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analysis of surveillance results of plague in Yuxi, Yunnan province, China, 1985-2018
玉溪市地处云南省中部, 与昆明、普洱市,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州)和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州)毗邻, 总面积15 285 km2。玉溪市属低纬度高原区, 23°19'~24°53'N, 101°16'~103°09'E, 海拔382~3 137 m,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立体多样, 生物多样性高, 生态系统复杂多样, 属于滇西山地闽广沿海居民区黄胸鼠(Rattas tanezumi)鼠疫疫源地[1-2]。玉溪市历史上曾发生多次鼠疫疫情, 1992、1996年分别在元江和新平县发生鼠间及人间鼠疫[3]。自1996年以来, 玉溪市未监测到鼠疫疫情, 疫源地处于静息期。鼠疫的发生离不开宿主动物和蚤类, 蚤类是传播鼠疫的主要媒介, 宿主动物又是传播媒介的寄主, 其在鼠疫的传播以及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 Yersinia pestis)保存方面起到重要作用[1]。研究表明鼠形动物及其蚤类的种群数量、生态习性直接关系动物鼠疫发生、流行的时间和强度[4]。为了解宿主动物及媒介生物种群特征, 有效预防和控制鼠疫的发生和流行, 本文就玉溪市1985-2018年鼠疫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985-2018年玉溪市7县2区按照《全国鼠疫监测方案》和《云南省鼠疫监测方案》要求开展鼠疫监测, 资料来源于鼠疫防治管理信息系统和每月监测报表。
1.2 方法
1.2.1 宿主动物调查 采用布笼法, 自然村按月循环进行鼠密度监测, 每户发放3~5个鼠笼, 晚放晨收, 连续放置3 d, 每月布放不少于300个。捕获的鼠类乙醚麻醉后用梳检法采集其体表寄生蚤, 按单个鼠体鉴定、登记蚤种及数量。
1.2.2 实验室检测 对采集的蚤类采用拉胃分离培养鼠疫菌, 采取剖检鼠类脏器并取肝脾组织分离培养鼠疫菌。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IHA)对宿主动物血清、脏器等标本进行血清学检验。
1.3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 2010软件对资料进行整理, R 3.5.1软件统计分析。计算鼠疫宿主动物捕获率、染蚤率、蚤指数等; 黄胸鼠密度与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数量均服从正态分布, 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r)探索两者关系, P < 0.05为相关关系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例监测 共发生人间鼠疫疫情2起, 确诊病例11例。元江县于1992年在县粮油加工厂暴发人间鼠疫流行, 确诊腺鼠疫患者9例; 新平县于1996年在平掌乡苗旮旯社鼠疫复燃, 发现腺鼠疫病例2例, 主要传染源为黄胸鼠, 传播媒介为印鼠客蚤, 传播途径为鼠→蚤→人, 患者全部治愈。
2.2 宿主动物监测 1985-2018年共布放有效笼1 569 638个, 捕获鼠形动物59 331只, 隶属于3目6科13属21种, 总捕获率为3.78%(95%CI:3.75%~3.81%), 年均捕获率在1.78%~5.27%之间波动。其中捕获褐家鼠(R. norvegicus)34 294只, 占捕获总数的57.80%;黄胸鼠17 980只, 占30.30%;小家鼠(Mus musculus)4 007只, 占6.75%;卡氏小鼠(M. caroli)1 273只, 占2.15%;其他鼠种占3.00%。褐家鼠、黄胸鼠为优势鼠种, 小家鼠、卡氏小鼠为常见鼠种, 斯氏家鼠(R. steini)、树鼩(Tupaia belangeri)、臭鼩鼱(Suncus murinus)、大足鼠(R. nitidus)、板齿鼠(Bandicota indica)等其他鼠种为稀有种, 见表 1、2。
表 1 1985-2018年云南省玉溪市鼠疫宿主动物监测结果
Table 1 Surveillance results of host animals of plague in Yuxi, Yunnan province, China, 1985-2018
表 2 1985-2018年云南省玉溪市鼠疫宿主动物构成
Table 2 Composition of host animals of plague in Yuxi,
Yunnan province, China, 1985-2018
2.3 媒介监测 1985-1991年媒介监测数据缺失。1992-2018年共梳检鼠类66 634只, 捕获寄生蚤55 137匹, 隶属于4科5亚科8属8种, 染蚤率为28.36%, 总蚤指数为0.83, 各年染蚤率在20.25%~36.11%之间波动, 蚤指数在0.53~1.24之间波动。其中印鼠客蚤为优势蚤种, 占获蚤总数的46.32%, 缓慢细蚤(Leptopsylla segnis)16 770匹, 占30.41%, 不等单蚤(Monopsyllus anisus)12 130匹, 占22.00%;人蚤(Pulex irritans)522匹, 占0.95%;其他蚤类占0.32%, 见表 3、4。
