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韦凌娅, 孔庆鑫, 王慧敏
- WEI Ling-ya, KONG Qing-xin, WANG Hui-min
- 双层叠帐法与BG-trap诱捕器法在登革热应急蚊媒监测中的捕蚊效果比较
- Effectiveness of double mosquito net and BG-trap for emergency vector surveillance during dengue fever epidemics: a comparative study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9, 30(1): 65-68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9, 30(1): 65-68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1.014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8-09-25
- 网络出版时间: 2018-12-06 20:43
登革热是以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和埃及伊蚊(Ae. aegypti)为媒介传播的一种虫媒传染病。2017年8月,杭州市首次发现登革热本地病例,随后疫情迅速扩散。杭州市历年的蚊虫监测数据显示,白纹伊蚊是杭州市的本地常见蚊种,未监测到埃及伊蚊。双层叠帐法是《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要求采用的成蚊监测标准方法[1],它利用人作为诱饵诱捕成蚊,其人力消耗较大且存在感染的风险。国际上BG-mosquito trap(BG-trap)诱蚊器监测白纹伊蚊密度被广泛使用[2-5],我国也有其与灯诱法等使用效果比较的报道[6],认为BG-trap的诱蚊效果明显优于灯诱法。但国内尚无双层叠帐法与BG-trap诱蚊器法监测效果比较的研究。2016年杭州市引进BG-trap诱蚊器,在登革热疫情应急蚊媒监测中将其与双层叠帐法同时应用,并对2种方法的诱捕效果进行了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器材双层叠帐购自上海开奇有害生物防制产品销售有限公司,外帐尺寸1.8 m×1.8 m×1.5 m,内帐尺寸1.2 m×1.2 m×2.0 m。BG-trap由BioGents GmbH(雷根斯堡,德国)公司开发,型号为BG-Mosquitaire CO2(SN:00040145)。该装置利用人气味引诱剂BG-Sweetscent和CO2同时作为诱饵[7],引诱伊蚊成蚊,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该诱蚊器有良好的捕获伊蚊效果[8]。
1.2 现场选择以登革热疫情中确诊病例所在家庭住址或工作地点为中心,以距离中心200 m为半径划定为核心区;核心区外围200 m范围内划定为警戒区,警戒区外围200 m范围内划定为监控区。选择核心区、警戒区及监控区内的某一独立小区为1个现场采样点,每个采样点同时应用双层叠帐法和BG-trap诱捕器法,2种方法设置间隔100 m以上,避免相互干扰。
1.3 试验方法 1.3.1 双层叠帐法白纹伊蚊活动高峰时段(8:30-9:30和16:00-18:00)内[9],选择小区绿化带相对避风遮阴、平坦处,设置蚊帐。外层蚊帐撑开固定在支架上,使蚊帐下缘距离地面25 cm,方便蚊虫进入外层蚊帐。内层蚊帐下缘自然落地,超过10 cm,与地面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内帐与外帐间距35 cm。诱集者坐于内帐封闭区域之内,暴露两条小腿,收集者利用电动吸蚊器在两层蚊帐之间收集停落在蚊帐上的白纹伊蚊。每次监测30 min。将捕获的蚊虫冰冻处死,鉴定种类、性别并计数。
与双层叠帐法选择同一时间、同一小区,间隔100 m以上的小区绿化带放置BG-trap诱蚊器,避免雨水和阳光直射。根据说明书安装好仪器,放置配套的BG-Sweetscent引诱剂,连接CO2红色高流量端口(气体流量为20.8 g/h),每次监测30 min。将捕获的蚊虫冰冻处死,鉴定种类、性别并计数。
利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2种诱蚊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2种诱蚊方法分别在不同区域类型的应用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2017年9-10月,共设置监测点160个,覆盖杭州市12个区(县),其中核心区105个,警戒区51个,监控区4个,共捕获白纹伊蚊成蚊1 359只。
2.2 双层叠帐法监测双层叠帐法共捕获白纹伊蚊成蚊456只,平均叮咬指数为2.85只/h,其中核心区、警戒区、监控区平均叮咬指数分别为2.29、3.57和8.50只/h。双层叠帐法在不同区域的捕获率不同,监控区高于核心区及警戒区,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677,P=0.072),见表 1。
2.3 BG-trap诱蚊器法监测监测结果显示,BG- trap诱蚊器法共捕获白纹伊蚊成蚊903只,平均叮咬指数为5.64只/h,其中核心区、警戒区、监控区平均叮咬指数分别为4.31、6.86和25.00只/h。BG-trap诱蚊器法在不同区域的捕获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951,P=0.000),核心区<警戒区<监控区,见表 2。
2.4 不同方法捕获率比较分别对核心区、警戒区和所有区域总和的捕获率进行2种方法的配对t检验,无论从单一区域类型还是对所有区域类型汇总进行2种方法比较,都获得一致的结论:BG-trap诱蚊器法的捕获率高于双层叠帐法,2种方法捕获白纹伊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86、2.351、3.976,均P<0.05),见表 3。
3 讨论本次研究结果显示2种方法均可较好地捕获白纹伊蚊,但是BG-trap诱蚊器法的捕获率明显高于双层叠帐法。国外大量研究发现,BGS-trap在现场收集成蚊,特别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方面非常有效,具有对成蚊蚊体损伤小、技术要求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黄热病等虫媒传染病的监测。本研究采用新一代的BG-trap诱蚊器,与BGS-trap相比,体积更小便于携带,可放置在伊蚊孳生和栖息的环境,如屋檐下、树丛、竹林等;可用交流电和蓄电池,适用于野外环境;应用加强版的BG-Sweetscent引诱剂和CO2同时作为诱饵,增强引诱效果。
