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吴海霞, 刘小波, 岳玉娟, 鲁亮, 任东升, 王君, 李贵昌, 赵宁, 宋秀平, 刘起勇
- WU Hai-xia, LIU Xiao-bo, YUE Yu-juan, LU Liang, REN Dong-sheng, WANG Jun, LI Gui-chang, ZHAO Ning, SONG Xiu-ping, LIU Qi-yong
- 2018年全国蜱类监测报告
- National vectors surveillance report on ticks in China, 2018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9, 30(2): 146-150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9, 30(2): 146-150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2.007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9-03-05
- 网络出版时间: 2019-03-18 17:26
蜱属于节肢动物门(Athropoda),螯肢亚门(Chelicerata),蛛形纲(Arachnida),蜱螨亚纲(Acari),是仅次于蚊虫的第二重要病媒生物[1],它们可传播多种病原体,包括病毒(黄病毒、呼肠病毒、内罗病毒、新布尼亚病毒等)、细菌(螺旋体、立克次体、土拉弗朗西斯菌)和寄生虫(巴贝西虫等),导致人类和家畜的多种疾病,而且越来越多的病原体还在不断地被发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林牧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人群与媒介蜱的接触机会逐渐增多,蜱传疾病的发病率上升,且不断有新发的蜱传疾病出现,其公共卫生学意义也日益受到重视[2]。我国地域辽阔,横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的古北界和东洋界,生境多样,蜱及蜱传疾病种类繁多,据统计,我国常见的蜱传疾病有10多种,且遍布全国[3];我国的蜱种中,有60种蜱被报道可以携带1种或多种病原体[4]。这些疾病和其传播媒介的分布和活动常有地域性[3]和季节性。为掌握我国人居环境周边常见蜱种的种类及活动高峰,为我国蜱传疾病的防控提供决策依据,2016年我国修订《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时,新增蜱类监测方案,在全国范围内推动蜱类监测。经过近2年的调整,蜱类监测逐渐步入正轨。现将2018年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分析数据来自全国病媒生物监测系统中2018年的蜱类监测资料。
1.2 监测点的选择自2016年起,我国病媒生物国家级监测点覆盖全国大陆除西藏自治区外的所有省份,但蜱类监测非必须开展项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仅建议病媒生物国家级监测点同时开展蜱类监测,除山东省济宁市,陕西省商洛、延安市,四川省攀枝花、广元、内江、达州市7个地级市申报按国家级蜱类监测点要求开展监测,其他各监测点和地市均自愿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开展蜱类监测。因蜱类监测处于起步阶段,为使监测信息尽量全面展示,本报告未区分监测点类型,对所有上报数据进行了分析。2018年共有16个省(直辖市)的53个监测点(地级市)上报了蜱类监测数据,数据收集点分布见图 1。
1.3 监测方法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2016)中的蜱类监测方法进行监测。农村居民区生境调查至少10头(只)放养的家养动物(牛、羊、犬);农村外环境生境调查自然村周边农田(包括茶园等经济作物田地)、荒坡草地或林地生境至少1处;景区生境调查城市公园、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荒漠、草原等人造或自然景观至少1处;城镇居民区生境(非必须开展)调查居民区或宠物医院的宠物20只左右,以犬为主。
1.4 监测时间各地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蜱类活动高峰和实际工作情况,确定当地监测月份。
1.5 监测数据的处理所有监测数据均以地市为监测单位统计,各直辖市均按一个监测单位统计。
1.6 统计分析数据整理和分析采用Excel 2007、Arcgis 10软件对各监测点2018年的上报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各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s为拖蜱距离,x为拖蜱数量。
2 结果 2.1 寄生蜱 2.1.1 检获寄生蜱种类2018年全国共监测动物3 528只,检获蜱类7 934只,总蜱指数为2.25。检获蜱中已鉴定出的蜱种有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豪猪血蜱(H. hystricis)、中华血蜱(H. sinensis)、血红扇头蜱(Rhipicephalus sanguineus)、微小扇头蜱(Rh. microplus)、镰形扇头蜱(Rh. haemaphysaloides)、中华硬蜱(Ixodes sinensis)和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等,长角血蜱捕获的次数最多,共计35次,其次是微小扇头蜱,共8次。
2.1.2 不同宿主动物带蜱情况羊、牛的蜱指数较高,分别为3.95和3.22,犬(农村)蜱指数居第3位,城镇宠物犬的蜱指数由2017年的0.04上升至0.15(表 1)。
2.1.3 不同省份蜱类检获情况各监测省份中山西省的蜱指数最高,达11.51,其次是浙江和湖北省(表 2),3个省份中蜱指数最高的动物不尽相同(表 3),山西和湖北两省均是牛的蜱指数最高,城镇犬的蜱指数高于农村犬的蜱指数,湖北省农村犬未检获蜱,而浙江省则是羊的蜱指数最高,牛居第2位,农村犬居第3位;有3个省份未监测到寄生蜱。
2.1.4 不同月份蜱类检获情况开展监测的不同月份中,7月蜱指数最高,其次是4-5月(图 2),9月密度也较高。
2.2 游离蜱 2.2.1 检获游离蜱种类2018年全国游离蜱监测共检获4 669只,总密度为1.18只/布旗·100 m。检获蜱中已鉴定出的蜱种有长角血蜱、中华血蜱、钝刺血蜱(H. doenitzi)、褐黄血蜱(H. flava)等,长角血蜱捕获的次数最多,共计24次。
