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赵宁, 郭玉红, 吴海霞, 刘小波, 岳玉娟, 任东升, 李贵昌, 宋秀平, 鲁亮, 刘起勇
- ZHAO Ning, GUO Yu-hong, WU Hai-xia, LIU Xiao-bo, YUE Yu-juan, REN Dong-sheng, LI Gui-chang, SONG Xiu-ping, LU Liang, LIU Qi-yong
- 2019年全国媒介蚊虫监测报告
- National vector surveillance report on mosquitoes in China, 2019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0, 31(4): 395-400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20, 31(4): 395-400
-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4.003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20-05-06
蚊虫能传播登革热、黄热病、寨卡病毒病、疟疾、淋巴丝虫病和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等多种人类疾病[1-2] 。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是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我国乙脑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仍是发病率较高、分布较广、危害较重的蚊媒疾病之一,在多省(自治区、直辖市)仍有局部流行 [3-5] 。伊蚊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我国与世界各国尤其东南亚国家在商业、旅游等方面交往频繁,每年都有登革热输入病例,且几乎每年都会发生由输入病例造成本地继发病例的暴发流行 [6] 。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为我国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自2016年8月我国已消除本土感染疟疾 [7] ,但是每年全国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疟疾病例仍有2 000多例 [8] 。我国幅员辽阔,水系纵横交错,蚊虫分布广泛,一旦有传染源输入,易引起本地疫情暴发。因此进行蚊媒监测至关重要,可为蚊媒传染病的风险评估、预测预警及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年颁发了《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国卫办疾控函〔2016〕215号),其中规定了5种监测方法。本文对2019年93个国家级蚊媒监测点采用5种监测方法所获数据进行总结分析,为我国蚊媒传染病的可持续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我国病媒生物国家级监测点2019年蚊媒监测网络,涵盖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1.2 监测点分布于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的93个国家级监测点,依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要求开展蚊媒监测工作。
1.3 监测方法及频次 1.3.1 监测方法依据《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中疾控传防发〔2016〕56号),成蚊监测方法采用诱蚊灯法/二氧化碳诱蚊灯法、双层叠帐法/人诱停落法;幼蚊监测方法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路径法、勺捕法。
1.3.2 监测频率在当地蚊虫活动季节内,成蚊监测于2019年每月2次;幼蚊监测每月1次。
1.4 密度指标计算依据监测方案,蚊虫密度指数包括诱蚊灯法蚊密度、帐诱指数、BI、勺舀指数、阳性勺指数、路径指数,各相关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1.4.1 诱蚊灯法蚊密度
应用Excel 2013软件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蚊媒监测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2019年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93个国家级监测点中有88个开展了蚊媒监测工作。30个省均开展了诱蚊灯法或二氧化碳诱蚊灯法监测(其中2个省开展的是二氧化碳诱蚊灯法监测),22个省开展了双层叠帐法监测,22个省开展BI法监测,25个省开展勺捕法监测,10个省开展路径法监测。
