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rveillance of insecticide resistance and density of the dengue vector Aedes albopictus in four prefectures of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2018
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昆虫, 可以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黄热病和寨卡病毒病等传染病[1-3]。浙江省气候适宜蚊虫的生长繁殖, 白纹伊蚊是当地常见的蚊虫之一, 各地区的密度普遍较高。而且, 浙江省对外旅游、贸易发达, 人员交流频繁, 每年都有数十例甚至上百例登革热病例, 也曾多次发生登革热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地暴发疫情, 其中2017年的疫情涉及6个市19个县(市、区)的79个乡镇/街道, 报告本地病例1 000余例[4], 严重损害了居民健康。
在蚊媒传染病防治中, 蚊虫密度及抗药性监测是风险评估和制定防控策略的基础。为进一步了解白纹伊蚊抗性动态及季节消长趋势, 科学有效地预防控制虫媒传染病, 在2018年4-11月运用双层叠帐法和成蚊接触筒-诊断剂量法监测白纹伊蚊密度和抗药性,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研究数据来源于浙江省4个地区(杭州、宁波、衢州和义乌市)2018年白纹伊蚊双层叠帐法密度和成蚊接触筒-诊断剂量法抗药性监测结果。
1.2 材料
1.2.1 监测器械 双层叠帐(外层:长×宽×高为1.8 m×1.8 m×1.5 m;内层:长×宽×高为1.2 m×1.2 m×2.0 m)。电动吸蚊器、接触筒、吸蚊管、蚊笼、滤纸、冰箱、脱脂棉、葡萄糖、搪瓷盆、幼蚊饲料等。
1.2.2 诊断药纸 拟除虫菊酯类(0.4%高效氯氰菊酯、0.1%溴氰菊酯、3.0%氯菊酯)、有机磷类(0.5%马拉硫磷)和氨基甲酸酯类(0.05%残杀威), 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统一提供。
1.2.3 抗性测定 在各地区按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采集白纹伊蚊幼蚊后混合饲养, 挑取羽化后3~5 d未吸血的白纹伊蚊雌蚊进行抗药性实验。饲养室温度为(25±1)℃, 光照周期(L:D)=14 h:10 h, 相对湿度为60%~80%。
1.3 方法
1.3.1 密度监测(双层叠帐法) 2018年4-11月, 在当地白纹伊蚊活动的高峰时段, 于监测点悬挂蚊帐, 诱集者位于内部封闭蚊帐中暴露两条小腿, 收集者手持电动吸蚊器捕获外层蚊帐内的伊蚊, 监测时间为30 min。密度计算公式:
1.3.2 抗药性监测(成蚊接触筒-诊断剂量法[5]) 将恢复筒与隔板连接, 吸蚊管取20~30只健康白纹伊蚊雌蚊放入恢复筒中。在接触筒内装上衬贴药纸, 抽开隔板, 将恢复筒内蚊虫轻吹入接触筒, 关闭隔板, 接触药纸1 h后, 将蚊虫移至恢复筒, 置8%葡萄糖水的棉花团在尼龙网上。实验重复3次, 同时设立对照组。24 h后记录试虫的死亡情况。
1.4 抗性判定标准[5] 死亡率>98%为敏感种群(S);80%≤死亡率<98%为可疑抗性种群(M);死亡率<80%为抗性种群(R)。
1.5 统计分析 运用Excel 2007和SPSS 20.0软件对监测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2 结果
2.1 密度季节消长
2.1.1 不同地区监测结果 2018年浙江省4个地区共进行784帐次监测, 捕获白纹伊蚊雌蚊520只, 帐诱指数平均为1.33只/(顶·h), 宁波和衢州市帐诱指数均<2.00只/(顶·h), 杭州和义乌市帐诱指数分别为2.10和4.17只/(顶·h)。除义乌市外, 各监测点全年走势大体上一致, 见表 1、图 1。
表 1 2018年浙江省不同地区白纹伊蚊密度监测结果
Table 1 Density surveillance of Aedes albopictu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2018
2.1.2 不同生境监测结果 在居民区捕获白纹伊蚊雌蚊229只, 帐诱指数在3个生境中最高, 为1.60只/(顶·h);旧轮胎堆放地/废品站/工地捕获的白纹伊蚊最少, 帐诱指数最低, 分别为119只和0.97只/(顶·h), 见表 2。居民区与公园/竹林白纹伊蚊成蚊密度消长趋势基本相似, 7月为活动高峰;但旧轮胎堆放地/废品站/工地白纹伊蚊活动高峰在5月, 见图 2。
表 2 2018年浙江省不同生境白纹伊蚊密度监测结果
Table 2 Density surveillance of Aedes albopictus in different habitats of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2018
