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吕文, 李胜振, 杨小丹, 张锋, 王学军, 孙养信
- LYU Wen, LI Sheng-zhen, YANG Xiao-dan, ZHANG Feng, WANG Xue-jun, SUN Yang-xin
- 陕西省柞水县农村病媒生物综合防制实验及防制策略探讨
- Integrated vector management pilot study in a village of Zhashui county in Shaanxi province, China: practice and strategies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0, 31(1): 49-56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20, 31(1): 49-56
-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1.011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9-11-05
- 网络出版时间: 2019-12-30 09:33
2 商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陕西 商洛 726000;
3 柞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陕西 商洛 711400;
4 陕西卫康消杀灭有限公司, 陕西 西安 710068
2 Shangluo City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3 Zhashui County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4 Shanxi Weikang Pest Control Co., Ltd
病媒生物不仅可以通过叮咬和污染食物影响人类的生活,还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疾病。农村地区环境复杂有利于病媒生物孳生,多地病媒生物调查资料显示,农村病媒生物密度高于城镇[1-2],因而我国的媒介生物传染病疫情很大一部分暴发在农村,如2013、2017年发生在河南和山东省的登革热疫情。作为农业人口大国,农村病媒生物防制长期以来一直是卫生工作的薄弱环节[3-4]。如何开展农村病媒生物防制,降低农村媒介生物传染病发生风险,不仅是疾病控制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健康农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需要。目前,农村地区居住房屋的地面和墙体普遍硬化,鼠类、蜚蠊侵害较轻,而农村环境中蚊、蝇孳生地数量较多、类型复杂,居民防护意识较弱,因此,蚊、蝇防制是农村病媒生物控制中的重点和难点。为探索适合农村地区的病媒生物综合防制策略,我们于2018年7-10月在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乾佑镇车家河村结合健康扶贫行动开展了蚊、蝇综合防控试点工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概况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乾佑镇车家河村地处秦岭南麓,平均海拔870 m,属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4 ℃,年降水量880 mm以上。境内有乾佑河,水资源丰富,耕地多种植玉米、小麦、杂粮。全村总面积60.21 km2,现有6个村民小组,567户,房屋多盖在河道旁平地上,沿公路走向排开形成村落,每户为单独院落,院内栽花种草,屋后空地至山坡处种植农作物,部分农户院内饲养有鸡、鹅、猪、牛等禽畜。
1.2 调查方法 1.2.1 方案制定与组织实施本次农村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由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组织实施,同时抽调柞水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爱卫办)、柞水县CDC工作人员以及陕西卫康消杀灭有限公司等省内13家病媒生物防制服务机构20余人组成病媒生物防制工作队。陕西省CDC承担方案制定和现场技术指导,柞水县爱卫办、柞水县CDC负责村民的沟通协调和宣传发动,有害生物防治(PCO)公司技术人员全程参与调查、监测、宣传、防制和评估工作。
现场实施分为5个阶段:第1阶段为现场勘查,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居民现状、蚊和蝇主要孳生地等内容;第2阶段为制定工作方案,包括问卷调查、孳生地调查、密度监测、宣传教育、孳生地治理、物理和化学防治方法、效果评估方案等,同时明确人员分组分工,筹备相关物资;第3阶段为开展村民问卷调查,进行孳生地现状调查和蚊、蝇密度监测;第4阶段为开展蚊、蝇综合防制,包括宣传教育、孳生地治理、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第5阶段为防制效果评估,总结工作经验,撰写工作报告。
根据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选择一组(93户)、二组(66户)、三组(119户)、六组(104户)作为工作区域,其中一组、六组居民区作为处理组进行病媒生物调查、监测和防制,将与处理组环境相似的二组、三组居民区作为对照组进行调查和监测,不做防制处理。
