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王亮, 王圆媛, 孙燕群, 范远媛
- WANG Liang, WANG Yuan-yuan, SUN Yan-qun, FAN Yuan-yuan
- 南京市江北新区1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蚊媒监控处置
- Vector mosquito surveillance and control response to imported dengue case in Jiangbei New Area of Nanjing, China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9, 30(4): 453-454, 468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9, 30(4): 453-454, 468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4.024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8-09-26
- 网络出版时间: 2019-06-20 19:58
2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66;
3 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03
2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3 Nanji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18年6月14日, 江北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通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 确诊1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按照2014年中国CDC下发的《登革热防治技术指南》[1]要求开展各项防控、监测工作, 疫情得到及时有效控制。现将应急处置及监测工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个案调查采用调查表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包括基本情况、发病就诊情况、发病前后活动情况以及共同暴露者/接触者的健康状况等。
1.2 血清学及病原学检测由登革热疑似病例发生所在地医院和/或县(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集病例血清,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2]检测登革热病毒核酸。患者对采样过程和目的均知情同意。
1.3 媒介伊蚊密度应急监测根据流行病学调查, 确认2个疫点, 分别是患者居住地大厂街道中扬新村和就诊的江北人民医院。每个监测点均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和双层叠帐法进行监测, 每3天监测1次。若在25 d内无登革热新发病例, 且核心区内BI降至5以下, 同时双层叠帐法成蚊密度不高于2只/(顶·h), 可结束应急处理工作[1]。
1.3.1 BI法每个监测点按地理方位选4个不同的居民区调查≥100(户), 检查记录室内外所有小型积水容器及其幼虫孳生情况, 计算BI。BI < 5为控制登革热传播的阈值, ≥5有传播风险, ≥10有暴发风险, ≥20有区域流行风险, 需要持续清除孳生地和杀灭成蚊[1]。
1.3.2 双层叠帐法选择居民区附近的外环境作为监测地点, 在媒介伊蚊活动高峰时段内, 诱集者位于内帐中暴露两条小腿, 收集者利用电动吸蚊器收集停落在蚊帐上的伊蚊持续30 min, 分类鉴定, 并计算帐诱指数[1]。
1.4 防控措施将患者转入有防蚊设施的病房实施隔离治疗, 从发病之日起至少隔离5 d; 开展分别以病家、医院为中心半径200 m的核心区灭蚊工作; 加强登革热防治宣传, 开展环境治理, 以防蚊虫孳生。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调查患者严某, 男, 43岁, 汉族, 个体经营者, 家住南京市江北新区。该患者有境外旅游史, 2018年5月27-31日期间在柬埔寨(登革热流行地区), 6月1-4日期间在澳门。患者6月4日回家后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 前往江北人民医院就诊, 6月10日因反复畏寒、发热6 d被收治入院, 诊断为疑似登革热。
2.2 实验室特异性检测2018年6月14日, 南京市CDC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显示血清中登革热病毒核酸含量较多。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体征、登革热潜伏期(5~8 d)及境外(柬埔寨每年5-10月处于登革热高发期)旅游史, 确诊该病例为输入性登革热病例。
2.3 蚊媒应急监测 2.3.1 BI法6月15日至7月2日, 在病家核心区及医院核心区采用BI法进行蚊媒应急监测。共调查4 074户, BI平均值为1.03, BI值均 < 5, 其中6月15日核心区BI值最高, 为3.24。同时, 警戒区共调查2 068户, BI平均值为0.53, BI值也均 < 5, 6月26日警戒区BI值最高为2.25。
