模式(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model based on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PCIMM),明确了危机问题架构,优化了干预程序,其时效性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疫情”)等重大应激事件的心理援助工作中得到了验证。2022年上海这轮疫情中,PCIMM再次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1 PCIMM的概念PCIMM是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以应激的多维反应理论为根本,以尽快解决个体危机问题为靶向,以综合干预技术为手段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该模式认为,危机干预应该从个体的不同需求层次入手,除了要充分调动危机个体的心理资源和应对能力外,更需要注重引导其解决当下实际问题,以尽快走出困境,为下一步开展系统的心理干预打下基础。PCIMM主张优先解决危及生命的、眼前的、容易解决的需求问题,然后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解决深层次的问题,最终帮助危机个体摆脱危机处境[3-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5阶,分别是: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每个人都潜藏着这5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不同。至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模型已经扩大为8阶,增加了认知的需求、审美的需求和超越的需求[5](图 1)。PCIMM主要以前5个需求层次为着眼点,按优先等级原则逐步解决相关危机问题。
PCIMM是以信任关系为基础、以连续评估为线、以问题解决为面、以摆脱即时危境为目标的多维结构(图 2)。PCIMM第一要务是与来访者建立信任关系,然后按需解决问题,最后结束退出,评估贯穿始终。
与危机个体建立信任合作关系是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构建信任关系应以个体最为关注的问题为切入点,以抚慰其内心脆弱点为重点,以获得其主动参与为目标,以沟通理解、倾听、呵护、鼓励支持等共情技术为措施。对于疫情背景下的危机干预,干预者既要有共情能力,最好还具备一定的防疫及医学知识,这样更容易通过应答性倾听建立信任关系。如危机个体诉说头痛、咳嗽,显得焦虑不安,干预者应表示理解并反馈给危机个体:“你从某些渠道知道新冠肺炎症状中有头痛、咳嗽的症状,所以担心自己已经被感染,是吗?”又比如对病毒传播过度恐惧的危机个体,干预者给出问询:“你认为病毒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无处不在,所以不敢开窗,甚至连睡觉都要戴着口罩,无法正常入睡,对吗?”这种方式会让危机个体感受到干预者正在关注并能理解自己。干预者还要能设身处地体会危机个体的痛苦和担忧:如理解大众对高传染性、似乎“无处不在”的新型冠状病毒的恐惧情绪;理解防疫一线工作者对自身感染的恐惧感、超负荷工作的身心俱疲感,以及未能挽救生命的内疚与自责。
2.2 评估:实时锁定问题PCIMM的评估强调快速、简单和全程,即用最简单方法、在最短时间内发现来访者的危机问题,并且随着干预推进,不断再评估以发现新的问题。评估内容包括:创伤事件(性质、强度、突发性、持续性)、接触级别(亲历、看到、听到、亲属等)、危机问题、可动用资源(内部资源、外部资源)等。
评估方法包括:(1)心理晤谈。通过语言交流与观察获取所需的信息。此评估方式的优势是简单、直接、快速,在获取语言信息的同时还能通过表情、姿势、语调等获得非语言信息;缺点是对问题条目与强度难以量化,容易遗漏关键内容。(2)量表评估。常用量表有:①患者健康问卷(PHQ-9)[6],评估过去2周的抑郁症状,共9个条目,每个条目0~3分,得分范围为0~27分,分数越高抑郁程度越高;②广泛焦虑量表(GAD-7)[7],评估过去2周焦虑症状,共7个条目,每个条目0~3分,得分范围为0~21分,分数越高焦虑程度越高;③应激感受量表(PPS-10)[8],评估1个月内感受到的难以控制、难以预测或超负荷的情况,共10个条目,每个条目0~4分,得分范围为0~40分,分数越高压力水平越高;④一般健康问卷(GHQ-12)[9],评估过去2周身体健康状况,共12个条目,积极和消极项目各半,每个条目1~4分,得分范围为12~48分,分数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差;⑤自杀风险评估量表(NGASR)[10],评估过去2周自杀风险,共15个条目,每个条目0~1分,得分范围为0~15分(0~5分为低自杀风险,6~8分为中自杀风险,9~11分为高自杀风险,12分及以上为极高自杀风险)。(3)生理与生化检测。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指标,皮质醇、甲状腺素、血糖等应激敏感生化指标,心率变异、脑电波、皮温、皮阻、红外热传感、瞳孔变化等应激相关生理指标。
