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吴瑜燕, 侯娟, 王金娜, 刘钦梅, 李天奇, 龚震宇
- WU Yu-yan, HOU Juan, WANG Jin-na, LIU Qin-mei, LI Tian-qi, GONG Zhen-yu
- 浙江省2016-2019年蝇类密度及季节消长分析
- Density and seasonal variation of fl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2016-2019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1, 32(4): 451-455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21, 32(4): 451-455
-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13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20-10-15
蝇类作为重要的病媒生物之一,可通过机械携带传播多种病原微生物,尤其是洪灾、地震等灾害过后,往往会伴随蝇密度大幅度增加而造成肠道传染病的流行[1-2]。我国对蝇类监测的历史很长,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系统展开,60年代中期停顿到80年代重新启动监测,再到2005年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监测,截至目前为止,其监测历史已经超过60年。这半个多世纪以来,各地均积累了大量蝇类监测基础数据,为爱国卫生运动及城市规划的重大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3]。2016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下发了新的《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随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下发了《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对蝇类监测过程中使用的饵剂及监测工具做了规范设定。本文对浙江省2016-2019年的蝇类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旨在了解新方案实施以来蝇类密度水平及种群变化的趋势,为浙江省蝇类控制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来自浙江省病媒生物监测系统中2016-2019年蝇类监测数据。
1.2 监测点设置根据浙江省不同地貌特征及病媒生物生态习性,2016年浙江省增设蝇类监测点至11个,2017年嵊泗县退出监测,2018年新增南浔区和浦江县2个监测点,至此,浙江省蝇类监测点总计12个,分布于全省9个地级市及义乌市(图 1)。依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浙江省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要求,杭州市(上城区、下城区)、宁波市(镇海区、宁海县)、衢州市(柯城区、龙游县)和温州市(平阳县、乐清市)各选2个监测县(区),其余监测点选择1个监测县(区)〔丽水市为莲都区,其余监测点均为县(区)本级〕,每个监测县(区)随机选择农贸市场、餐饮外环境、绿化带和居民区各2处作为监测场所。
1.3 监测方法根据《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中的笼诱法进行蝇类采集,诱蝇笼要求为锥形芯圆形诱蝇笼,笼高40 cm,ϕ25 cm,圆锥形芯高35 cm,顶口ϕ2 cm。每处放置诱蝇笼1只,诱饵为红糖食醋饵(50 g红糖+50 g食醋+50 ml水)。每年4-11月进行监测,每月中旬监测1次,遇风雨天气(风力5级以上)顺延。于第1天09:00前布放,次日09:00左右收回。收笼后鉴定种类并计数。
1.4 数据分析采用Excel 2010软件对蝇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蝇密度计算公式:
2016-2019年共布放诱蝇笼4 588只,捕获蝇13 210只,年均蝇密度为2.88只/笼,各年度平均蝇密度分别为4.38、2.25、2.03和2.29只/笼,除2016年密度较高外,其余年份蝇密度基本持平(表 1)。不同蝇种以家蝇(Musca domestica)密度最高,达0.66只/笼,但其密度呈逐年下降;其次为大头金蝇(Chrysomyia megacephala,0.42只/笼)和丝光绿蝇(Lucilia sericata,0.37只/笼),其密度趋势与家蝇类似,与2016年相比其余年份均有较大幅度降低。麻蝇科(Sarcophagidae)密度为0.56只/笼,其密度一直较高,厩腐蝇(M. stabulans)密度则从2016年开始逐年上升。
蝇种类构成以家蝇、大头金蝇和丝光绿蝇为主,分别占捕获总数的23.01%、14.60%和12.99%,3个蝇种合计占捕获总数的50.60%;另外4年间共捕获麻蝇科不同蝇种2 575只,占总捕获量的19.49%(图 2)。不同年份各蝇种类构成基本相同,除麻蝇科外,各年度均以家蝇为主,其次为大头金蝇和丝光绿蝇,但2019年厩腐蝇构成首次超过丝光绿蝇和大头金蝇,居第2位。2016-2019年期间均未捕获到新陆原伏蝇(Protophormia terraenovae)和伏蝇(P. egina)。
