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张家林, 侯银续
- ZHANG Jia-lin, HOU Yin-xu
- 安徽省2017—2019年蜚蠊监测结果分析
- An analysis of surveillance results for cockroaches in Anhui province, China, 2017-2019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1, 32(4): 464-467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21, 32(4): 464-467
-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16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21-02-18
蜚蠊是城市重要的卫生害虫,其不仅携带传播多种病原体,引起多种疾病,还可以引起人的过敏反应,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在我国,栖息于室内的蜚蠊约21种,其中与人类关系密切的主要有6种[1]。由于其环境适应能力强且繁殖能力惊人,蜚蠊一直是卫生创建重点防控的对象。随着气候变化影响,蜚蠊的种类、密度和分布也相应发生变化。蜚蠊监测是蜚蠊有效防控的基础,安徽省多年来一直不断开展蜚蠊监测工作,为有效防控蜚蠊提供科学依据。现将安徽省2017—2019年蜚蠊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点设置依据2016年《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要求,在安徽省滁州、马鞍山、合肥和宿州4个市开展蜚蠊监测工作。
1.2 监测生境在居民区、宾馆、餐饮行业、医院、农贸市场、超市6种适合蜚蠊孳生场所进行监测[2]。
1.3 监测方法采用粘捕法,统一使用粘蟑纸(规格17 cm×10 cm)调查,以新鲜面包为诱饵(2 g/张),粘蟑纸主要布放在市场的食品加工销售柜台、餐饮和宾馆的操作间及餐厅、医院的病房以及居民区的厨房等处。每个标准间(房间数按15 m2/间折算)放置1张粘蟑纸,居民户每户厨房放置1张。晚放晨收,记录粘捕到的蜚蠊种类及数量,同时记录有效粘蟑纸数量。不得选择1周内药物处理过的场所作为监测点。每次监测时,粘蟑纸必须更新。
1.4 监测时间2017—2019年,每2个月监测1次。
1.5 密度指标计算密度(只/张)=捕获蜚蠊总数(只)/回收的粘蟑纸数(张)
侵害率=〔阳性粘蟑纸数/回收的粘蟑纸数(张)〕×100%
1.6 统计学分析采用Excel 2007和SPSS 17.0软件对蜚蠊监测数据汇总并进行方差统计分析,采用F检验分析不同生境间蜚蠊密度差异,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蜚蠊种群构成2017—2019年监测共捕获蜚蠊11 378只,其中,捕获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10 214只,占捕获总数的89.77%,为优势种;捕获黑胸大蠊(Periplaneta fuliginosa)和美洲大蠊(P. americana)分别为923和241只,分别占8.11%和2.12%(表 1)。安徽省室内蜚蠊种类隶属2科2属3种,分别为姬蠊科小蠊属德国小蠊,蜚蠊科大蠊属黑胸大蠊和美洲大蠊。
2.2 蜚蠊密度及侵害率 2.2.1 蜚蠊总侵害率及总密度2017—2019年安徽省监测共布放回收粘蟑纸13 024张,其中,阳性粘蟑纸1 412张,3年总侵害率为10.84%,以2017年的侵害率最高,为23.82%。3年共捕获蜚蠊11 378只,3年总密度为0.87只/张,其中,2017年密度最高,为1.28只/张。见表 1。
2.2.2 不同生境蜚蠊侵害率及其密度2017—2019年安徽省不同生境蜚蠊侵害率,以农贸市场蜚蠊侵害率最高,为25.10%,餐饮行业次之,侵害率为15.40%,超市和居民区的侵害率相差不大,分别为9.99%和9.21%,宾馆的侵害率为3.02%,医院的侵害率最低,为0.92%。以农贸市场的蜚蠊密度最高,为3.10只/张,远大于其他生境,超市和餐饮行业的蜚蠊密度较为接近,分别为1.11和0.80只/张,居民区、宾馆和医院的蜚蠊密度较低。见表 2。
2.3 蜚蠊季节消长 2.3.1 蜚蠊侵害率及密度季节消长2017年蜚蠊侵害率和密度季节消长均呈双峰型,分别为7和11月,以11月侵害率和密度最高;2018—2019年蜚蠊侵害率呈单峰型,以7—9月最高。2018年蜚蠊密度以7月最高,2019年蜚蠊密度以9—11月为高(表 3)。经方差分析,不同场所的蜚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63,P < 0.05)。
2.3.2 不同生境蜚蠊侵害率季节消长2017—2019年安徽省不同生境蜚蠊侵害率季节消长,农贸市场呈现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1月;餐饮行业、居民区和超市均呈单峰曲线,以7月侵害率最高;宾馆和医院的蜚蠊侵害率均较低,变化幅度不大。见表 4。
2.3.3 不同生境蜚蠊密度季节消长2017—2019年安徽省不同生境蜚蠊密度季节消长,农贸市场呈现双峰曲线,双峰值分别出现在3和11月,以11月密度最高;超市、餐饮行业均呈单峰曲线,峰值分别在9和7月;宾馆和医院的蜚蠊密度较低,变化幅度较小。见表 5。
3 讨论2017—2019年安徽省蜚蠊监测结果显示,德国小蠊是安徽省的优势种,其次是黑胸大蠊和美洲大蠊,与全国蜚蠊监测种类密度情况相同[3-4],2018年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蜚蠊监测结果显示德国小蠊占绝对优势,占捕获总数的94.81%[5]。由于德国小蠊繁殖快、分布广、虫体小,易于隐匿躲藏,并且容易产生抗药性,在我国,德国小蠊已取代其他蜚蠊成为优势种[6-7],是蜚蠊防控的重点种类。
2017—2019年监测结果显示,农贸市场的蜚蠊侵害率和密度均为最高,与辽宁省蜚蠊监测结果相同[8]。但不同生境蜚蠊侵害率和密度峰值在7、9、11月均有分布,与上海市蜚蠊监测结果有所不同[9]。监测结果提示,农贸市场、餐饮行业、超市等生境,由于食物丰富、隐匿场所多,是蜚蠊繁殖侵害的主要场所,需要重点加强蜚蠊防控,应在蜚蠊密度和侵害率高峰来临之前即开展防控工作,才能有效控制蜚蠊密度。
安徽省居民区存在蜚蠊密度整体不高,但蜚蠊侵害率较高现象。分析原因可能与居民卫生意识较高,在家庭发现蜚蠊后就会采取措施及时杀灭蜚蠊有关。居民区蜚蠊侵害率较高,主要是蜚蠊进入居民家庭的途径越来越多,包括房屋搬迁、超市购物以及网购快递入户等,这些途径都为蜚蠊入侵家庭提供了便利条件[10]。农贸市场、餐饮行业、超市、居民区等地点发现蜚蠊后,应当购买专业虫害控制服务,不规范的用药容易导致蜚蠊产生抗药性。
蜚蠊侵害的必备条件是人员流动、物流活跃。环境综合治理是蜚蠊防制的重点措施,要治理蜚蠊孳生地环境卫生,同时切断水和食物来源,及时填补蜚蠊经常出没区域的缝隙,在不同环境选用不同剂型的杀虫剂,其效果更佳[11-12]。通过宣传普及蜚蠊防控知识,提高居民的防控意识;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建立蜚蠊防控的长效管理机制,降低蜚蠊危害的发生。
利益冲突 无
[1] |
孙俊, 杨维芳, 徐燕. 我国蜚蠊及其防治研究概述[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9, 20(4): 275-280. Sun J, Yang WF, Xu Y. A brief review of cockroach control in China[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09, 20(4): 275-280. |
