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the gridding management of dengue fever in the urban area of Jinghong, Yunnan province, China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经伊蚊传播的急性虫媒病毒传染病, 主要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全球约有50%的人口面临登革病毒感染的风险[1]。在我国, 登革热主要发生在城镇, 属于典型的输入病例引起的突发虫媒传染病[2-3]。景洪市位于云南省最南端, 面积6 958 km2, 属北热带和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21 ℃, 年平均降水量1 531.90 mm, 年平均日照1 800 h, 年平均相对湿度86%, 海拔552.7 m, 与缅甸接壤, 国境线长112.39 km, 适合蚊虫孳生繁衍。2013年以来, 每年均有登革热病例报告或疫情暴发, 其中, 尤以2019年严重。由于目前登革热无疫苗和特效治疗药品, 开展以清除蚊虫孳生环境及其灭蚊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成为防控登革热的有效途径[4]。2015年景洪市政府下发了《景洪市登革热疫情防控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 初步建立了政府主导, 按照“分片包干责任制”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多部门合作机制, 有效控制了登革热暴发疫情。为进一步完善以城区为主的登革热网格化防控体系, 本文对2019年景洪市城区登革热防控网格化管理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网格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参照我国城镇网格化管理方式, 以景洪市社区、居委会和乡(镇)等为网格单元, 将城区划分为若干个1级网格管理区, 每个1级网格管理区内又以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村民小组、小区等为单元, 划分成若干个2级网格点, 确保每个1级网格区内由若干个2级网格点全面覆盖;每个网格区或点均配置专门负责人, 建立网格管理机构, 负责网格点开展以清除蚊虫孳生地和灭蚊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
1.2 登革热病例资料 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根据属地管理原则(现住址+发病日期), 收集景洪市2019年登革热病例资料(实验室确诊或临床诊断)。其中, 按照国家登革热病例监测指南标准确定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 即输入病例指本地无流行, 发病前14 d内来自或到过登革热流行的国家和地区, 有蚊虫叮咬史的登革热病例;本地感染病例指发病前14 d内未离开居住地或未到过登革热流行国家和地区的登革热病例[5]。
1.3 伊蚊密度监测 常规监测按照《西双版纳州登革热媒介监测工作方案》和《景洪市登革热防控工作指南》在城区东、西、南、北、中各选择1个网格点开展固定点媒介监测(检查50户), 其中1-3和11-12月, 每月监测1次;4-10月每月监测2次;疫情处置期间开展疫点快速评估, 即每个快速评估点(网格点)随机选择20户居民, 检查每户居民室内外所有积水容器及幼蚊孳生情况。网格点伊蚊密度指标采用布雷图指数(BI)进行评价, BI=(伊蚊幼虫或蛹阳性容器数/调查户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Excel 2010软件建立2019年景洪市城区网格点登革热病例和伊蚊密度BI数据库, 采用流行病学描述法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分析评价2019年景洪市登革热防控网格化管理效果。采用BI达标率评价登革热防控网格化管理的有效性。BI达标率=(BI≤5的监测网格点数/总监测网格点数)×100。
2 结果
2.1 网格化管理体系情况 景洪市城区共划分为28个网格点, 见图 1。
2.1.1 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 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具有群防群控制度的网格化管理体系, 形成领导小组, 建构规范化管理监督机制;实行“1+N, 楼长制、片长制”工作模式;强化属地责任、部门责任、单位责任和个人责任的四方责任, 压实主体责任, 将责任精准到居民楼、责任到人等。
2.1.2 制定网格化工作技术方案 出台了《景洪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暨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病防控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景洪市登革热疫情防控十条规定》等相关技术方案。
2.1.3 落实网格化控制措施 共投入登革热防控经费486.33万元;开展以灭蚊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约1.20万次, 下发10期技术文件, 印制宣传材料13.07万份;发放宣传册12万份, 张贴宣传海报1.38万张, 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等媒体平台推送440次;开展风险评估11期, 发布预警4次, 上报工作简报134期, 疫情分析21期;召开疫情应急处置工作例会41次, 专家例会20次;开展全城范围集中灭蚊整治活动4次, 对10个重点区域集中力量进行专项整治, 对94个疫点单位/村寨进行重点治理, 对布雷图指数(BI)3 d以内未降至5的网格责任单位进行通报。
