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陈永亮, 王小梅, 郑兰紫, 郑钫华, 杨育松
- CHEN Yong-liang, WANG Xiao-mei, ZHENG Lan-zi, ZHENG Fang-hua, YANG Yu-song
- 北京市密云区2013-2017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及调查结果分析
-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vestigation results of human brucellosis in Miyun district of Beijing, China, 2013-2017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0, 31(1): 100-104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20, 31(1): 100-104
-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1.021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9-09-03
- 网络出版时间: 2019-12-30 09:37
2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北京 100013
2 Beijing 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布鲁氏菌病(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最为常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发病及带菌的羊、牛、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生殖系统黏膜及损伤的皮肤等多种途径传播,其中以羊种布鲁氏菌引起发病居多[1]。布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不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还阻碍了畜牧业及相关产业健康发展[2]。2000年以后,我国布病疫情形势严峻,人间布病成为报告发病数上升速度最快的传染病之一[3-4]。北京市密云地区以农业、畜牧业等生态经济发展为主,从事饲养、牲畜交易、皮毛、乳肉加工等高危职业人群较多,防控布病尤为重要。为了解密云区人间布病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感染来源和高危职业人群感染状况,我们对密云地区2013-2017年报告的布病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和高危职业人群血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制定本地区布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病例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选取现住址为北京市密云区且居住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布病病例为研究对象。高危人群血清学监测选取本地区内从事饲养、牲畜交易、屠宰、皮毛、乳肉加工等布病高危职业人群作为研究对象,调查时均征得其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调查方法回顾布病病例流行病学调查信息,包括患者的发病时间、性别、年龄、职业、地区分布以及感染来源调查等内容;对密云区布病高危职业人群1 212人进行无菌采集静脉血3~5 ml,分离血清,血清样品按《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进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初筛,阳性者用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确认,试管凝集试验1:100以上为阳性。
1.3 主要试剂SAT抗原和阳性对照血清由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提供,在有效期内使用。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录入和整理;利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率的比较,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布病发病情况 2.1.1 疫情概况2013-2017年,密云区累计报告人间布病病例4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00/10万。其中2013年报告4例,2015年报告病例数明显上升,2016年报告病例数最多,见图 1。
2.1.2 人群分布48例病例中,男性38例,占病例总数的79.17%,女性10例,占20.83%,男女性别比为3.80:1;其中男性平均发病率为3.15/10万,女性为0.84/10万,男性高于女性,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88,P<0.001)。对报告病例年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年龄最小3岁,最大64岁,平均年龄(47±12)岁,40~59岁年龄组发病例数及发病率较高。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77.08%(37/48),见表 1。
2.1.3 时间分布2013-2017年密云区除11月外其余月份均有病例报告,4-7月为发病高峰期,共报告病例33例,占全部病例数的68.75%,见图 2。
2.1.4 地区分布密云区20个乡镇(街道、地区)中,除大城子、古北口和巨各庄镇无病例报告外,其他乡镇均有病例报告。其中西田各庄镇报告病例最多,占病例总数的14.59%(7/48),其次为河南寨镇,占12.50%(6/49),见表 2。
2.1.5 感染来源调查对2013-2017年密云区48例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81.25%(39/48)的病例感染动物为羊,仅有8.33%(4/48)的病例感染动物是牛,还有10.42%(5/48)的病例感染来源不详。66.67%(32/48)的病例是由于在羊的饲养、接生、屠宰过程中感染,见表 3。
2.2 高危人群监测2013-2017年共采集布病高危人群血清1 212份,除2015年未检出阳性外,其余年份均有阳性,布病抗体阳性33份,抗体阳性率为2.72%。共有男性662份,抗体阳性22份,阳性率为3.32%;女性550份,抗体阳性11份,阳性率为2.00%,见表 4。
3 讨论自2004年以来,人间布病疫情波及范围增大,北京市周边地区如内蒙古、河北、山西、辽宁等省(自治区)疫情较为严重[5],受周围地区影响,北京市近几年的布病发病率增长速度较快[6],北京市密云区是以农业为主的远郊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与河北省接壤;当前牛、羊等牲畜经济价值高,省间牲畜交易市场频繁[7],染疫牲畜的输入会造成牲畜饲养、接生、屠宰、乳肉加工等职业人群的感染风险增加,从而导致人间布病的感染。
