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生资源  2021, Vol. 24 Issue (2): 213-218  DOI: 10.13688/j.cnki.chr.2021.210560

引用本文  

吴凡, 汪玲. 深化临床医学“5+3”改革若干问题探讨[J]. 中国卫生资源, 2021, 24(2): 213-218. DOI: 10.13688/j.cnki.chr.2021.210560

基金项目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2020年重大研究项目(2020ZA1014)

作者简介

吴凡, 教授、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会长, 主要从事公共卫生和医学教育研究, wufan@shmu.edu.cn

通信作者

汪玲, lingwang@fudan.edu.cn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21-04-15
修订日期:2021-04-30
深化临床医学“5+3”改革若干问题探讨
吴凡 , 汪玲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上海 200032
摘要:回顾我国临床医学“5+3”改革发展进程。根据全国和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录数据,测算2021—2035年全国临床医学“5+3”招录计划趋势,建议统筹平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录规模,推广“四证合一”模式,加大全科紧缺人才规范化培训吸引力。分析临床医学“5+3”同等学力面临的“瓶颈”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以复旦大学为例,提出了临床医学“5+3”综合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包括明确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注重临床实践、结合临床需求开展科研训练和学位论文研究。
关键词临床医学    医学教育    人才培养    “5+3”改革    
Keywords: clinical medicine    medical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5+3" reform    

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下发《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1],明确我国临床医师培养方向是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或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规定从2015年起,所有新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5+3’统招生”),同时也是参加住培的住院医师,其临床培养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住培要求进行。取得住培合格证书并达到学位授予标准的本科学历住院医师,可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并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以下简称“‘5+3’同等学力”)。

2015年至今,全国范围内住培制度基本建立,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需接受住培。“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成效显著,医教协同育人机制不断完善[2-4],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比如:如何根据住培基地临床资源容量,合理安排在读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专硕规培’”)和其他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以下简称“‘其他住培’”)在住培招录计划中的比例;如何深化考试改革,畅通申请渠道,提高临床医学“5+3”同等学力学位申请通过率;如何在“5+3”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结合住培轮转开展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学位论文研究。

2021年3月1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委托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住培情况调研。以此次调研为契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和住培衔接所面临的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深化临床医学“5+3”改革的新思路、新举措。

1 临床医学“5+3”改革发展进程

2010年,上海市首创“行业人”住培模式,培训对象为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拟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学毕业生,此项改革被教育部列入国家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和上海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该项目培训对象具有硕士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重身份,接受高校和培训医院管理,其临床培养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住培标准内容进行培训并考核,达到研究生培养要求者,可取得硕士毕业证书、专业学位证书、医师资格证书、住培合格证书(以下简称“‘四证合一’”)。2014年,此项改革“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5+3’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5]。2011—2019年,上海市住培计划招录数从1 968人增加到3 298人(表 1)。“四证合一”招录比例逐年增加(15.9%到31.9%),“其他住培”招录比例逐年减少到68.1%,其中本科、硕士、博士比例分别为21.4%、23.0%和23.7%。

表 1 2011—2019年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录数

在上海,2019年有1 000名以上临床医学本科生通过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四证合一”)完成住培,实现由医学生向合格医师的转变。其余2 000名以上的“其他住培”通过3年住培,完成向合格医师的转变,其中706名临床医学本科生符合专业学位授予标准,可以同等学力身份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6]提出:要探索建立住培招收计划与临床岗位需求紧密衔接的匹配机制,增补建设一批住培基地,基本满足行业需求和人才培养需要;要完善培训体系,加强培训基地动态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临床医学“5+3”改革发展从此进入快速发展期(表 2)。根据2020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4496号提案答复的函》,全国住培招收规模从2014年的近5万人逐步增加到10.8万人(“其他住培”7万人+“专硕规培”3.8万人),累计招收59万人(“其他住培”39.8万人+“专硕规培”19.2万人)。在“其他住培”(39.8万人)中,全科专业5.6万人(14%)、儿科2.4万人(6%)、精神科0.5万人(1%)。

