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 0 |
贵有军, 王启果, 雒涛, 阿不力米提·买托呼提, 阿布力克木·阿布都热西提, 王信惠, 王诚, 古丽阿依·包开西, 张晓兵, 李冰, 黎唯. 新疆乌苏市古尔图镇2006-2010年动物间鼠疫监测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9, 30(3): 331-333.

GUI You-jun, WANG Qi-guo, LUO Tao, MAITUOHUTI Abulimiti, ABUDUREXITI Abulikemu, WANG Xin-hui, WANG Cheng, BAOKAIXI Guliayi, ZHANG Xiao-bing, LI Bing, LI Wei. Surveillance and analysis of animal plague epidemic in Guertu town, Usu city, Xinjiang from 2006 to 2010[J].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9, 30(3): 331-33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鼠疫防制科,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收稿日期: 2019-01-31; 网络出版时间: 2019-04-23 16:07
Surveillance and analysis of animal plague epidemic in Guertu town, Usu city, Xinjiang from 2006 to 2010
Xinjia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Urumqi 830002,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乌苏古尔图鼠疫自然疫源地位于北天山中西段博罗霍洛山北坡,属于灰旱獭(Marmota baibacina)-长尾黄鼠(Spermophilus undulatus)双宿主鼠疫自然疫源地[1]。1964年在古尔图镇查岗果勒自毙长尾黄鼠脏器中分离出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之后确定为鼠疫自然疫源地,1967年发生过1起人间鼠疫疫情[2],自1982年建立鼠疫监测点以来,连续多年从宿主及其体外寄生蚤中检出鼠疫菌,但未发现人间传播。本文就2006-2010年乌苏市古尔图镇鼠疫监测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为今后的鼠疫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检材及资料 检材和数据均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乌苏市古尔图镇鼠疫监测站2006-2010年的监测资料。
1.2 试剂 细菌检验所需材料由OXOID LTD.,BASINGSTOKE,HAMPSHIRE,ENGLAND生产,鼠疫菌F1抗体检测间接血凝试验(IHA)试剂盒由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3 动物密度及媒介监测 按照《新疆鼠疫防治监测规程》,在不同生境内选择多个样方,采用定点观察法进行长尾黄鼠密度观测。在不同地段选取固定路线,采用路线法调查灰旱獭密度。媒介监测采用鼠夹法捕鼠,将捕获的长尾黄鼠单只装入布袋,梳检鼠体寄生蚤,统计鼠体染蚤指数、鉴定蚤种类。
1.4 检测方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鼠疫诊断标准(WS279-2008)》[3],对长尾黄鼠脏器、体蚤进行鼠疫菌检验,采用IHA对长尾黄鼠、旱獭及牧犬血清进行鼠疫F1抗体检测。
2 结果
2.1 宿主动物密度
2.1.1 长尾黄鼠密度(定点观察法) 每年5月上、中旬和7月中旬各调查1次(每日观测2次,连续观察2 d,遇阴雨天气顺延),取望远镜观测到的最高记录为样地内实有鼠数。2006-2010年长尾黄鼠平均密度为14.64只/hm2,见表 1。
表 1 2006-2010年新疆乌苏市古尔图镇长尾黄鼠密度调查结果(定点观察法)
2.1.2 灰旱獭密度(路线法) 每年5月上、中旬和7月中旬各调查1次(观测方法同上),选择监测站—白石头、沙尔沙拉—沙斯台、查岗果勒—布兰布拉克3条固定路线及2条辅助路线对灰旱獭进行密度调查,取观察到的最高记录为样地内实有旱獭数。2006-2010年灰旱獭平均密度为0.61只/hm2,见表 2。
表 2 2006-2010新疆乌苏市古尔图镇灰旱獭密度调查结果(路线法)