2.3.2 双层叠帐法6月15日至7月2日, 在病家核心区及医院核心区采用双层叠帐法进行蚊媒应急监测。核心区帐诱指数从6月15日的6.00只/(顶·h)逐渐降至6月26日的0只/(顶·h), 随后升至7月2日的0.75只/(顶·h), 诱集的蚊虫均为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经检测, 警戒区帐诱指数均低于2只/(顶·h), 仅诱集到白纹伊蚊, 未发现流行风险。
2.4 采取防控措施 2.4.1 病例管理6月14日, 江北人民医院感染科对该确诊病例进行网络直报。入院时患者体温达37.70 ℃, 血常规:白细胞4.20×109/L、血小板125×109/L。给予"哌拉西林舒巴坦、奥司他韦、异甘草酸镁、还原型谷胱甘肽"抗感染抗病毒保肝营养心肌补液支持治疗后好转。患者治疗期间对其家人等密切接触者进行居家隔离观察, 并做好居家防蚊、灭蚊工作。
2.4.2 蚊虫孳生地处置及核心区成蚊灭杀在江北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的技术指导下, 大厂街道相关社区、江北人民医院6月15-16日组织开展清除各类蚊虫孳生地工作。
使用3 000 ml大灭(有效成分2.5%高效氯氟氰菊酯)在病例家庭核心区进行灭蚊。同时在患者住院病区核心区的外环境进行滞留喷洒, 主要用药为6 850 ml的0.4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 消杀面积达23 200 m2。核心区采取相应消杀措施后, BI及帐诱指数变化情况见图 1。
2.4.3 开展健康教育江北新区CDC于"江北新区民生"微信公众号推出《预防登革热, 防蚊灭蚊最有效》的科普文章, 向居民宣传关于防蚊、灭蚊的知识和方法, 提高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
2.4.4 病例随访自6月10日确诊至7月5日, 累计随访25 d, 未出现新病例; 7月2日核心区的BI和帐诱指数分别为0.44和0.75只/(顶·h), 蚊媒控制效果良好, 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3 讨论近年来, 由于全球变暖、全球化贸易和旅游的迅速发展以及周围国家登革热高发等原因, 我国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常有发生[3]。我国人群对登革热病毒普遍易感, 且登革热输入风险正持续增加[4]。江苏省登革热暴发风险相对较高, 属于登革热Ⅱ类地区[1]。江北新区人员流动量大, 一旦有病例进入, 极易引起流行。该病例为柬埔寨输入性登革热病例, 经医院上报, CDC立即将患者隔离治疗, 并启动应急监测与控制方案, 使得该起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未产生二代病例。监测结果显示, 医院核心区和病家核心区双层叠帐法结果不一致, 可能与6月15日下午江北人民医院进行双层叠帐法监测前, 已经完成清除蚊虫孳生地和杀灭成蚊工作相关。6月15日病家核心区的帐诱指数高达11.00只/(顶·h), 提示有暴发风险。为防止疫情暴发, 应加强疫情处置能力, 包括病例管理、应急处置、部门联动、应急监测以及数据分析。早期及时实施严格的登革热干预措施, 可有效减少疫情的传播, 缩短疫情持续时间[4]。
近年来, 我国登革热流行区域逐渐扩大, 防控工作面临巨大挑战[5]。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成熟的疫苗[6], 切断蚊媒传播途径、控制蚊媒密度依然是目前防控登革热的关键步骤。
[1]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登革热防治技术指南[EB/OL]. (2014-09-29)[2018-09-20]. http://www.chinacdc.cn/jkzt/crb/zl/dgr/jszl_2235/201409/t20140929_104958.html.
|
[2] |
Saengsawang J, Nathalang O, Kamonsil M, et al. Comparison of two commercial real-time PCR assays for detection of Dengue virus in patient serum samples[J]. J Clin Microbiol, 2014, 52(10): 3781-3783. DOI:10.1128/JCM.01870-14 |
[3] |
孟凤霞, 王义冠, 冯磊, 等. 我国登革热疫情防控与媒介伊蚊的综合治理[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1): 4-10. DOI: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1.002 |
[4] |
Liu T, Zhu GH, He JF, et al. Early rigorous control interventions can largely reduce dengue outbreak magnitude:experience from Chaozhou, China[J]. BMC Public Health, 2018, 18(1): 90. DOI:10.1186/s12889-017-4616-x |
[5] |
张复春. 中国登革热现状[J].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18, 3(2): 65-66. DOI:10.3877/j.issn.2096-2738.2018.02.002 |
[6] |
Sridhar S, Luedtke A, Langevin E, et al. Effect of dengue serostatus on dengue vaccine safety and efficacy[J]. N Engl J Med, 2018, 379(4): 327-340. DOI:10.1056/NEJMoa18008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