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王学军, 孙钦同, 韩英男, 宫学诗, 赖世宏, 张世水
- WANG Xue-jun, SUN Qin-tong, HAN Ying-nan, GONG Xue-shi, LAI Shi-hong, ZHANG Shi-shui
- 2010-2018年山东省国家级鼠类监测点监测报告
- Surveillance report of national rodent surveillance sites i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2010-2018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0, 31(3): 300-304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20, 31(3): 300-304
-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3.011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20-01-21
鼠类是重要的病媒生物之一, 可携带多种病原体, 传播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疾病[1]。鼠密度监测是鼠类防制的重点工作之一, 是制定鼠类防制措施的重要依据和鼠类防制效果考察的重要方法。山东省地处东部沿海, 黄河下游, 属暖温带季风气候, 地形多样, 非常适合一些病媒生物的生长繁殖。为了解山东省人居及周边环境常见的鼠种、密度及其季节消长趋势, 为开展科学监测、有效防控提供依据, 现将2010-2018年山东省鼠类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山东省病媒生物监测系统中2010-2018年鼠类监测数据。
1.2 监测点的选择综合考虑地理位置、经费能力、各地市开展工作能力, 在全省范围内选定3个地级市作为病媒生物监测国家级监测点。其中2010-2013年确定的监测点是济南、青岛和东营市, 2014年, 将东营市调整为聊城市。
1.3 监测方法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2]、《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3](中疾控传防发〔2016〕56号)和《山东省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中的夹(笼)夜法进行监测。主要对城镇居民区、农村居民区、重点行业进行监测, 每一监测生境每月布夹累计不少于200有效夹(笼)夜。将捕获鼠进行鼠种鉴定, 并同时记录性别等信息, 逐只登记并顺序编号。
1.4 监测时间每2个月(单月监测)至少监测1次, 每监测月中旬开展工作, 2次监测时间间隔不小于30 d。
1.5 监测数据的处理2010-2015年采用全年监测方法, 2016年按《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中疾控传防发〔2016〕56号), 减少了鼠类监测频次, 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监测方法, 故2016-2018年采用单月监测, 未开展监测的月份未计入统计。
1.6 统计学分析采用Excel 2010和ArcGIS 10.6软件对山东省病媒生物国家级监测点鼠类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鼠密度以每百只鼠夹(笼)捕获鼠数量, 即捕获率表示:捕获率(%)=〔捕鼠总数(只)/(有效夹(笼)总数(只)〕×100。
2 结果 2.1 鼠种组成情况2010-2018年山东省国家级病媒生物监测点共捕获鼠类1 374只, 总体密度为0.82%。以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和小家鼠(Mus musculus)为优势种, 构成比分别为48.84%和40.68%, 在2011年, 褐家鼠占比最高, 达74.01%, 而小家鼠在该年占比最低, 为24.86%。不同年份各鼠种构成比排序基本一致。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和黄胸鼠(R. tanezumi)的构成比分别为7.79%和0.15%, 居第3、4位。历年监测未发现黄毛鼠(R. losea), 见图 2。
2.2 不同鼠种密度2010-2018年鼠类总密度个别年份虽有上升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褐家鼠密度最高, 达0.40%, 其密度呈先升后降, 2015年后有缓慢升高趋势;小家鼠密度为0.33%, 其密度平稳中有波动, 近年略有下降。黑线姬鼠密度为0.06%, 年消长趋势与小家鼠类似。不同年份各鼠种密度排名不同, 多数年份褐家鼠最高, 但在个别年份小家鼠密度高于褐家鼠, 2017年小家鼠密度高达0.42%;黑线姬鼠密度总体维持在较低水平, 密度最高出现在2010年, 为0.16%, 见表 1。
2.3 不同生境鼠密度2010-2018农村居民区、重点行业、城镇居民区的鼠密度分别为1.16%、0.74%和0.58%。在城镇居民区和农村居民区均以褐家鼠密度最高, 分别为0.35%和0.42%;而在重点行业以小家鼠密度最高, 为0.56%, 见图 3。不同年份、不同生境鼠类密度排序不一致, 农村居民区鼠密度一直较高, 城镇居民区和重点行业鼠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 但近年特别是重点行业略有升高, 见图 4。
2.4 鼠类季节消长2010-2015年各监测点全年各月均进行监测, 捕获鼠类总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呈双峰分布, 一般从3月开始升高, 6月达最高, 后开始下降, 9月又开始小幅增高, 10月达小高峰, 之后开始缓慢下降。2016-2018年各监测点采用奇数月开展鼠密度监测, 每年仍呈现5-6和9月的鼠密度高峰期, 见图 5。
褐家鼠和小家鼠的总密度消长趋势大致呈双峰分布, 与鼠类总密度趋势相近, 但褐家鼠略有不同, 2-3月鼠密度有一小高峰, 见图 6。
2.5 不同生境褐家鼠和小家鼠密度季节消长优势鼠种中, 各生境褐家鼠和小家鼠密度季节消长趋势与总鼠密度相似, 褐家鼠密度除在重点行业的2和6月较高外, 其余各月在3种生境褐家鼠密度季节消长趋势相似(图 7A);而小家鼠全年在农村居民区始终最高, 5-6月在农村居民区和城镇居民区小家鼠密度有一小高峰(图 7B), 12月至翌年1月农村居民区的小家鼠密度出现一小高峰。
3 讨论 3.1 鼠类构成比分析2010-2018年山东省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和小家鼠, 其中褐家鼠的构成比最高, 达48.84%, 小家鼠为40.68%, 与2006-2015年全国鼠类监测结果[4]、2016年全国鼠类监测结果[5]及辽宁省等地[6-8]鼠类监测结果的优势鼠种相似, 但与河南[9]、四川省[10]不同。2010-2018年鼠类构成比排序基本一致, 各鼠种构成比处于稳定的区间。捕获的黑线姬鼠和黄胸鼠较少, 主要是由于黑线姬鼠常栖息在野外的田间空地、地埂、土堤等场所, 而我们的监测点主要设置在城区居民区、餐饮店、农村居民室内及院落, 所以捕获数量较少。而黄胸鼠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 且喜栖息于民房, 适合黄胸鼠栖息的瓦房越来越少[9]。本研究未捕获到黄毛鼠, 可能与该鼠是南方常见的野栖鼠种有关[4]。
3.2 鼠类密度2010-2018年总鼠密度虽有个别年份有所小幅上升, 但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各生境鼠密度除农村居民区一直较高外, 城镇居民区和重点行业鼠密度呈下降趋势, 但近年有所上升。褐家鼠和小家鼠是3类生境的主要鼠种。由于农村居民区鼠密度最高, 故建议今后应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 减少鼠类栖息场所, 尤其是要在每年的春、冬季集中开展村内统一灭鼠, 有效降低鼠类密度。重点行业和城镇居民区鼠类防控也不能松懈, 必须加大对防鼠、灭鼠工作力度。
