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李治平, 吴照, 刘旭红, 吴宁, 贾玉新
- LI Zhi-ping, WU Zhao, LIU Xu-hong, WU Ning, JIA Yu-xin
- 甘肃省2018年病媒生物监测报告
- A vector surveillance report of Gansu province, China, 2018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9, 30(6): 639-642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9, 30(6): 639-642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6.010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9-06-29
- 网络出版时间: 2019-10-15 09:47
病媒生物监测是有效防控虫媒疾病暴发流行的基础[1]。蚊、蝇、鼠和蜚蠊是我国主要的病媒生物。病媒生物除了可以叮咬人以外,最主要的是其可以携带和传播多种病原体[2-3],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对病媒生物进行持续监测,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预防和控制媒介生物性疾病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掌握人类居住及周边环境病媒生物种类构成、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现对2018年甘肃省蚊、蝇、鼠、蜚蠊监测情况进行分析,旨在为甘肃省病媒生物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点设置甘肃省病媒生物监测国家级监测点为兰州、平凉、张掖、白银、酒泉、天水和武威市,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4]的要求设立监测点。
1.2 数据来源监测数据来自于上述各市病媒生物国家级监测点2018年月报表。
1.3 监测方法 1.3.1 鼠类 1.3.2 蚊类 1.3.3 蝇类 1.3.4 蜚蠊 1.4 统计学分析运用Excel 2010软件对2018年监测点的病媒生物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2 结果 2.1 鼠类监测 2.1.1 捕获率和构成比2018年共布放有效夹41 175夹(笼、粘鼠板)次,捕获鼠类260只,总捕获率为0.63%。其中捕获小家鼠(Mus musculus)188只,捕获率为0.46%,占72.31%,为优势鼠种。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69只,捕获率为0.17%,占26.54%,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1只,占0.38%,其他鼠种2只,占0.77%,黑线姬鼠和其他鼠种捕获率均<0.01%。从不同生境类型看,农村居民区的鼠类捕获率最高,为0.98%,其次为城镇居民区,捕获率为0.67%,其他生境为0.48%,重点行业为0.31%(表 1)。
2.1.2 鼠类季节消长鼠类捕获率从1月开始逐月上升,11月达全年最高,捕获率为0.79%。不同生境中,城镇居民区、重点行业和农村居民区均有鼠类活动,其中城镇居民区变化较小,3月捕获率最高达0.85%,7月最低为0.41%;重点行业从1月开始缓慢上升至9月达最高峰,捕获率为0.57%;农村居民区捕获率全年均较高,波动较大,11月到最高点,捕获率为1.20%(图 1)。
常见鼠种主要为小家鼠和褐家鼠,黑线姬鼠及其他鼠种较少。小家鼠为优势鼠种,全年捕获率远高于其他鼠种,11月捕获率最高达0.54%。
2.2 蚊类监测 2.2.1 成蚊密度及构成比共布放诱蚊灯2 023盏(次),捕获雌蚊24 153只,蚊密度为11.94只/(灯·夜)。种类以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为主,占捕获总数的77.84%,三带喙库蚊(Cx. tritaeniorhynchus)占17.27%,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占3.12%,其他蚊种占1.77%。不同生境类型中牛棚和猪圈蚊密度较高,分别为28.66和22.68只/(灯·夜),各生境成蚊密度见表 2。
2.2.2 蚊密度季节消长蚊密度从4月开始上升,7月达最高峰,密度为29.18只/(灯·夜),8月开始逐月下降,呈单峰曲线。不同生境蚊密度消长趋势相近,均在7月达高峰,医院、居民区、公园、农户和牲畜棚的蚊密度分别高达12.57、15.52、26.17、32.90和60.41只/(灯·夜)(图 2)。
2.2.3 幼蚊构成比2018年共监测各种水体521个,捞勺总数3 350勺,阳性勺数261勺,阳性勺指数为7.79%。共捕获幼蚊787条,其中库蚊726条,占92.25%;按蚊61条,占7.75%。
2.2.4 幼蚊勺舀指数季节消长4月勺舀指数迅速升高,至5月达首次高峰,6月略有回落,7月达最高峰(勺舀指数为3.23条/勺),之后缓慢回落,11月降为0。
2.3 蝇类监测 2.3.1 蝇类密度2018年共布笼864个,捕获成蝇11种2 406只,蝇密度为2.78只/笼。不同生境中农贸市场蝇密度最高,为5.19只/笼,其次是绿化带为2.90只/笼,餐饮外环境和居民区分别为1.85和1.50只/笼。
2.3.2 蝇类季节消长不同生境均从3月开始有蝇类活动,7月达高峰(5.69只/笼),呈单峰分布。蝇类在不同生境中的密度峰值依次为农贸市场、绿化带、餐饮外环境和居民区,分别为10.41、5.11、4.25和3.14只/笼,11月蝇密度均降为0(图 3)。
2.4 蜚蠊监测 2.4.1 蜚蠊密度和构成比共监测9 765间房间,阳性851间,有效粘蟑纸数9 391张,阳性粘蟑纸909张,共捕获蜚蠊4 448只,蜚蠊密度为0.47只/张,侵害率为8.71%。捕获的蜚蠊全部为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
2.4.2 不同生境中蜚蠊密度和侵害率蜚蠊密度以农贸市场最高,为1.40只/张,居民区最低,为0.08只/张。侵害率以农贸市场最高,为16.22%,居民区最低,为4.45%,各生境蜚蠊密度和侵害率见表 3。