2.2 不同季节蝇密度2016-2019年浙江省蝇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均呈单峰型,蝇密度从4月开始上升,9月后开始下降;各年度的蝇密度季节峰值到达时间略有不同,其中以2018年达到峰值的时间最早,为5月(3.93只/笼);2016-2017年季节高峰时间分别为7和8月(14.08和3.76只/笼);2019年蝇密度季节高峰期持续时间较长,6-9月密度一直较高,峰值蝇密度为3.49只/笼。蝇密度峰值2016年明显高于2017-2019年。见图 3。
不同蝇种在不同月份的蝇密度,家蝇的活跃期持续时间较长,在5-10月密度均较高。市蝇(M. sorbens)活动高峰为9月,巨尾阿丽蝇(Aldrichina grahami)活动高峰为4月,元厕蝇(Fannia prisca)活动高峰为5和7月,铜绿蝇(Lucilia cuprina)和厩腐蝇活动高峰为5-7月,其他蝇种的活动高峰见表 2。
2.3 不同生境蝇密度不同生境总蝇密度以农贸市场最高,达3.89只/笼;其次为餐饮外环境,蝇密度为2.77只/笼;居民区和绿化带蝇密度较接近,分别为2.49和2.38只/笼。各年度不同生境蝇密度排序略有不同,但均以农贸市场最高,2016-2017年以居民区蝇密度最低,2018-2019年则以绿化带蝇密度最低。见图 4。
不同生境中各蝇种密度略有不同,家蝇在农贸市场的密度最高,为0.87只/笼,其在餐饮外环境和居民区的密度相近(分别为0.64和0.62只/笼),也较高;麻蝇科在农贸市场、绿化带和居民区的密度均较高,蝇密度分别为0.65、0.64和0.54只/笼;大头金蝇和丝光绿蝇在农贸市场的密度较高,蝇密度分别为0.64和0.53只/笼。见图 5。
3 讨论2016年中国CDC重新修订并下发了《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浙江省根据新方案要求对10余种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蝇种开展监测。监测结果显示,相比于2016年蝇类密度,2017-2019年蝇类密度均有大幅度下降,这与浙江省近年来大力开展卫生城市创建有关[4]。党的十八大将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16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健康浙江2030行动纲要》,鼓励各地建设健康环境。各地政府和爱国卫生部门不断努力改善城市卫生环境,倡导垃圾科学分类,从根本上减少了蝇类孳生地,降低了蝇类密度[5]。
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非常适合蝇类孳生,自4月开始即监测到蝇类活动,至11月仍未消失,蝇类活动时间跨度大。2016-2019年浙江省蝇类季节消长趋势大致相同,均呈单峰分布,峰值出现在夏季,这与浙江省2011- 2013年蝇类季节消长趋势类似,同时与重庆市和辽宁省及全国的监测结果相同[4, 6-9]。
不同监测生境中以农贸市场的蝇密度最高,其次为餐饮外环境,这与农贸市场和小餐饮周边食物来源丰富,各类生活垃圾清理不及时等有关。农贸市场以家蝇、麻蝇和大头金蝇密度较高,与这几种蝇类喜食人类食物、垃圾及动物腐殖质的生态习性有关。监测结果提示,控制蝇类密度的关键仍在于治理孳生地,采取环境整治为主,物理、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制措施[4]。
浙江省主要蝇类有家蝇、大头金蝇和丝光绿蝇,麻蝇科的密度也较高,该结果与刘丽军等[9]对上海市闵行区的调查结果相同,与重庆市和辽宁省的调查结果不同[4, 7]。调查结果的差异除了与各地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有关外,还与不同的监测方法及饵剂选择相关,如重庆市选择的是粘蝇条法,辽宁省虽然选择了笼诱法进行监测,但是其选择的饵剂为腐鱼和发酵饼混合物[10]。2016-2019年不同年度的蝇种类构成略有不同,2016-2018年浙江省蝇种类构成均以家蝇为主,而2019年家蝇所占比例下降明显,厩腐蝇占比(11.04%)明显升高,其占当年捕获蝇类的比例远远超过2016-2018年(1.05%、3.37%和5.74%)的水平。蝇种类构成的改变可能与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鉴定能力提高有关,2019年浙江省开展了全省范围内的病媒生物职业技能竞赛,其中病媒生物的分类鉴定作为专项纳入考核,切实提高了基层疾控人员对蝇类的分类鉴定能力。
综上所述,近年来浙江省蝇类主要活动场所为农贸市场,活动高峰在夏季。在蝇类防制过程中应结合蝇类活动环境与季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从而快速有效地降低蝇密度,保障居民健康。同时,蝇类监测过程中,除了统一监测工具及监测方法外,切实提高基层人员对物种的分类鉴定能力至关重要,会直接影响种群监测的准确性,工作中应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与考核,提高监测效能。
利益冲突 无
[1] |
柳支英, 陆宝麟. 医学昆虫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0: 256-261. Liu ZY, Lu BL. Medical entomology[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0: 256-261. |
[2] |
王广文, 刘朝辉, 张进磊, 等. 北京市房山区水灾后村庄与乡镇两级水平上蝇密度的空间误差统计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7, 28(5): 433-436. Wang GW, Liu ZH, Zhang JL, et al. Spatial error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fly density at the scale of village and town after flooding in Fangshan district, Beijing[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7, 28(5): 433-436.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5.005 |