2.2 诱蚊灯法调查结果 2.2.1 蚊虫总密度和构成情况2019年全国各监测点共布放31 391灯·夜,捕获雌蚊总数为308 010只,总平均密度为9.81只/(灯·夜)。蚊种构成以淡色/致倦库蚊(Cx. pipiens pallens /C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最高,共捕获177 836只,占捕获总数的57.73%,其他依次为中华按蚊(20.27%)62 421只、三带喙库蚊(12.22%)37 649只、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2.29%)7 050只和埃及伊蚊(Ae. aegypti,0.02%)55只,其他类蚊虫22 999只,占捕蚊总数的7.47%。
2.2.2 不同种类蚊密度全国具有广泛分布的蚊种主要是淡色/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和白纹伊蚊等。对全国捕获蚊虫种类数量求和计算整体的平均密度值,以淡色/致倦库蚊最高为5.665只/(灯·夜),其他依次为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平均密度分别为1.988、1.199、0.225和0.002只/(灯·夜),其他蚊种密度为0.733只/(灯·夜),见图 1。
2.2.3 不同生境蚊密度在不同生境中捕获蚊虫密度以牲畜棚最高为36.29只/(灯·夜),医院最低为4.34只/(灯·夜),其他生境蚊密度见图 2。
2.2.4 全国捕获蚊虫密度季节消长2019年全年诱蚊灯法监测捕获蚊虫总密度季节消长呈明显的单峰曲线(图 3),1-3月蚊密度较低,4月开始缓慢上升,5-6月急剧上升,7月蚊密度达到最高为20.44只/(灯·夜),7-8月蚊密度较高处于顶峰阶段,9月蚊密度下降明显,10月蚊密度已处于较低水平为2.36只/(灯·夜)。各蚊种的高峰活动季节集中在6-9月。
2.2.5 不同省份总蚊密度比较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19年6-9月居民区蚊虫平均密度进行分析,以内蒙古、湖北、青海、云南和湖南省(自治区)蚊密度较高,分别为22.60、21.72、17.14、12.71和10.18只/(灯·夜),陕西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蚊密度最低,分别为1.25和1.01只/(灯·夜),其他省份蚊密度见图 4。
2.3 双层叠帐法2019年全年开展双层叠帐法9 777帐次,全年捕获白纹伊蚊7 081只,埃及伊蚊0只,平均帐诱指数为1.45只/(顶·h)。
2.3.1 全国捕获蚊虫密度季节消长将2019年全年双层叠帐法监测结果按照月份进行汇总分析,由图 5可见,1-4月蚊密度较低,5-6月明显上升,7月达到峰值为2.32只/(顶·h),7-9月持续保持高位,10月开始下降,至12月下降至谷底。伊蚊种属的高峰活动季节集中在6-9月。
2.3.2 不同生境伊蚊密度不同生境捕获的蚊虫密度以公园/竹林最高,为1.64只/(顶·h),居民区和废旧轮胎堆放地/废品站/工地分别为1.45和1.28只/(顶·h)。
2.3.3 不同省份伊蚊密度比较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19年6-9月双层叠帐法诱捕居民区蚊虫平均密度进行分析,福建、山东、重庆和贵州省(直辖市)伊蚊密度较高,分别为5.75、3.75、3.47和3.17只/(顶·h),辽宁和云南省伊蚊密度最低,其他省份伊蚊密度见图 6。
2.4 布雷图指数法2019年全国共计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BI法监测,共调查户数2 973 347户,调查容器713 681个,阳性容器57 234个,平均BI为1.92。
2.4.1 全国捕获伊蚊幼蚊密度季节消长2019年全年BI法监测显示,1-2月蚊密度较低,3月迅速上升,4月已上升至较高水平,8月达到峰值,10月开始迅速回落,12月下降至最低点(图 7)。
2.4.2 不同生境伊蚊幼蚊密度调查结果显示,废旧轮胎厂蚊密度最高,BI为19.25,其次为居民区和废旧物品处,BI分别为3.26和3.03;公园、港口/码头、工地和医院蚊密度较低,见图 8。
2.5 勺捕法2019年共调查水体9 743处,捞取85 945勺,其中阳性勺1 450勺,共捕获幼蚊4 556条。合计阳性勺指数为1.69%,勺舀指数为3.14条/勺。
2.5.1 蚊种构成勺捕法在大型水体中捕获到的幼蚊中,库蚊共3 672条,占捕获蚊虫总数的80.60%,伊蚊515条,占11.30%,按蚊369条,占8.10%。
2.5.2 蚊虫总密度季节消长阳性勺指数全年呈单峰曲线,1-3月较低,4-7月一直处于上升趋势,8月达到顶峰,9月开始下降(图 9)。勺舀指数1-6月呈现上升趋势,7-12月之间稳定在2.5条/勺左右,7-12月平均每勺捕获蚊虫数量相对较一致(图 9)。
2.6 路径法2019年全年统计共行走1 845.44 km,调查水体10 668处,阳性水体465处,路径指数为0.25处/km。由图 10可以看出,全年中路径指数6月上升明显,7、8月处于峰顶,至9月迅速下降。从水体数量密度值看,4-11月均有阳性水体,7-8月较多。
