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制所, 浙江 杭州 310051;
2 浙江省爱国卫生发展中心, 浙江 杭州 310006
收稿日期: 2021-04-26
基金项目: 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2021KY119);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7ZX10303404)
作者简介:
王金娜, 女, 硕士, 主管医师, 主要从事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E-mail: jnwang@cdc.zj.cn;
王晓林, 男, 主管医师, 主要从事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E-mail: 286934602@qq.com;
侯娟, 女, 硕士, 副主任医师, 主要从事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E-mail: jhou@cdc.zj.cn
A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nd standard of "four pests-free villages"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1 Institute of Communicable Diseases Control and Prevention, Zhejiang Provinci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angzhou, Zhejiang 310051, China;
2 Zhejiang Patriotic Health Development Center, Hangzhou, Zhejiang 310006, China
Supported by the Zhejiang Medical and Health Technology Project (No. 2021KY119) and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Project of China (No. 2017ZX10303404)
蚊、蝇、鼠、蟑螂(又名蜚蠊),俗称为“四害”,可通过骚扰人群、传播疾病而影响人类健康[1-2]。如何通过经济、有效的手段,在农村地区进行“四害”的可持续控制,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为探索农村病媒生物的可持续控制技术,2016年浙江省率先开始进行“无蚊村”试点创建工作[3],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其基础上,2019年进行“无蝇村”试点创建工作[4]。随后,一大批“无蚊村”及“无蝇村”应运而生。“无蚊村”及“无蝇村”的成功试点,为农村“四害”的可持续控制技术提供了很好的思路。2020年,浙江省开始推行“无四害村”试点创建工作。由“无蚊村”到“无蝇村”,最后到“无四害村”的试点创建,是浙江省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的结果。现将试点村的创建经验进行总结,对“无四害村”的创建标准进行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无四害村”定义 “无四害村”是指目标村庄在政府的领导下,在专业技术部门的指导下,村支部委员会和村民自治委员会(村两委)发动全体村民参与,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村民防“四害”、灭“四害”的健康素养,根据“四害”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应用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和技术,建立长效机制,将“四害”密度长期控制在不足为害水平。
1.2 试点村概况 2020年,湖州市德清县沈家墩村、嘉兴市嘉善县天凝镇洪溪村以及嘉善县姚庄镇渔民村被选取作为浙江省“无四害村”试点村庄。其中,洪溪村和渔民村已通过“无蚊村”和“无蝇村”的考核评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无四害村”的创建工作。这3个试点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进行“四害”综合防制。村容村貌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四害”密度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1.3 “无四害村”建设标准制定方法 以“无蚊村”和“无蝇村”建设标准为基础,结合浙江省3个“无四害村”试点村建设工作经验及相关国家标准,采取现场调查与专家会商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农村地区“无四害村”建设标准。
2 结果
2.1 “无四害村”建设标准
2.1.1 村庄整体条件
2.1.1.1 村容村貌 村容整洁,生态文明,环境优美,房前屋后生产生活用品有序堆放。彻底做好环境卫生清理工作,不留卫生死角,孳生地得到有效治理。
2.1.1.2 村民参与态度 村民“四害”防制知识知晓率高,“无四害村”建设参与态度积极、支持率高。