表 3 1992-2018年云南省玉溪市鼠体蚤监测结果
Table 3 Surveillance results of rodent fleas in Yuxi, Yunnan province, China, 1992-2018
表 4 1992-2018年云南省玉溪市鼠体蚤构成
Table 4 Composition of rodent fleas in Yuxi, Yunnan
province, China, 1992-2018
2.4 血清学检测 共检测宿主动物血清35 412份, 其中1992年元江县鼠血清F1抗体阳性11份, 其余均为阴性; 共检测疑似鼠疫患者血清11份(元江县9份, 新平县2份), 结果均为阳性; 共检测鼠类脏器、股骨、干尸标本7份, 经RIHA鼠疫F1抗原阳性4份(元江和新平县各2份), 见表 5。
表 5 1985-2018年云南省玉溪市血清检测阳性材料分布
Table 5 Distribution of positive material of serum test in
Yuxi, Yunnan province, China, 1985-2018
2.5 病原学检测 共检验宿主动物89 968只, 1992年元江县分离到鼠疫菌4株, 其余均为阴性; 检验媒介蚤类33 028匹, 结果均为阴性。
2.6 黄胸鼠密度与印鼠客蚤指数的变化 玉溪市1985-2000年黄胸鼠密度呈上升趋势, 2001-2018年呈下降趋势, 主要染疫动物黄胸鼠捕获率为1.12%, 年度间波动较大, 2000年最高(1.92%), 2017年最低(0.48%), 1992、1996年黄胸鼠密度分别为0.98%、1.61%;主要媒介印鼠客蚤指数为0.39, 年度间波动不大, 1999年最高(0.55), 2018年最低(0.19), 1992、1996年印鼠客蚤指数分别为0.52、0.45, 见图 1。1992-2018年, 黄胸鼠密度和印鼠客蚤无显著相关关系(r=-0.09, P=0.658)。
3 讨论 监测结果显示, 1992、1996年玉溪市各发生1起人间鼠疫疫情, 自1996年至今连续21年未发现动物及人间鼠疫疫情, 表明疫源地处于静息状态。玉溪市主要宿主动物为褐家鼠和黄胸鼠, 其中褐家鼠在数量上具有明显优势, 为优势鼠种。媒介蚤类主要为印鼠客蚤和缓慢细蚤, 二者构成比合计占蚤类总数的76.73%, 其中印鼠客蚤是该鼠疫疫源地的代表性蚤种。以往的研究表明玉溪市鼠疫疫源地是以黄胸鼠为主要宿主, 印鼠客蚤为主要媒介的家鼠型疫源地[5]。本次调查主要媒介情况与全省家鼠鼠疫疫源地调查结果相一致(印鼠客蚤为主要媒介)[6-7], 说明印鼠客蚤作为对人类最具威胁的鼠疫传播媒介, 在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中占绝对优势[8]。主要宿主动物(褐家鼠)与同类型鼠疫疫源地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9]和保山市[10]监测结果不一致, 可能与其生活习性、人为因素和生态环境因素有关, 褐家鼠繁殖能力很强, 栖息地非常广泛, 主要栖居于居民区各类建筑物中[11], 特别是牲畜圈棚、仓库、食堂等场所, 随着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善, 生态环境也随之改变, 而鼠疫监测调查区域也主要集中在居民区及其周围场所, 故出现主要宿主动物与以往研究不相符的情况。另一方面, 黄胸鼠作为家鼠疫源地动物鼠疫主要传染源, 构成比下降说明其造成鼠传疾病暴发和流行的风险在减小[12]。
玉溪市1985-2018年鼠密度总体呈单峰分布, 2010年起各年鼠密度均控制在3%以下。主要染疫动物黄胸鼠捕获率最高为1.92%, 按照《云南省鼠疫控制应急预案》预警指标, 家鼠鼠疫疫源地黄胸鼠密度室内应控制在 < 3%, 室外控制在 < 5%。提示玉溪市鼠密度在较低范围内。1992-2018年总蚤指数为0.83, 主要媒介印鼠客蚤指数为0.39, 总蚤指数和印鼠客蚤指数均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各年印鼠客蚤指数均控制在预警指标(< 1.0)内。1992-2018年, 主要宿主动物黄胸鼠密度和主要媒介印鼠客蚤无显著相关关系, 说明黄胸鼠并不是印鼠客蚤的主要来源, 可能与自然环境的影响有关[13]。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除1992年元江县和1996年新平县外, 其余年份、县区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合鼠密度和蚤指数监测结果, 提示玉溪市鼠疫处于稳定期, 鼠疫疫情发生和流行的风险相对较小。
近10年来, 玉溪市鼠密度和蚤指数相对稳定, 均控制在预警指标以内, 鼠疫疫情发生的风险较小, 但鉴于玉溪市为鼠疫老疫区, 鼠疫主要宿主动物和主要媒介蚤类保持一定数量, 依然存在动物鼠疫发生的可能。因此, 需要坚持开展鼠疫监测工作, 不断提升基层鼠防人员专业技术水平, 提高监测质量; 强化健康教育, 宣传普及鼠疫联防和鼠疫防治基本知识, 进一步规范突发疫情的报告和处理, 提高应对鼠疫突发事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