2.3 问题:按优先等级解决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个体需求有先后递进顺序,往往低级需求得到满足后个体才会渴望获得更高层次的需求。PCIMM是非线性、非阶梯推进、非步骤分解式的,是以解决危机问题为导向,以优先等级为根本的混沌模型。这里说的优先等级就是2个以上问题同时出现时应该先解决哪一个?一般涉及安全的问题具有绝对优先权。而且各需求层次的问题之间互相联系、相互交叉,这也是系统评估要贯穿始终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些情况也可能存在,如在解决一个问题(如爱与归属)的同时也解决了另一个层次的问题(如自我实现),或同一层面的问题反复出现。
对于心脏骤停的猝倒者,最为紧急的是应用现场急救技术帮助其恢复心跳,从死亡线上抢回生命,然后转介到医院应用更专业的手段(药物、介入)恢复心脏功能。PCIMM有类似的步骤,由心理急救[11-12]和心理调控两部分组成。心理急救(如生理、安全层面)是首要任务,帮助个体脱离危险;心理调控(如归属与爱、尊重层面)是核心任务,帮助个体摆脱困境,恢复心理平衡。
2.4 目标:尽快摆脱困境危机个体所面临的困境往往是内部资源耗竭与外部资源缺失,既往的经验或应对方式难以解决当前问题,感到无力、悲观;由于生存环境、家庭结构等外部资源的破坏,难以从外界获得情感、物质的支持,从而感到无助、绝望。干预者应帮助危机个体激活内在动力,探索合适的应对方式,协调外部力量重新建立新的支持体系,不断解决所面临的危机问题,帮助其尽快走出当前困境,恢复心理平衡。最后,干预者应根据目标达成情况,确定是终结干预还是转介危机个体,并按需制订随访计划。
3 各层面常见问题与干预 3.1 生理需求层面生理需求层面危机问题常涉及基本生存所需,以及疾病、外伤等健康问题。干预者应能够引导危机个体主动获得物资或得到庇护。急救、催眠、正念冥想、放松训练、药物治疗及远程会诊等技术常用于干预此层面的危机问题[13-15]。远程会诊是便捷性和时效性非常高的解决疑难问题的一种选择;药物治疗简便、见效快,因而个体配合度较高。
3.2 安全需求层面安全问题涉及危机个体、干预者和其他被波及人员,如在马路上扬言要自杀者,就有可能给干预者、过路司机和行人造成伤害。危险一般来自2个方面,外界与个体精神症状。外界指场所、人员、医疗或干预、信息等:扬言要跳楼的危机个体可能会将干预者带入危险境地;携带病毒的个体可能会感染干预者;不当的医疗处置或心理干预会给个体带来二次伤害。危险的精神症状主要指个体失控的情绪与行为。
危机干预过程中,干预者在保证危机个体安全的同时应注意自身防护,严格遵循心理干预技术规范,以免造成二次伤害。常用技术包括:放松训练、保险箱、情感着陆、药物治疗、电休克、认知行为治疗等技术[16-18]。
3.3 归属与爱需求层面归属与爱是一个人与其他人建立感情联系,渴望在团体和家庭中有自己位置的需要。由于失联、被误解、被忽视、家庭成员遇难等原因,灾后个体社会支持系统会遭到破坏,归属与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陷入无助、绝望状态。
干预者应该调动各方资源(社区、警察、企业、民政及救灾指挥部)帮助个体重构建支持系统,并组建互助小组(共同经历者、同事/同学、朋友),提供即时心理支持[19-20]。常用技术包括:集体晤谈、认知治疗、家庭治疗、心理支持等。
3.4 尊重需求层面尊重分为内部尊重与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个体感到有尊严、不被歧视,具有掌控力、能达成既定目标;外部尊重是外界对个体掌控能力和状态/地位的认可,如影响力、经济地位、政治地位、贡献值等。危机个体由于对灾难发生原因的错误认知及自感掌控力减弱而感到自责或无能为力;泄密(如性侵受害者、病毒感染者、传染病患者)或被边缘化(剥夺工作权利)会导致歧视或其他压力,将加重心理伤害。
危机干预工作一定要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可应用心理支持技术和创伤聚焦的认知治疗技术[21-22]纠正个体对事件归因与掌控力减弱的错误认知;亦可通过宣教改变周围人对危机个体的看法,协助其重获工作权力,获得尊重感。
3.5 自我实现需求层面自我实现是一个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挖掘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危机可以破坏个体自我价值取向,出现消极退缩、自我伤害或反社会等异常行为。另外,部分个体可能会通过过度自我实现的方式(如超时、透支体力工作)来掩盖内心痛苦、救赎自己,或是将注意力从亲人离世的痛苦中转移出来。
任务替代技术、积极行为疗法均系常用的心理危机干预技术[23-24]。任务替代技术是通过协助个体寻找新的出路(找到替代方案-制订新的计划-得到承诺-协助落实)替代当前无效的甚至会恶化处境的应对方式来解决危机问题。积极行为疗法是引导个体恢复积极生活态度,从刷牙、洗脸、打扮、寻找食物水源、做饭等基本生活行为,到锻炼、联系亲人、帮助他人等社会活动。危机个体通过主动作为不断达成既定目标(仪表整洁、吃饱穿暖、家人放心、身体塑形、实现社会价值等),从而完成自我实现。需要注意的是,制订任务或目标应具体、可实现,以避免现实状况与目标相差过远而导致失落或绝望。
对于过度自我实现者,可通过认知治疗、放松训练和药物干预(抗抑郁药物、苯二氮䓬类药物、情感稳定剂)帮助其认清错误想法,学会自我放松,缓解高警觉状态,恢复正常生活节奏。
以上几个层面所提到的问题并不能涵盖灾后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干预者应立足实际情况具体分析问题和制定个性化解决方案(表 1)。
