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唐田, 杨惠, 邓兵, 杜志辉
- TANG Tian, YANG Hui, DENG Bing, DU Zhi-hui
- 中部战区部队驻地蚊类种群及蚊媒传染病的流行现状
- Study on the epidemic situation of mosquitoes populations and mosquito-borne diseases in Central Command Region of CPLA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8, 29(6): 666-668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8, 29(6): 666-668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6.031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8-07-31
- 网络出版时间: 2018-10-16 08:33
2016年2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大战区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新成立的中部战区辖区范围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和湖北共5省2市。在军队力量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推进中,各军兵种防区互换调动频繁,驻地存在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对部队官兵健康有较大威胁,特别是蚊媒传染病。蚊媒传染病具有传播区域广、传播速度快、致病人数多等特点,对部队营区这类高密度聚集的居住地存在极大的潜在威胁。
本研究检索了2008-2016年间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湖北、陕西、山西5省2市蚊虫种群调查及蚊媒传染病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总结、归纳,以达到指导部队官兵做好卫生防病,提升部队战斗力的目的。在检索的文献中,以各省、直辖市整体调查为优先选入标准,如数据缺失则采用该省主要城市的调查结果;在蚊媒传染病调查结果方面,优先采用全国各蚊媒传染病调查报道,其次补充地区调查数据,共纳入25篇文献,结果综述如下。
1 战区驻地地理及生物特征中部战区辖区部队驻地包含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湖北共5省2市。西北至陕西省榆林市,西南到湖北省恩施市,东南至湖北省黄冈市,东北到河北省秦皇岛市,辖区范围内包括长江、黄河的中游及中下流域,东临渤海湾,主要区域位于30°~40° N之间。辖区总面积93.06万km2,总人口数约3亿人,区域范围内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气候为主,气温、湿度均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南北差异明显,各地气候、地形等差异明显,动植物种类差异较大,自然环境变化多样。
依据中国动物地理区划,我国陆地动物种群分为两界七区,两界以秦岭—淮河作为分界。古北界包含东北区、华北区、蒙新区、青藏区,东洋界分为华中区、西南区和华南区,各区之间因物种及气候的差异,蚊种分布存在极大差异。例如,2014年的调查发现,华北、华南、华中地区的致倦库蚊(Cule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和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分别占81.97%、64.37%和49.01%[1]。中部战区辖区范围的陆生动物分布主要在华北、华中区,其中河南、湖北两省跨越古北、东洋交界区域,因两界蚊种差异较大,文献报道来看两省该区域内蚊种密度分布符合该分界方法[2]。
2 战区范围内各省(直辖市)蚊虫种群密度调查 2.1 北京市北京市区2010-2012年蚊虫密度监测,发现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蚊虫的95.26%,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占4.62%,其他蚊种有按蚊、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rhynchus),但数量较少,成蚊密度高峰为7、8月,市区公园绿地和居民区蚊虫密度较高,景点周边蚊虫密度最低[3]。
2.2 天津市天津市对2008-2012年主要病媒生物进行了监测[4],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蚊虫的95.31%,白纹伊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分别占0.44%、3.64%、0.61%,成蚊从5月开始上升,7、8月为高峰,而后开始下降。牲畜棚蚊虫密度最高,其次为农户、公园、医院和居民区。
