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任东升, 吴海霞, 郭玉红, 刘小波, 岳玉娟, 赵宁, 李贵昌, 宋秀平, 鲁亮, 刘起勇
- REN Dong-sheng, WU Hai-xia, GUO Yu-hong, LIU Xiao-bo, YUE Yu-juan, ZHAO Ning, LI Gui-chang, SONG Xiu-ping, LU Liang, LIU Qi-yong
- 2018年全国蜚蠊监测报告
- National vectors surveillance report on cockroaches in China, 2018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9, 30(2): 142-145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9, 30(2): 142-145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2.006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9-03-05
- 网络出版时间: 2019-03-18 11:31
蜚蠊是重要的城市昆虫。在我国,栖息于室内的蜚蠊约21种,其中与人类关系密切的主要有6种,即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黑胸大蠊(P. fuliginosa)、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日本大蠊(P. japonica)、澳洲大蠊(P. australasiae)和褐斑大蠊(P. brunnea)[1]。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2016年发布了《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国卫办疾控函〔2016〕215号),将蜚蠊监测工作与卫生城市(镇)创建有机结合起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颁发了《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中疾控传防发〔2016〕56号),规定了蜚蠊监测采用粘捕法和目测法2种方法,各地需依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6种生境类型,根据监测要求开展蜚蠊密度监测工作。现将2018年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数据来自全国病媒生物监测系统中2018年的蜚蠊监测资料。
1.2 监测点的设置依据“中疾控传防发〔2016〕56号”文件,确定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级监测点,依照监测方案要求开展蜚蠊监测工作。
1.3 监测方法及频次 1.3.1 监测方法依据《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采用粘捕法和目测法进行蜚蠊监测。
1.3.2 监测频率粘捕法,至少2个月监测1次;目测法每年监测2次。
1.3.3 监测生境在宾馆、餐饮行业、超市、居民区、农贸市场、医院6种生境进行蜚蠊监测。
1.4 密度指标计算依据监测方案,粘捕法需要统计蜚蠊粘捕率、侵害率、密度和密度指数;目测法需统计蜚蠊/卵鞘/蟑迹的侵害率[2]。计算公式如下:
(1)粘捕法
(2)目测法
应用Excel 2013软件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蜚蠊监测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粘捕法蜚蠊密度监测,2018年全国共计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182 733间标准间的监测,其中阳性间数1 197间,蜚蠊粘捕率为6.70%,侵害率为6.24%,密度为0.51只/张,密度指数为7.55只/张,其中德国小蠊密度为0.48只/张,美洲大蠊为0.011只/张,其他蜚蠊为0.016只/张。德国小蠊占绝对优势,占捕获总数的94.81%,美洲大蠊占2.11%,其他蜚蠊占3.08%。
目测法蜚蠊密度监测,2018年全国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计完成58 720间标准间的监测,蜚蠊成若虫侵害率为3.58%,卵鞘侵害率为1.45%,蟑迹侵害率为3.72%。其中大蠊的侵害率为1.13%,密度指数为2.13只/间;小蠊的侵害率为2.71%,密度指数为3.44只/间;卵鞘的侵害率为1.45%,密度指数为1.55只/间。
2.2 粘捕法监测结果 2.2.1 蜚蠊密度季节消长粘捕法监测的蜚蠊粘捕率、侵害率和密度均以7、9月较高,分别为7.90%、7.48%、0.60只/张和8.30%、7.19%、0.65只/张,密度指数以11月最高,为8.43只/张,见表 1。
大蠊密度年度变化较大,7月达到最高为0.046只/张,3月降至最低为0.012只/张,相差2.83倍;小蠊密度年度变化较小,9月达到最高为0.62只/张,3月最低为0.34只/张,相差0.82倍。
2.2.2 不同生境蜚蠊密度和侵害率农贸市场和餐饮行业蜚蠊密度明显高于其他生境,居前2位,医院密度最低,见表 2。各生境中蜚蠊侵害率与密度相似,各生境中均以德国小蠊密度最高。
2.2.3 不同省份蜚蠊侵害率蜚蠊侵害率>8%的有福建、新疆、广西、四川、贵州、宁夏、湖北、广东、江苏、甘肃、江西和辽宁省(自治区)共12个;侵害率在4%~8%的有海南、内蒙古、湖南、浙江、云南、上海市、重庆市和安徽省(自治区、直辖市)共8个;侵害率 < 4%的有吉林、天津、河北、青海、山东、北京、河南、山西、黑龙江和陕西省(直辖市)共10个。
2.3 目测法监测结果 2.3.1 蜚蠊密度季节消长目测法监测2018年蜚蠊成若虫侵害率,小蠊的侵害率最高为9月(5.47%),最低为3月(1.67%),与粘捕法结果一致;大蠊侵害率最高为1月(1.89%),最低为5月(0.54%),见表 3。