2.1.1.3 “四害”防制水平 “四害”密度长期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不骚扰人类生活,不发生“四害”相关传染病。
2.1.2 组织管理 按照自愿、自建、自管的原则,村庄(自然村或行政村)需有主动建设“无四害村”的需求,且在建设的过程中,由村两委自行发动、组织村民进行“四害”的防制及管理。建设过程中需建立村级“四害”防制工作组织,制订“无四害村”建设、监测、防制和巡查方案,落实日常监测和防制工作计划,村规民约中有“四害”防制义务责任内容,资料完整,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
2.1.3 健康教育 营造良好的“无四害村”建设氛围,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村入口及主要位置有“无四害村”建设的醒目标识,村内人群聚集场所有相关健康警示标语和健康知识宣传展板,每年通过开展健康讲座、宣传咨询活动、播放科普视频、编发手机短信、微信等形式,对村民进行“四害”防制知识及相关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提高当地村民对“四害”及相关传染病防制知识知晓率和防病技能,提高“无四害村”建设意愿。
评价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抽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四害”基本知识、传播相关传染病及防制知识、主要孳生地类型及处理措施、“四害”的主要防制方法、“无四害村”建设意愿、满意度等。村民抽样人数50人,每户1人,可按照实际情况适当增减。要求村民“四害”防制知识知晓率≥90.0%,村民“四害”防制行为形成率≥85.0%。村民实际参与率≥90.0%,村民支持率≥90.0%,村民满意度≥90.0%。
2.1.4 综合防制
2.1.4.1 环境孳生地治理 整个村庄及周边区域,彻底做好环境卫生清理工作,清理室内外杂物,清除外环境散在孳生地。整治绿化带,处理禽、畜粪、腐败动植物及垃圾,清理整治杂草丛生、堆积杂物的院落,长期堆放垃圾或废品的围墙周边以及有食物的杂物间,不留卫生死角。发现鼠迹应及时清除,断绝鼠类获取食物的途径,并贮存好食物。堵洞抹缝,注意建筑物裂缝、管线通道的堵塞。清理碗柜、杂物柜、书柜等,及时清除蟑螂粪便、残骸,减少对蟑螂的吸引。物品搬入室内之前要彻底检查,预防蟑螂及其卵鞘侵入。对于地面容器,如酒瓶、酒坛、瓦缸、石臼、石槽、陶罐等,应放置于室内或者加盖密封,暂时闲置未用的容器翻转倒放,水生植物容器、盆景托盘每周换水或清除积水,砍伐竹子应即砍即除根,对于遗留的竹筒应“米”字形劈开或沙料填平,用沙料填充堵塞树洞,在大型叶腋处打孔。
2.1.4.2 物理防治 村庄外环境可以应用诱蚊灯等器械控制成蚊,使用灭蝇灯、电动捕蝇器、捕蝇笼等灭蝇器械灭蝇。完善防鼠设施,所有的管道和电缆通过墙壁的地方都要用水泥抹平缝隙,对不能堵塞的孔洞要用铁丝网或用清洁钢丝球封堵。重点场所安装篦子、地漏、防鼠门、挡鼠板、防鼠网等,通过捕鼠夹、捕鼠笼、粘鼠板等器械灭鼠。采用粘蟑纸、粘蟑盒、诱杀、烫杀等方式进行蟑螂防制。
2.1.4.3 生物防治 在大中型水体或暂时性大中型水体(如喷泉等)放养鱼类。通过天敌,如猫等进行生物灭鼠。通过细菌性或病毒性杀虫剂进行蚊或蟑螂的防制。
2.1.4.4 化学防治 “无四害村”原则上不使用化学防治措施,只有在孳生地特别难以清理等特殊情况下,才可临时短期采用化学防治方法降低“四害”密度。
2.1.5 日常管理和密度监测 村级“四害”防制工作组织负责本地“无四害村”日常管理和密度监测工作。需定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开展灭冬蚊、早春蚊、夏秋高峰蚊蝇控制、春秋季灭鼠等行动,结合垃圾分类、志愿者活动等,对村民进行“四害”防制知识的宣传及孳生地清理整治工作。应在“四害”活跃时期进行密度监测,有监测记录,并能根据媒介生物密度监测结果及时进行密度控制。
2.1.6 密度控制指标
2.1.6.1 蚊密度控制指标 “无四害村”蚊密度控制主要参照“无蚊村”蚊密度控制指标[5-6]。调查依据GB/T 23797-2020《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 蚊虫》[7]及GB/T 27771-2011《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 蚊虫》[8]。
幼虫吸管法:百户指数≤3.0。
路径法:路径指数≤0.5。
幼虫勺捕法:采样勺指数≤1.0%,平均每阳性勺 < 3只幼蚊或蛹。
人诱停落法:停落指数≤0.5。
2.1.6.2 蝇密度控制指标 蝇密度控制主要依据“无蝇村”蝇密度控制指标[4]。调查依据GB/T 23796-2009《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 蝇类》[9]及GB/T 27772-2011《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 蝇类》[10]。
笼诱法:成蝇密度≤0.5只/笼。
成蝇目测法:室内成蝇侵害率≤3.0%,室内蝇密度≤3.0只/间。
路径指数法:路径指数≤0.5。
2.1.6.3 鼠密度控制指标 鼠密度调查依据GB/T 23798-2009《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 鼠类》[11]及GB/T 27770-2011《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 鼠类》[12],并结合实际监测工作制定。