由于心理危机各个层面的问题涉及生理、心理、社会等诸多方面,所以一次成功的心理危机干预一定是多团队包括志愿者、救援队员、心理治疗师、专科医师、护士、警察、社区管理人员、法律援助人员、社会工作者等有效协作的结果。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面对面已经不是心理服务工作的唯一方式。电话咨询、视频咨询等已成为非常普遍的心理咨询方式。一个优秀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一定能善于借助通信、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高科技[25]提高干预时效、延伸工作时空。新冠疫情背景下,多样化干预措施,特别是无接触的信息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26]。
PCIMM形成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汶川大地震等灾后心理卫生服务,应用于汶川大地震、军事行动、新冠疫情的心理危机干预任务。实践结果表明,PCIMM能够有效改善危机个体的心理状态、应对能力及生理症状,提高其社会适应性(表 2)。
上述研究虽干预技术有所不同,但均基于PCIMM。汶川大地震,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应激、睡眠、心身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军事行动,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心理、脑电生理指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武汉新冠疫情,干预对象心理症状得到良好缓解,62.5%接受药物的干预对象后期可脱离药物治疗。
5 讨论应答、快速反应、平衡、认知和心理社会转变等心理危机干预模式[24]的共同特点是:提倡就近、快速的原则;遵循优先等级原则,即优先解决危害自身或他人生命安全的问题;模式结构可归纳为切入、问题探索、提供支持或稳定状态、寻找替代方案、退出等组成部分。由于文化差异与培训规范性不足等原因,上述模式在国内实践中暴露出操作性、时效性等方面的一些问题。PCIMM是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一种新模式,是在实战中形成的专家达成共识的理论模式。除具有上述模式的特点外,强调立足危机现场/事件的实际情况,注重解决当下危机问题。其任务目标明确:即时目标是脱离危险处境,近期目标是摆脱困境,远期目标是成长与适应社会。PCIMM危机问题框架更为清晰,容易记忆,干预措施易操作,非心理学专业人员经过培训即可现场开展工作,符合急救工作快速、简单、可普及原则。
通过对汶川大地震、军事行动、武汉新冠疫情等应激事件经历人员的研究发现,PCIMM可改善处于危机中个体的情绪、思维、睡眠及脑电活动等心理生理状况,降低应激反应,帮助摆脱困境,增强社会适应性。PCIMM的危机问题来自马斯洛需求理论的5个层次,一方面是个体意识不到或不愿意主动解决的危机问题,如失控精神疾病患者、欲自杀者的危险行为;二是个体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饥渴、睡眠、疾病、外伤、焦虑或恐惧情绪等。PCIMM可通过为当前危机找到新的替代方案,解决一个个危机问题,引导个体摆脱危境,学会新的应对方式,逐步恢复心理平衡,最终实现自我价值需求。
传染病疫情是强烈的人类灾难,对感染者、隔离者、救护者和志愿者都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致使部分个体陷入危机状态。危机处理不及时或不当会将个体逼入绝境,出现伤害自己或他人行为。有研究[32]发现,新冠疫情暴发的3个月内武汉及中国其他地区自杀死亡率增加了66%。危机干预的首要任务是尽快帮助个体走出绝境,恢复心理平衡[33]。PCIMM干预理念与技术的时效性已经得到既往实践印证,其简单、灵活的操作方式,比较适合疫情背景下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1, 26]。2022年上海这轮疫情规模大、涉及面广,心理服务需求量大,专业心理卫生力量相对不足。研究团队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服务求助个体和培训志愿者,PCIMM在本轮上海疫情中发挥了作用。
PCIMM含有较多的经验成分,没有经过大数据的研究验证,难免会有不足或偏颇,其可普及性也有待验证。今后将进一步研究完善PCIMM,加以推广应用,为其他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
·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1] |
宋晓明. 重大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长效机制的构建[J]. 政法学刊, 2017, 34(5): 97-105. |
[2] |
何欣然, 郑涛, 原洪旭, 等. 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卫生资源, 2021, 24(6): 767-778. DOI:10.3969/j.issn.1007-953X.2021.06.028 |
[3] |
LOWRY J, LATING J M. Reflections on the response to mass terrorist attacks: an elaboration on Everly and Mitchell's 10 commandments[J]. Brief Treatment and Crisis Interventions, 2002, 2(1): 95-104. DOI:10.1093/brief-treatment/2.1.95 |
