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姜晓林, 陈德颖, 吕涛, 逄博, 张国英, 张晓梅, 王显军, 丁淑军
- JIANG Xiao-lin, CHEN De-ying, LYU Tao, PANG Bo, ZHANG Guo-ying, ZHANG Xiao-mei, WANG Xian-jun, DING Shu-jun
-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3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死亡病例危险因素调查
- An investigation of risk factors for death in three patients with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in Wendeng district, Weihai,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9, 30(6): 603-606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9, 30(6): 603-606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6.002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9-09-03
- 网络出版时间: 2019-10-15 09:49
2 威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山东 威海 264200
2 Weihai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由布尼亚病毒目(Bunyavirales)白纤病毒科(Phenuiviridae)布尼亚病毒属(banyangvirus)的Huaiyangshan布尼亚病毒(SFTSV)引起的一种新发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高热、乏力等全身反应,发病早期血常规检测多有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减少,病例因多器官损害死亡,病死率可达10%~30%[1-2]。山东省是该病的重要疫区,4-10月为该病的发病高峰,病例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带的农村地区,病例高度散发。2019年6-7月威海市文登区A乡镇某村1月内连续报告3例病例,而且先后死亡,造成重大公共卫生影响。为了解本次疫情的基本特征及危险因素,对病例进行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健康人、动物和媒介标本进行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制定的调查问卷,以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进行个案调查。调查问卷包括人口学信息、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等内容。访谈病例家属及村委会负责人,详细了解相关信息,调查过程中病例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标本采集与处理使用促凝管采集病例、健康人(含病例家属)及动物血标本3~5 ml,离心后,取血清分装至2 ml血清管中,置-80 ℃冰箱保存,待实验室检测。采用布旗法在病例住宅周围及户外活动场所采集野外游离蜱;用镊子采集动物体表寄生蜱;做好标本采样记录,鉴定种类后,每只蜱标本为一组,研磨成悬液,置-80 ℃冰箱保存,待实验室检测。
1.3 SFTS特异性病毒核酸检测病例、健康人、动物血标本及蜱研磨液均采用RNeasy Mini Kit试剂盒(Qiagen,美国,cat.no:74104)提取核酸;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RT-PCR)检测采用SFTSV核酸定量检测试剂盒(广州达安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操作步骤严格按说明书进行,避免实验室污染。
1.4 SFTS特异性IgM、IgG和总抗体检测健康人血清标本分别采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IgM检测试剂盒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IgG检测试剂盒检测病毒特异性IgM和IgG抗体,试剂盒均为中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产品,操作步骤按照说明书进行。动物血标本采用双抗原夹心法检测病毒特异性总抗体,包被用病毒核衣壳蛋白(NP)和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NP蛋白(NP-HRP),由中国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出血热室提供。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不同组间调查对象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例临床特征3例病例首发症状多为畏寒、高热、乏力等全身反应,2例病例伴胃肠道症状,后期出现意识障碍和出血表现,最终因多器官损害,救治无效死亡,病例从发病到入院的时间间隔分别为5、4和1 d,从入院到确诊时间间隔分别为1、1和5 d,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间隔分别为9、6和10 d。入院检查,WBC降低、PLT减少、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升高,提示多器官损害。实验室确诊病例血标本病毒载量分别为1.39×104、1.28×105和3.34×104 TCID50/ml,见表 1。
2.2 病例流行病学特征通过病例主动搜索,近1个月内未发现其他发热病例,3例病例均为65岁以上老年女性,居住在村庄的不同位置,但均位于村边,住房与农田直线距离均<50 m,相互间距离较远,病例1发病前20 d曾到山上农田劳作,3例病例发病前活动范围主要为村内和自家菜园,无外出旅游史,平时的活动主要为洗衣、做饭,发病前2周均无共同的生活、生产以及其他接触史。家属述无蜱咬伤史,无皮肤破损史,见表 1。
2.3 健康人血清抗体检测共采集健康人血清169份,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病毒特异性IgM和IgG抗体,其中IgM抗体检测均为阴性;IgG抗体阳性7份,阳性率为4.14%,经统计学分析,各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87,P=0.030),年龄越大抗体阳性率越高。性别、是否饲养动物、是否户外劳作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 2。
2.4 动物血标本抗体及带病毒情况采集动物血标本69份,采用ELISA法检测病毒特异性总抗体,其中羊血标本28份,抗体阳性率为32.14%(9/28);犬血标本5份,抗体阳性率为20.00%(1/5),貉子、鸡、猫动物血标本抗体检测均为阴性,经统计学分析,不同动物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63,P=0.010),见表 3。所有血标本采用Real- time RT-PCR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均为阴性。
2.5 蜱标本带病毒率检测共捕获蜱6只,其中游离蜱1只,寄生蜱5只,均从犬体表捕获,经鉴定均为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iongicornis),采用Real-time RT-PCR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均为阴性。
3 讨论山东省自2010年开展该病的监测工作,发病数和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该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在无防护条件下接触病例的血液和体液标本也可感染,导致人传人聚集性事件发生[3-4]。山东省SFTS流行特征与辽宁、河南、安徽、湖北省等疫情高发省份基本一致[5-8],发病有较明显的区域性,病例高度散发,主要集中在鲁东(烟台、威海市)和鲁中地区(济南、泰安市)的山区、丘陵地带,从既往监测情况分析,除人传人聚集性事件外,基本无同一村庄短期内出现2例以上病例的情况;5-7月为发病高峰,与蜱的活动时间相一致;发病人群主要为40岁以上中老年人,男女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与农村年轻人群均外出打工,而该年龄组人群是从事农业活动的主要人群,暴露机会较多有关。本次调查的3例病例均为65岁以上老年女性,并居住于同一村庄,发病时间较集中,且均因救治无效死亡,此类事件尚属首次,但是从发病时间和发病前的接触史调查,排除人传人感染的可能。发病的主要原因推测与居住的环境相关,3例病例均居住在村边与农田的距离较近,住宅周围有闲置土地,杂草丛生,菜园多位于周边农田内,特殊的生活环境使其暴露于蜱叮咬的机会增加。