3 讨论2019年全国监测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4个省使用了诱蚊灯法、双层叠帐法、BI法、路径法和勺捕法共5种蚊媒监测方法,15个省使用了其中4种方法,8个省使用了其中3种方法,2个省使用了其中2种方法,1个省仅使用了其中1种方法。与2018年监测结果比较,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开展了诱蚊灯法监测;此外,2个省增加了双层叠帐法监测,1个省增加了BI法监测,2个省增加了勺捕法监测,2个省增加了路径法监测。
诱蚊灯法结果分析显示,2019年全国蚊虫总平均密度与2018年比较差异不大 [9] 。2019年淡色/致倦库蚊构成变化不大,仍是我国优势蚊种。中华按蚊占比明显升高,比2018年升高了13.08%,主要是因为辽宁省1个牛棚监测点内诱捕到大量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占比有所下降,比2018年降低了9.42%。勺捕法捕获的库蚊幼蚊占比同比降低了6.91%,按蚊和伊蚊幼蚊占比同比分别增长了3.57%和3.34%。诱蚊灯法、双层叠帐法、勺捕法和路径法蚊虫季节消长结果均显示,蚊虫活动的高峰期集中在6-9月,最高峰值主要集中在7或8月。BI法的幼蚊季节消长分析结果显示,幼蚊密度高峰期集中在4-9月,早于其他方法监测到的蚊密度高峰期时间。因此,建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每年的4月开始实施蚊媒防控措施,包括杀灭过冬蚊虫、整顿环境、清除蚊虫孳生地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根据当地蚊虫活动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开展时间。
鉴于各省监测点每年开始监测的时间不一致,但是共同监测时间均包含6-9月。另外,不同生境监测到的蚊密度差异也很大,而各省不同生境监测点数量不一致,因此,本文分析不同省份平均蚊密度选取了单一生境居民区6-9月的诱蚊灯监测数据。总蚊密度较高的有内蒙古、湖北、青海、云南和湖南省(自治区),建议这些地区加强蚊媒防控力度;较低的省份有重庆、上海、广东、陕西和新疆(自治区、直辖市);库蚊总蚊密度较高的省份有内蒙古、湖北和青海省(自治区),较低的省份有黑龙江、重庆、广东、陕西和新疆(自治区、直辖市);各省总蚊密度情况与库蚊密度较一致,这是因为库蚊数在总蚊数中构成比占绝对优势。三带喙库蚊密度较高的省份有云南、江苏、山东、四川、江西、湖南和海南省,南方省份三带喙库蚊密度相对较高,应加强乙脑的防控力度。白纹伊蚊密度较高的省份有安徽、湖南、湖北、重庆和河北省(直辖市)。中华按蚊密度较高的省份有湖北、黑龙江、江西和云南省。
双层叠帐法监测的靶标为媒介伊蚊。白纹伊蚊在我国分布广泛,可传播登革热、寨卡病毒病、西尼罗病毒病等疾病 [10] ,2019年我国南方多地暴发登革热疫情 [11-13] ,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2019年各省监测点诱捕到的均为白纹伊蚊,除辽宁省外,其他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均诱捕到不同密度的白纹伊蚊。鉴于辽宁省2018年曾诱捕到白纹伊蚊,2019年未诱捕到该蚊,可能是因为监测帐次过少,建议辽宁省在现有监测体系中适当增加双层叠帐法监测帐次。不同省份白纹伊蚊密度比较,蚊密度较高的省份为福建、山东、重庆和贵州省(直辖市),较低的省份有安徽、山西、甘肃、辽宁和云南省。勺捕法和诱蚊灯法在云南省监测到的伊蚊密度也较低,可能与云南省严格的登革热防控措施密切相关。
诱蚊灯法在牲畜棚监测的蚊密度最高,是养殖场的2倍多。养殖场为集约化饲养,管理更加规范,卫生环境优于牲畜棚,这可能是蚊密度低于牲畜棚的主要原因。建议农户适当改善牲畜棚环境卫生状况,减少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对牲畜的叮咬率。2019年BI监测结果显示,废旧轮胎厂伊蚊密度高达19.25。BI是评价一个地区伊蚊密度的指标,也就是平均每百户内有伊蚊幼蚊孳生的容器数。BI<5为控制登革热传播的阈值,BI>5有传播风险,BI>10有暴发风险,BI>20有区域流行风险,需要持续清除孳生地和杀灭成蚊 [14] 。废旧轮胎厂BI非常高,一旦出现登革热病例,极易暴发区域疫情。相关研究报道,废旧轮胎是媒介伊蚊非常喜欢的孳生地,废旧轮胎的蚊虫孳生率是其他容器的3.20倍,废旧轮胎孳生白纹伊蚊达到100%,其他阳性容器仅占51.60%,而且白纹伊蚊虫卵从12月到次年3月可在轮胎积水或轮胎积泥中越冬,阳性率高达50.00% [15] ,所以废旧轮胎厂成为孳生蚊虫的摇篮。建议废旧轮胎要及时处理,需要暂时或长期存放的轮胎,在底部打孔避免轮胎内积水,孳生蚊虫。居民区和废旧物品处会有很多瓶罐,这些也是伊蚊喜欢的孳生地,所以蚊密度也相对较高。建议废弃瓶罐及时处理,必须的盛水容器要加盖,防止蚊虫飞入产卵,孳生新的蚊虫。2020年蚊媒防控工作要重视废旧轮胎厂、居民区和废旧物品处孳生地的及时清理,做到从源头预防和控制蚊媒传染病。
志谢 本研究得到监测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级卫生健康委员会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大力支持,特此志谢[1]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malaria report 2019[R]. Geneva: WHO Press, 2019: 142-146.
