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李贵昌, 王玉姣, 岳玉娟, 许磊, 母群征, 赵宁, 鲁亮, 刘起勇, 李兴洲
- LI Gui-chang, WANG Yu-jiao, YUE Yu-juan, XU Lei, MU Qun-zheng, ZHAO Ning, LU Liang, LIU Qi-yong, LI Xing-zhou
- 我国恙虫病夏季型和秋季型疫区划分研究
- Division of epidemic areas for summer- and autumn-type scrub typhus in China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9, 30(3): 233-236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9, 30(3): 233-236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3.001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9-03-31
- 网络出版时间: 2019-04-23 16:06
2 佳木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3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山东 泰安 271016
2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Jiamusi University;
3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handong First Medical University
我国自2006年开始恙虫病病例网上报告以来,发病率快速上升,分布区域不断扩大,给恙虫病防治和研究提出新的挑战[1]。1985年以前,我国恙虫病仅分布在长江以南,尤其是广东、福建、浙江和云南4省最为严重。1986年以后在长江以北陆续发现新的恙虫病疫源地[2]。根据发病季节,恙虫病疫区可以分为夏季型、秋季型和冬季型[2]。其中冬季型发病时间从12月到翌年2月,分布在福建省,仅有零星病例。夏季型和秋季型是我国恙虫病的主要类型,2种类型疫区发病季节差异是由于媒介恙螨出现季节不同。目前恙虫病还没有可用疫苗,预防恙虫病的主要措施是对易感人群的健康教育,防止被媒介恙螨叮咬。厘清各地恙虫病发病季节类型,是确定恙虫病疫区性质和提出针对性防控指导的关键。既往对我国恙虫病疫区划分笼统地以省份为单位,本研究尝试以恙虫病发病数据为依据,探讨以县(区)为单位划分2种疫区。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本研究中恙虫病发病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该数据仅包括我国大陆地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病例报告数据。报告病例包括全部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未包括疑似病例。病例诊断依据《恙虫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中疾控疾发[2009]1号)。
1.2 数据整理和分析使用Excel 2010和SPSS 20.0软件整理数据,绘制图表。使用ArcGIS 10.0软件绘制病例分布地图。通过对同一县(区)不同发病月份发病数据分析,确定该县(区)属于夏季型或秋季型疫区。
2 结果 2.1 地区分布以发病时间为数据统计时间,2006-2018年全国共报告恙虫病病例143 146例。病例按居住地分布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广东、云南2省病例数占全国总病例数的51.79%,加上安徽、福建、江苏、山东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共7个省份的病例数合计占87.98%(图 1)。
2.2 季节特征将2006-2018年全国各县(区)的合计恙虫病发病数按月作图,发病高峰在6-11月,病例数占全年病例数的88.87%(图 2)。从图 3可见,广东、广西、云南、福建4省(自治区)全年均有发病,这4个省(自治区)也是夏季(6-10月)发病数较多,安徽、江苏、山东3省发病集中在10-11月。
2.3 恙虫病疫区的划分根据既往报道,夏季型和秋季型疫区发病高峰分别在5-11月和10-11月[1]。根据数据观察,南方4个省(自治区)发病季节4-11月较高,但10-11月所占比例一般不超过全年的50.00%。将同一县(区)4-9月、10-11月发病数占全年百分比相减作为区分夏季型和秋季型疫区的数值,该某县(区)数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若4-9月病例所占比例高于10-11月,则以夏季发病为主,反之则以秋季发病为主。为了避免跨省的输入病例对研究结果造成干扰,本研究去除了跨省报告病例(跨省病例是指报告医院所在省份与居住地省份不一致,这样的病例很少,可以忽略不计),考虑到13年中仅出现1例病例的县(区)也可能是从其他地区输入,因此在本研究中去除了该县(区)。如果4-9月病例多于或等于10-11月则定义为夏季型,小于则定位为冬季型。结果夏季型县(区)数为700个,冬季型为311个。