[2]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Z]. 北京: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6.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ational vector surveillance implementation plan[Z]. Beijing: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16. |
[3] |
吴瑜燕, 龚震宇, 侯娟, 等. 浙江省2011—2013年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4): 394-397. Wu YY, Gong ZY, Hou J, et al. Analysis of vector surveillance from 2011 to 2013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5, 26(4): 394-397. DOI: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4.017 |
[4] |
杨瑞, 谭梁飞, 熊进峰, 等. 湖北省2015年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7, 28(5): 492-495. Yang R, Tan LF, Xiong JF, et al. Analysis of disease vector surveillance in Hubei province, China in 2015[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7, 28(5): 492-495.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5.023 |
[5] |
任东升, 吴海霞, 郭玉红, 等. 2018年全国蜚蠊监测报告[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9, 30(2): 142-145. Ren DS, Wu HX, Guo YH, et al. National vectors surveillance report on cockroaches in China, 2018[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9, 30(2): 142-145.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2.006 |
[6] |
霍新北. 我国城市德国小蠊的入侵及预防控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2): 114-116. Huo XB. Invasion of Blattella germanica and its infestation management in urban environment in China[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5, 26(2): 114-116. DOI: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2.002 |
[7] |
吴海霞, 鲁亮, 孟凤霞, 等. 2006—2015年我国蜚蠊监测报告[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8, 29(2): 113-119. Wu HX, Lu L, Meng FX, et al. Reports on national surveillance of cockroaches in China, 2006-2015[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8, 29(2): 113-119.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2.001 |
[8] |
张家勇, 王纯玉, 丁俊, 等. 辽宁省2012—2016年蜚蠊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9, 30(5): 550-553. Zhang JY, Wang CY, Ding J, et al. Analysis of surveillance on cockroach in Liaoning province from 2012 to 2016[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9, 30(5): 550-553.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5.016 |
[9] |
朱江, 周毅彬, 范明秋, 等. 2009—2018年上海市蟑螂种群密度时空变化分析[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20, 26(3): 232-235. Zhu J, Zhou YB, Fan MQ, et al. Analysis on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cockroaches in Shanghai, 2009-2018[J]. Chin J Hyg Insect Equip, 2020, 26(3): 232-235. DOI:10.19821/j.1671-2781.2020.03.012 |
[10] |
姜志宽, 吴光华. 蟑螂防治(二): 蟑螂的生态习性与常见种类[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09, 15(2): 169-172. Jiang ZK, Wu GH.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ckroaches(2)-Ecological habits and common species of cockroaches[J]. Chin J Hyg Insect Equip, 2009, 15(2): 169-172. DOI:10.19821/j.1671-2781.2009.02.032 |
[11] |
林丙昌, 宋华, 孔祥力. 曲阜市餐饮行业蟑螂侵害现状调查及防治效果研究[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8, 24(4): 336-338, 341. Lin BC, Song H, Kong XL. Surveillance of cockroach population infestation and assessment of chemical control effectiveness in catering industries of Qufu city[J]. Chin J Hyg Insect Equip, 2018, 24(4): 336-338, 341. DOI:10.19821/j.1671-2781.2018.04.005 |
[12] |
刘丽娟, 王海防, 赵玉强, 等. 蜚蠊综合防治研究概况[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0, 21(1): 83-86. Liu LJ, Wang HF, Zhao YQ, et al. Review on integrated control of cockroaches[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0, 21(1): 8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