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亓云鹏, 富小飞, 查亦薇, 向泽林, 周晚玲, 侯志刚, 顾伟玲
- QI Yun-peng, FU Xiao-fei, ZHA Yi-wei, XIANG Ze-lin, ZHOU Wan-ling, HOU Zhi-gang, GU Wei-ling
- 浙江省嘉兴市主要病媒生物对常用卫生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
- Study on resistance of main vectors to commonly used insecticides in Jiaxing, China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9, 30(3): 337-340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9, 30(3): 337-340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3.026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9-02-14
- 网络出版时间: 2019-4-23 16:04
化学杀虫剂对控制病媒生物密度及降低相关虫媒传染病发病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病媒生物对化学杀虫剂产生抗药性的报道也日渐增多[1-2]。导致抗药性产生的原因主要与长期、大量和不规范地使用化学杀虫剂,致使病媒生物产生耐受力有关[3-5]。近年来,随着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的创建,对城市病媒生物密度指标提出了更高要求,为达到预期的控制效果,各地往往会加大施药剂量,这使得病媒生物的抗药性进一步增加,从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为掌握嘉兴市病媒生物优势种群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和家蝇(Musca domestica)对常用卫生杀虫剂的抗性情况,笔者对嘉兴市区范围内捕获的德国小蠊、白纹伊蚊和家蝇野生种群开展了抗药性监测,并对抗药性结果进行分析,为制定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虫来源① 德国小蠊:在嘉兴市区4所农贸市场采集德国小蠊的卵鞘及成、若虫,均带回实验室饲养,选择羽化后7~15 d的F1代雄虫进行测试;②白纹伊蚊:根据方位在嘉兴市区共设置5个幼蚊采集点,将采集到的白纹伊蚊幼虫带回实验室饲养,选择羽化3~5 d后未吸血的白纹伊蚊雌蚊作为测试对象;③家蝇:在嘉兴市区4所农贸市场及周边垃圾堆放场所采集家蝇成蝇,均带回实验室饲养,选择羽化3~5 d的F1代雌蝇进行测试;④敏感种群:德国小蠊、家蝇敏感种群抗药性数据由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提供。
1.1.2 测试药剂① 德国小蠊:95.56%残杀威、92.00%高效氯氰菊酯、91.89%敌敌畏、95.95%溴氰菊酯和97.00%乙酰甲胺磷,由浙江省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提供;②白纹伊蚊(诊断剂量药纸):0.06%残杀威、3.00%高效氯氰菊酯、0.10%溴氰菊酯、3.00%氯菊酯和0.44%马拉硫磷,由中国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提供;③家蝇:95.56%残杀威、92.00%高效氯氰菊酯、99.00%敌敌畏、95.95%溴氰菊酯和99.00%氯菊酯,由浙江省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提供。④其他:乙醚(分析纯,含量≥99.00%),丙酮(分析纯,含量≥99.50%),均购自杭州大方化学试剂厂。
1.1.3 实验室条件抗药性测试室和饲养室温度为(26±1)℃,相对湿度为(60±5)%[6-8]。
1.2 方法 1.2.1 德国小蠊于2015年9月开始测试,采用药膜接触法。先称取适量原药,用丙酮作为溶剂配制成0.5%母液;再取2.5 ml母液置于25 ml容量瓶中,加入丙酮配制成0.05%测试液;最后取2.5 ml测试液加入500 ml容量的广口瓶中,将其倾斜,缓慢转动,使稀释液均匀分布在玻璃容器的内壁,置于通风柜中过夜,使有机溶剂挥发并在瓶内壁形成均匀药膜。对照组用2.5 ml丙酮液,操作同前。药膜瓶制备完毕,在瓶颈处涂适量的凡士林,防止蜚蠊逃脱。测试时,将10只德国小蠊放入药膜瓶中,用纱布封口,即计时观察,每隔一定时间记录德国小蠊击倒累计数,直至120 min。试虫击倒标准:以观察时间内虫体仰翻、六足抽搐、不能爬行视为击倒。按上述方法以丙酮进行空白对照。
1.2.2 白纹伊蚊于2016年8月开始测试,采用成蚊接触筒法。将恢复筒与隔板连接,用吸蚊管取25只羽化后3~5 d的健康雌蚊放入恢复筒中,平行放置15 min。在隔板另一面装上已粘贴药纸的接触筒,使恢复筒在下面,竖直放置,轻轻拍打使蚊虫聚集于恢复筒底部,然后瞬间把隔板抽开,接触筒与恢复筒位置互换,将恢复筒内蚊虫轻吹入接触筒,迅速关上隔板。将筒平放,即开始计算接触时间。接触1 h后,将蚊虫转移至恢复筒中,将浸有10%蔗糖水的棉球放入恢复筒,24 h后观察并记录各组试虫的死亡情况。试虫死亡判断标准:试虫完全不动,或仅躯体、足、翅或触角等震颤而无存活的可能性,视为死亡。按上述方法以空白药纸(仅含丙酮)进行对照。