3.3 鼠类的季节变化趋势监测结果发现, 2010-2018年总鼠密度呈春、秋2个高峰, 居民区双峰曲线不明显, 与龚震宇等[11]和张家勇等[12]研究结果相近。褐家鼠在3种生境的密度分布特点不明显, 而在农村居民区, 小家鼠在11月至翌年2月及4-6月有2个密度高峰。提示不同鼠种在不同生境的季节消长趋势不同[4], 应基于监测结果, 在春、秋两季加大对鼠类, 特别是褐家鼠和小家鼠的防控力度, 农村居民区应持续开展灭鼠工作。
[1] |
Meerburg BG, Singleton GR, Kijlstra A. Rodent-borne diseases and their risks for public health[J]. Crit Rev Microbiol, 2009, 35(3): 221-270. DOI:10.1080/10408410902989837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Z].北京: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5.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vector surveillance program (Trial)[Z]. Beijing: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05. |
[3]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Z].北京: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6.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ational vector surveillance implementation plan[Z]. Beijing: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16. |
[4] |
吴海霞, 鲁亮, 孟凤霞, 等. 2006-2015年我国鼠类监测报告[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7, 28(6): 517-522. Wu HX, Lu L, Meng FX, et al. Reports on national surveillance of rodents in China, 2006-2015[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7, 28(6): 517-522.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6.001 |
[5] |
闫冬明, 王玉娇, 李贵昌, 等. 2016年全国鼠类监测报告[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9, 30(2): 123-127. Yan DM, Wang YJ, Li GC, et al. National vectors surveillance report on rodents in China, 2016[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9, 30(2): 123-127.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2.002 |
[6] |
张家勇, 丁俊, 白玉银, 等. 辽宁省2006-2015年鼠类密度及种群结构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7, 28(1): 51-55. Zhang JY, Ding J, Bai YY, et al. Analysis of rodent density and constituent in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during 2006-2015[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7, 28(1): 51-55.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1.014 |
[7] |
吴瑜燕, 龚震宇, 侯娟, 等. 浙江省2011-2013年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4): 394-397. Wu YY, Gong ZY, Hou J, et al. Analysis of vector surveillance from 2011 to 2013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5, 26(4): 394-397. DOI: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4.017 |
[8] |
杨瑞, 谭梁飞, 熊进峰, 等. 湖北省2015年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7, 28(5): 492-495. Yang R, Tan LF, Xiong JF, et al. Analysis of disease vector surveillance in Hubei province, China in 2015[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7, 28(5): 492-495.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5.023 |
[9] |
赵奇, 高丽君, 唐振强, 等. 河南省鼠密度监测及季节消长[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5, 21(4): 390-392. Zhao Q, Gao LJ, Tang ZQ, et al. Seasonal fluctuation of the rodent density in Henan province[J]. Chin J Hyg Insect Equip, 2015, 21(4): 390-392. DOI:10.19821/j.1671-2781.2015.04.021 |
[10] |
余技钢, 胡雅劼, 李观翠, 等. 2014年四川省部分城市鼠类监测结果分析[J].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2016, 14(3): 189-191. Yu JG, Hu YJ, Li GC, et al. Surveillance on rodent in some cities of Sichuan province[J]. Parasit Infect Dis, 2016, 14(3): 189-191. |
[11] |
龚震宇, 凌锋, 侯娟, 等. 浙江省病媒生物监测点鼠类监测结果分析[J]. 疾病监测, 2013, 28(11): 914-916. Gong ZY, Ling F, Hou J, et al. Rodents surveillance in Zhejiang province[J]. Dis Surveill, 2013, 28(11): 914-916. DOI:10.3784/j.issn.1003-9961.2013.11.013 |
[12] |
张家勇, 丁俊, 白玉银, 等. 2006-2015年辽宁省鼠类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分析[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8, 24(2): 149-153. Zhang JY, Ding J, Bai YY, et al. Analysis on rodent density seasonal fluctua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 from 2006 to 2015[J]. Chin J Hyg Insect Equip, 2018, 24(2): 149-153. DOI:10.19821/j.1671-2781.2018.0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