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李静, 佟颖, 曾晓芃, 周小洁
- LI Jing, TONG Ying, ZENG Xiao-peng, ZHOU Xiao-jie
- 杀蟑胶饵的失水率及适口性变化比较研究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anges in water loss rate and palatability of cockroach-killing gel baits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1, 32(5): 560-563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21, 32(5): 560-563
-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5.010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21-05-31
2 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 北京 100013
2 Beijing Research Center for Preventive Medicine, Beijing 100013, China
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作为重要的媒介生物,不仅携带多种病原体,而且是诱发过敏与哮喘的重要过敏原[1],是一类重要的城市家居害虫。近年来,随着环境变化、抗性发展、物流及贸易频繁,使得德国小蠊的侵害范围与程度逐步增加,对其防治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2]。化学防治是德国小蠊防制的重要手段,滞留喷洒、烟剂、粉剂防治德国小蠊导致的抗性快速上升和杀虫剂室内残留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3],杀蟑胶饵由于效果好、定点释放、环境影响小,逐步得到广泛应用[4],但不同胶饵在实际使用中的效果可能出现明显差异,即使在胶饵有效成分与含量一致的情况下,不同胶饵对德国小蠊种群的控制效果也可能有显著差异[5],究其原因与胶饵的适口性有关,而适口性包括新鲜状态和老化状态2种,新鲜状态胶饵的适口性与胶饵的速效性有关,而老化状态胶饵的适口性决定了胶饵的持效性。本研究组前期通过对德国小蠊的取食行为过程进行实时记录并量化分析,比较不同胶饵在新鲜状态对德国小蠊的适口性,建立了一种杀蟑胶饵适口性评价方法[6]。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研究了不同胶饵在新鲜和老化状态下对德国小蠊的适口性变化规律,为杀蟑胶饵综合评价提供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本研究试虫为野外采集的德国小蠊雄性成虫,其采集信息与抗药性水平参见文献[7]。本实验受试胶饵为3种市售常见胶饵P(吡虫啉,有效成分2.15%)、W(呋虫胺,有效成分0.5%)和S(呋虫胺,有效成分0.5%),生产日期与本实验日期相差均不超过4个月。
洁净的培养皿(ϕ15 cm、高3 cm)、凡士林与液体石蜡混合物(1∶1)、小鼠饲料、含水棉球、带视频拍摄功能的手机(500万像素以上CMOS)及固定支架、分析天平、人工气候箱等。
1.2 实验方法 1.2.1 失水率测定(1)每种胶饵设置3个重复,将受试胶饵均匀、线状点布于50 ml离心管管盖内,然后放置在人工气候箱内(温度设定为25 ℃),湿度未受人工控制,与环境湿度保持一致(40%~60%),模拟胶饵的实际使用环境。(2)在新鲜状态(0 d)及随后20 d内每天定时对胶饵进行称重,计算其失水率(%)进而反映其保湿性。
1.2.2 适口性实验将受试胶饵采用已发表文章的实验方法进行适口性实验[6],通过视频回放,分别记录各胶饵被德国小蠊取食的次数和取食时间,分别采用总取食次数(次)、总取食时间(s)和平均每次取食时间(s/次)作为适口性评价指标。
1.3 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如符合正态分布则进行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否则进行非参数检验与两两比较,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失水量变化为了解不同胶饵在室温环境中的失水情况,本实验记录了3种胶饵在新鲜状态(0 d)以及随后20 d在室温环境内的重量变化。由图 1可知,3种胶饵在室温环境中点布1 d后失水量最大,而点布后1~20 d内,各胶饵的重量基本保持稳定,失水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646,P=0.064;F=2.534,P=0.130;F=1.114,P=0.399)。
由图 2可知,3种胶饵在室温点布1 d后,胶饵P失水率最高,为(39.73±0.05)%,胶饵W失水率中等,为(32.49±0.04)%,胶饵S失水率最低,为(22.99±0.16)%,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9.966,P=0.005)。
2.2 适口性分析对上述3种胶饵的取食过程进行量化比较,由表 1可知,在新鲜状态时,胶饵P被取食次数最多、总取食时间最长,胶饵S反之,且3种胶饵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783,P < 0.001;F=34.112,P < 0.001)。点布7 d后,胶饵P和胶饵W的3项适口性评价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46,P=0.631;F=0.428,P=0.528;F=2.211,P=0.168),但取食次数和总取食时间均高于胶饵S,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038,P=0.002,P=0.001;F=7.536,P=0.007,P=0.034)。点布14 d后,胶饵W的总取食时间和平均每次取食时间与胶饵P和胶饵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583,P=0.208,t=6.333,P=0.118;t=4.833,P=0.348,t=3.333,P=0.835),但胶饵P的3项适口性评价指标均高于胶饵S,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582,P < 0.001;t=10.417,P=0.002;t=9.667,P=0.005)。