表 2 2017—2019年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录数

在全国,2019年有4万名以上临床医学本科生通过3年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完成住培,在近7万名“其他住培”中,临床医学本科生可以同等学力身份申请学位。按照财政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定:“专硕规培”(研究生身份)在培训期间的待遇按照国家研究生教育有关规定执行,培训基地应通过各种方式给予补助激励;对于“其他住培”(住院医师身份)和“四证合一”(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重身份),中央财政按照每人每年3万元给予住培基地经常性财政补助。

2 临床医学“5+3”招录规模测算 2.1 统筹住培招录规模

根据《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1]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6],国家和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研究提出全国和本地区不同层次各专业人才需求的规划与计划,国家和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及高等医学院校根据人才需求及医学教育资源状况,合理确定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及结构。

2.1.1 测算原则

以提升质量为核心,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住培基地临床资源容量,在招录计划中合理安排“专硕规培”“四证合一”和“其他住培”的人员比例。根据2011—2019年上海市住培计划招录数变化趋势,以及近年来全国本科临床医学类年招生变化趋势(2014年12.15万人=临床8.30万人+口腔0.75万人+中医学3.10万人),测算2021—2035年全国住培招录规模(表 3)。

表 3 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录规模测算
2.1.2 测算结果

(1)“专硕规培”稳定在30.0%左右,“四证合一”比例大幅增加到20.0%,主要投放在全科、儿科等急需紧缺专业,两者合计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为4.80万人(2021—2030年)和6.25万人(2031—2035年)。(2)“其他住培”招录比例总体减少,本科学历者稳定在20.0%左右,2031—2035年为2.50万人/年。(3)到2035年,将“5+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培“并轨”,本科学历住培全部进入同一轨道,保留少部分住培计划(20.0%)给具有临床医学本科学历的学术型硕士、博士研究生。(4)国家专项计划补助对象是8.40万人(2021—2030年)和8.75万人(2031—2035年);到2035年“并轨”时,具有双重身份的住培计划10.40万人,加上其他学术型硕博研究生住培2.60万人,国家专项计划补助对象为13.00万人。

2.2 增加全科“四证合一”

表 4为2015年上海市全科专业规范化培训招录情况,从表中数据可见,“5+3”统招生(“四证合一”)对于本科毕业生选择全科等急需紧缺专业具有较大吸引力:(1)“四证合一”实际招录(76人)占计划招录(84人)的90.5%,“其他住培”实际招录(236人)占计划招录(338人)的69.8%;(2)全科计划招录422人,实际招录312人,全科占所有学科的比例,实际招录(11.6%)低于计划招录(15.3%)。其中,“四证合一”占所有学科的比例,实际招录(12.3%)和计划招录(12.9%)持平;“其他住培”(本硕博)占所有学科的比例,实际招录(11.4%)低于计划招录(16.1%)。

表 4 2015年上海市全科专业规范化培训招录情况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8]明确,2021年起开展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扩大临床医学(全科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

2014—2019年,全国规范化培训累计招收39.8万人,其中全科5.6万人,占14.1%。为了吸引优秀生源报考全科专业,多名院士等医学专家呼吁对于完成“5年本科+3年全科规范化培训”人员直接授予医学博士学位(“专家共识”[7]第三阶段)。因此,在以上全国住培招录规模测算(表 3)中,“专硕规培”稳定在30.0%左右,“四证合一”比例逐步增加到2035年的20.0%。建议教育部将全科医学等急需紧缺专业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支持范围,医学院校在招生简章上明确,考生报考时需符合“非定向就业”报考条件且报考类别需选择“非定向就业”,录取后报考类别统一变更为“定向就业”。建议学校和培训医院共同组织研究生入学复试和住院医师招录,研究生招生和住培招录有机结合,将“四证合一”纳入中央财政对住培基地的经常性财政补助。