[4] |
WANG X X, YANG Q. Research on crisis management strategy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J]. Frontier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2021, 4(3): 98-104. |
[5] |
杨英法.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不足及其完善[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5): 8-12. DOI:10.3969/j.issn.2095-0292.2015.05.003 |
[6] |
MOORE M, ALI S, STUART B, et al. Depression management in primary care: 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management changes related to PHQ-9 score for depression monitoring[J]. Br J Gen Pract, 2012, 62(599): e451-e457. DOI:10.3399/bjgp12X649151 |
[7] |
SPITZER R L, KROENKE K, WILLIAMS J B, et al. A brief measure for assessing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the GAD-7[J]. Arch Intern Med, 2006, 166(10): 1092-1097. DOI:10.1001/archinte.166.10.1092 |
[8] |
王振, 王渊, 吴志国, 等. 应激感受量表中文版的信度与效度[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35(19): 1448-1451. |
[9] |
杨廷忠, 黄丽, 吴贞一. 中文健康问卷在中国大陆人群心理障碍筛选的适宜性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24(9): 769-773. DOI:10.3760/j.issn:0254-6450.2003.09.006 |
[10] |
CUTCLIFFE J R, BARKER P. The nurses' global assessment of suicide risk(NGASR): developing a tool for clinical practice[J]. J Psychiatr Ment Health Nurs, 2004, 11(4): 393-400. DOI:10.1111/j.1365-2850.2003.00721.x |
[11] |
SIJBRANDIJ M, HORN R, ESLIKER R, et al.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first aid training on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about psychosocial support principles: a cluster-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0, 17(2): 484-494. DOI:10.3390/ijerph17020484 |
[12] |
MAREGINA M, HECHANOV A, JASON O, et al. Evaluation of an organization-based psychological first aid intervention[J]. Disast Prevent Manag, 2019, 28(3): 401-411. DOI:10.1108/DPM-10-2018-0330 |
[13] |
占毅楠, 刘涛生. 战场心理急救: 6C模型及应用进展[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21, 42(9): 1056-1061. |
[14] |
曾月玲, 胡珍钰, 徐蓉. 正念减压对新冠肺炎后急诊医护人员心理应激的影响[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 35(4): 708-710. |
[15] |
南菲菲, 赵毅, 傅素芬. 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远程心理危机干预服务[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1, 29(3): 367-370. |
[16] |
钟洁琼, 周翔. 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进展[J]. 现代医药卫生, 2021, 37(10): 1676-1680. DOI:10.3969/j.issn.1009-5519.2021.10.017 |
[17] |