上述计算公式获得的数值用于绘制地图。从图 4可见,南通、常州、南京、合肥、六安市北部、信阳市至西安市一线以北为秋季型疫区。包括山东省、江苏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河南省南部、西安市附近、北京及天津市交界区、辽宁省东部。浙江省中南部、福建、江西省南部、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省南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湖南省西北部是典型的夏季型疫区。在上述两者之间的浙江省东北部的宁波市、江西省北部的鄱阳湖平原也可以划分到秋季型。安徽省南部、江西省中部、湖南省西南和中部、南部则属于过渡地带。其中陕西省南部和湖北省西北部是新出现的夏季型疫区。
3 讨论既往研究认为,我国的恙虫病疫源地根据地理位置可以划分为南方疫源地、过渡疫源地、北方疫源地和高原气候区疫源地[2]。南方疫源地是指历史上恙虫病传统流行区,即北纬31°以南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高原气候区疫源地包括云贵高原、西藏东南部、四川南部等区域。南方疫源地和高原气候疫源地以夏季型为主,媒介以地里纤恙螨(Leptotrombidium deliense)为主,其次还有海岛纤恙螨(L. insulare)、微红纤恙螨(L. rubellum)、高湖纤恙螨(L. kaohuense)和吉首纤恙螨(L. jishoum),后4种媒介恙螨分布区域很局限。其中福建省部分地区还有以小板纤恙螨(L. scutellare)为媒介的冬季型疫区,发病高峰在1-2月。过渡疫源地指北纬31°以北,燕山山脉以南暖温带地区,发病季节集中在10-11月,属于秋季型,媒介以小板纤恙螨为主。北方疫源地则包括东北、内蒙古东部的中温带和寒温带地区,病例可能出现在春、秋两季,东方纤恙螨(L. orientale)是该区域的可疑媒介。
地里纤恙螨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最北分布的记载在陕西省宝鸡和黄龙市[2-4]。本研究发现陕西省秦岭以南、湖北省西北、四川省北部所在秦巴山区近年来的病例分布季节属于夏季型恙虫病,但该地区还没有地里纤恙螨或其他媒介恙螨分布的报道。这些地区已经突破既往所述夏季型分布最北界限。浙江省存在内陆山区的高湖纤恙螨、沿海岛屿的海岛纤恙螨、南部沿海丘陵的地里纤恙螨3种自然疫源地,这些疫区均分布在北纬28°以南[2]。过去在浙北平原、丘陵地带调查未发现地里纤恙螨[2],本研究发现这一地区存在秋季型和夏季型2种疫区。应对上述地区开展以媒介分布为主的疫源地调查。
小板纤恙螨在我国分布广泛,从云南、广东省到北京市都有记载(黑龙江省是否有小板纤恙螨还存疑)[2-4]。本研究发现秋季型疫区包括山东省、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太湖以北、河南省南部、陕西省西安市、北京市平谷区和天津市,这些地区都是以小板纤恙螨为主的疫源地。小板纤恙螨幼虫仅在秋冬季出现[4-5]。北半球秋季温度的降低自北向南逐渐推进,小板纤恙螨幼虫的出现时间也是自北向南逐渐推迟。福建省和台湾省金门、马祖小板纤恙螨12月才开始出现,这一疫区称为冬季型[2, 6],其性质与过渡地带疫区的媒介恙螨并无本质区别。因此可以将秋季型与冬季型合称为秋冬型。江西省鄱阳湖平原的上高县在1998年开始出现恙虫病病例,经调查其发病时间也属于秋季型,调查发现小板纤恙螨是当地的优势种群[2, 6]。因此江西省北部鄱阳湖平原及周边丘陵地区可能同属于秋季型疫区。本研究也显示这一地区近年来病例确实以秋季型为主。同时发现,鄱阳湖平原西南到湘桂边界地区包括江西省中部和湖南省大部分地区,秋季型与夏季型疫区交错存在。这一地区可能存在2种或2种以上媒介恙螨,需要进一步调查这些过渡地带的媒介种类和出现规律。
本研究还发现北方疫源地的辽宁省东部存在秋季型疫区,与既往研究一致[3, 7]。黑龙江省西部则有一春季型疫区,需要调查该地是否存在恙虫病疫源地。
我国近年来恙虫病疫区已经扩展到所有省级行政区,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均有恙虫病病例[1-2],成为我国最重要媒介生物性传染病之一。然而还有很多新发疫区未确定其主要媒介种类,因此各地应该重视恙虫病疫源地调查研究,同时应研究近年来引起我国恙虫病上升趋势的原因,为恙虫病的防控提供支持。
[1] |
李贵昌, 栗冬梅, 李焱, 等. 2006-2016年我国恙虫病流行特征分析[J]. 疾病监测, 2018, 33(2): 139-143. DOI:10.3784/j.issn.1003-9961.2018.02.007 |
[2] |
于恩庶, 陈香蕊, 吴光华, 等. 中国恙虫病研究[M]. 香港: 亚洲医药出版社, 2000: 4-22.
|
[3] |
吴光华, 姜志宽, 王莉, 等. 我国恙虫病媒介恙螨的依据与鉴定[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3, 19(4): 286-292. |
[4] |
廖灏溶, 林祖华, 王敦清. 苍白纤恙螨(Leptotrombidium pallidum)和小板纤恙螨(Leptorombidium scutellare)生活史的研究[J]. 动物学研究, 1981, 2(2): 137-143. |
[5] |
林上进, 郭宪国. 我国小板纤恙螨及其与人类疾病的关系[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1): 188-190.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2.01.073 |
[6] |
Kuo CC, Lee PL, Chen CH, et al. Surveillance of potential hosts and vectors of scrub typhus in Taiwan[J]. Parasit Vectors, 2015, 8: 611. DOI:10.1186/s13071-015-1221-7 |
[7] |
刘国平, 鲁志新. 我国东北地区的恙螨和恙虫病[J]. 中国公共卫生, 2000, 16(9): 779-781. DOI:10.3321/j.issn:1001-0580.2000.09.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