1.2.2 村民蚊、蝇防制相关知识和行为调查设计问卷,采用入户访问和现场察看的方式对4个村民小组进行调查,以了解村民对蚊、蝇危害、孳生习性、防制方法等内容的知晓情况和蚊、蝇防制行为的形成情况。
1.2.3 蚊、蝇孳生调查在4个村民小组进行入户调查,统计室内外蚊类、蝇类的孳生地类型和数量,掌握村中房屋、厕所、沟渠、禽畜圈舍、垃圾收集管理等情况。
1.2.4 蚊、蝇密度监测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蝇类》GB/T 23796-2009中笼诱法和粘捕法监测室内外成蝇密度,室内主要是民房内,室外主要是旱厕、禽畜圈舍、民房院落等外环境;幼虫目测法调查蝇类孳生地类型和蝇类幼虫孳生率。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蚊类》GB/T 23797-2009中诱蚊灯法和人诱停落法监测外环境成蚊密度,幼虫吸管法调查蚊类孳生地类型、容器指数和百户指数。
1.2.5 蚊、蝇防制措施根据调查和监测结果,在处理组开展宣传教育、孳生地治理、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制活动。
1.2.5.1 宣传教育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设计宣传内容,通过印发宣传单、发放宣传扇、组织“小手牵大手”健康知识讲座、入户现场指导等易行易懂的方式对农村居民进行病媒生物孳生习性、危害及防制方法的宣传教育。
1.2.5.2 孳生地治理引导村民广泛参与,通过环境治理和环境改造减少蚊、蝇孳生地。通过翻盆倒罐、收集废旧轮胎制作绿植景观、疏通沟渠、填平坑洼等办法减少蚊虫孳生。及时清理各类生活垃圾、密闭厕所化粪池、清运禽畜粪便,以减少蝇类孳生。
1.2.5.3 物理防治鼓励村民安装门帘、补齐纱窗。给村民发放蝇拍,室内悬挂粘蝇条,室外悬挂捕蝇袋。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长期有效。
1.2.5.4 化学防治发放蚊香,用于控制室内蚊蝇。选用10%氯氰菊酯乳油,在村民院落内外的重点部位(如厕所内外墙壁地面、厨房外墙、禽畜圈舍围墙、垃圾站点周边等)进行滞留喷洒,在灌木丛、草地树林、废品回收站等进行热烟雾熏杀。使用0.5%吡丙醚颗粒和5%吡丙醚水乳剂分别处理无法清除的蚊、蝇孳生地。
1.2.6 防制效果评估分别于防制后1和10 d对对照组和处理组再次同时进行监测。根据防制后绝对密度下降率和相对密度下降率分析评价防制效果。
采用Excel 2016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计数资料分析采用率或构成比之间的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村民蚊、蝇防制相关知识和行为防制前抽样调查结果显示,86.96%的居民家中经常有蝇类侵入,91.18%的居民家中晚上室内有蚊虫活动,92.75%的居民反映白天被蚊虫叮咬;仅23.44%的居民知道蝇类孳生地,16.13%的居民了解蝇类幼虫,16.18%的居民了解蚊虫孳生地,1.47%的居民了解蚊类幼虫,97.00%以上的居民不知道孳生地治理能有效控制蚊、蝇;82.60%以上的居民日常生活中会杀灭蚊、蝇,但主要是使用喷雾罐、蚊香等方法(表 1)。
2.2 防制前蝇类孳生地调查前期勘查发现部分院落内搭建简易圈舍,饲养鸡、鹅、猪、牛等禽畜,禽畜粪便露天堆积、未处理;厕所多为自盖旱厕,化粪池敞开无覆盖及防蝇措施。村内主要道路两旁间隔设有垃圾收集点(桶),能够做到定点收集和及时清运,但靠近山林和农田的空地上有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垃圾存留时间较长。防制前孳生地调查结果显示,蝇类孳生地类型主要有旱厕化粪池、禽畜圈舍、散放的生活垃圾和垃圾桶,以旱厕化粪池数量最多,占蝇类孳生地总数的42.53%;平均孳生阳性率为68.97%,其中以旱厕化粪池、禽畜圈舍和散放生活垃圾的孳生阳性率较高,分别为89.19%、73.33%和54.55%,见表 2。对照组和处理组的蝇类幼虫孳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56,P=0.056)。
2.3 防制前蚊类孳生地调查前期勘查该村住户院落内大多有杂物露天堆放,如瓶罐、缸桶、废旧轮胎等。居民房屋四周有明沟或无定形水沟,枯枝落叶和泥沙堵塞形成坑洼积水;雨水和生活污水流入村路两侧暗渠,但暗渠未完全封闭,易掉落树枝杂物形成堵塞。调查结果显示,蚊类孳生地类型主要有瓶罐、缸桶等闲置容器、废旧轮胎和储水池,以闲置容器数量最多,占蚊类孳生地总数的76.86%;平均容器指数为62.45%,以废旧轮胎容器指数最高为95.65%;平均百户指数为188.16,以闲置容器的百户指数最高为142.11,见表 3、4。对照组和处理组的容器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38,P<0.001),防制前处理组的容器指数要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和处理组的百户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40,P=0.088)。
2.4 蝇类综合防制效果 2.4.1 幼虫防制效果防制后1 d处理组和对照组的蝇类幼虫孳生率分别为26.47%和50.0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2,P=0.032)。其中处理组垃圾桶(站)的蝇类幼虫孳生率降为0,散放生活垃圾全部清除,禽畜圈舍和旱厕化粪池蝇类幼虫孳生率与防制前相比分别下降50.00%和56.25%。防制后10 d处理组和对照组蝇类幼虫孳生率分别为35.29%和52.08%,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66,P=0.132),见表 5。