通过对2013-2017年北京市密云区布病病例资料的分析发现,密云地区的布病发病形势与全国、北京市其他地区基本一致[1, 8-9]。
近几年密云地区布病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报告病例男性多于女性,可能是由于男性在牲畜饲养、接生、屠宰、贩卖等过程中接触机会较女性多,加之对布病等人畜共患病防病知识了解不够,缺乏防病意识,未能在日常工作中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从而增加了感染布病的机会;40~59岁年龄段病例数及发病率较高,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4-7月,呈现春夏季高发,可能与牲畜的繁殖季节有关,时间分布特征与各地报告相一致[10-12];根据各年度的高危人群摸底调查发现,各乡镇地区间的牲畜养殖密度及规模略有不同,可能是造成各乡镇间布病发病例数有所不同的原因。
通过对布病病例感染来源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89.58%的病例有牛、羊接触史,符合染菌牛、羊是人间布病主要感染源的特点[13];人间布病感染来源主要是羊,与全国和北京地区的情况一致[1, 9, 14-16],分析原因,由于羊的养殖成本较低,适合家庭养殖,从事饲养、接生、屠宰、贩卖等高危职业人群数量较多;加之羊种布鲁氏菌对人群最具致病性和侵袭力,引起人的感染率高于牛种布鲁氏菌[17],从而导致本地区布病患者以接触病羊引起为主。进一步分析发现,由于食用未熟透羊肉、偶尔接触羊、饮用生牛奶造成的感染占16.67%,另外还有10.42%的病例未发现可疑感染来源,提示密云地区布病有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趋势。
2013-2017年密云地区布病高危职业人群布病抗体阳性率为2.72%,与北京市(2.22%)整体情况基本一致[6]。分析密云地区2015年未检出阳性的原因:由于2015年开展布病高危人群血清学检测时已将2014年之前监测的阳性人群剔除,并且监测对象主要以新从事或新入职的职业人群为主;另外畜牧部门连续的、大量的畜间布病血清学检测显示,2015年畜间布病阳性检出率最低,仅为0.01%。
人们对布病的认识普遍不足,自我防护意识差,尤其是布病高危职业人群,在饲养、接生、屠宰、贩卖等过程中不注重个人防护,是布病高发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人间布病不会相互传染,其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畜间的流行[18],人间疫情只是畜间疫情的一个反映。因此,在今后的布病防控工作中,应加强动物检验检疫,积极做好动物免疫工作,杜绝病畜进入流通环节,有效控制疫情源头;继续对布病高危职业人群开展主动监测,及时了解人群布鲁氏菌感染状况的变化趋势;利用多渠道、采用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布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工作,普及布病知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加强卫生部门与畜牧部门的合作、沟通,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积极、有效地推动密云地区布病防控工作。
[1] |
李旭, 何战英, 王小梅, 等. 2013年北京市布鲁氏菌病调查结果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 2015, 22(10): 1215-1217. Li X, He ZY, Wang XM, et al. Analysis of investigation results of brucellosis in Beijing in 2013[J]. Pract Prev Med, 2015, 22(10): 1215-1217. DOI:10.3969/j.issn.1006-3110.2015.010.019 |
[2] |
雷群建, 杨亮. 2011-2015年重庆长寿区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分析[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6, 27(5): 16-18. Lei QJ, Yang L. Analysis on surveillance results of human brucellosis in Changshou district, Chongqing (2011-2015)[J]. J Pub Health Prev Med, 2016, 27(5): 16-18. |
[3] |
崔步云. 中国布鲁氏菌病疫情监测与控制[J]. 疾病监测, 2007, 22(10): 649-651. Cui BY. Epidemic surveilance and control of brucellosis in China[J]. Dis Surveil, 2007, 22(10): 649-651. DOI:10.3784/j.issn.1003-9961.2007.10.649 |
[4] |
殷文武, 孙辉. 中国布鲁氏菌病疫情形势及对策建议[J]. 疾病监测, 2009, 24(7): 475-477. Yin WW, Sun H. Epidemic situation and strategy proposal for human brucellosis in China[J]. Dis Surveil, 2009, 24(7): 475-477. DOI:10.3784/j.issn.1003-9961.2009.07.001 |
[5] |
李晔, 余晓花, 贺天锋. 2004-2010年中国人间布鲁杆菌病疫情分析[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2, 27(1): 18-20. Li Y, Yu XH, He TF. An analysis of brucellosis epidemic situation in humans from 2004 to 2010 in China[J]. Chin J Ctrl Endem Dis, 2012, 27(1): 18-20. |
[6] |
陈艳伟, 李锡太, 何战英, 等. 2013-2015年北京市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及调查结果分析[J]. 首都公共卫生, 2016, 10(6): 244-247. Chen YW, Li XT, He ZY, et al. A study of the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of brucellosis in Beijing, from 2013 to 2015[J]. Capital J Public Health, 2016, 10(6): 244-247. |
[7] |