2.1.4 建立网格化考核机制 严格对照《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测评体系》(2018年版)、《景洪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考核办法(实行)》对各网格责任单位的工作进行督查考评, 将日常登革热防控工作情况纳入年度考核目标。
2.2 流行病学特征 2019年景洪市城区累计报告登革热确诊病例2 915例, 发病率为553.72/10万, 无死亡病例。其中, 实验室诊断病例9例, 临床诊断病例2 906例;本地感染病例2 879例, 输入病例36例。6月9日报告首例柬埔寨输入病例, 7月22日报告首例本地感染病例, 日报告发病数最高为115例, 发病最高峰在9月, 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 775例, 占发病总数的60.89%(1 775/2 915)(图 2)。
2.2.1 人群分布 2 915例病例中, 男、女性别比为1.14:1, 以20~60岁的青中年为主, 占63.19%(1 842/2 915)。年龄最小1月龄, 最大93岁, 中位数为43岁。职业分布以离退休人员为主(513例), 其次为农民(475例)、家务及待业者(395例)、商业服务者(388例)和学生(228例)。
2.2.2 地区分布 网格点登革热发病数以曼景兰社区最高(343例), 其次为沧江社区(310例)、嘎栋社区(250例)、风情园社区(192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州)旅游度假区(174例)和曼各社区(162例)(表 1)。
表 1 云南省景洪市城区2019年网格点登革热发病数与伊蚊密度分布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the dengue fever cases and Aedes density in the grid points in Jinghong, Yunnan province, 2019
2.2.3 网格点登革热病例时空分布 自6月景洪市发现首例输入病例后, 陆续报告输入病例, 直到7月22日发生输入病例并引发本地病例暴发疫情。登革热病例以城区澜沧江以北为主, 逐步向城区四周扩散, 呈点-块-片状扩散模式, 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网格点疫情尤为严重(图 3)。
2.3 蚊媒监测 共开展网格媒介监测点3 766个, 达标的监测点2 605个(BI≤5), 占69.17%(2 605/3 766)。其中, 对城区28个网格点共监测3 752个, 77 930户, 阳性户数3 967户, 积水容器48 206个, 阳性积水容器6 262个, 平均BI为8.04;城区达标的监测点2 592个(BI≤5), 达标率为69.08%(2 592/3 752)。日平均BI达标率最高达100%, 最低为14.29%;其中8-9月平均BI分别为14.62和14.02, BI达标率分别为51.66%和46.57%, 登革热发病数分别为540和1 775例, 10-11月BI分别为5.81和2.09, BI达标率分别为74.01%和91.71%, 病例数分别为473和72例(图 4、5)。
3 讨论 景洪市有澜沧江-湄公河纵贯全境, 是中国进入东南亚各国和对外交流的一座重要港口城市, 是参与云南省和湄公河次区域国际合作经济区计划的中心城市, 水陆空跨境旅游、商务往来频繁, 出入境人员流动较大。自2013年首次暴发因输入登革热引起的本地病例暴发疫情以来, 近几年均有本地病例报告, 2019年超过了历史水平, 呈现出点多面广、传播迅速和防控严峻的特征。其中9月为发病最高峰, 病例主要集中在青中年, 与李园园等[6]、姜进勇等[7]调查结果基本相似。疫情以主城区暴发为主, 并逐步向周边乡镇扩散, 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BI及病例数均较高(表 1), 与景洪市城区绿化率高, 常驻人口庞大, 流动人口多, 人员相对集中, 城中村、老旧住宅区、出租房、背街小巷、农(集)贸市场等环境卫生“脏乱差”, 传播媒介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分布广、密度高等因素密切相关, 是今后景洪市网格化防控的重点难点区域。
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登革热全球防控策略重点在于促进多区域部门合作、强化社区参与、综合蚊媒管理和可持续蚊媒防控措施[8-9]。国内研究也表明, 登革热疫情暴发主要为患者、家庭、社区、医疗机构、政府、军队、住建、市场等多元主体共存的格局, 每个主体对疫情的控制具有不同的作用[10-14]。本研究中景洪市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 街道、乡镇、居委会组织执行, 住建、教育、旅游、交通、商务、工商、公安等部门联防联控机制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在城区网格点实行“1+N, 楼长制、片长制”工作模式, 强化了属地责任、部门责任、单位责任和个人责任四方责任, 将责任精准到楼、责任到人, 使疫情从9月高峰期后迅速降低, 11月登革热疫情得到了较好控制, 与政府主导、充分调动群防群控网格化防控管理模式、明确辖区内各部门的职责和群众的广泛参与、提高蚊媒控制效果等密切相关。
罗乐等[15]、陈斌等[16]研究发现, 在疫情处置中采用BI能较好地评价单个网格点的伊蚊幼蚊密度控制效果(BI≤5), 但对于多个网格点采用平均BI值较难评价出当地登革热风险, 而BI达标率能更好地反映整体网格点蚊媒控制实际效果。如图 3~5显示, 7-9月BI达标率较低(分别为44.76%、51.66%和46.57%), 登革热发病数逐渐升高, 但10月后通过加大网格点防控力度, 10-11月BI达标率升高(分别为74.01%和91.71%), 发病数迅速下降, 提示BI达标率较平均BI值更适合网格化管理的有效评价指标。综上所述, 2019年景洪市城区网格管理模式, 仍有局部区域未有网格完全覆盖, 建议当地主管部门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