2.4.3 蜚蠊密度季节消长全年均监测到蜚蠊,蜚蠊密度变化较为明显的生境有超市及农贸市场,分别在5和7月达到高峰,其他生境蜚蠊密度全年变化较小(图 4)。
2.4.4 蜚蠊侵害率季节消长不同生境蜚蠊侵害率均呈单峰分布,农贸市场及医院蜚蠊侵害率7月最高,分别为24.68%和9.34%;超市、宾馆、餐饮外环境、居民区5月最高,侵害率分别为17.23%、14.16%、14.23%和8.71%(图 5)。
3 讨论鼠类监测生境中农村居民区捕获率最高,小家鼠依然为优势鼠种,其次是褐家鼠;鼠类捕获率较2017年(0.54%)升高,可能与监测工作进一步规范有关,也可能是鼠密度有所升高所致。2018年甘肃省部分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较2016、2017年有大幅增长,故在进行鼠类防控时应考虑本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6-7]。建议各地在加强防鼠灭鼠工作的基础上,将农村作为防鼠灭鼠工作的重点。
蚊类优势种群与2017年度相同,以淡色库蚊为主,其次为三带喙库蚊及中华按蚊等,蚊总密度从3月上升,7月达高峰,9月逐渐下降。三带喙库蚊构成比较2017年(3.96%)有大幅升高。目前甘肃省各地区三带喙库蚊主要集中在牲畜棚及周边农户区域,有监测结果显示,城区绿化环境中三带喙库蚊构成比较高[8],表明为适应生态环境的改变,三带喙库蚊的生存环境正发生从农村到城镇的改变[9-11]。这一现象提示,不仅要加强对农村环境中三带喙库蚊的控制,还应在城区加强此蚊种的监测与控制。甘肃省陇东南地区2018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可能与三带喙库蚊密度升高有关。建议全省各地在蚊类密度高峰到来之前,根据蚊类生态学特点及时开展蚊类密度控制及相关传染病防控工作,加强登革热及乙脑的防控工作。
蝇类密度以农贸市场最高,7月出现高峰。建议在蝇类密度高峰期前加强重点区域孳生地治理,在蝇类最活跃的7-8月开展以环境治理为主、药物杀灭为辅的防蝇和灭蝇工作,有效地降低蝇密度[12-14],以减少相关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蜚蠊监测密度和侵害率较2017年度有所降低,种群单一,依然全部为德国小蠊。密度和侵害率均以农贸市场、餐饮外环境和超市较高。建议各地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防制技术方案,同时应创造条件及时开展和加强抗药性监测工作。
[1] |
孙洪清, 肖宏, 陈良. 重视蚊媒传染病[J]. 医学研究杂志, 2016, 45(9): 1-3. |
[2] |
Calderón-Arguedas O, Troyo A, Solano ME, et al. Urban mosquito species (Diptera:Culicidae) of dengue endemic communities in the Greater Puntarenas area, Costa Rica[J]. Rev Biol Trop, 2009, 57(4): 1223-1234. DOI:10.15517/rbt.v57i4.5459 |
[3] |
王纯玉, 丁俊, 白玉银, 等. 辽宁省2013-2017年蝇密度与季节消长监测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8, 29(5): 472-475.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5.013 |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S].北京: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6.
|
[5]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S].北京: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6.
|
[6] |
应凯满, 郑柏福. 2005-2010年浙江省磐安县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1, 22(3): 262-264. |
[7] |
余向华, 曾士典, 张孝和, 等. 浙江南部沿海地区鼠传疾病流行趋势分析[J]. 疾病监测, 2014, 29(5): 391-394. |
[8] |
朱江, 刘洪霞, 刘曜, 等. 上海地区2010-2016年蚊虫监测结果分析[J]. 上海预防医学, 2018, 30(8): 635-639. DOI:10.19428/j.cnki.sjpm.2018.18785 |
[9] |
高强, 周毅彬, 曹晖, 等. 上海市城区中心地带三带喙库蚊种群新动态及应对措施的研究[J].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13, 20(3): 145-152. DOI:10.3969/j.issn.1005-0507.2013.03.002 |
[10] |
周明浩, 褚宏亮, 张爱军, 等. 城市蚊虫综合治理前后种类组成的研究[J].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11, 18(4): 220-224. DOI:10.3969/j.issn.1005-0507.2011.04.005 |
[11] |
刘小波, 吴海霞, 殷文武, 等. 2006-2012年全国19省三带喙库蚊监测研究[J]. 疾病监测, 2014, 29(4): 281-286. |
[12] |
吴海霞, 鲁亮, 孟凤霞, 等. 2006-2015年我国蚊虫监测报告[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7, 28(5): 409-415.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5.001 |
[13] |
吴炜, 宋丽华, 庞为, 等. 2008-2011年大连市蝇种群及季节消长调查研究[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3, 19(2): 147-149, 151. |
[14] |
冷培恩, 刘洪霞, 吴寰宇, 等. 上海市病媒生物控制30年回顾[J]. 上海预防医学, 2019, 31(2): 125-133. DOI:10.19428/j.cnki.sjpm.2019.18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