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邓惠, 刘礼平, 许齐爱, 廉战民, 段金花, 陈宗晶, 芦瑞鹏, 沈秀婷, 阴伟雄, 吴军, 林立丰
- DENG Hui, LIU Li-ping, XU Qi-ai, LIAN Zhan-min, DUAN Jin-hua, CHEN Zong-jing, LU Rui-peng, SHEN Xiu-ting, YIN Wei-xiong, WU Jun, LIN Li-feng
- 3种蚊虫引诱剂与不同流量CO2对白纹伊蚊诱集效果的研究
- The luring and trapping effect of three mosquito attractants and carbon dioxide at different flow rates on Aedes albopictus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1, 32(5): 637-641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21, 32(5): 637-641
-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5.026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21-02-26
2 广东省鹤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广东 鹤山 529000;
3 广州市西盟洁康环境科学技术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030
2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of Heshan City, Heshan, Guangdong 529000, China;
3 Guangzhou Ximeng Jiekang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30, China
媒介伊蚊监测在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在我国被广泛用于蚊媒监测的方法主要是布雷图指数(BI)法、诱蚊诱卵器法、灯诱法和人诱法[1-3]。化学信息素法诱集媒介伊蚊因其效果显著,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有研究报道了不同化学信息素成分,包括吲哚、乳酸等诱集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的引诱效果,也衍生了不少产品用于研究或小范围使用[4]。本研究通过模拟试验研究3种引诱剂、不同流量CO2对伊蚊的引诱效果,筛选出最优的引诱剂与不同流量CO2的组合,为监测与防治等现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试虫试验试虫是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病媒生物实验室饲养的敏感品系标准试虫,为未吸血的白纹伊蚊雌蚊。
1.2 试验设备与材料蚊虫监测仪、蚊虫引诱剂、CO2监测仪、气体流量计、风速仪等。
1.2.1 蚊虫监测仪Liberty dew 1702型远程控制化学信息素诱蚊监测仪,广州市西盟洁康环境科学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该监测仪自带联网应用程序系统,能实时监测温湿度、气压、实时CO2流量等。监测仪可使用化学信息素蚊虫引诱剂,并带有CO2气瓶和能定量释放CO2的系统装置,可单用引诱剂或CO2进行诱集,也可同时用引诱剂和CO2进行诱集。
1.2.2 蚊虫引诱剂诱思达引诱剂,佛山市顺德区钱一多灭虫用品有限公司生产。包括引诱剂A、B和C 3种。引诱剂A主要成分:乳酸30%,动物尿液30%,脂肪酸盐20%,酵母液18%,3-辛烯醇2%;引诱剂B主要成分:乳酸40%,脂肪酸40%,尿素12%,3-辛烯醇5%,水3%;引诱剂C的主要成分为瓜果果浆汁液。
1.3 试验方法试验时间为2018年9-10月和2019年5-10月,室外天气状况适宜蚊虫活动。试验在定制的室外帐篷中进行,帐篷面料为双层聚氯乙烯(PVC)合成纤维防水篷布,尺寸分别为3 m×3 m×2 m、3.7 m×3.2 m×1.76 m。试验时,为减少炎热天气导致蚊虫死亡的影响,模拟试验的帐篷(模拟间)设置在广东省CDC园区阴凉区域。帐篷内放置浸润10%葡萄糖溶液的棉球供试验试虫食用,便于适时更换或加水。
2个模拟间分别放置1台监测仪,随机编号为1号机与2号机,调试仪器至正常运行。试验正式开始前已检验过仪器的可重复性,2顶帐篷和监测仪的布放条件和位置无差异,2组分别同时试验。试验时,每个模拟间投放200只试虫,24 h后记录诱集蚊虫数量,并用吸蚊器将未被诱集的试虫吸走。试验包括不同引诱剂试验、不同流量的CO2试验以及引诱剂联合不同流量的CO2试验,每组均重复3次。模拟间通风12 h后,再进行第2次试验。每次试验均设空白对照1组,即实验室饲养笼内放入100只相同状态试虫,放置在试验模拟间,观察24 h后蚊虫死亡数,用于校正蚊虫正常死亡对试验的影响。记录试验时的天气情况。
1.3.1 不同流量的CO2诱集效果试验分别在80、150和200 ml/min的CO2流量下,捕蚊24 h,记录捕获蚊虫数量。
1.3.2 不同蚊虫引诱剂诱集效果试验分别用A、B、C 3种引诱剂进行蚊虫诱集试验,捕蚊24 h,记录捕获蚊虫数量。