1.2.3 家蝇于2017年9月开始测试,采用微量点滴法。实验开始前,将杀虫剂原药用丙酮等倍比稀释成5~7个浓度梯度(通过预实验确定药剂的致死范围:最低浓度家蝇死亡率<20%,最高浓度家蝇死亡率>80%)。挑选羽化3~5 d的成蝇雌蝇20只,用乙醚进行轻度麻醉(蝇翅不振动,腿不抽动时,立即停止麻醉);将麻醉的家蝇倒在培养皿内,挑选雌蝇供测试。使用微量点滴器将0.3 μl药液滴加在蝇的中胸背板中央,由低浓度开始向高浓度点滴。点滴结束后,立即将试虫转入500 ml广口烧杯中,加入浸有葡萄糖水的棉球,用纱布封住瓶口,放入饲养笼中饲养,24 h后检查死亡情况。试虫死亡判定:虫体仰翻,六足抽搐、不能爬行视为死亡。按上述方法以丙酮进行空白对照。
1.3 抗性判定标准 1.3.1 家蝇、德国小蠊抗性倍数≤2,为敏感;2<抗性倍数≤10,为低度抗药性;10<抗性倍数≤20,为中度抗药性;抗性系数>20,为高度抗药性[9]。
1.3.2 白纹伊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成蚊抗性判定依据[10]:在诊断剂量下成蚊死亡率在98%~100%表明其为敏感种群;死亡率在80%~98%(不含)表明其为可能抗性种群;死亡率<80%表明其为抗性种群。
1.4 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 22.0软件计算家蝇的LD50值及其95%可信区间(95%CI)、德国小蠊的KT50值及其95%CI,并与敏感品系进行对比,计算抗性倍数;计算白纹伊蚊雌蚊死亡率,对照WHO推荐的成蚊抗性判定依据进行抗药性判定。
2 结果 2.1 德国小蠊抗药性德国小蠊对残杀威、高效氯氰菊酯、敌敌畏、溴氰菊酯和乙酰甲胺磷的KT50值分别为23.759、18.873、25.659、26.172和18.605 min。结果显示,嘉兴市区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氰菊酯、敌敌畏和溴氰菊酯表现为低抗,抗性倍数分别为4.31、5.33和8.21倍;对残杀威和乙酰甲胺磷敏感,其抗性倍数分别为1.58和1.05倍(表 1)。
2.2 白纹伊蚊抗药性白纹伊蚊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和氯菊酯的死亡率分别为100%、100%和98.67%,表现为敏感;对马拉硫磷和残杀威的死亡率分别为97.33%和90.67%,表现为可能抗性(表 2)。
2.3 家蝇抗药性家蝇对残杀威、高效氯氰菊酯、敌敌畏、溴氰菊酯和氯菊酯的LD50值分别为0.565 4、0.014 6、0.474 3、0.007 4和0.087 8 μg/只。结果显示,嘉兴市区家蝇对敌敌畏的抗性为中抗,抗性倍数为10.47倍;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和氯菊酯表现为低抗,抗性倍数分别为4.06、8.22和8.13倍;对残杀威表现为敏感,其抗性倍数为1.90倍(表 3)。
3 讨论德国小蠊、白纹伊蚊和家蝇是嘉兴市的主要病媒生物,是多种虫媒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应采取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然而在控制相关虫媒传染病暴发、流行及创建卫生城市、卫生社区的过程中,需要快速降低媒介密度,大量使用化学杀虫剂在所难免,这势必会导致病媒生物抗药性的产生或增强[11]。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嘉兴市区家蝇和德国小蠊对敌敌畏表现为中抗和低抗,可能与敌敌畏使用范围广、施药频次高有关。敌敌畏及其复配制剂作为一种广谱杀虫剂,对害虫有强力、快速击倒的触杀作用[12],近年来在全市的农贸市场、垃圾中转站及公共厕所周边被广泛使用。为达到快速、长效控制蝇类及蜚蠊密度的目的,施药者往往多次、大量地在上述场所喷洒敌敌畏及复配制剂,这对蝇类和蜚蠊抗药性的形成和增强起到了刺激作用。
监测结果显示,家蝇和德国小蠊对溴氰菊酯、氯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性,表明2种病媒生物对以上拟除虫菊酯类药物的抗药性正在逐渐形成,这也与拟除虫菊酯类药物的使用范围和频次不断扩大有关。拟除虫菊酯类药物具有广谱、高效、低毒和低残留等优点,嘉兴市区多数居民区、单位、工厂、酒店、餐饮行业等场所倾向选用该类药物进行病媒生物的杀灭和控制,这也加速了蝇类、蜚蠊等病媒生物抗药性的形成[13]。此外,白纹伊蚊对马拉硫磷和残杀威表现为可能抗性,对拟除虫菊酯类药物均表现为敏感,可能与本次调查的幼蚊采集点设置和白纹伊蚊的生活习性有关。本次调查所采集白纹伊蚊幼蚊多来自城区周边的农村地区,农村地区由于生产方式需要,多采用有机磷类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进行作物和植物的灭虫,可能导致白纹伊蚊对马拉硫磷和残杀威产生轻度抗性;白纹伊蚊主要孳生于容器小积水,如家庭水生植物、小型盆罐、废旧轮胎等,对于此类孳生地,一般是通过翻盆倒罐、清除积水等措施消灭蚊虫,接触药物机会相对少些,客观上减缓了白纹伊蚊产生抗药性的进程[14]。
病媒生物防制是爱国卫生运动中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通过积极防控可以有效降低病媒生物对人类的骚扰和社会经济损失,更能有效控制虫媒相关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随着人们对健康、环保的重视,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在追求快速高效的同时,应加强对杀虫剂使用影响环境的关注。杀虫剂的使用本身具有污染环境、导致益虫死亡及抗药性产生等缺点,所以应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来达到密度控制的目的[15]。根据本次抗药性调查结果,提出以下病媒生物防制建议:(1)积极推动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环境卫生治理。广泛宣传病媒生物与环境卫生之间的关系。改变单纯靠药物消杀的观念,通过多采取环境治理的治本措施消灭病媒生物。(2)加大防灭设施的配置,以物理手段有效降低病媒生物对人类的侵害程度及其密度。(3)合理选择和使用化学杀虫剂。在使用卫生杀虫剂进行卫生害虫防制前,需了解该区域内靶标害虫的抗药性水平,明确抗药性发展规律,掌握靶标害虫对其他药剂的交互抗药性水平,不可单一使用某一种杀虫剂,避免病媒生物对杀虫剂抗药性的增加。(4)长期、连续开展病媒生物抗药性监测工作。因为病媒生物抗药性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要逐步建立病媒生物抗药性监测网络,每1~2年开展1次调查工作,动态、全面掌握辖区内病媒生物抗药性水平。此外,由于化学杀虫剂之间存在增效、联合和拮抗作用,应深入研究化学杀虫剂相互作用机制,科学选择、合理配伍、交替使用,以延迟抗药性的产生,提高防制效果,降低防治成本。
