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闫冬明, 王玉姣, 李贵昌, 尹圆圆, 鲁亮, 吴海霞, 高源, 朱彩英, 赵宁, 张钦凤, 王君, 刘起勇
- YAN Dong-ming, WANG Yu-jiao, LI Gui-chang, YIN Yuan-yuan, LU Liang, WU Hai-xia, GAO Yuan, ZHU Cai-ying, ZHAO Ning, ZHANG Qin-feng, WANG Jun, LIU Qi-yong
- 2016年全国鼠类监测报告
- National vectors surveillance report on rodents in China, 2016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9, 30(2): 123-127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9, 30(2): 123-127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2.002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9-03-01
- 网络出版时间: 2019-03-13 09:03
2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山东 泰安 271016;
3 中国人民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所, 北京 100071
2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of Shandong First Medical University;
3 Institute of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PLA
鼠类作为八大病媒生物之一,繁殖很快,生命力特别顽强,不仅破坏公共财物、作物庄稼、骚扰人类等,而且可传播鼠疫[1]、肾综合征出血热、鼠咬热等35种疾病,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很大危害,因此对鼠类的防治一直引起高度关注。鼠类主要是通过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2种方式传播疾病,直接传播通过咬伤、误食被鼠类粪便、尿液或其他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间接传播则是通过许多媒介进行传播,如蜱、蚤、螨等。2002-2003年,在我国某些省(直辖市)暴发了一场严重的传染病-非典型肺炎(SARS),有些学者认为鼠类可能与SARS的发病和传播有关[2]。
根据2016年全国鼠密度监测点上报数据[3],我们对全国鼠类的种群构成、鼠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各环境鼠密度情况进行了调查,为今后鼠类、鼠传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有效信息和科学依据[4]。现将2016年全国鼠类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数据来自全国病媒生物监测系统中2016年的鼠类监测资料。
1.2 监测点的选择综合考虑地理位置、病媒生物传播疾病分布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工作的能力,依照2015年设立的国家级监测点,在全国范围内选定43个地级市作为国家级监测点(直辖市作为1个监测点),开展蚊、蝇、鼠、蜚蠊密度监测。监测点分布于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19个省41个监测点开展鼠类监测(图 1)。
1.3 监测方法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中的夹夜法进行监测,每个监测点(地级市)选择居民区、特殊行业、农村自然村(餐饮业、食品制售)3种生境进行鼠类监测。为避免连续监测影响鼠密度,相邻月份应在不同区域布放鼠夹,3个月内不得在同一区域布夹监测,不同月份选取的监测区域间距离应>0.25 km。中型钢板夹作为统一捕鼠器(江西贵溪李氏捕鼠器械有限公司),诱饵为生花生米,每个调查点布夹数≥200夹,晚放晨收。在室外布夹时沿直线每5 m布放1夹,对于>100 m2的房屋布夹时可以沿墙根每5 m布放1夹。居民区以外环境为主,特殊行业以室内环境为主,各种房间类型(厨房、库房)兼顾,农村自然村室内外均匀布放。
1.4 捕获鼠判定标准捕获鼠类进行鼠种鉴别并计数,同时记录相关特征。计数时鼠夹上有鼠头或大片鼠皮计入捕鼠总数。若已击发的鼠夹上有鼠毛、鼠尾或鼠爪,该夹计为有效夹数,定为未捕到鼠,夹上无任何鼠迹的定为无效夹。
1.5 数据分析利用Excel 2003、ArcGIS等软件对全国病媒生物监测点2016年鼠类监测资料进行相关统计分析。鼠密度计算公式:
2016年共捕获鼠2 096只,鼠密度(捕获率)为0.48只/100夹。其中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1 290只,占捕获总数的61.55%;其次是小家鼠(Mus musculus),占19.04%(399/2 096);黄胸鼠(R. tanezumi)106只,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82只,最少的是黄毛鼠(R. losea)为3只(图 2)。对比全年捕获的鼠种,3月小家鼠和其他鼠种〔包括北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灰仓鼠(Cricetulus migratorius)、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红尾沙鼠(M. libycus)、三趾跳鼠(Salpingotus kozlovi)和五趾跳鼠(Allactaga sibirica)等〕为优势鼠种,鼠密度为0.08只/100夹,占该月份捕鼠总数的32.89%,该月褐家鼠仅占17.07%,鼠密度为0.04只/100夹;其他月份捕获鼠种中褐家鼠均为优势鼠种,11月最低,鼠密度为0.21只/100夹,占全国该月捕鼠总数的55.26%(图 2)。
2.2 不同月份鼠密度季节消长2016年优势鼠种中褐家鼠密度最高,达0.30只/100夹,而3月鼠密度波动较大,成为全年最低。小家鼠密度位居第2位,为0.092只/100夹,在3月开始呈现上升趋势,5、7和9月各出现1个高峰,7月密度最高,为0.15只/100夹。其他鼠种密度居第3位,呈波浪式起伏,鼠密度为0.050只/100夹;其次是黄胸鼠、黑线姬鼠;黄毛鼠密度最低,为0.000 69只/100夹;除褐家鼠外,其他5个鼠种密度各月均<0.15只/100夹;全年鼠总密度从3月开始相对稳定,在7月出现最高峰,为0.67只/100夹(表 1)。
2.3 不同生境鼠密度2016年以农村自然村鼠密度最高(图 3),为0.65只/100夹;其次是特殊行业,为0.45只/100夹;居民区密度最低,为0.37只/100夹。各月份各生境鼠密度排名与各生境鼠总密度大致相同。居民区全年鼠密度变化曲线与农村自然村基本一致,峰值分别为0.18和0.32只/100夹,特殊行业鼠密度高峰出现在9月,为0.19只/100夹;居民区和特殊行业鼠密度波动不大,平均鼠密度分别为0.03和0.04只/100夹。与全年鼠密度季节消长变化曲线比较,农村自然村最接近全年鼠密度变化(图 4)。