1.3.3 不同蚊虫引诱剂与不同流量的CO2组合诱集效果试验流量为80、150和200 ml/min的CO2与A、B 2种引诱剂分别两两组合进行蚊虫诱集试验,捕蚊24 h,记录捕获蚊虫数量。
1.4 统计学分析根据诱捕率进行评价,蚊虫诱捕率≥70%,表明仪器诱捕效果显著。在Excel 2010软件中,使用χ2检验进行率的比较,使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诱捕率(%)=捕获虫数/总虫数×100
对照死亡率(%)=死亡虫数/总虫数×100
校正诱捕率(%)=(试验组诱捕率-对照组死亡率)/(1-对照组死亡率)×100
对照组死亡率 < 5%,不校正;对照组死亡率在5%~20%时,进行校正;对照组死亡率 > 20%,试验无效。
2 结果 2.1 不同流量的CO2对白纹伊蚊的诱集模拟试验每组投放200只未吸血白纹伊蚊雌蚊。不同流量的CO2对白纹伊蚊的诱集效果不同,CO2流量为80 ml/min时,平均诱集率为50.42%;随着CO2流量增加,对白纹伊蚊的诱集效果增强,CO2流量为150 ml/min时的平均诱集率为64.67%,200 ml/min时的平均诱集率为74.33 %。以80 ml/min的CO2为参照,两组模拟试验使用不同流量的CO2的诱集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1号机2个检出率之比(RR)值分别为1.28、3.08,2号机RR值分别为1.72、2.73。见表 1。
2.2 不同引诱剂对白纹伊蚊的诱集模拟试验试验期间,引诱剂A的诱集率随着试验天数增加而升高,引诱剂B、C的诱集率随着天数增加而降低;引诱剂在1号机显效快下降快,在2号机的诱集效果较稳定。1号机不同天数的诱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2号机不同天数的诱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0)。
引诱剂A在2号机第5天的诱集率最高,引诱剂B在2号机第2天最高,引诱剂C在2号机第1天最高。以引诱剂C作为参照,引诱剂A、B的诱集率较高,且诱集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见表 2。
2.3 引诱剂A和引诱剂B与不同流量的CO2对白纹伊蚊的诱集模拟试验用诱集效果较好的引诱剂A、B分别联合不同流量的CO2诱集白纹伊蚊,连续试验3 d。结果显示1号机CO2流量为80 ml/min与150 ml/min的诱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2号机CO2流量为80 ml/min与150 ml/min的诱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引诱剂A、B联合流量为200 ml/min的CO2平均诱集率最高,分别为79.67%和82.33%,联合流量为80 ml/min的CO2时平均诱集率最低。引诱剂B联合CO2的平均诱集率均 > 70.00%;引诱剂A在CO2流量为200 ml/min时平均诱集率为79.67%,在80、150 ml/min时均 < 70.00%。比较两组36次试验诱集率,1号机的2种引诱剂诱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2号机2种引诱剂诱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引诱剂B的诱集稳定性优于引诱剂A。见表 3。
2.4 不同引诱剂与不同流量的CO2对白纹伊蚊的诱集模拟试验平均诱集率随着CO2流量的增加而增长,引诱剂B的平均诱集率高于引诱剂A。引诱剂A联合流量为200 ml/min CO2的引诱率明显高于无CO2、CO2流量为80和150 ml/min。引诱剂B在无CO2、CO2流量为80 ml/min时平均诱集率相差不大,但流量增加到150、200 ml/min时,平均诱集率随流量增加而升高。见表 4。
3 讨论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以及监测工作的深入推进,现有的伊蚊监测方法在实践工作中遇到不少困难。如BI法易受监测者主观性影响,出现孳生地漏查等问题;诱蚊诱卵器法花费时间较长,受天气影响较大;诱蚊灯诱集白纹伊蚊的效果欠佳等[2]。提高监测方法的效率与客观性,保障监测信息的科学可信,是媒介伊蚊监测和防制工作的重要需求。
人体呼吸及皮肤代谢会释放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吸引了雌蚊虫前来叮咬[5]。人体代谢产生包括脂质类、蛋白质类和糖类3大类物质,这3类物质都会发出气味。有研究者在分析了人体汗液的300多种成分后进行了筛选,最终确定了3种最主要的化学成分,分别是二甲基二硫醚、丙酮和乳酸[6-8]。这3种物质被认为是人体挥发化学物质中,最主要的吸引蚊虫的化学成分[7-8]。学者们研究乳酸、CO2、二甲苯、丙酮、二甲基二硫化物、氨水等化学物质,研发蚊虫引诱剂,用于蚊虫监测和诱集[9-10]。其中,二甲基二硫醚现是蚊媒引诱剂的主要组成成分,乳酸用于蚊媒引诱剂的最佳浓度为1 mg/ml[4, 11]。
本试验选取以乳酸、辛烯醇为主要成分的引诱剂A、引诱剂B,和以瓜果果浆汁液为主要成分的引诱剂C,试验结果表明乳酸、辛烯醇等诱集白纹伊蚊的效果显著优于瓜果汁液。同时,引诱剂B诱集效果更稳定,对白纹伊蚊的诱集效果优于引诱剂A。2种引诱剂的稳定性和诱集效果不同,差异的原因需进一步试验验证。