2.2 媒介蚤类监测 每年对疫源地内的查岗果勒、白石头、布兰布拉克、沙尔沙拉、沙斯台、芒代6个片区进行媒介生物监测,2006-2010年共捕获长尾黄鼠2 585只,染蚤鼠2 345只,染蚤率为90.72%;获体蚤18 317只,其中方形黄鼠蚤七河亚种(Citellophilus tesquorum dzetysuensis)14 697匹,占总蚤数的80.24%;似升额蚤指名亚种(Frontopsylla elatoides elatoides)3 249匹,占17.74%;腹窦纤蚤深广亚种(Rhadinopsylla li ventricosa)189匹,占1.03%,宽新蚤(Neopsylla mana)182匹,占0.99%,平均蚤指数为7.09,见表 3。
表 3 2006-2010年新疆乌苏市古尔图镇长尾黄鼠体蚤监测结果
2.3 血清学检测 2006-2010年每年的5-8月,对查岗果勒、白石头、布兰布拉克、沙尔沙拉、沙斯台、芒代等区域采集的鼠血清进行检测,采用IHA方法共检测长尾黄鼠血清2 532份,检出阳性血清130份,阳性率为5.13%,见表 4。
表 4 2006-2010年新疆乌苏市古尔图镇长尾黄鼠血清学监测结果
2006-2010年共采集犬血清132份,检出阳性血清8份,阳性率为6.06%;检测旱獭血清257份,全部为阴性。
2.4 病原学检测 共检测长尾黄鼠197组1 913只,分离鼠疫菌8株;检测自毙灰旱獭和长尾黄鼠83只,分离鼠疫菌21株;检查体蚤474组共14 886匹,分离鼠疫菌38株(表 5),蚤类中分离的菌株占56.72%。此外,检查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13组433只,检测自毙犬脏器材料1份,均未分离出鼠疫菌。
表 5 2006-2010年新疆乌苏市古尔图镇鼠疫病原学检测结果
3 讨论 天山山地长尾黄鼠栖息地垂直分布范围处于海拔1 600~2 800 m之间,长尾黄鼠通常于4月初开始出蛰,5月上旬产仔,幼鼠于6月上旬离乳出窝,在各生态期内均表现出栖息稳定性,通常以居住洞为中心,在半径50 m内活动,营严格的昼间活动,因此在测定密度时应选择定点观察法在长尾黄鼠活动高峰期(北京时间09:00-11:00和18:00-19:00)进行,每年5月上、中旬和7月中旬各调查1次,以便统计幼鼠数量,定点观察法对长尾黄鼠干扰小,调查结果接近实际密度。灰旱獭分布分散,其密度调查样地面积较大,选用路线法更为实用。长尾黄鼠和灰旱獭密度监测结果表明,乌苏市古尔图镇主要宿主动物密度常年维持在较高水平,虽然个别年份密度稍有下降,但是密度仍处于较高水平。
鼠疫主要通过媒介生物(特别是蚤类)传播,蚤类是维持自然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扩散的主要因素[4-5]。媒介监测结果表明,长尾黄鼠染蚤率较高,方形黄鼠蚤七河亚种、似升额蚤指名亚种为优势寄生蚤,2006-2010年从蚤类体内分离出的菌株占全部菌株的56.72%,因此,蚤类检测在鼠疫主动监测中有着重要意义,在今后的监测中应加强和重视媒介监测工作。
鼠疫血清F1抗体检测有助于自然疫源地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鼠疫患者的追溯诊断,尤其在未分离到鼠疫菌的情况下,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血清学检测结果表明,2008年阳性率(11.90%)较高,说明2008年动物间鼠疫流行较活跃。牧羊犬与人类关系密切、与啮齿动物接触频繁,有捕食旱獭等啮齿类动物和搜寻嗅猎洞穴的习性,在鼠疫疫源地中,病死动物常是牧羊犬捕获的对象,感染鼠疫的概率较大[6-8],本研究犬血清阳性率为6.06%,高于长尾黄鼠平均阳性率。由于犬对鼠疫菌感受性低、抗性高[9],作为鼠疫指示动物对其血清进行鼠疫F1抗体检测,在评估人类感染鼠疫风险、确定疫区范围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分离鼠疫菌的情况来看,古尔图镇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查岗果勒、沙尔沙拉和沙斯台3个地区的动物间鼠疫流行较为猛烈,活鼠分离出鼠疫菌的阳性率为0.42%,从病(死)鼠、旱獭分离出鼠疫菌的阳性率为25.30%,病原学检测结果提示,建立完善的三级监测网及加强“三报、三不”为中心的宣传教育非常必要,在今后的监测工作中应引起高度重视,必要时可适当扩大监测范围,密切监视过去未发现动物间鼠疫流行的地区。
2006-2010年的监测结果表明,乌苏市古尔图镇鼠疫主要宿主动物密度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旱獭、长尾黄鼠密度及蚤指数的变化不明显,动物间鼠疫持续高强度流行,随时有波及人间的可能,应加强巡检和动物间鼠疫监测工作,根据早期的动物间疫情动态,及时向有关单位通报,强化疫区生产活动及旅游人群的管理和鼠疫防治宣传力度[10],做好突发疫情的应急准备工作,有效防止人间鼠疫的发生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