2.3 河北省河北省在2009年对9个城市的蚊虫监控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5]。种群分布上,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占85.34%,白纹伊蚊、三带喙库蚊和按蚊分别占5.28%、4.69%和3.44%,承德和保定2个地区仅捕获到淡色库蚊。牲畜棚中三带喙库蚊及按蚊比例分别达到12.48%和5.83%,其他环境均与总体数据相近;时间分布上,成蚊出现的高峰期为7、8月,各自然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 河南省河南省于2009年对郑州、洛阳、开封等16个县(市)的公共场所的病媒生物侵害情况进行调查总结[6],共计120个单位,包含宾馆及医院两种环境,分别在6和9月进行,采用人工小时法。蚊种包含淡色库蚊、白纹伊蚊、三带喙库蚊、按蚊,分别占91.13%、7.39%、1.02%和1.20%,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
2.5 湖北省湖北省于2009年对部分城市蚊虫密度进行监测,总计捕蚊9 424只,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占54.20%,中华按蚊占34.90%。2006-2009年武汉市成蚊密度调查发现[7],城区和农村地区总计捕获蚊虫48 794只,三带喙库蚊占44.40%,中华按蚊占11.20%,致倦库蚊虫占32.30%,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时间分布上,成蚊密度在6月上升,7月达到高峰[8]。综合来看,湖北省除西北山区外,城区优势蚊种为致倦库蚊,农村为三带喙库蚊。
2.6 山西省山西省2006-2008年对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高发地区进行了蚊虫密度调查,临猗、长治、芮城的牲畜棚及水源收集到的蚊虫以三带喙库蚊为优势种,最高占77.70%,太原、五台、定襄等地捕捉蚊虫以淡色库蚊为主要蚊种,约占75%,伊蚊及按蚊数量均相对较少,以7、8月为成蚊出现的高峰[9]。
2.7 陕西省陕西省未报道全省蚊虫种群监测,采用榆林、咸阳、宝鸡和安康市报道的数据,陕西省以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分别占捕获蚊虫的79.03%、75.33%、58.65%和62.56%,三带喙库蚊为第2大蚊种,白纹伊蚊和按蚊数量相对较少且南北差异明显;南方地区相对北方的三带喙库蚊比例有明显上升,存在农村及偏远地区的三带喙库蚊比例远高于城区的现象;时间分布上,7、8月为成蚊密度高峰[10-13]。
3 战区范围内各省(直辖市)蚊媒传染病调查北京市2005-2011年共计输入疟疾病例452例[14],2006-2010年登革热病例累计23例,均为输入病例,其中仅1例为境内输入[15],2011-2012年北京未发现乙脑感染病例[16]。
天津市2008-2012年疟疾输入病例报告数量逐年上升,中华按蚊在天津市广泛分布,应当积极防范输入型的疟疾病例造成本地流行[17],报告1例输入登革热病例,无乙脑病例报道[16]。
2012年山西省报告疟疾病例2例,均为输入性感染病例[18],未见登革热感染病例报道。2006年山西省共报告乙脑209例,较2001年以来的发病率下降趋势有较大的反弹,尤其以晋南的运城、临汾和晋城3市上升幅度最大,运城市发病人数占全省发病人数的32.58%[19]。
陕西省近年无传染病总结报道,从2011-2013年全国乙脑监测报告来看,2013年陕西全省报告乙脑病例153例,发病率为0.40/10万,为全国第4高发地区,总体来看仍然处于低度流行态势[16]。根据2012年全国疟疾疫情分析,陕西省2012全年发病31例,占全国的1.10%,较2011年下降20.50%,均为输入病例[18]。未见陕西省报道登革热发病情况,但周边地区常见输入病例。
河北省2013-2015年共报告467例蚊媒传染病,其中乙脑264例、疟疾178例、登革热25例。乙脑患者均为本地感染病例,发病高峰为7-9月,疟疾与登革热全部为输入病例,全年散发[20]。
河南省2004-2008年乙脑感染病例为2 385例,主要发生在南阳和信阳两地,占发病总数的41.81%,发病率在2006年达到高峰后近年来趋于下降,呈现低度流行态势[21]。河南省2005年暴发登革热疫情,2011年发病率降至0.30/10万,2012-2013年间共计发病353例,均为输入病例,豫东南地区占发病总数的93.60%[22],据2013年对河南省登革热疫情报道,当年暴发病例73例,有106例疑似感染,目前登革热有一定暴发风险[23]。
湖北省对1951-2006年的乙脑病例信息进行分析,1971年以后发病率逐年下降,2005年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共计120例,7-8月为最高峰,占发病总数的86.94%,目前呈现低度流行态势[24]。2012年全国疟疾疫情分析,湖北省共报告132例,较2011年下降21.00%,境外输入123例,占全部病例的93.20% [18]。