[1] |
梁文琴, 谢朋亮, 戴慧, 等. 2016年贵州省安顺市家蝇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7, 28(4): 362-363,375.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4.014 |
[2] |
Reid MC, McKenzie FE. The con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insecticide use to increasing insecticide resistance in African malaria vectors[J]. Malar J, 2016, 15: 107. DOI:10.1186/s12936-016-1162-4 |
[3] |
史琦琪, 程鹏, 公茂庆. 蚊虫抗药性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5): 515-519.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5.028 |
[4] |
张丽阳, 刘承兰. 昆虫抗药性机制及抗性治理研究进展[J]. 环境昆虫学报, 2016, 38(3): 640-647. DOI:10.3969/j.issn.1674-0858.2016.02.28 |
[5] |
Nkya TE, Akhouayri I, Poupardin R, et al. Insecticide resistance mechanism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environments in the malaria vector Anopheles gambiae:a case study in Tanzania[J]. Malar J, 2014, 13: 28. DOI:10.1186/1475-2875-13-28 |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T 26350-2010蝇类抗药性检测方法家蝇生物测定法[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1.
|
[7]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T 26347-2010蚊虫抗药性检测方法生物测定法[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1.
|
[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T 26352-2010蜚蠊抗药性检测方法德国小蠊生物测定法[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1.
|
[9] |
任樟尧, 邱再平, 杨天赐, 等. 临海市蚊、蝇、蜚蠊对7种杀虫剂的抗性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8, 19(3): 206-208. DOI:10.3969/j.issn.1003-4692.2008.03.011 |
[10] |
王义冠, 师灿南, 林国松, 等. 广东省潮州市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3): 228-231.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3.004 |
[11] |
杨敬, 叶真, 邱雪挺. 卫生城市(乡镇、县城)创建理论与实践研究[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185-192.
|
[12] |
叶萱. 害虫抗性管理100年[J]. 世界农药, 2015, 37(1): 23-25. DOI:10.16201/j.cnki.cn31-1827/tq.2015.01.06 |
[13] |
冷培恩, 高强, 刘洪霞. 公共环境治理与蚊媒控制[J]. 上海预防医学, 2016, 28(10): 687-692. DOI:10.19428/j.cnki.sjpm.2016.10.005 |
[14] |
徐荣, 王桂安, 马晓, 等. 2011-2015年宁波地区白纹伊蚊孳生调查分析[J].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16, 23(2): 105-110. DOI:10.3969/j.issn.1005-0507.2016.02.007 |
[15] |
刘起勇. 我国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现状分析及展望[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2): 109-113,126. DOI: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