2.4 不同省份鼠密度2016年监测省份鼠密度相差不大(<0.70只/100夹)。上海市、湖南、江西和山东省鼠密度在0.35~0.70只/100夹,黑龙江、海南和湖北省鼠密度在0.70~1.23只/100夹,吉林、广东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均>1.23只/100夹,以新疆最高,为1.68只/100夹(图 5)。
褐家鼠密度最高的是广东省,为1.28只/100夹,其次是吉林、海南省和新疆,鼠密度均>0.35只/100夹(图 6A);黄胸鼠密度最高的是黑龙江省,为0.96只/100夹,其余均<0.16只/100夹(图 6B);小家鼠密度从高到低依次是山东省、上海市、湖北省,最高的山东省密度为0.39只/100夹(图 6C);黑线姬鼠密度最高的是吉林省,为0.43只/100夹(图 6D);其他鼠种密度在新疆和海南省均>0.36只/100夹(图 6E)。
3 讨论监测数据显示,灭鼠活动仍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主。黄毛鼠仅捕获3只,有一定偏差,可能该鼠与其他鼠(褐家鼠、黄胸鼠等)存在一些不明显特征以及人为因素导致分类错误,具体原因有待研究。据2016年季节消长曲线发现,鼠类活动从2月开始进入活跃期,呈现上升趋势,7、9月鼠密度较高。由此可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生态环境为鼠类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5]。因此,应加强对鼠类大量繁殖前的防治工作。
监测结果显示,3种不同生境的鼠密度依次为农村自然村>特殊行业>居民区。农村自然村由于种植多种农作物为鼠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以及适宜的生活环境,为鼠的繁殖提供了外部条件,致使其鼠密度高于其他生境。因此,在鼠类防治工作中,应根据不同生境选择重点防治,采取综合措施进行灭鼠活动,清除其栖息地,使鼠密度降至危害水平基准线以下[6-7]。
通过与2006-2015年鼠密度比较发现,2016年鼠总密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每年的3-10月鼠类活动一直较频繁,尤其是褐家鼠和小家鼠,与其在适宜条件下四季均可繁殖有关[8]。因此,有必要通过了解鼠类的种群构成、生活习性、种群密度、季节消长等进行持续灭鼠工作。科学地选用灭鼠药物,以环境治理为主,并搭配饵料人工诱杀和器械灭鼠有效结合[9-10]。对于农村自然村生境,人们对鼠患认识不足,建议:①以张贴海报、鼠类危害演讲等方式,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地开展灭鼠活动;②规范城镇建设、环境卫生的整治以及农作物的布局调整;③适时投放捕鼠器械和高效药物灭鼠;④加强当地相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11-12]。
近年仍需加强对优势鼠种的监测,夹夜法可提供有利的鼠密度信息,在此基础上与笼夜法和粘鼠板法相结合,将更利于以后的监测工作。2005-2015年的鼠类监测对居所和人群居住环境周围鼠种的分布、繁殖以及季节消长变化规律有了一定了解,但仍需进行持续监测以完善鼠类的防控手段[13]。
[1] |
Kugeler KJ, Staples JE, Hinckley AF, et al. Epidemiology of human plague in the United States, 1900-2012[J]. Emerg Infect Dis, 2015, 21(1): 16-22. DOI:10.3201/eid2101.140564 |
[2] |
郑剑宁, 王燕, 裘炯良. 鼠传疾病与鼠类宿主研究概况[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7, 18(5): 427-429. DOI:10.3969/j.issn.1003-4692.2007.05.029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S].北京: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5.
|
[4] |
龚震宇, 刘起勇, 侯娟, 等. 浙江省鼠及其主要鼠传疾病综合监测试点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1, 32(5): 494-498. 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1.05.017 |
[5] |
Rodkvamtook W, Gaywee J, Kanjanavanit S, et al. Scrub typhus outbreak, Northern Thailand, 2006-2007[J]. Emerg Infect Dis, 2013, 19(5): 774-777. DOI:10.3201/eid1905.121445 |
[6] |
赵玉强, 程鹏, 公茂庆, 等. 鼠传播疾病及鼠类的防制概述[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0, 5(5): 378-380. DOI:10.13350/j.cjpb.2010.05.005 |
[7] |
黄英凯, 陈曜, 杜雪, 等. 鼠类防治研究进展[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5, 21(6): 627-629. |
[8] |
汪诚信, 潘祖安. 灭鼠概论[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1: 190, 198.
|
[9] |
张凤顺, 刘晓鹏, 高阳, 等. 本溪市2012-2014年鼠密度监测分析[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6, 22(1): 52-53, 58. |
[10] |
张雪梅. 南通市通州区2010-2014年鼠密度监测[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6, 22(3): 271-273. |
[11] |
孙晨熹. 鼠类防治进展[J]. 医学动物防制, 2005, 21(4): 237-239. DOI:10.3969/j.issn.1003-6245.2005.04.001 |
[12] |
张家勇, 丁俊, 白玉银, 等. 2006-2015年辽宁省鼠类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分析[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8, 24(2): 149-153. |
[13] |
吴海霞, 鲁亮, 孟凤霞, 等. 2006-2015年我国鼠类监测报告[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7, 28(6): 517-522.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6.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