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 0 |
刘戈, 张晖, 尹小平, 吉格尔·卡买勒, 库君涛, 孟永文, 张兆冠, 白岑, 马超军, 张晖. 准噶尔中蒙边境区首次发现长尾黄鼠皮蝇蛆及寄生蝇预警监控[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1, 32(5): 624-628.

LIU Ge, ZHANG Hui, YIN Xiao-ping, GIGER Kamaile, KU Jun-tao, MENG Yong-wen, ZHANG Zhao-guan, BAI Cen, MA Chao-jun, ZHANG Hui. First report of hypodermosis in
Citellus undulatus in the border areas between China and Mongolia in Junggar basin and early warning and monitoring of tachinids[J].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21, 32(5): 624-628.
阿勒泰海关病媒生物检测实验室, 新疆 阿勒泰 836500
收稿日期: 2021-01-27
基金项目: 海关总署科技基金(2016IK264)
作者简介:
刘戈, 男, 硕士, 高级检验技师, 主要从事海关督察监管及口岸医学媒介生物监控研究, E-mail: altlg@163.com
Vector Detection Laboratory of Altay Customs, Altay, Xinjiang 836500, China
Supported by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nd Project of th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Customs (No. 2016IK264)
皮蝇蛆病(hypedermosis)是由双翅目(Diptera)皮蝇科(Hypoderminae)皮蝇属(Hypoderma)幼虫感染脊椎动物所致的一类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现已报道其病原分属于10个属中的39个种,常见的有牛皮蝇(Hypoderma bovis)、纹皮蝇(H. lineatum)和中华皮蝇(H. sinense),特异性的宿主为牛属动物,也有感染马等其他家畜和人[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区域内有赤颊黄鼠(Citellus erythrogenvs)、天山黄鼠(C. relictus)和长尾黄鼠(C. undulatus)3种黄鼠,目前仅从长尾黄鼠中分离到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该种主要分布于准噶尔阿拉套山、北天山的南北坡及阿尔泰山,是鼠疫等疾病的重要宿主之一。2019-2020年,阿勒泰海关在中国-蒙古国(中蒙)红山嘴、塔克什肯口岸边境线区首次发现长尾黄鼠、红背䶄(Clethrionomys rutilus)皮蝇蛆病。有关这2种宿主寄生皮蝇蛆在该区既往未见有记录报道。该病对畜牧业造成重大损失,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将面临中蒙边境线区鼠传、蝇传疾病的传播风险。中蒙边境红山嘴口岸位于新疆北部阿尔泰山脉,与蒙古国大洋口岸相距12 km,距离省会乌列盖市180 km。地处北纬48°51′和东经88°55′之间,海拔1 800~2 300 m,属于针叶阔叶林草原带。中蒙边境塔克什肯口岸位于新疆东北部,布尔根河北岸,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境内,地处东经90°48',北纬46°11',平均海拔1 110 m,与蒙古国科布多省布尔干县接壤,距布尔干口岸25 km。两口岸边境区于每年7月开始有牛、羊、马等大量牲畜进入,为夏秋季牧场,也是长尾黄鼠等啮齿动物的高密度分布区。为防控蝇蛆病的危害,对准噶尔中蒙边境线区首次发现长尾黄鼠皮蝇蛆进行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点选取 2019-2020年选取中蒙边境红山嘴口岸两侧边境线处的界碑、国门、大草滩、新金沟、姊妹湖和中蒙边境塔克什肯口岸边境线国门通道前沿区、塔克什肯镇区、萨尔布拉克、冬布特山、三道海子各5个监测点。红山嘴和塔克什肯口岸边境线地区气候寒冷多变,植被为寒带多年生草本植物,周围主要有狐苇、葡系早熟禾、小糠草和马先蒿等。年降水量在250~300 mm。春季牧草葱绿,夏、秋季为畜牧业草原区。