2.4.2 成蝇防制效果防制前成蝇笼诱法监测主要捕获蝇类为家蝇(Musca domestica)、大头金蝇(Chrysomya megacephala)、厩腐蝇(Muscina stabulans)、丝光绿蝇(Lucilia sericata)和麻蝇(Sarcophagidae)等常见住区蝇种。处理组和对照组笼诱法密度分别为1.50和2.20只/笼,粘捕法密度为0.80和1.13只/条,处理组和对照组笼诱法及粘捕法蝇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20、-1.258,P=0.370、0.212)(表 6、7)。防制后1 d处理组和对照组笼诱法成蝇密度分别为0.80和3.80只/笼,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1,P=0.006);粘捕法成蝇密度分别为0.67和0.62只/条,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6,P=0.868)。防制后10 d处理组和对照组笼诱法成蝇密度分别为1.40和1.00只/笼,粘捕法成蝇密度分别为0.32和0.55只/条,笼诱法和粘捕法成蝇密度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47、-0.985,P=0.510、0.328)。
2.5 蚊类综合防制效果 2.5.1 幼虫防制效果防制后1 d处理组和对照组的蚊虫孳生地容器指数分别为37.21%和71.4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20,P=0.002);百户指数分别为39.02和166.67,二者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2.161,P=0.044)。其中处理组废旧轮胎全部清除,闲置容器数量明显减少,闲置容器的容器指数和百户指数与防制前相比分别下降46.61%和79.79%,储水池的容器指数和百户指数与防制前相比分别下降71.88%和88.71%。防制后10 d处理组和对照组的蚊虫孳生地容器指数分别为10.71%和59.09%,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500,P<0.001);百户指数分别为16.67和144.44,二者差别亦有统计学意义(t=-2.239,P=0.038),见表 8、9。
2.5.2 成蚊防制效果防制前成蚊灯诱法监测主要捕获蚊类为骚扰阿蚊(Armigeres subalbatus)、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三带喙库蚊(Cx. tritaeniorhynchus),以骚扰阿蚊为主;人诱法捕获蚊类全部为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处理组和对照组灯诱法密度为7.00和6.20只/灯,人诱法密度为17.00和21.30只/(人·h)。处理组和对照组灯诱法及人诱法蚊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13、0.462,P=0.837、0.676),见表 10、11。防制后1 d处理组和对照组灯诱法成蚊密度分别为2.83和20.50只/灯,人诱法成蚊密度分别为3.33和11.00只/(人·h),灯诱法和人诱法成蚊密度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59、4.454,P=0.002、0.021)。防制后10 d处理组和对照组灯诱法成蚊密度分别为4.71和19.67只/灯,人诱法成蚊密度分别为6.00和32.00只/(人·h),灯诱法和人诱法成蚊密度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320、-4.360,P<0.001、P=0.022)。
2.6 防制效果评估处理组蝇类幼虫孳生率在防制后1 d明显下降,绝对密度下降率和相对密度下降率分别为66.70%和59.76%;防制后10 d绝对密度下降率和相对密度下降率分别为55.60%和48.50%。处理组笼诱法蝇密度在防制后1 d绝对密度下降率与相对密度下降率分别为46.67%和69.12%;防制后10 d室外成蝇密度升高,达到防制前水平,此时绝对密度下降率和相对密度下降率分别为6.67%和-105.33%。处理组粘捕法蝇密度在防制后1 d绝对密度下降率和相对密度下降率分别为16.25%和-52.64%;防制后10 d室内成蝇密度继续下降,此时绝对密度下降率和相对密度下降率分别为60.00%和17.82%(表 12)。
防制前处理组百户指数和容器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处理后显著下降。百户指数在防制后1 d绝对密度下降率与相对密度下降率分别为83.78%和86.52%;防制后10 d绝对密度下降率和相对密度下降率分别为93.07%和93.36%。容器指数在防制后1 d绝对密度下降率与相对密度下降率分别为51.50%和67.55%;防制后10 d绝对密度下降率和相对密度下降率分别为86.04%和88.71%。
处理组防制后1 d灯诱法成蚊密度下降,防制后10 d灯诱法成蚊密度有所升高,但仍明显低于对照组。防制后1 d绝对密度下降率和相对密度下降率分别为59.57%和87.77%;防制后10 d绝对密度下降率和相对密度下降率分别为32.71%和78.79%。处理组防制后1 d停落指数绝对密度下降率和相对密度下降率分别为80.41%和62.07%;防制后10 d绝对密度下降率和相对密度下降率分别为64.71%和76.51%。