[3] |
蒋峥, 郑鸿源, 田玉成, 等. 成都市城区蝇密度的空间差异[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8, 24(2): 186-187, 191. Jiang Z, Zheng HY, Tian YC, et al. Spatial difference of fly density in the urban areas of Chengdu[J]. Chin J Hyg Insect Equip, 2018, 24(2): 186-187, 191. |
[4] |
王纯玉, 丁俊, 白玉银, 等. 辽宁省2013-2017年蝇密度与季节消长监测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8, 29(5): 472-475. Wang CY, Ding J, Bai YY, et al.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of fly density and seasonal fluctua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 2013-2017[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8, 29(5): 472-475.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5.013 |
[5] |
戈斌, 朱伟, 张海兵, 等. 实施垃圾分类后上海市奉贤区居民区湿垃圾收集桶内蝇类孳生的影响因素[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20, 37(5): 480-485. Ge B, Zhu W, Zhang HB, et al. Risk factors of fly breeding in household food waste collection bins after waste sorting in Fengxian district, Shanghai[J]. J Environ Occup Med, 2020, 37(5): 480-485. DOI:10.13213/j.cnki.jeom.2020.19708 |
[6] |
吴瑜燕, 龚震宇, 侯娟, 等. 浙江省2011-2013年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4): 394-397. Wu YY, Gong ZY, Hou J, et al. Analysis of vector surveillance from 2011 to 2013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5, 26(4): 394-397. DOI: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4.017 |
[7] |
杨雪帆, 何亚明, 季恒青, 等. 重庆市2014-2016年蝇密度监测分析[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7, 23(3): 235-237. Yang XF, He YM, Ji HQ, et al. Survey on flies density in Chongqing from 2014 to 2016[J]. Chin J Hyg Insect Equip, 2017, 23(3): 235-237. DOI:10.19821/j.1671-2781.2017.03.009 |
[8] |
吴海霞, 鲁亮, 孟凤霞, 等. 2006-2015年我国蝇类监测报告[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8, 29(1): 5-10. Wu HX, Lu L, Meng FX, et al. Reports on national surveillance of flies in China, 2006-2015[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8, 29(1): 5-10.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1.002 |
[9] |
刘丽军, 田霞, 焦召峰, 等. 上海闵行区2005-2008年蝇密度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0, 5(3): 239. Liu LJ, Tian X, Jiao ZF, et al. Analysis of fly density from 2005-2008 in the Minhang district of Shanghai[J]. J Pathog Biol, 2010, 5(3): 239. DOI:10.13350/j.cjpb.2010.03.009 |
[10] |
徐友祥, 冷培恩, 王韶华, 等. 蝇类监测中不同饵料诱蝇效果的对比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2, 23(6): 522-524. Xu YX, Leng PE, Wang SH, et al. Fly-luring effects of different baits in fly monitoring: a comparative study[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2, 23(6): 522-5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