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赵奇, 高丽君, 张玉勤, 刘吉起
- ZHAO Qi, GAO Li-jun, ZHANG Yu-qin, LIU Ji-qi
- 长角血蜱野外种群对常用杀虫剂相对敏感基线和诊断剂量研究
- A study on the relative susceptibility baselines and diagnostic doses of wild population of 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 to common insecticides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9, 30(1): 78-79, 83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9, 30(1): 78-79, 83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1.018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8-09-10
- 网络出版时间: 2018-12-06 20:17
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是蛛形纲、蜱螨亚纲、寄螨目、蜱总科下硬蜱科、血蜱属的一种,常见于我国温带地区的山地中,是河南省内的优势蜱种,广泛存在于河南省西部和南部山区[1-2]。2011年由于长角血蜱传播新型布尼亚病毒导致患者死亡而被社会广泛关注,但其对常见杀虫剂的相对敏感基线和诊断剂量未见报道。
蜱类的化学控制,早期在畜牧行业以砷、有机氯农药和有机氮农药为主[3],但因食品安全隐患、环境问题和抗药性的产生[4],这些杀虫剂已不再用于蜱的防治。目前,防治蜱类常用的杀虫剂以氨基甲酸酯类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为主,有报道指出,氨基甲酸酯类和拟除虫菊酯类复配的杀虫剂在实验室生境和野外生境下对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血红扇头蜱(Rhipicephalus sanguineus)均产生了良好的控制效果[5-6]。
本研究根据河南省长角血蜱的分布情况,采集了王屋山地区的长角血蜱野外种群,经过鉴定筛选后测定了该种群对于常用卫生杀虫剂的敏感基线和诊断剂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虫2013和2014年4-9月利用布旗法采集河南省王屋山地区(112°13′59″E,35°11′28″N,海拔457.2 m)次生林灌木中孳生的长角血蜱成蜱或若蜱,置于50 ml离心管中,并放入孳生地草叶保湿,用纱布封口,带回实验室后置于干燥器中饲养,环境条件为温度(26±1)℃、相对湿度75%。
1.2 试剂选取敌敌畏、双硫磷、仲丁威、氯菊酯、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杀虫剂分别进行实验,原药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媒介生物控制室提供,有机溶剂丙酮(分析纯)购自北京北化精细化学品有限责任公司。
1.3 实验方法采用多剂量药膜法,将杀虫剂原药稀释成62.5~2 000 μg /L的系列浓度,各取2.5 ml制备广口瓶药膜,每瓶放入20只雌性未吸血长角血蜱成虫,封口后用湿毛巾保湿保存,24 h后用探针触之,无应激反应,不能爬行者判为死亡,并记录死亡数。每个浓度平行重复3次,并设置空白对照。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DPS软件采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机值分析,对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机值分析,拟合毒力回归方程,计算杀虫剂对长角血蜱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及相应的95%可信区间(95%CI)和99%致死浓度(LC99)。
2 结果6种杀虫剂的生物测定结果显示,有机磷类杀虫剂敌敌畏对长角血蜱的LC50为0.345 1 mg/L、双硫磷为0.097 5 mg/L,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仲丁威对长角血蜱的LC50为0.187 5 mg/L,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氯菊酯对长角血蜱的LC50为0.427 7 mg/L、溴氰菊酯为0.103 4 mg/L、高效氯氰菊酯为0.252 8 mg/L。以LC99的2倍作为诊断剂量,计算得出以上6种杀虫剂对长角血蜱的诊断剂量分别为35.505 6、10.764 7、1.047 4、25.872 9、2.171 4和97.063 2 mg/L,见表 1。
3 讨论昆虫对杀虫剂的敏感毒力基线是以试虫敏感品系作为测定对象,依据杀虫剂应用剂量和试虫死亡机率值关系建立的毒力回归线[7],进而用于确定昆虫的区分剂量,准确判断昆虫种群是否产生抗药性及抗药的程度和范围[8]。依据世界卫生组织以及抗药性检测方法国家标准[7],一般将某杀虫剂对敏感品系的99%或99.9%致死剂量(或浓度)的2倍作为诊断剂量。诊断剂量可以区分种群抗性个体和敏感个体,能监测种群中抗性个体频率的微小变化,是媒介生物抗性监测的常用指标。