李剑泉等[12]报道CO2对蚊虫具有一定的引导和引诱作用,能激发蚊虫起飞寻找宿主。CO2可提高现场诱捕蚊虫效果[13-14],当CO2流量为300与500 ml/min时现场捕获蚊虫数量(密度)、种类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0 ml/min流量适用于日常监测[15]。在本试验中,引诱剂联合流量为150 ml/min以上的CO2,能发挥更好的诱集效果。在实际工作中,CO2充装不容易,尤其在县(区)一级地区。在实际工作中,应首选诱集效果好的引诱剂,再联合使用CO2,可采用流量为150~200 ml/min的CO2进行联合诱集,能达到较高的性价比。
引诱剂在野外诱集蚊虫的效果受天气影响,研究报道温度越高诱集蚊虫数量越多,风力2~3级、相对湿度为60%时诱集蚊虫数量最多[11]。本试验在室外帐篷中进行,因帐篷具有防风防水的特性,风雨对试验的影响较小,且试验设置了对照组,诱集效果用校正诱集率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环境变化对试验的影响。在引诱剂诱集试验中,1号机诱集效果随试验天数而改变,2号机不同试验天数的诱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引诱剂的挥发效果、监测仪的工作状况等有关,需通过进一步试验验证。此外,蚊虫引诱剂诱集伊蚊效果优于一般灯诱法,已得到越来越多研究的证实[4-5],目前该方法在科学研究、诱集灭杀等方面应用较多,但尚未有相应的标准和评价体系,无法广泛用于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现场防控实践。防控需要高效的伊蚊防制技术快速降低蚊虫密度,也需要相应的评价体系评估措施的有效性、目前蚊密度状况及传播风险性等,为调整措施和指导下一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健全此类方法的相关评价标准十分必要。
利益冲突 无
[1] |
邓惠, 刘礼平, 蔡松武, 等. 广东省2007-2017年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调查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9, 30(1): 60-64. Deng H, Liu LP, Cai SW, et al. A study of Aedes albopictus population dens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from 2007 to 2017[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9, 30(1): 60-64.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1.013 |
[2] |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Z]. 北京: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6.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vector surveillance programme[Z]. Beijing: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6. |
[3] |
郭玉红, 吴海霞, 刘小波, 等. 2018年全国媒介蚊虫监测报告[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9, 30(2): 128-133. Guo YH, Wu HX, Liu XB, et al. National vectors surveillance report on mosquitoes in China, 2018[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9, 30(2): 128-133.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2.003 |
[4] |
余静, 王杰, 张富强, 等. 驱避-引诱联合使用对蚊虫控制效果的现场测试[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3): 193-195. Yu J, Wang J, Zhang FQ, et al. Field test of joint use of repellent and attractant for mosquito control[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3, 24(3): 193-195. |
[5] |
刘彬. 白纹伊蚊引诱剂的研制及登革热预警指标的初步探讨[D]. 广州: 南方医科大学, 2010: 1-4. Liu B. Development on attractant to Aedes albopaedes and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prewarning indices of dengue[D]. Guangzhou: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2010: 1-4. |
[6] |
Brown AWA, Sarkaria DS, Thompson RP. Studies on the responses of the female Aedes mosquito. Part I. The search for attractant vapours[J]. Bull Entomol Res, 1951, 42(1): 105-114. DOI:10.1017/S0007485300025189 |