3 临床医学“5+3”同等学力申请

根据以上临床医学“5+3”招录规模测算,其他本科生规模稳定在2.50万人左右,这些临床医学本科生符合专业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同等学力身份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2015年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的试行办法》(学位〔2015〕9号)[9],明确5年临床医学本科生被招录为国家级规范化培训基地的住院医师,同时也被教育行业(高校)认定为是具有研究生同等学力的在职人员。一是申请资格,将“申请人为本科毕业后从事临床医疗工作至少三年”修改为“正在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或已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临床医师”;二是考试内容,以临床专业知识及其实际运用为重点,组织同等学力人员申请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外语水平及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统考”);三是临床能力考核认定,申请人完成住培并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和住培合格证书,学位授予单位则认定其通过临床能力考核。

同等学力全国统考是保证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手段。全国调研数据表明,目前在培的本科学历住院医师报名参加同等学力申请硕士专业学位全国统考的渠道已经畅通,但外语和学科综合水平统考通过率在20.0%~30.0%。如在复旦大学,所有附属医院在培的本科学历住院医师或已取得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者均可报名参加同等学力全国统考,但外语和学科综合两门通过率也不到30.0%(表 5)。以2020年数据为例,报名198人,外语通过104人,学科综合通过81人;两门同时通过58人,通过率为29.3%。2017—2020年,外语和学科综合的平均通过率分别为57.7%和37.6%,学科综合考试改革更加迫切。针对“专硕人员可全部进入住培基地培训并顺利拿到住培合格证书,而部分住培人员却很难拿到专硕学位证书,使得住培制度所设计的住培专硕并轨难以全面兑现”的说法,关键在于“启动同等学力人员申请临床专硕全国统考改革”[5]。可喜的是,这项工作已经列入2021年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重点工作,初步方案是:注重医师基本素养考核,围绕《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针对核心能力七大模块(医学基础知识能力、临床诊疗和沟通技能、临床研究科学能力、医学前沿能力、医学伦理能力、循证医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进行考核。在教育部考试中心参与和指导下,由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全国相关领域专家组织编写考试大纲和样题,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同意后将于2022年启用。

表 5 复旦大学同等学力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情况
4 临床医学“5+3”综合能力提升

2010年以来,上海市“5+3”模式实践经验:一是在知识传授方面,重点整合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设置,建立“以能力为导向,以病例为基础”的床旁教学,开展多层次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和研讨式循证医学课程;二是在技能训练方面,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对上海市的培训医院和培训基地,按照内科、外科等学科大类,完善导师带教制度;三是在综合能力提升方面,特别重视住院医师职业操守、人文素养和沟通能力培养,使其善于沟通、关爱患者、尊重生命;四是在导师队伍建设方面,依托基地,通过严格准入、严格培训规程、加强激励考核等,提升培训医院带教老师的责任意识和带教质量。

2018年10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4号)[10],提出要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培有机衔接,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临床医学“5+3”综合能力。

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8]发布,强调要夯实住院医师医学理论基础,强化临床思维、临床实践、临床研究能力培养,将医德医风相关课程作为必修课程,提高外语文献阅读与应用能力。

4.1 培养方案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2015〕9号)[9]精神,制定了《复旦大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4.1.1 培养目标

(1)培养热爱医疗卫生事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的临床住院医师。(2)掌握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表达能力与医患沟通能力;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工作。(3)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研究能力和临床教学能力。(4)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和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

4.1.2 课程体系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临床实践等部分组成,总学分要求24学分(表 6)。其中政治理论课、英语课和专业基础课与上海市住培的公共科目相结合,专业理论课与住培大纲中规定的专业理论课相结合,其他三门方法学课程以集中面授教学为主。

表 6 复旦大学“5+3”统招生课程体系和学习要求
4.1.3 临床实践

(1)临床能力训练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主。在住培基地不少于33个月的培训期间,必须严格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和《复旦大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要求实施培养和考核。(2)通过临床能力训练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本诊断、治疗技术,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等。学会门急诊处理、危重症患者抢救、病历书写等临床知识和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和高尚的医德。(3)临床能力主要考核是否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上海市住培所规定的各科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结业综合考核,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和上海市住培合格证书。