粘鼠板法/夹(笼)夜法:捕获率≤1.0%。
鼠迹法:室内鼠迹阳性率≤1.0%。
路径指数法:外环境路径指数≤1.0。
2.1.6.4 蟑螂密度控制指标 蟑螂密度调查依据GB/T 23795-2009《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 蜚蠊》[13]及GB/T 27773-2011《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 蜚蠊》[14],并结合实际监测工作制定。
粘捕法:蟑螂粘捕率≤1.0%。
目测法:蟑螂成若虫侵害率≤1.0%,平均每阳性间(处)成若虫数小蠊≤5.0只,大蠊≤2.0只;蟑螂卵鞘查获率≤1.0%,平均每阳性间(处)卵鞘数≤2.0只;蟑迹查获率≤3.0%。
2.2 综合评价 当“无四害村”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后,村庄整体环境得到有效提升,孳生地得到有效治理,村民“四害”防制知识和行为、村民参与态度、支持率、满意度得到有效提高,“四害”密度得到有效控制,自我评价合格,可向相关部门申请验收。
3 讨论 近几年,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一直将改善人居环境放在首要位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整体卫生条件的改善,为我们的建设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从2016年首个“无蚊村”试点至今[3],浙江省有建成或在建“无蚊村”100多个,“无蝇村”30多个。“无蚊村”及“无蝇村”的创建,极大地提升了当地村庄的整体卫生条件,也提升了当地居民对蚊、蝇防制知识的知晓率和防病技能,对登革热等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试点村的建设由“无蚊”到“无蝇”,最终到“无四害”,是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意见》要求,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向农村深入,着力提升农村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的大背景下,“无四害村”的创建把爱国卫生运动与传染病防控结合起来,开创新时期防病新模式,是对创新爱国卫生内涵和手段方式的探索,进一步夯实了农村病媒生物防控基础。
“无四害村”并不是指一个“四害”都没有,而是通过可持续的控制手段,将“四害”密度控制到极低的水平,不传播相关传染病,不影响人们生活。“无四害村”建设主要以改善村庄卫生条件及防病为目的,其密度控制指标的制定和执行也参照国家或地方标准。由于“无蚊村”和“无蝇村”的成功创建,蚊、蝇的评价指标已比较成熟。而鼠和蟑螂密度评价指标的制定,仍旧采取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相结合的方式。鼠密度评价主观指标主要为鼠迹法和路径指数法,主要参考鼠密度控制水平中的A级标准[12],而客观指标为粘鼠板法/夹(笼)夜法,主要参照鼠传疾病鼠密度控制标准,有研究认为鼠密度控制在1.0%左右,可有效控制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风险[15]。目测法蟑螂密度控制指标主要参照蟑螂密度控制水平中的A级标准[14],客观指标为粘捕法,目前该方法尚无相应国家标准,主要参照浙江省各监测点居民区蟑螂密度监测结果及“无四害村”试点建设情况综合制定。总体来说,鼠及蟑螂密度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无四害村”评价要求,但随着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可能需要不断对指标进行修订。
3个试点村创建过程中发现,由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及垃圾分类等措施的实施,为农村蚊、蝇孳生地的清除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结合一定的物理防治及生物防治措施,完全可以在不使用化学药物的情况下,将蚊、蝇密度控制在较低的水平[4, 6]。而由于农田、山林等外环境的存在,鼠密度的控制将是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有研究认为,传统毒饵灭鼠法与环境治理措施相结合是一种治标又治本的科学有效的灭鼠方法,两者结合可长期控制不同环境的鼠害[16]。蟑螂的防制,也需要以环境防治为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相结合,并适当采取一定的化学防治措施,最终有效控制蟑螂密度[17]。
除了“四害”密度的评价之外,从可持续控制的角度出发,把村庄的整体环境、孳生地处理、组织管理、村民健康教育、综合防制、日常管理和密度监测等都纳入“无四害村”评价指标体系中。突击杀虫灭鼠虽能将“四害”密度在短期内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但其不具有可持续性,只有发动广大村民,充分提高村民参与的积极性,结合日常的组织管理和病媒生物密度监测工作,才能将“四害”密度持续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
利益冲突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