3 讨论车家河村居民日常生活受到蚊、蝇滋扰较多,但普遍不了解蚊、蝇防制知识,日常虽防制蚊、蝇但大多依靠简单的化学防治方法,而不知道从源头上控制蚊、蝇。孳生地调查结果提示,蝇类孳生地治理的重点是旱厕化粪池、禽畜圈舍露天堆积的粪便以及露天堆放且存留时间较长的散放生活垃圾;而大部分的垃圾收集点(桶)虽然能够做到定点收集、定时清运,但存在清运不彻底、有蝇幼虫孳生的现象,说明基础卫生设施的管理仍需加强。蚊类孳生地治理的重点是闲置容器、废旧轮胎,其中闲置容器的阳性数量较多、分布广,废旧轮胎数量少但阳性率较高。引导村民采取的孳生地治理措施包括对旱厕化粪池进行遮盖,禽畜粪便、散放生活垃圾进行清除掩埋,同时结合物理和化学防治方法对孳生地进行成蝇和蝇蛆的控制。清除外环境中的杯碗、瓶罐、盆桶等闲置容器,对明渠、无定型水沟和暗渠等雨污排水系统定期清理、保持水流畅通。收集废旧轮胎,打孔填土,种花植草,改造为环境微景观。日常生产生活中需要长期使用的储水池(包括灌溉用水、景观用水、饮用用水等水池、水塘、水窖)进行加盖或投放灭蚊幼剂等。
对防制前处理组和对照组各项密度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除容器指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处理组高于对照组),其他指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防制前二者的蚊、蝇幼虫孳生和成虫活动水平基本一致,处理组蚊类幼虫孳生率高于对照组。采取综合措施之后,短时间内蚊、蝇孳生地数量和阳性率以及蚊、蝇成虫密度明显下降,相对密度下降率为59.76%~87.77%,尤其废旧轮胎、闲置容器、散放生活垃圾清除力度较大,旱厕化粪池、禽畜圈舍、储水池等在杀虫剂处理后阳性率明显降低,说明所采取的防制措施,尤其是孳生地治理方法是有效的。防制后10 d,蚊类指标相对密度下降率仍维持在70.00%以上,而蝇类密度指标相对密度下降率降低,成蝇密度下降率为负值,蝇类孳生地阳性率升高,说明蚊虫孳生地在清除治理后能保持较长时间,而蝇类孳生地,尤其是旱厕化粪池、禽畜圈舍等防制持效期较短,长期防制需要村民意识和行为的持续增强。
目前农村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有较大的社会需求,但防制工作开展和效果保持仍面临以下几个问题:(1)制度、规范和标准建设缺乏。现阶段农村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缺乏统一的标准要求和评价体系[5],工作实施中缺少规范化考核管理,没有单独的考核指标[6],只是在其他卫生工作中涉及,如改水改厕、农村环境卫生监测[7]等,使农村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往往流于形式,缺乏管理,工作不到位。(2)农村居民传统观念与卫生意识落后。新农村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把2个或2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搬迁合并,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但新农村居民原有的生活习惯难以改变,卫生意识相对落后,导致聚居环境脏乱差现象较普遍。居民健康教育,行为改善是病媒生物控制成功的核心,应持续通过通俗易懂易行的形式加大宣传,使村民充分了解防制知识,掌握防制技能,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3)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长期以来,农村垃圾大量随意的堆放在屋边、水边、路边;农村污水、雨水明沟排放,或无定型水沟任其流动。农村“厕所革命”也仅仅是个开始。(4)家禽家畜分散养殖是多年来的习惯,农民饲养禽畜大多在房前屋后搭建简易猪圈牛棚禽舍,禽畜粪便无害化处理难以实施,为病媒生物孳生提供了条件。(5)农村地区病媒生物控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目前,在健康城市、卫生城市创建中的病媒生物控制工作模式十分有效,其经验值得借鉴。
各级政府要加大农村病媒生物控制资金投入,通过全面密封改造排水排污系统、实行道路硬化、建造密封式垃圾屋和具有粪便无害化处理的猪牛栏、所有住户改水改厕、引导农民圈养家禽,有效地清除病媒生物孳生地[8]。同时,积极探索长效管理机制,开展科学监测和防制指导,提高村民防制意识,采取环境友好方式(如环境治理、物理控制和生物控制等)控制蚊、蝇密度,确保农村病媒生物的可持续控制。
志谢 本次农村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由陕西卫康消杀灭有限公司、陕西康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陕西科诺华有害生物防制有限公司、陕西大绿地有害生物防治有限公司、陕西兴照有害生物防治有限公司、陕西康安有害生物防治有限公司、西安超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马氏兄弟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陕西智控有害生物防治有限公司、陕西昌泓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西安正东环境卫生防疫有限公司、汉中清波有害生物防治有限公司、蒲城公卫消杀中心共同参与完成,一并志谢[1] |
