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赵瑞芳, 余新, 郑楷增
- ZHAO Rui-fang, YU Xin, ZHENG Kai-zeng
- 浙江省衢州市一起基孔肯雅热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n chikungunya fever outbreak in Quzhou,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8, 29(5): 505-507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8, 29(5): 505-507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5.022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8-04-30
- 网络出版时间: 2018-08-03 17:13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人感染CHIKV的潜伏期为2~12 d,一般为3~7 d,临床以突起发热、体温可达39~40 ℃,头痛、疲乏、恶心、呕吐、肌痛、出疹和关节痛为主要特征[1-2]。该病主要流行于非洲、南亚和东南亚地区,近几年,在亚洲、非洲和印度洋岛屿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成为该地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3]。浙江省衢州市存在CHIK的传播媒介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4],人群对该病毒普遍易感,如有传染源输入,通过叮咬有可能造成传播流行[5]。本次发生的CHIK疫情,经过各级卫生部门的通力合作,疫情迅速得到有效控制。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流行病学调查使用统一的CHIK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患者及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接触史等。
1.2 实验室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登革热病毒核酸和CHIKV核酸。病毒核酸的提取严格按照MagMAX-96病毒核酸抽取试剂盒使用说明书进行,取样100 μl,最终洗脱至50 μl,作为模板。核酸检测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6](real-time RT-PCR)方法,采用浙江省CDC微生物检验所下发的引物和探针,运用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生产的TaKaRa试剂盒(RR064A,LOT.AK4302)和美国ABI公司的RT-PCR一步法试剂盒(P/N AM1005,L/N 1601170)进行CHIKV与登革热病毒核酸的检测。Ct<35,报告为核酸检测结果阳性。
1.3 诊断标准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下发的《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版)》诊断登革热,根据原卫生部办公厅下发的《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卫办医发[2008]99号)诊断CHIK。
1.3.1 诊断依据 1.3.1.1 流行病学资料生活在CHIK流行地区或12 d内有疫区旅行史,发病前12 d内有蚊虫叮咬史。
1.3.1.2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病程2~5 d出现皮疹,多个关节剧烈疼痛。
1.3.1.3 实验室检查①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②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③从患者标本中检出CHIKV RNA;④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CHIKV。
1.3.2 诊断标准 1.3.2.1 疑似诊断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无流行病学史者,但具有上述典型的临床表现。
1.3.2.2 确定诊断疑似诊断基础上具备诊断依据中实验室检测任一项者。
2 结果该起疫情共4例病例,均居住在衢州市衢江区高家镇篁墩村。2017年8月22日衢州市人民医院报告1例“登革热疑似病例”,该病例在发病前有孟加拉国旅行史,23日上午,经衢州市CDC实验室多次检测,确认为登革热病毒核酸检测阴性,CHIKV核酸检测阳性,结合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确认该病例为输入性CHIK病例。之后通过医疗机构监测点,于9月1日发现3例病例,核酸检测结果均为登革热阴性,CHIKV阳性,3例病例近2周均未离开过衢州市,且与输入性病例同村,判定为一起输入性CHIK病例引起的本地感染疫情。