登革热疫情暴发时由于核心区范围内有病例存在,因此蚊媒控制和监测的重点都集中在核心区。在疫情处置过程中,对核心区、警戒区和监控区不同区域类型的蚊虫控制力度不同[10],导致其蚊虫密度存在差异,BG-trap诱蚊器法监测结果能准确反映出3类不同区域的蚊虫密度,而双层叠帐法监测不能准确反映不同区域的差异。本实验结果发现,警戒区和监控区范围内的蚊虫密度远大于核心区,给传染病控制带来隐患。因此,登革热疫情暴发时警戒区及监控区亦存在较大疾病传播风险。
疫情监测方法的选择应在保证客观蚊媒密度的前提下尽量简便、易操作且安全。双层叠帐法监测需要一块较大面积的平坦区域来设置蚊帐,需要遮阴避风且人员流动少,在人口密集的居民区较难选择合适的监测区域,以人体作为诱饵存在个体差异[11],收集者存在被叮咬的风险,需要2名专业人员监测30 min,消耗人力较大,但是价格较便宜,适宜在基层开展常规监测。BG-trap监测设备由于体量较小,可尽量放置在适合伊蚊繁殖和栖息的地方,操作简便不需要专业培训,在疫点停留时间短暂降低了被叮咬的风险,采用统一的诱饵可避免人员个体差异;对蚊体基本无损伤;机器自动收集成蚊,不需要工作人员在场,节约人力资源。但BG-trap监测设备由于价格昂贵和CO2获取的难易程度不同而限制了其在基层的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2种监测方法虽然都可用于白纹伊蚊成蚊监测,但各有其缺点和不足。双层叠帐法监测适合基层常规监测成蚊密度,而BG-trap诱蚊器监测法更加适合登革热疫情等蚊媒传染病的应急监测使用。
[1]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印发登革热防治技术指南的通知(中疾控传防发[2014] 360号), 附件3[S].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4.
|
[2] |
Maciel-de-Freitas R, Eiras AE, Lourenço-de-Oliveira R. Field evaluation of effectiveness of the BG-Sentinel, a new trap for capturing adult Aedes aegypti (Diptera:Culicidae)[J]. Mem Inst Oswaldo Cruz, 2006, 101(3): 321-325. DOI:10.1590/S0074-02762006000300017 |
[3] |
Kröckel U, Rose A, Eiras AE, et al. New tools for surveillance of adult yellow fever mosquitoes:comparison of trap catches with human landing rates in an urban environment[J]. J Am Mosq Control Assoc, 2006, 22(2): 229-238. DOI:10.2987/8756-971X(2006)22[229:NTFSOA]2.0.CO;2 |
[4] |
Gama RA, da Silva IM, Eiras M, et al. Development of the BG-Malaria trap as an alternative to human-landing catches for the capture of Anopheles darling[J]. Mem Inst Oswaldo Cruz, 2013, 108(6): 763-771. DOI:10.1590/0074-0276108062013013 |
[5] |
Tangena JAA, Thammavong P, Hiscox A, et al. The human-baited double net trap:an alternative to human landing catches for collecting outdoor biting mosquitoes in Lao PDR[J]. PLoS One, 2015, 10(9): e0138735. DOI:10.1371/journal.pone.0138735 |
[6] |
Li YJ, Su XH, Zhou GF, et al.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the efficiency of the BG-Sentinel trap, CDC light trap and Mosquito-oviposition trap for the surveillance of vector mosquitoes[J]. Parasit Vect, 2016, 9: 446. DOI:10.1186/s13071-016-1724-x |
[7] |
王学军, 赵志刚, 刘峰, 等. 两种蚊虫密度监测方法实验室及现场诱蚊效果观察[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1, 22(6): 590-591, 594. |
[8] |
Owino EA, Sang R, Sole CL, et al. An improved odor bait for monitoring populations of Aedes aegypti-vectors of dengue and chikungunya viruses in Kenya[J]. Parasit Vect, 2015, 8: 253. DOI:10.1186/s13071-015-0866-6 |
[9] |
郭玉红, 陈传伟, 朱丽, 等. 河南省永城市白纹伊蚊日活动节律初步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5): 474-486.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5.016 |
[10]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登革热媒介伊蚊控制指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印发登革热防治技术指南的通知(中疾控传防发[2014] 360号), 附件4[S].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4.
|
[11] |
郭玉红, 刘京利, 鲁亮, 等. 诱蚊灯法与人工小时法捕蚊效果比较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2, 23(6): 529-5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