2.2 抗药性测定结果 对高效氯氰菊酯测定结果显示, 杭州、宁波种群死亡率分别为100%和98.33%, 为敏感;衢州和义乌种群死亡率为92.22%和94.12%, 为可疑抗性。对溴氰菊酯测定结果显示, 杭州种群死亡率为100%, 为敏感;宁波、衢州、义乌种群死亡率分别为83.33%、91.11%和92.05%, 为可疑抗性。对氯菊酯测定结果显示, 杭州种群死亡率为100%, 为敏感;宁波、衢州、义乌种群死亡率分别为88.52%、96.67%、和95.95%, 为可疑抗性。对马拉硫磷测定结果显示, 杭州、衢州、义乌种群死亡率分别为98.59%、98.89%和100%, 为敏感;宁波种群死亡率为76.67%, 为抗性。对残杀威测定结果显示, 杭州、宁波、衢州、义乌种群死亡率分别为97.22%、95.24%、94.44%和97.67%, 均为可疑抗性, 见表 3。
表 3 2018年浙江省不同地区白纹伊蚊成蚊抗性测定结果
Table 3 Resistance of adult Aedes albopictus in different prefectures of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2018
4个地区中, 杭州种群对3种菊酯类杀虫剂和马拉硫磷均敏感, 对残杀威为可疑抗性。宁波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为敏感, 对溴氰菊酯、氯菊酯和残杀威为可疑抗性, 对马拉硫磷已经产生抗性。衢州和义乌种群对马拉硫磷为敏感, 对3种菊酯类杀虫剂和残杀威为可疑抗性。4个地区对5种杀虫剂均产生抗性的占5.00%, 产生可疑抗性的占60.00%, 呈敏感的占35.00%, 见图 3。
3 讨论
3.1 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 浙江省4个地区中, 义乌市帐诱指数大体上高于其他3个监测点, 可能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不同有关。4月气温开始缓慢上升, 已经可以监测到白纹伊蚊。后期大约到11月, 温度环境等已不适宜白纹伊蚊生长繁殖, 故而密度降低。不同生境中居民区和公园/竹林白纹伊蚊密度较高, 可能与白纹伊蚊嗜吸人血有关, 居民区和公园/竹林人员活动稳定, 可为白纹伊蚊提供较为充足的血源[6]。而旧轮胎堆放地/废品站/工地在5月后密度下降, 可能与有关部门组织开展早期灭蚊活动, 及时开展积水容器清除和孳生地处理有关。
双层叠帐法结果提示, 居民区和公园/竹林是防控工作的重点, 应该在7月左右加大防控力度[7]。此外, 及时进行孳生地清理, 可有效降低蚊虫密度, 从而降低登革热的传播风险。
3.2 抗药性分析比较 监测结果表明, 浙江省4个地区白纹伊蚊对几种常用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因为2018年与2016年选用的高效氯氰菊酯、马拉硫磷和残杀威的诊断剂量有差异[8], 其余2种诊断剂量相同, 故只对溴氰菊酯和氯菊酯抗性变化情况进行比较。
杭州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和马拉硫磷敏感, 对残杀威为可疑抗性, 而对另2种菊酯类杀虫剂依旧敏感。2017年杭州市登革热暴发[3], 使用了大量的杀虫剂, 但是目前只对残杀威有可疑抗性, 可能因为白纹伊蚊孳生习性为容器型, 对其控制方法一般为翻盆倒罐孳生地清理, 同时成蚊接触到杀虫剂较少。抗性的产生是一个连续而缓慢发生的过程, 若是只在2017年夏季一段时间用药, 可能只在后续临近的时间产生抗性, 如不继续用药, 多次传代后抗性衰退, 所以会出现此现象。
宁波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敏感, 对残杀威为可疑抗性, 对马拉硫磷已产生抗性, 而对另2种菊酯类杀虫剂保持可疑抗性。2018年宁波市夏季登革热暴发, 宁波市的试虫在11月采集, 可能因防控蚊虫密集而大量地使用有机磷类杀虫剂, 从而产生抗性。建议在以后的杀虫剂储备及使用过程中, 已经产生抗性或可疑抗性的监测点停用或少用相关杀虫剂。否则, 会加剧白纹伊蚊抗药性进展, 甚至导致防制工作的失效[9]。
衢州和义乌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和残杀威为可疑抗性, 对马拉硫磷敏感, 而对另2种菊酯类杀虫剂从敏感变为可疑抗性, 可能与当地的杀虫剂使用种类有关。近年来虽然各地用药结构略有不同, 但是主要以拟除虫菊酯类为主[10]。
蚊虫防制不应依赖杀虫剂, 而应倡导综合治理或清除孳生地为主的防制措施。在制定防制计划和药品储备时, 应结合本地蚊虫抗药性情况。杀虫剂使用需遵循合理配伍用药、速效与持效相结合和新药配合老药等原则, 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及抗药性结果, 合理选择杀虫剂的种类、剂型、剂量或浓度, 以控制和延缓抗药性的发展[11]。综上所述, 对白纹伊蚊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进行分析, 掌握其抗药性动态, 能更好地为虫媒传染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