[7] |
Skinner WA, Tong H, Pearson T, et al. Human sweat components attractive to mosquitoes[J]. Nature, 1965, 207(4997): 661-662. DOI:10.1038/207661a0 |
[8] |
Skinner WA, Tong H, Johnson H, et al. Human sweat components-attractancy and repellency to mosquitoes[J]. Experientia, 1968, 24(7): 679-680. DOI:10.1007/BF02138308 |
[9] |
张时妙, 莫建初, 杨天赐, 等. 蚊虫宿主引诱物研究进展[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6, 17(1): 69-71. Zhang SM, Mo JC, Yang TC,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n mosquito host attractants[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06, 17(1): 69-71. DOI:10.3969/j.issn.1003-4692.2006.01.024 |
[10] |
戴青峰, 汤拥平. 蚊类气味结合蛋白研究进展[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6, 22(5): 505-508. Dai QF, Tang YP. Research progress of odorant binding protein in mosquitoes[J]. Chin J Hyg Insect Equip, 2016, 22(5): 505-508. DOI:10.19821/j.1671-2781.2016.05.028 |
[11] |
毛杰. 淡色库蚊种群密度调查及引诱技术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7: 8-10. Mao J. Study on population density and attractive technology of Culex pipiens pallens[D].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2017: 8-10. |
[12] |
李剑泉, 沈佐锐, 刘志桥. CO2对白纹伊蚊的引诱作用[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3, 14(3): 165-167. Li JQ, Shen ZR, Liu ZQ. Comether function of carbon dioxide to Aedes albopictus[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03, 14(3): 165-167. DOI:10.3969/j.issn.1003-4692.2003.03.001 |
[13] |
赵锋, 陈琳, 王俊贤, 等. CO2诱蚊灯法和栖息蚊虫捕捉法成蚊监测效果比较[J].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16, 39(5): 333-335. Zhao F, Chen L, Wang JX, et al. Comparison of mosquito-trapping effect of carbon dioxide lamp trapping method and perched mosquito capture method[J]. Chin J Front Health Quarant, 2016, 39(5): 333-335. DOI:10.16408/j.1004-9770.2016.05.008 |
[14] |
邓海平, 徐友祥, 王韶华. 4种采集方法捕蚊效果的比较与应用[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7, 23(3): 238-240. Deng HP, Xu YX, Wang SH. Efficacy comparison of four kinds of mosquito capture methods[J]. Chin J Hyg Insect Equip, 2017, 23(3): 238-240. DOI:10.19821/j.1671-2781.2017.03.010 |
[15] |
凌超, 谭佳叶. 2种流量的CO2诱蚊灯捕蚊效果的比较[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20, 26(2): 123-124. Ling C, Tan JY. Mosquito catching effect of mosquito trap lamps at two different CO2 flows[J]. Chin J Hyg Insect Equip, 2020, 26(2): 123-124. DOI:10.19821/j.1671-2781.2020.0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