4.1.4 科研训练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收集、病例观察、医学统计、循证医学等科学研究方法,能够熟练地搜集和处理资料,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科学分析和总结、研究解决问题,探索有价值的临床现象和规律。

4.1.5 学位论文

(1)选题应从临床实际出发,紧密结合临床需求,体现临床医学特点,具有科学性与临床实用性,鼓励与专业最新进展密切相关的自主选题。(2)学位论文可以是研究报告、临床经验总结、临床疗效评价、专业文献循证研究、文献综述、针对临床问题的实验研究等。(3)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表明硕士生已经具备运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必须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和科研诚信原则。

4.2 培养成效 4.2.1 临床实践技能

经过33个月住培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其临床能力毋庸置疑。以复旦大学为例,“5+3”统招生的生源质量好,报录比接近4∶1,如2019年,报考902人,录取230人。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住培结业综合考核通过率均接近100.0%,“5+3”毕业生在医疗机构就业率也接近100.0%(表 7)。

表 7 复旦大学“5+3”统招生临床技能水平 
4.2.2 临床科研能力

表 8给出了2018—2020年复旦大学“5+3”统招生的学位论文质量相关数据,论文双盲异议率均低于其他医科硕士生。在33个月住培期间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完成学位论文?复旦的做法是要求“5+3”统招生结合规范化培训开展临床研究[11-12],将“学位论文科研”和“临床轮转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在临床轮转过程中,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积极寻找尚未解决的临床问题,开展与临床工作联系紧密的科学研究,其研究结果可应用于临床,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服务,实现临床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得临床轮转过程成为论文课题研究的一部分,客观上延长了课题研究的实际开展时间,有助于提高研究水平,切实提升住培人员的临床科研能力。

表 8 复旦大学“5+3”统招生学位论文质量

深化临床医学“5+3”改革一直在路上[13-16]。因为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不仅可以提高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吸引力,更能通过研究生训练,整体提升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的知识水平和临床循证研究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全国住培质量。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国家卫生计生委,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等.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 教研[2014]2号[A]. 2014.
[2]
吴凡, 汪玲. 我国医学教育70年成就与新时代改革路径思考[J]. 中国卫生资源, 2019, 22(4): 254-257. DOI:10.3969/j.issn.1007-953X.2019.04.002
[3]
吴凡, 汪玲.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思路与实践[J]. 中国卫生资源, 2019, 22(6): 399-404. DOI:10.3969/j.issn.1007-953X.2019.06.001
[4]
吴凡, 汪玲. 基于健康中国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J]. 中国卫生资源, 2019, 22(6): 405-409. DOI:10.3969/j.issn.1007-953X.2019.06.002
[5]
汪玲. 临床医学"5+3"模式的构建与实践[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8.
[6]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国办发[2017]63号[A]. 2017.
[7]
新时代医学教育发展与改革专家组. 专家共识: 改革医学教育, 为健康中国2030保驾护航[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20, 40(6): 401-404. DOI:10.3760/cma.j.cn115259-20200407-00498
[8]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20]34号[A]. 2020.
[9]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关于印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 学位[2015]9号[A]. 2015.
[10]
教育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 教高[2018]4号[A]. 2018.
[11]
吴凡, 汪玲. 大健康视域下的医学人才培养"组合拳"[J]. 中国卫生资源, 2020, 23(1): 1-6.
[12]
吴凡, 汪玲. 构建新时代"MD+PhD"医学教育新模式[J]. 中国卫生资源, 2021, 24(2): 111-115.
[13]
吴凡, 汪玲. 以新时代教材建设为载体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J]. 中国卫生资源, 2020, 23(5): 437-440. DOI:10.3969/j.issn.1007-953X.2020.05.001
[14]
吴凡, 汪玲. 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八年制医学教育健康发展[J]. 中国卫生资源, 2021, 24(2): 107-110, 115.
[15]
吴凡, 汪玲. 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全面提升[J]. 中国卫生资源, 2020, 23(6): 548-553.
[16]
吴凡, 汪玲.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培育卓越医学人才[J]. 中国卫生资源, 2021, 24(1):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