2.1 患者发病及就诊经过 2.1.1 输入性病例周某,女,28岁,衢州市某拉链公司职工,常住衢州市衢江区高家镇篁墩村,发病前曾在孟加拉国旅行,16日回国,20日晚出现发热症状,21日到衢州市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22日以“感染性发热”收入传染病分院进行隔离治疗,考虑“登革热疑似病例”并上报。
2.1.2 本地病例患者1:朱某某,女,30岁,幼儿园教师,该患者在发病前无外出史,9月1日出现右手疼痛、全身无力、头晕、发热、右脚踝关节疼痛,至高家镇卫生院就诊,由于该卫生院为CHIK症状监测点,该院医生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后建议患者到衢州市人民医院进一步诊治。
患者2:叶小某,女,22岁,8月31日晚出现右腿膝关节疼痛、伴全身乏力,后症状加重,无法下蹲,自行前往衢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查体体温38.3 ℃。因患者与输入病例来自同一个村,医院以“发热待查”隔离治疗,并上报衢州市CDC。
患者3:叶某某,男,54岁,患者叶小某父亲,8月29日凌晨出现轻微发热、双指关节和左侧膝关节出现疼痛和无力,行走困难,自服阿莫西林,症状稍微缓解,至9月1日,因衢州市CDC对叶小某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时,得知其父亲也有类似症状,遂电话通知其需进一步采血检测,患者在衢州市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并隔离治疗。
2.2 流行病学调查 2.2.1 输入性病例患者周某自8月7日09:00从衢州市出发,途径上海市,乘机至泰国转机,8日凌晨到孟加拉国首都达卡,15日从达卡乘机飞往泰国转机,至16日05:00抵达上海市,当天15:00抵达衢州市,后由其丈夫驾车接回家中休息。17-19日患者自驾车到公司上班,晚上在家中休息。20日晚周某出现头痛、发热症状,21日上午到衢州市人民医院就诊,22日上午被衢州市人民医院传染病分院收治入院。
2.2.2 本地病例3例本地病例在发病前2周均未离开过衢州市,与输入性病例周某同村居住,且均有亲属关系,在输入病例回国发病前均与其有过接触,其中患者1于8月18日18:00至周某家串门,逗留约10 min。8月18日19:00,周某散步到患者2家中逗留约1.5 h。患者3是患者2的父亲,平时生活在一起。从地理位置看,输入病例周某家与本地病例患者1和患者2、3家庭的地理位置大致呈三角形,直线距离均>50 m。
2.3 疫情处置措施 2.3.1 病例搜索 2.3.1.1 共同暴露者经调查与患者周某同去孟加拉国共2人,2人在外出至回国后均未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采集2人血液标本经实验室检测CHIKV核酸阴性。
2.3.1.2 可疑症状者对同村及同一公司人员开展医学观察,一旦有发热、皮疹、关节疼痛或感冒症状,转诊至衢州市人民医院就诊,并采血开展核酸检测。对衢州市本级医院和衢江区人民医院进行病例搜索,重点是篁墩村及周边村近期的发热病例。出现本地感染病例后,对疫点开展可疑症状搜索,并对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采样检测,因临近开学,对村里的学生及职业为教师的人群进行采样筛查。自发现本地病例感染后,共采集315份血样,经实验室检测CHIKV核酸均为阴性。截至10月10日(最后1例病例发生后39 d),未发现新病例。
2.3.2 蚊媒调查与疫点消杀情况根据《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2年版)》,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应用风险矩阵分析,确定篁墩村、拉链公司等5个疫点疫区,对5个疫点开展蚊媒分布、种群、孳生环境、伊蚊幼蚊指数等调查,评估传播风险。8月23日进行蚊媒密度调查,篁墩村布雷图指数(BI)为144,叮咬指数为10只/(人·h);拉链公司BI为22,叮咬指数为6只/(人·h)。之后每天对疫点及周边居民户采取清理容器积水、疏通沟渠、喷药灭蚊措施,将幼蚊BI控制在5以下。通过广泛深入宣传和社区动员,开展以杀灭成蚊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整治环境和清除蚊虫孳生地。
3 讨论CHIK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7]。在亚洲,其传播媒介与登革热相同,埃及伊蚊(Ae. aegypti)和白纹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8-9]。人对本病普遍易感,临床表现与登革热类似,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与登革热较难鉴别。CHIK发热期较短,以小关节疼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出血倾向较轻,鉴别诊断有赖于实验室特异性检测。本次疫情经病毒核酸检测,确定为来自孟加拉国的CHIK输入性病例引起的本地流行,为浙江省首次报道。
根据对输入性病例和本地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出现本地病例可能的原因:(1)输入性病例在潜伏期即具有感染性:输入性病例仅在出现症状前与本地病例有过接触,出现症状的当天及之后均未与其他人接触,且3例病例家庭住址均超过50 m,但带病毒蚊类不叮咬输入性病例的家人或周边邻居,而飞行到50 m以外的3例本地病例家中叮咬的可能性较小。(2)存在蚊虫叮咬的机械性传播:监测显示,篁墩村BI高达114,叮咬指数达到10只/(人·h),存在高密度的蚊虫机械性传播条件,3例本地病例发病时间是在与输入性病例接触后的9~11 d,可能是输入性病例与本地病例近距离交谈时,蚊虫叮咬输入病例,而后继续叮咬本地病例,使其感染。