1.2 监测方法及解剖检查 采用夹夜法、一日弓形夹法捕鼠,采集其体内外寄生虫并做鼠种分类鉴定。当发现蝇蛆包块时,用镊子和剪刀从病变处剪下或挤出蝇蛆肿块,存放至70%乙醇溶液中保存备检,记录编号,性别,成、幼虫以及采集时间和地点等。
1.3 皮蝇蛆幼虫鉴定 对70%乙醇溶液中保存的1、2、3龄蝇幼虫进行初步鉴定。选出3龄期幼虫,进行体长测量和形态学鉴定。在镜下重点观察3期幼虫的伪头、体节刺和气门板上的形态特征,与现有的皮蝇蛆幼虫标本资料比对分析。
1.4 皮蝇蛆幼虫统计 逐只检查鼠体表皮下瘤疱及虫孔数,计算感染率和感染强度。
感染率(%)=感染蝇幼虫的鼠数/捕获鼠数×100
感染强度=感染蝇幼虫瘤疱数及虫孔数/感染皮蝇蛆鼠数
2 结果
2.1 首次在中蒙红山嘴、塔克什肯口岸边境线区发现长尾黄鼠皮蝇蛆病 2019年7月5日捕获1只长尾黄鼠,经体表检查,腹部皮下有高出皮面隆起肿大的囊肿包块,肿块深达皮下,囊肿皮损中央顶端有紫红色小疱,从米粒大小的小疱内挤出少量血性或脓性分泌物,皮和肿块一起剪下后保存于70%乙醇溶液备检。之后又发现2只红背䶄腹部瘤疱,似米粒大小,经剖检为1龄幼虫。长尾黄鼠皮下肿块逐渐增大并可移动,在囊肿包块小孔中挤出光滑完整的花生米大小并带壳的虫体,寄生部位大都在腹部和四肢根部(图 1、2)。2020年7月5-29日在中蒙塔克什肯口岸边境线三道海子区再次发现20只长尾黄鼠感染皮蝇蛆,和红山嘴情况类似,共检出49只皮蝇幼虫。
2.2 寄生皮蝇蛆感染率、强度、部位 2019年6-9月,在中蒙边境红山嘴口岸边境线区捕获长尾黄鼠191只,发现皮蝇蛆27只,感染率为14.14%,从长尾黄鼠皮损处发现蝇幼虫53只,平均感染强度为1.96。红背䶄21只,其中2只检出蝇蛆1龄幼虫2只,感染率为9.52%,平均感染强度为1.00。2020年7-9月,中蒙边境塔克什肯口岸边境线区捕获长尾黄鼠127只,有20只感染皮蝇蛆,感染率为15.75%;检出皮蝇幼虫49只,平均感染强度为2.45。总感染率为14.45%(表 1)。长尾黄鼠受感染的部位大都在腹部,也可出现在四肢根部、颈部、会阴部和背部,多以皮肤疏松部位为主。在1只鼠体表最少发现1个、最多发现6个病变部位。
表 1 2019-2020年中蒙边境两口岸长尾黄鼠、红背䶄皮蝇蛆感染情况
Table 1 Prevalence of hypodermosis in Clethrionomys rutilus and Citellus undulates at two ports in the boarder areas between China and Mongolia, 2019-2020
2.3 长尾黄鼠皮蝇蛆病分布范围 中蒙边境红山嘴、塔克什肯口岸边境线区调查发现,长尾黄鼠密度较高的地区几乎均有皮蝇蛆的寄生。在2个口岸监测到的318只长尾黄鼠中有47只感染皮蝇蛆,总感染率为14.78%、平均感染强度为2.17。红山嘴口岸大草滩区感染率最高(17.72%),其次为新金沟区(14.29%)。塔克什肯口岸三道海子区皮蝇蛆感染率最高为16.95%,感染强度为2.45。见表 2。
表 2 2019-2020年中蒙边境两口岸长尾黄鼠皮蝇蛆感染分布
Table 2 Distribution of maggot infection in Citellus undulatus at two ports in the boarder areas between China and Mongolia, 2019-2020
2.4 长尾黄鼠不同年龄组皮蝇蛆感染率 中蒙边境红山嘴、塔克什肯口岸边境线区的调查显示,皮蝇蛆在长尾黄鼠的幼体、亚成体、成体、老体4组中,感染率最高的为亚成体组,分别达22.39%和25.49%;其他依次是幼体组16.67%和14.29%,成体组10.67%和9.38%,老体组感染率均为0。见表 3。
表 3 2019-2020年中蒙边境两口岸长尾黄鼠不同年龄组皮蝇蛆感染率
Table 3 Infection rates with hypodermosis of different age groups of Citellus undulatus at two ports in the boarder areas between China and Mongolia, 2019-2020