石川, 钱英, 李雪, 等. 新冠肺炎流行期心理自助方法详解[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20, 34(3): 286-295. |
[18] |
高幸, 杨群, 刘建军. 急性应激障碍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2, 30(3): 471-475. |
[19] |
韩慧琴, 陈珏, 谢斌.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治愈后的心理问题和干预策略建议[J]. 上海医学, 2020, 43(3): 175-180. |
[20] |
张小崔, 罗兴伟, 王湘, 等. 在方舱进行哀伤干预: 经验与思考[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0, 47(2): 216-226. |
[21] |
ROSS S L, SHARMA-PATEL K, BROWN E J, et al. Complex trauma and trauma-focused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how do trauma chronicity and PTSD presentation affect treatment outcome?[J]. Child Abuse Negl, 2020, 111: 104734. DOI:10.1016/j.chiabu.2020.104734 |
[22] |
BROWN E J, COHEN J A, MANNARINO A P. Trauma-focused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the role of caregivers[J]. J Affect Disord, 2020, 277: 39-45. |
[23] |
JAMES R K, GILLILAND B E. 危机干预策略(第7版)[M]. 肖水源, 周亮, 译.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7.
|
[24] |
岳晶丽, 苏思贞, 钱英, 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心理危机干预及应对策略[J].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20, 53(3): 176-180. |
[25] |
何达, 石瑛, 顾一纯, 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我国互联网诊疗的发展[J]. 中国卫生资源, 2021, 24(1): 79-84. |
[26] |
周小东.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焦虑恐惧心理的防治措施[J].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20, 32(2): 3-5. |
[27] |
高存友, 甘景梨, 张卫红, 等. 平武县抗震官兵应激反应测试及干预方法[J]. 实用医药杂志, 2010, 27(10): 938-940. |
[28] |
高存友, 甘景梨, 赵兰民, 等. 抗震救灾官兵睡眠质量及其干预效果分析[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 19(9): 1067-1068. |
[29] |
甘景梨, 张东卫, 高存友, 等. 心理行为干预对抗震救灾官兵心身健康水平的影响[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 19(4): 403-405. |
[30] |
甘景梨, 段惠峰, 祝希泉, 等. 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对军事演习应激状态官兵心理健康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J].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11, 44(1): 17-20. |
[31] |
高存友, 王振, 汪晓晖, 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医患心理援助服务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 中国卫生资源, 2020, 24(1): 85-89. |
[32] |
LIU J M, ZHANG L, YAN Y Q, et al. Excess mortality in Wuhan city and other parts of China during the three months of the COVID-19 outbreak: findings from nationwide mortality registries[J]. BMJ, 2021, 372: n415. DOI:10.1136/bmj.n415 |
[33] |
FEINSTEIN R E. Crisis intervention psychotherapy in the age of COVID-19[J]. J Psychiatr Pract, 2021, 27(3): 152-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