总体来看,蚊媒传染病包括乙脑、疟疾和登革热等在我国广泛流行,在战区范围内均呈低度流行态势,登革热及基孔肯雅热发病率持续下降,但疟疾和登革热输入病例在各省、市均有较大的增长,存在乙脑小暴发的情况。随着气候变化、旅游业发展等的持续,蚊媒传染病的检验检疫和防控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中部战区驻地所在的5省2市,蚊种和种群密度存在较大差异,各类蚊媒传染病发病率也有极大差异。成蚊密度高峰均在7-9月,区域范围内主要捕获蚊种为库蚊,农村地区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城区蚊种以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为主,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沿秦岭—淮河分界线存在明显种群密度差异。全区范围内各蚊种均有捕获,除库蚊外,伊蚊为主要蚊种,按蚊捕获数量较少,伊蚊及按蚊的数量占全部蚊虫的比例较低。
4 讨论中部战区成立以来,区域范围内的流行病学资料和病媒监测数据缺失较大,大部分地区还未开展相关调查工作,不利于部队卫生防病,对部队战斗力存在一定威胁。
本文通过对中部战区辖区省(直辖市)的省、市级CDC调查结果的归纳总结,结论如下:(1)中部战区驻防的5省2市蚊媒传染病威胁主要为本地流行的乙脑和我国南方城市及境外输入的登革热和疟疾,总体发病率均较低,但各级卫生机构仍需要加强防控措施。(2)虽然部队驻地自然环境和地区差异较大,但基本和城区、农村居住地相近,淡色库蚊/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偏远地区、水源及丛林环境,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全区范围内均有按蚊和白纹伊蚊,密度相对较低,各地区的种群密度之间差异不显著。(3)在各省市蚊虫调查中,诱蚊灯法为最常见的监测方法。河北省的调查采用了人工小时法[5],对两种捕蚊法效果进行对比,捕蚊效果无明显差异,可用于现场蚊虫监测。北京市的调查中,采用CO2灯诱法,帅淑芬等[25]报道,CO2灯诱法较常规灯诱法捕蚊数量显著上升,且对吸血雌蚊有一定选择性。
本研究存在不足之处:(1)部分省市数据缺失,采用部分城市报道数据总结存在一定偏差。(2)大部分省份的调查范围较为局限,选择监测点都相对单一,无法全面归纳全省蚊虫种群的情况;监测点数量相对不足,无法涵盖该省主要城市;对捕获的蚊虫进行分类总结时,方法相对简单,对结果的准确性有一定影响。(3)部分纳入文献发表年份较早,报道数据不能完全反映目前蚊媒传染病及蚊虫种群态势。(4)本次调查中捕获的蚊虫以库蚊为主,伊蚊属和按蚊属所占比例极低,与目前采用的监测方法有关。诱蚊灯法用于黄昏至次日凌晨蚊虫监测,与伊蚊晨起、黄昏的活动高峰完全错开,导致监测存在局限性,在设计监测方案时应当充分考虑到蚊种的不同生活习性,进行相应的准备,但目前CO2灯诱法的应用还不够广泛,未进行大范围调查数据的比较,希望未来可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1] |
陆润泽, 刘起勇, 吴海霞, 等. 2014年中国淡色库蚊/致倦库蚊种群地理分布特征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2): 107-111.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2.004 |
[2] |
刘亦仁, 杨振琼, 苏寿泜, 等. 河南地区已知蚊类及其地理区划研究:蚊类区系古北界与东洋界在河南境内分界线初探[J]. 环境昆虫学报, 2013, 35(1): 18-27. DOI:10.3969/j.issn.1674-0858.2013.01.04 |
[3] |
张勇, 刘婷, 曾晓芃. 北京市2010-2012年蚊虫密度监测结果及变化趋势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2): 101-104. DOI: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2.003 |
[4] |
吴彤宇, 李培羽, 陈树斌, 等. 天津市主要病媒生物密度监测结果分析[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2, 18(6): 489-492. |
[5] |
黄钢, 韩晓莉, 王喜明, 等. 河北省不同地区蚊虫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9, 20(5): 426-429. |
[6] |
刘吉起, 张玉勤, 赵旭东, 等. 河南省公共场所重要病媒生物侵害状况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0, 21(6): 558-561. |
[7] |
田俊华, 吴太平, 朱泽荣, 等. 2006-2009年武汉市成蚊密度监测研究[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0, 16(3): 185-187. |
[8] |