|
[2] |
Achee NL, Grieco JP, Vatandoost H, et al. Alternative strategies for mosquito-borne arbovirus control[J]. PLoS Negl Trop Dis, 2019, 13(1). DOI:10.1371/journal.pntd.0006822 |
[3] |
朱秋艳, 胡莜莛, 唐婷婷, 等. 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危险因素Meta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及控制杂志, 2017, 28(2): 166-169. Q Y, Hu XT, Tang TT, et al. Risk factors of Japanese encephalitis:a Meta-analysis[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7, 28(2): 166-169.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2.018 |
[4] |
张美芳. 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及预防控制效果观察[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7, 17(2): 284-285. Zhang MF. Observation of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ffect of Japanese encephalitis[J]. Chin Remed Clin, 2017, 17(2): 284-285. |
[5] |
褚华鲁, 焦泰来, 阿孜尔古丽·阿布都克日木, 等.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J]. 中国校医, 2018, 32(10): 789-792. Chu HL, Jiao TL, Aziguli A, et al. Clinical and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epidemic encephalitis B[J]. Chin J Sch Doct, 2018, 32(10): 789-792. |
[6] |
易波, 张栋梁, 马晓, 等. 宁波市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19, 26(4): 257-261. Yi B, Zhang DL, Ma X, et al.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engue fever cases in Ningbo[J]. Int J Virol, 2019, 26(4): 257-261. DOI:10.3760/cma.j.issn.1673-4092.2019.04.012 |
[7]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rom 30 million to zero: China creates a malaria-free future[EB/OL].(2019-06-18)[2020- 03-28].https://www.who.int/malaria/news/2019/china-from-30-million-to-zero/en/.
|
[8] |
张丽, 丰俊, 张少森, 等. 2018年全国疟疾疫情特征及消除工作进展[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9, 37(3): 241-247. Zhang L, Feng J, Zhang SS, et al.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laria and the progress towards its elimination in China in 2018[J]. Chin J Parasitol Parasit Dis, 2019, 37(3): 241-24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3.001 |
[9] |
郭玉红, 吴海霞, 刘小波, 等. 2018年全国媒介蚊虫监测报告[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9, 30(2): 128-133. Y H, Wu HX, Liu XB, et al. National vectors surveillance report on mosquitoes in China, 2018[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9, 30(2): 128-133.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2.003 |
[10] |
刘起勇. 新时代媒介生物传染病形势及防控对策[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9, 30(1): 1-6,11. Q Y. Epidemic profile of vector-borne diseases and vector control strategies in the new era[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9, 30(1): 1-6,11.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1.001 |
[11] |
喻飞雪, 李雪, 余海云. 77例登革热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及护理体会[J]. 家庭医药, 2019(12): 320. Yu FX, Li X, Yu HY. Analysis of clinical features and nursing experience of 77 patients with dengue fever[J]. Home Med, 2019(12): 320. |
[12] |
莫玉芝, 钟汝润, 崔德珍, 等. 32例登革热患者的护理体会[J]. 健康必读, 2019(28): 189. Mo YZ, Zhong RR, Cui DZ, et al. Nursing experience of 32 patients with dengue fever[J]. Healthmust-Readmagazine, 2019(28): 189. |
[13] |
李粤平, 王建, 赵令斋, 等. 9例重症登革热死亡病例分析[J].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9, 37(11): 646-650. Y P, Wang J, Zhao LZ, et al. Analysis of nine death cases with severe dengue fever[J]. Chin J Infect Dis, 2019, 37(11): 646-650. DOI:10.3760/cma.j.issn.1000-6680.2019.11.002 |
[14]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Z].北京: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8: 4-5.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Guidance on Aedes vector surveillance for dengue fever[Z]. Beijing: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18: 4-5. |
[15] |
徐友祥, 蔡恩茂, 徐仁权, 等. 室外废旧轮胎白纹伊蚊的孳生习性与防制[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1, 28(9): 551-555. Y X, Cai EM, Xu RQ, et al. The breeding habit of Aedes albopictus in the discarded tires outdoor and its control measures[J]. J Environ Occup Med, 2011, 28(9): 551-555. DOI:10.13213/j.cnki.jeom.2011.09.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