王燕红, 郑爱华, 刘起勇, 等. 虫媒疾病传播媒介的研究进展[J]. 应用昆虫学报, 2017, 54(3): 364-371. Wang YH, Zheng AH, Liu QY, et al.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vector insects[J]. Chin J Appl Entomol, 2017, 54(3): 364-371. DOI:10.7679/j.issn.2095-1353.2017.03.002 |
[2] |
刘华, 曲建强, 王学军, 等. 2种监测方法在登革热媒介监测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8, 24(3): 243-246. Liu H, Qu JQ, Wang XJ,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two monitoring methods in dengue media monitoring[J]. Chin J Hyg Insect Equip, 2018, 24(3): 243-246. |
[3] |
邹钦, 许立凡, 陈绍文, 等. 农村病媒生物控制工作模式的初步探讨[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1): 86-87. Zou Q, Xu LF, Chen SW, et al. Preliminary study on operation mode of vector control in rural areas[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3, 24(1): 86-87. |
[4] |
刘起勇, 孟凤霞, 鲁亮, 等. 探索中国病媒生物可持续控制之路[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6, 17(4): 261-264. Liu QY, Meng FX, Lu L, et al. Exploration of sustainable control of vectors in China[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06, 17(4): 261-264. DOI:10.3969/j.issn.1003-4692.2006.04.001 |
[5] |
郭颂, 黄文忠, 凌锋, 等. "无蚊村"建设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8, 29(2): 177-180. Guo S, Huang WZ, Ling F, et al. Discussion on construction standard and evaluation index of "mosquito-free village" in Zhejiang province[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8, 29(2): 177-180.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2.016 |
[6] |
刘起勇. 我国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现状分析及展望[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2): 109-113, 126. Liu QY. State-of-art analysis and perspectives on vector surveillance and control in China[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5, 26(2): 109-113, 126. DOI: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2.001 |
[7] |
郭贵阁, 代培芳, 赵俊英, 等. 山西省农户2015-2017年常见病媒生物侵害状况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9, 30(2): 214-217. Guo GG, Dai PF, Zhao JY, et al.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infestation of common vectors in rural households in Shanxi province, China, from 2015 to 2017[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9, 30(2): 214-217.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2.024 |
[8] |
邹钦, 许立凡, 陈绍文, 等. 农村病媒生物控制卫生设施设计及应用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3(4): 374-376. Zou Q, Xu LF, Chen SW, et al. Study on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sanitation infrastructure for vector management in rural areas[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3, 23(4): 374-376. DOI: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4.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