姜霞, 钱振宇, 刘晓丽, 等. 2006-2010年河北省布鲁杆菌病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2012, 31(2): 209-211. Jiang X, Qian ZY, Liu XL, et al.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f brucellosis in Hebei province from 2006 to 2010[J]. Chin J Ctrl Endem, 2012, 31(2): 209-211. DOI:10.3760/cma.j.issn.1000-4955.2012.02.026 |
[8] |
张冬然, 黄少平, 阚震, 等. 2007-2015年北京市房山区人感染布氏杆菌病流行特征[J]. 职业与健康, 2017, 33(13): 1856-1859. Zhang DR, Huang SP, Kan Z, et al.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brucellosis in Fangshan district of Beijing from 2007-2015[J]. Occup Health, 2017, 33(13): 1856-1859. |
[9] |
何战英, 李旭, 王小梅, 等. 2005-2010年北京市布鲁杆菌病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1, 26(5): 368-370. He ZY, Li X, Wang XM, et al. The analysis on surverillance result of brucellosis in Beijing from 2005 to 2010[J]. Chin J Ctrl Endem Dis, 2011, 26(5): 368-370. |
[10] |
施旭光, 孙继民, 任江萍, 等. 浙江省职业人群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7, 28(3): 262-264. Shi XG, Sun JM, Ren JP, et al. Epidemiological survey and risk factors analysis of brucellosis among occupational popul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7, 28(3): 262-264.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3.017 |
[11] |
李晔, 余晓花, 李铁峰, 等. 2006-2010年国家级布鲁杆菌病监测点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2012, 31(4): 405-408. Li Y, Yu XH, Li TF, et al. Brucellosis from 2006 to 2010:an analysis of surveillance results at the national surveillance spots[J]. Chin J Endemiol, 2012, 31(4): 405-408. DOI:10.3760/cma.j.issn.1000-4955.2012.04.015 |
[12] |
华伟玉, 迈一冰. 2011-2015年北京海淀区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7, 28(4): 55-57. Hua WY, Mai YB.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human brucellosis in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2011-2015)[J]. J Pub Health Prev Med, 2017, 28(4): 55-57. |
[13] |
李兰娟, 任红. 传染病学[M]. 8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184. Li LJ, Ren H. Infectious diseases[M]. 8th ed.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13: 184. |
[14] |
赵永利, 王大力, 江森林. 2005-2006年布氏菌病全国监测报告[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08, 23(1): 38-40. Zhao YL, Wang DL, Jiang SL. National surveillance report on brucellosis from 2005 to 2006[J]. Chin J Ctrl Endem Dis, 2008, 23(1): 38-40. DOI:10.3969/j.issn.1001-1889.2008.01.013 |
[15] |
赵泳瑜, 周伴群, 张恒秋, 等. 2010-2012年珠海市职业人群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 2013, 20(8): 951-953. Zhao YY, Zhou BQ, Zhang HQ, et al. Analysis on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rucellosis among occupational populations in Zhuhai city in 2010-2012[J]. Pract Prev Med, 2013, 20(8): 951-953. DOI:10.3969/j.issn.1006-3110.2013.08.019 |
[16] |
李长青, 唐超, 陈东妮, 等. 北京市顺义区2010-2014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4): 381-382. Li CQ, Tang C, Chen DN, et al. Surveillance and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brucellosis in Shunyi district of Beijing, 2010-2014[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6, 27(4): 381-382.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4.017 |
[17] |
毛景东, 王景龙, 杨艳玲. 布鲁氏菌病的研究进展[J]. 中国畜牧兽医, 2011, 38(1): 222-227. Mao JD, Wang JL, Yang YL. The research advancement of brucellosis[J]. China Anim Husb Vet Med, 2011, 38(1): 222-227. |
[18] |
尚德秋. 布鲁氏菌病再度肆虐及其原因[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01, 16(1): 29-31. Shang DQ. Brucellosis again and its causes[J]. Chin J Ctrl Endem Dis, 2001, 16(1): 29-31. DOI:10.3969/j.issn.1001-1889.2001.0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