2.2.2 不同省份和生境检获蜱情况农村外环境捕获的蜱数量远高于景区环境,蜱密度为1.67只/布旗·100 m,景区蜱密度为0.33只/布旗·100 m。各省中山西省的蜱密度最高,其次为辽宁和甘肃省(表 4),3个省中山西省农村外环境和景区蜱密度均较高,而辽宁和甘肃省则均为农村外环境密度明显高于景区环境。
2.2.3 不同月份蜱类检获情况开展监测的不同月份中,农村外环境蜱密度消长曲线在8和4月出现2个波峰;景区环境则以4月蜱密度最高,8月有1个小高峰,2种生境合计的蜱密度趋势与农村外环境相似(图 3)。
3 讨论2018年蜱类监测检获的蜱,无论是寄生蜱还是游离蜱,已鉴定出的种类中以血蜱属种类最多,且大部分为长角血蜱,可能与我国分布的蜱种中血蜱属种类最多和长角血蜱分布广泛有关[5],也与监测对象为牛、羊等家养动物及其活动生境(农村外环境)为主,且为长角血蜱的常见宿主动物有关[5]。同样也可用于解释中华硬蜱作为我国南方地区的优势蜱种之一[6],检获次数却很少,除监测对象非主要宿主外,也可能与其成蜱多在冬季活动而在冬季开展监测很少等有关;北方优势蜱种、重要媒介蜱种全沟硬蜱(I. persulcatus)未检获,推测除宿主动物的原因,其主要分布地未开展监测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长角血蜱在我国分布广泛,在公共卫生和畜牧经济上造成重要危害,它可传播包括埃立克体(Ehrlichia)、无形体(Anaplasma)、考克氏体(Coxiella)、巴尔通体(Bartonella)、立克次体(rickettsiae)、巴贝西虫(Babesia)、泰勒虫(Theileria)、螺旋体(Borrelia)等在内的多种病原体,且自发现其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传播密切相关后[7-9],其公共卫生重要性被重新认识。2018年监测结果显示,长角血蜱是人居环境周边发现的主要蜱种,其已被证实是SFTS的传播媒介[10],而近年SFTS疫情频发[11],提示我们要对长角血蜱加强监测和防制。
2018年蜱类监测结果显示,各省的寄生蜱指数和游离蜱密度中山西省的数值均高于其他各省,但因为蜱类监测非必须开展项目,无固定监测时间,各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每年开展不少于3次监测,各省的监测结果存在时间、数量(或频次)上的差异,因此不同省份的数值差异并不能反映蜱类寄生和活动的实际差异,结果仅具有参考意义;不同月份蜱指数和密度的差异同样如此,部分月份蜱密度的下降可能仅是一些密度本身较低的监测点加入了监测,稀释了总的蜱密度。
2018年监测结果显示,城镇居民区的犬蜱指数由2017年的0.04上升到0.15,可能与2018年加强了该类动物的监测有关,但由此也提示,随着人们户外活动的增多,应对城市宠物的染蜱情况给予更多的关注。
蜱类监测工作开展不足3年,很多工作还不完善,但监测结果给我们提供了重要信息。随着监测工作的不断进步及监测数据的累积,蜱类监测工作将带给我们更丰富的信息和启示。
[1] |
Sonenshine DE, Mather TN. Ecological dynamics of tick-borne zoonose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447.
|
[2] |
于志军, 刘敬泽. 蜱传疾病及其媒介蜱类研究进展[J]. 应用昆虫学报, 2015, 52(5): 1072-1081. DOI:10.7679/j.issn.2095?1353.2015.128 |
[3] |
Wu XB, Na RH, Wei SS, et al. Distribution of tick-borne diseases in China[J]. Parasit Vectors, 2013, 6: 119. DOI:10.1186/1756-3305-6-119 |
[4] |
Yu ZJ, Wang H, Wang TH, et al. Tick-borne pathogens and the vector potential of ticks in China[J]. Parasit Vectors, 2015, 8: 24. DOI:10.1186/s13071-014-0628-x |
[5] |
邓国藩, 姜在阶. 中国经济昆虫志.第39册(硬蜱科)[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1: 185.
|
[6] |
孙毅, 许荣满, 葛学峰, 等. 安徽黄山地区中华硬蜱及其宿主感染莱姆病Borrelia afzelii的检测[J].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09, 16(3): 141-146. DOI:10.3969/j.issn.1005-0507.2009.03.003 |
[7] |
姜晓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传播媒介及宿主调查研究[D].济南: 山东大学, 2012.DOI: 10.7666/d.y2181941.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22-1012462118.htm
|
[8] |
Park SW, Song BG, Shin EH, et al. Prevalence of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in 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 ticks in South Korea[J]. Ticks Tick Borne Dis, 2014, 5(6): 975-977. DOI:10.1016/j.ttbdis.2014.07.020 |
[9] |
Wang SW, Li JD, Niu GY, et al. SFTS virus in ticks in an endemic area of China[J]. Am J Trop Med Hyg, 2015, 92(4): 684-689. DOI:10.4269/ajtmh.14-0008 |
[10] |
罗丽梅.新布尼亚病毒传播媒介、宿主和蜱传疾病的人群血清流行病学研究[D].济南: 山东大学, 2016.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22-1016159237.htm
|
[11] |
Guo CT, Lu QB, Ding SJ, et al.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 in China:an integrated data analysis[J]. Epidemiol Infect, 2016, 144(6): 1345-1354. DOI:10.1017/S09502688150026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