Gai等[9]关于SFTS病程及病例死亡危险因素的研究,将发病过程分为3个时期,即发热期、多器官损害期和恢复期,该研究发现病后的7~13 d为影响该病预后的关键期,持续的高病毒血症是指示疾病恶化甚至死亡的关键指标,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出血表现、多器官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病例死亡的危险因素。本次调查3例病例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间隔均在10 d以内,病情进展迅速,后期伴有意识障碍、出血表现,实验室检测病例血标本病毒载量较高,与既往研究结论相一致。病例3虽然救治及时,且无慢性基础性疾病,但其病情进展恶化较快,后期出现抽搐、意识障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DIC。病例死亡原因是否与病毒变异等因素有关,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
血清学调查发现该地区健康人IgG抗体阳性率为4.14%,与湖北、江苏以及山东省其他疫区既往调查结果(3.3%~9.05%)略有不同[10-12],考虑与当地疫情强度、人口构成、检测试剂等因素有关。分组分析各年龄组IgG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性别、是否饲养动物、是否户外劳作不相关,且年龄越大抗体阳性率越高,与在山东省蓬莱市开展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12],该研究采用整群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发现0~70岁年龄组均有隐性感染情况,其中60岁以上年龄组抗体阳性率最高,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病例家属血标本检测IgM、IgG抗体均为阴性,未发现隐性感染情况。动物血清学调查发现该地区犬和羊的SFTS特异性总抗体较高,貉子、鸡、猫检测均为阴性,与既往研究调查研究基本一致[13],考虑主要与动物养殖方式有关,散养动物野外暴露比例高,感染风险大。本次调查未在采集的蜱标本中检测到SFTS特异性核酸,考虑与标本数量不足有关,Wang等[14]在山东省烟台市开展的蜱感染率调查显示,动物体表寄生蜱和外界游离蜱的感染率分别为4.75%和2.24%,应进一步采集外环境和动物寄生蜱标本,开展蜱密度监测和实验室检测,查找感染来源,分析其与发病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本次事件的调查对认识疾病的流行特征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SFTS作为一种新发疾病,其传播途径、病原学特性、发病死亡危险因素等方面仍需要深入探索,在重点地区高发季节应加强重点人群的健康宣传教育,提高防病意识,减少此类事件发生。
[1] |
Yu XJ, Liang MF, Zhang SY, et al.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associated with a novel bunyavirus in China[J]. N Engl J Med, 2011, 364(16): 1523-1532. DOI:10.1056/NEJMoa1010095 |
[2] |
李德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概述[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11, 25(2): 81-84. DOI:10.3760/cma.j.issn.1003-9279.2011.02.001 |
[3] |
Gai ZT, Liang MF, Zhang Y, et al.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 of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 through blood contact[J]. Clin Infect Dis, 2012, 54(2): 249-252. DOI:10.1093/cid/cir776 |
[4] |
Jiang XL, Zhang S, Jiang M, et al. A cluster of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 cases caused by SFTS virus in Penglai, China[J].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15, 21(3): 274-279. DOI:10.1016/j.cmi.2014.10.006 |
[5] |
柴程良, 孙继民, 林君芬, 等. 浙江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临床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2, 13(12): 904-907. DOI:10.16506/j.1009-6639.2012.12.015 |
[6] |
李昱, 周航, 牟笛, 等. 中国2011-2014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5, 36(6): 598-602. 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5.06.013 |
[7] |
刘力, 官旭华, 邢学森, 等. 2010年湖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2, 33(2): 168-172. 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2.02.009 |
[8] |
康锴, 唐晓燕, 许汴利, 等. 河南省2007-2011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分析[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2, 46(2): 106-109. DOI:10.3760/cma.j.issn.0253-9624.2012.02.003 |
[9] |
Gai ZT, Zhang Y, Liang MF, et al. Clinical progress and risk factors for death in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patients[J]. J Infect Dis, 2012, 206(7): 1095-1102. DOI:10.1093/infdis/jis472 |
[10] |
占建波, 霍细香, 官旭华, 等. 湖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健康人群抗体水平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3, 23(4): 992-993. |
[11] |
张文帅, 曾晓燕, 周明浩, 等. 江苏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 疾病监测, 2011, 26(9): 676-678. DOI:10.3784/j.issn.1003-9961.2011.09.003 |
[12] |
周淑琴, 宁福江, 孟淑欣, 等. 蓬莱市健康人群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 2015, 42(3): 476-478. |
[13] |
Niu GY, Li JD, Liang MF, et al.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among domesticated animals, China[J]. Emerg Infect Dis, 2013, 19(5): 756-763. DOI:10.3201/eid1905.120245 |
[14] |
Wang SW, Li JD, Niu GY, et al. SFTS virus in ticks in an endemic area of China[J]. Am J Trop Med Hyg, 2015, 92(4): 684-689. DOI:10.4269/ajtmh.14-0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