高晓艳, 付士红, 邹文菁, 等. 湖北省部分地区2009年蚊传虫媒病毒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2, 23(5): 421-423, 427. |
[9] |
代培芳, 赵俊英, 孔祥盛, 等. 山西省部分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媒介蚊虫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0, 21(1): 51-53. |
[10] |
佘建军, 吕文, 高鸿, 等. 陕西省榆林市城区3种病媒昆虫种群及分布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2, 23(1): 57-60. |
[11] |
晁国刚, 陈兴华. 咸阳市主要病媒生物监测分析[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4, 20(6): 538-541. |
[12] |
佘建军, 孙养信, 李旭龙, 等. 宝鸡市蚊类种群及分布的调查研究[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08, 14(3): 187-190. DOI:10.3969/j.issn.1671-2781.2008.03.012 |
[13] |
韩雪玲, 张文香, 胡淑芳, 等. 安康市蚊虫种类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1): 70-71. DOI: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1.020 |
[14] |
何战英, 王小梅, 李旭, 等. 2005-2011年北京市输入性疟疾现状[J].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12, 10(4): 225-227. DOI:10.3969/j.issn.1672-2302.2012.04.013 |
[15] |
刘婷, 田丽丽, 黎新宇, 等. 北京市2006-2010年登革热发病情况及其传播媒介的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1, 22(6): 556-558. |
[16] |
吴丹, 宁桂军, 尹遵栋, 等. 中国2011-2013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5, 21(5): 486-490. |
[17] |
吴彤宇, 秦娜, 张静, 等. 天津市主要媒介生物传播相关疾病风险评估[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6): 528-530. |
[18] |
夏志贵, 丰俊, 周水森. 2012年全国疟疾疫情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3, 31(6): 413-418. |
[19] |
马麟, 于颖洁, 聂晓勇, 等. 1992-2006年山西省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分析[J]. 疾病监测, 2008, 23(11): 711-713. DOI:10.3784/j.issn.1003-9961.2008.11.016 |
[20] |
高文, 马丽华, 黄钢, 等. 河北省2013-2015年蚊媒传染病与蚊密度相关性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4): 350-353.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4.009 |
[21] |
孙建伟, 许汴利, 郭万申, 等. 河南省2004-2008年7种人兽共患病流行特征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8): 1562-1564, 1566. |
[22] |
刘颖, 周瑞敏, 钱丹, 等. 河南省2005-2013年疟疾流行特征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4, 32(6): 419-422. |
[23] |
Huang XY, Ma HX, Wang HF, et al. Outbreak of dengue fever in central China, 2013[J]. Biomed Environ Sci, 2014, 27(11): 894-897. DOI:10.3967/bes2014.125 |
[24] |
官旭华, 刘力, 吴海翔, 等. 湖北省1951-200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分析[J]. 中国热带医学, 2009, 9(4): 713-714, 707. |
[25] |
帅淑芬, 李奕基, 陈晓光. 常用蚊媒监测方法概述[J]. 热带医学杂志, 2013, 13(10): 1292-12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