2.3.2 不同生境蜚蠊密度和侵害率目测法蜚蠊成若虫侵害率为农贸市场>餐饮行业>超市>居民区>宾馆>医院。大蠊在农贸市场和居民区侵害率较高,小蠊在农贸市场和餐饮行业侵害率较高。大蠊的密度指数以餐饮行业最高,小蠊密度指数以超市最高,见表 4。
3 讨论2018年共收到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级监测点上报的蜚蠊监测数据,监测方法包括粘捕法和目测法。2种监测方法监测的蜚蠊总密度具有一致性:从季节分布看,粘捕法的粘捕率和目测法的成若虫侵害率最高都在9月;从生境类型看,粘捕法的粘捕率和目测法的成若虫侵害率最高均为农贸市场,餐饮行业排第2位;从全国来看,2018年蜚蠊侵害率的基本特点为南方高、北方低;直辖市蜚蠊密度低。
粘捕法和目测法2种方法监测结果的差异:粘捕法监测的蜚蠊侵害率(6.24%)高于目测法成若虫侵害率(3.58%);目测法监测小蠊的侵害率(2.71%)是大蠊侵害率(1.13%)的2.40倍,粘捕法监测的小蠊密度(0.48只/张)是大蠊密度(0.028只/张)的17.14倍,说明目测法监测大蠊比粘捕法要灵敏,我们日常看到的大蠊比粘捕法监测的结果要高。
特别需要指出,2018年蜚蠊粘捕法的监测数据,北京市上报的数据最多,达49 005间标准间,由于北京市蜚蠊密度较低,导致2018年获得的蜚蠊密度(0.51只/张)和侵害率(6.24%)均低于2017年的蜚蠊密度(0.71只/张)和侵害率(9.27%)。
粘捕法是2005年开始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时使用的监测方法[3],目测法是评价我国城镇蜚蠊控制水平抽样调查的方法[4]。如何将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数据库与卫生城市评价使用的城镇蜚蠊评价数据库整合利用,将全国病媒生物监测与卫生城市评级有机结合起来,是2016年新的蜚蠊密度监测方案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测法和粘捕法监测一直没有数据支撑。目测法因为受个人经验、现场生境类型等条件的影响,不同的人调查结果差异较大。潘国绍等[5]在同一现场的对比试验研究认为,目测法比粘捕法要灵敏,两者的蜚蠊密度检出率分别为19.32%和11.26%。刘小闪[6]在铁路列车上用目测法、粘捕法、药激法在同一现场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3种方法测定的阳性率分别为4.43%、1.44%和13.69%,密度指数分别为2.94、3.98和5.94只/车厢,粘捕法比目测法灵敏。徐仁权等[7]现场探索3种蜚蠊密度测定方法之间在同一个单位内的有效性和可比性,用目测法、粘捕法和药激法测定的阳性率分别为48.82%、46.08%和48.44%,3种方法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6,P≥0.05),密度指数分别为9.65只/间、7.04只/张和13.57只/间。上述现场试验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2018年蜚蠊密度监测结果,粘捕法蜚蠊粘捕率(6.70%,2005年的监测方案称之为侵害率[3])约为目测法成若虫侵害率(3.58%)的1.91倍。2种方法是在相似生境类型监测的结果,粘捕法对182 733间标准间进行监测,目测法对58 720间标准间进行监测,两者的比较有一定的可信度。但是,采用粘捕法监测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仅13个有目测法监测数据,每个省份监测的各种生境类型的标准间数量也不一致,粘捕法和目测法的数据不是完全匹配,今后还需要积累更多的数据来修订粘捕法与目测法监测数据的比值。
[1] |
孙俊, 杨维芳, 徐燕. 我国蜚蠊及其防治研究概述[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9, 20(4): 275-280. |
[2]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Z].中疾控传防发[2016] 56号.
|
[3] |
吴海霞, 鲁亮, 孟凤霞, 等. 2006-2015年我国蜚蠊监测报告[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8, 29(2): 113-119.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2.001 |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27773-2011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蜚蠊[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2.
|
[5] |
潘国绍, 陈理, 何学军, 等. 3种蟑螂密度监测方法与效果分析对比试验[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04, 10(3): 149-150. DOI:10.3969/j.issn.1671-2781.2004.03.004 |
[6] |
刘小闪. 铁路旅客列车德国小蠊密度监测方法的调查研究[J]. 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 2014, 4(1): 37-39. DOI:10.3969/j.issn.2095-1671.2014.01.011 |
[7] |
徐仁权, 任文军, 陈仁潮, 等. 3种蜚蠊密度检查方法比较试验[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0, 21(1): 36-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