对于同一胶饵在点布不同时间后的适口性而言,胶饵P点布7 d后,被取食次数较新鲜状态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987,P=0.005),但总取食时间和平均每次取食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033,P=0.184;F=1.693,P=0.222)。点布14 d后,较新鲜状态的取食次数和总取食时间减少,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300,P=0.009;F=8.279,P=0.016)。胶饵W的3项适口性评价指标在新鲜状态和点布7 d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40,P=0.522;F=0.399,P=0.542;F=0.076,P=0.788),但在14 d后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205,P=0.001;F=46.864,P < 0.001;F=8.135,P=0.017)。胶饵S在14 d后的取食次数和总取食时间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41,P=0.332;F=3.542,P=0.089)。
3 讨论胶饵以各类有机或无机胶为基质,除加入杀虫剂或其他有效成分外,还加入了引诱剂、促食剂、防腐剂、防霉剂和保湿剂等辅助成分,具有持效期长、使用方便、安全环保等特点[4]。杀蟑胶饵在新鲜状态及施用后不同时间的适口性与胶饵的致死率、持效性及连锁杀灭等指标密切相关,尤其是在德国小蠊现场防治过程中,环境中存在与胶饵具有竞争性的食物,胶饵的适口性和持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中3种胶饵的水分流失主要集中在点布后的第1天,这与胶饵的配方工艺相关,胶饵在表面层失去水分后,形成一层保护膜,可防止内部水分散失,故室温点布1 d后胶饵重量基本稳定。通常胶饵的含水量在50%以上,本次实验中,3种胶饵之间失水率的差异可能与因实验操作而导致的胶饵与空气接触面积不同有关,也可能与胶饵本身的含水量、保湿性能有关。
在适口性实验中,在点布7 d内3种胶饵的适口性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点布14 d后,前期适口性较好的2种胶饵(P、W)适口性降低,而适口性一直最差的胶饵S无明显变化。因此,胶饵在施用7 d内对德国小蠊有较好的适口性,随后适口性逐步降低,这与胶饵成分的氧化、变质等老化程度有关。
3种胶饵之间相比,胶饵P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适口性均为最优,而胶饵P、W和S的有效成分分别为吡虫啉、呋虫胺和呋虫胺。通常有效成分对胶饵的适口性影响基本很小,故3种胶饵的适口性差异是由于胶饵生产工艺和配方而导致的。
综合比较不同胶饵在不同老化时间德国小蠊的取食行为和失水率,胶饵P失水率最高、适口性最好,而胶饵S的失水率最低适口性反而最差。表明3种胶饵的失水率与其适口性之间无相关性。胶饵失水率与胶饵起始含水量、保湿性能有关,而适口性除了与含水量有关外,还与胶饵中其他成分如引诱剂、促食剂、防腐剂、防霉剂、保湿剂等的种类与配比密切相关。总之,胶饵的适口性是胶饵中多种成分的综合体现,不同胶饵之间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也决定了胶饵对德国小蠊的防治效果。
利益冲突 无
[1] |
Gore JC, Schal C. Cockroach allergen biology and mitigation in the indoor environment[J]. Ann Rev Entomol, 2007, 52: 439-463. DOI:10.1146/ANNUREV.ENTO.52.110405.091313 |
[2] |
张孟群. 德国小蠊扩散情况及防制对策[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06, 12(1): 66-68. M Q. Pervasion situation 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of Blattella germanica[J]. Chin J Hyg Insect Equip, 2006, 12(1): 66-68. DOI:10.3969/j.issn.1671-2781.2006.01.024 |
[3] |
Rodríguez AD, Penilla RP, Rodríguez MH, et al. Acceptability and perceived side effects of insecticide indoor residual spraying under different resistance management strategies[J]. Salud Publica Mex, 2006, 48(4): 317-324. DOI:10.1590/s0036-36342006000400006 |
[4] |
Appel AG. Laboratory and field performance of consumer bait products for German cockroach (Dictyoptera: Blattellidae) control[J]. J Econ Entomol, 1990, 83(1): 135-159. DOI:10.1093/jee/83.1.135a |
[5] |
李兴文, 马涛, 王蓬, 等. 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取食喜好性的实验室观察[J]. 医学动物防制, 2013, 29(4): 400-404. X W, Ma T, Wang P, et al. Laboratory observation on feeding preferences of Blattella germanica and Periplaneta americana[J]. J Med Pest Control, 2013, 29(4): 400-404. DOI:10.7629/yxdwfz201304015 |
[6] |
周小洁, 张勇, 刘美德, 等. 蟑螂胶饵适口性快速量化评价方法初探[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7, 23(1): 18-21. X J, Zhang Y, Liu MD, et al.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rapi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 for cockroach gel bait palatability[J]. Chin J Hyg Insect Equip, 2017, 23(1): 18-21. DOI:10.19821/j.1671-2781.2017.01.004 |
[7] |
周小洁, 刘婷, 钱坤, 等. 溴氰菊酯对德国小蠊滞留喷洒药效与kdr突变关系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2, 23(4): 310-313. Zhou XJ, Liu T, Qian K, et al. Residual spray effect of deltamethrin on Blattella germanica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kdr mutation[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2, 23(4): 310-3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