衢州市的气候适宜蚊虫生长,监测存在白纹伊蚊[4],本次疫情发生地BI高达114,登革热或CHIK输入后造成扩散的风险难以避免,本起疫情能及时有效控制,关键是:(1)输入性病例发现及时,衢州市CDC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第一时间开展病毒核酸检测,及时确诊病例。(2)病例搜索及监测到位。发现输入病例后,立即对疫点进行监测,从而及时发现本地病例并对其隔离治疗。(3)蚊媒调查及环境治理到位。确诊病例后,及时在疫点开展蚊媒应急监测及消杀,整治环境和清除蚊虫孳生地,迅速降低蚊媒密度,控制疫情进一步扩散。由于CHIK在我国流行较少、人群普遍对其免疫力较低以及CHIK传播能力相对于登革热更强等原因,所以CHIK暴发疫情的强度更大、扩散范围更广[10]。目前CHIK和登革热均无疫苗进行预防,因此,建立适合本地区的应急策略刻不容缓。首先,除进行常规宣传教育和环境整治外,应建立白纹伊蚊繁殖期和病例输入高峰期的风险评估机制,政府相关部门做出快速反应并合理分配卫生资源。其次,加强出入境检疫是预防控制输入性CHIK和登革热的重要措施。最后,通过全面开展医疗机构发热伴皮疹、关节疼痛病例症状监测,及早采取防控措施,是控制疫情扩散的关键。
[1] |
Powers AM, Logue CH. Changing patterns of Chikungunya virus:re-emergence of a zoonotic arbovirus[J]. J Gen Virol, 2007, 88(9): 2363-2377. DOI:10.1099/vir.0.82858-0 |
[2] |
Simon F, Savini H, Parola P. Chikungunya:a paradigm of emergence and globalization of vector-borne diseases[J]. Med Clin North Am, 2008, 92(6): 1323-1343. DOI:10.1016/j.mcna.2008.07.008 |
[3] |
Powers AM, Brault AC, Tesh RB, et al. Re-emergence of chikungunya and o'nyong-nyong viruses:evidence for distinct geographical lineages and distant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J]. J Gen Virol, 2000, 81(2): 471-479. DOI:10.1099/0022-1317-81-2-471 |
[4] |
余樟有, 王小林, 胡晓龙. 衢州市蚊蝇密度监测及防治效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1, 22(4): 380-382. |
[5] |
黄鹂, 张显光, 张文, 等. 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口岸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监测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4): 357-360. DOI: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4.025 |
[6] |
张蓓, 沈立松.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J].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2003, 24(6): 327-329. DOI:10.3969/j.issn.1673-4130.2003.06.009 |
[7] |
袁军, 张海林. 全球基孔肯雅热流行现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9, 20(5): 490-493. |
[8] |
Kumar NP, Joseph R, Kamaraj T, et al. A226V mutation in virus during the 2007 chikungunya outbreak in Kerala, India[J]. J Gen Virol, 2008, 89(Pt 8): 1945-1948. DOI:10.1099/vir.0.83628-0 |
[9] |
熊劲光, 黄振宇, 陈平华, 等. 一起登革热和一起基孔肯雅热暴发疫情的对比分析[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2, 16(4): 328-331. |
[10] |
Zhang QL, He JF, De W, et al. Maiden outbreak of chikungunya i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J]. PLoS One, 2012, 7(8): e42830. DOI:10.1371/journal.pone.00428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