长角血蜱是河南省地区传播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病等蜱传疾病的主要媒介生物[9],同时也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传播媒介,有证据表明约50%的该病患者有明确的蜱叮咬史[10]。此外,最近证实长角血蜱体内确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病原体存在[11]。针对目前的防控形势,积极控制长角血蜱的孳生,明确长角血蜱的杀虫剂敏感性基线成为需要尽快落实的工作。目前国内外针对长角血蜱进行的抗药性分析研究相对较少,没有统一的数据基线和研究方法。本研究根据长角血蜱野外种群的形态、行为特征,参考选用测定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抗药性时使用的多剂量药膜法进行实验。
本研究结果显示,长角血蜱对常用杀虫剂均较敏感,对受试杀虫剂的LC50均在10-6 g/L数量级,说明杀虫剂的常用剂量能够对长角血蜱进行有效控制。对实验中的6种杀虫剂进行比较,LC50从小到大依次为双硫磷、溴氰菊酯、仲丁威、高效氯氰菊酯、敌敌畏和氯菊酯。但由于双硫磷、高效氯氰菊酯、敌敌畏和氯菊酯的毒力回归方程中b值较小,说明长角血蜱实验种群对上述杀虫剂的抗性异质性较大,即种群中个体间抗药性的差异较大,故诊断剂量从小到大的排序依次为仲丁威、溴氰菊酯、双硫磷、氯菊酯、敌敌畏和高效氯氰菊酯。
蜱的化学防治方法目前还未能形成体系,多数情况下为物理方式间隔或驱避剂预防,如动物服用阿维菌素等抗生素类药物可预防蜱寄生[7]。蜱的控制应像其他有害生物一样遵循综合控制的原则,以减少孳生地,控制蜱孳生为主,以化学防治为辅,避免蜱抗药性的产生。
[1] |
赵奇, 高丽君, 唐振强, 等. 河南省蜱种类和地理分布及季节消长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1): 68-70. DOI: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1.020 |
[2] |
刘吉起, 郭祥树, 高平, 等. 安阳鹤壁两地区蜱对不同宿主侵害状况的调查研究[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1, 17(5): 383-384. |
[3] |
曹允. 蜱的危害及防治措施研究进展[J]. 山东畜牧兽医, 2015, 36(2): 56-58. DOI:10.3969/j.issn.1007-1733.2015.02.041 |
[4] |
Barriga OO. A review on vaccination against protozoa and arthropods of veterinary importance[J]. Vet Parasitol, 1994, 55(1/2): 29-55. DOI:10.1016/0304-4017(94)90054-X |
[5] |
石淑珍, 刘增加, 杨银书, 等. 复方高效灭蜱剂灭蜱药效研究[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06, 12(3): 187-188. DOI:10.3969/j.issn.1671-2781.2006.03.011 |
[6] |
陈式明, 唐仕雄, 徐海涛, 等. 某战备仓库蜱虫危害调查与控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2, 23(2): 169-171. |
[7]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26352-2010蜚蠊抗药性检测方法德国小蠊生物测定法[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1.
|
[8] |
鲁艳辉, 杨婷, 高希武. 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玻璃管药膜法敏感毒力基线的建立[J]. 昆虫学报, 2009, 52(1): 52-58. DOI:10.3321/j.issn:0454-6296.2009.01.008 |
[9] |
刘吉起, 赵奇, 许汴利. 蜱类研究进展[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2): 186-188. |
[10] |
甘德礼. 光山县2009-2011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情况分析[J]. 医药论坛杂志, 2012, 33(10): 52-53. |
[11] |
刘洋, 黄学勇, 杜燕华, 等. 河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区蜱类分布及媒介携带新布尼亚病毒状况调查[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2, 46(6): 500-504. DOI:10.3760/cma.j.issn.0253-9624.2012.06.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