2.5 长尾黄鼠皮蝇蛆感染的季节性 红山嘴和塔克什肯口岸边境线区的草原均在当年7月5日前为禁牧期,牲畜尚未进入牧场时捕获的32只长尾黄鼠未见发生皮蝇蛆病,7月5日后逐渐发现感染皮蝇蛆,9月15日后逐渐消失。禁牧期前该区可见有大量飞速极快的专袭叮刺人的眼、耳、嘴、鼻等要害部位的蝇类,刚捕获的鼠类发现有蝇类叮吸和蝇蛆虫卵。成蝇一般出现在6月初,7月为侵袭高峰,8月中旬减少,9月末消失,通常在草原气候变暖、夏秋季开牧的7-8月间为活动高峰,也是长尾黄鼠感染皮蝇蛆的高峰时节。
2.6 寄生蝇形态鉴定 从采自不同时间的47份囊肿包块样品中选出10只3龄幼虫,体长最长者为18 mm,体长和体宽分别约(15.00±3.00)和(10.00±3.00) mm,形态似纺锤形,虫体由11节组成,有褐色、淡褐色、淡黄色、乳白色、背有锥形棘刺、腹面有密集的棘刺列。光镜下其3龄幼虫形态体节前缘的棘列的棘很大,末端圆,伪头有2对感觉器,有口钩,前气门小,后气门大,附近有小棘,第1腹节腹面前缘棘4~5列。卵呈舟状,有一长的附器用以固着在寄生体毛上。根据其形态特征,鉴定为皮蝇科狂皮蝇属(Oestroderma)平颜狂皮蝇(O. schubini)的3龄幼虫。在中蒙边境线区红山嘴、塔克什肯口岸首次发现长尾黄鼠体表皮下寄生平颜狂皮蝇幼虫。在中蒙红山嘴、塔克什肯口岸边境线区采集的1批成体蝇中,经鉴定其中1种为平颜狂皮蝇,其成体形态特征与窄颜狂皮蝇(O. potanini)近缘,区别为颜脊全黑,无皱襞;雄性前盾片亚中条间距两侧几乎平行,颜脊上端虽明显变狭,但不是很尖,颜脊平滑,侧尾叶侧面观在端部不变宽,两侧缘平行。
3 讨论 长尾黄鼠皮蝇蛆病经鉴定证实其病原体为双翅目皮蝇科狂皮蝇属的平颜狂皮蝇3龄幼虫,其寄生于高山鼠兔(Ochotona alpina)和长尾黄鼠体内[2-3]。1994年姚文炳和呼和巴特尔[4]报道,我国人和脊椎动物蝇蛆病的宿主除人外,还包括其他19种动物。国内研究显示,牛、羊、马、骆驼等牲畜可感染皮蝇蛆,野生动物的野驴、鹿类、啮齿类动物的中华酚鼠(Eospalax fontanierii)和高山鼠兔等也有蝇蛆病的报道[5-6]。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发现的皮蝇亚科皮蝇属感染动物的主要有牛皮蝇、中华皮蝇、纹皮蝇、鹿皮蝇(H. diana),近期还新发现了藏羚羊皮蝇(Pallasiomyia boulard)[7]。其中牛最易感染,山羊、绵羊、羚羊、鹿、马、田鼠、黄鼠(达乌尔黄鼠)、松鼠、兔、猪、小熊猫、乳鸽等动物的感染以及人体各部位的感染均有报道[8-14]。但在中蒙边境红山嘴、塔克什肯口岸边境线区的宿主中未见有发生蝇蛆病的报道。本次调查在该区首次发现长尾黄鼠、红背䶄感染皮蝇蛆,对蝇蛆病病原体种类及其生态学、致病机制、扩散传播及防控都具有参考价值。
蝇蛆病的寄生蝇种类繁多,不同蝇种对人及动物会引起各种不同的蝇蛆病。常见有肠道、泌尿道或阴道、体孔、创口、皮肤等蝇蛆病。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地区的草原上常见一些牲畜因感染蝇类幼虫而罹致各种蝇蛆症,如寄生在牛的皮蝇、马的胃蝇、羊的狂蝇及寄生在各种牲畜的黑须污蝇(Wohlfahrtia magnifica),都是危害严重的种类。在中蒙边境2个口岸边境线区经过近2年的初步观察,发现蝇种近20种,且多与各类蝇蛆病有关。在该区草原上发现不少于20头(只)鼻腔充满粘液的死羊、牛、骆驼等,在1只死羊的鼻腔内发现有大量的蝇蛆,选其3龄幼虫,经鉴定为羊狂蝇(Oestrus ouis)。
长尾黄鼠是鼠疫等疾病的重要宿主之一,平颜狂皮蝇幼虫寄生于长尾黄鼠体内,增加了鼠传和蝇传疾病的风险。中蒙边境线区既是畜牧业大区,也是畜牧业的国际交易通道,贸易货物通过夹带病媒生物可构成传疫、扩散风险。两国间边境线区卫生条件均较差,鼠、蝇、蚊虫密度高,种类繁杂且与人接触密切。目前人、家禽牲畜以及野生动物中各种类型的蝇蛆病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对边境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带来较大影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本研究对蝇类与蝇蛆病的研究与监控均具有重要意义。
利益冲突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