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8, Vol. 29 Issue (5): 491-493

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张建伟
ZHANG Jian-wei
一起旅客列车臭虫侵害应急处置与控制效果观察
Emergency disposition of bedbug infestation and observation on control efficacy in a passenger train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8, 29(5): 491-493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8, 29(5): 491-493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5.018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8-05-07
网络出版时间: 2018-08-03 17:12
一起旅客列车臭虫侵害应急处置与控制效果观察
张建伟     
郑州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所洛阳分所, 河南 洛阳 471002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一起旅客列车臭虫侵害的应急处置和控制效果观察,为铁路旅客列车臭虫侵害应急处理和有效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年9月采用目测法对旅客列车进行臭虫侵害调查;阳性车厢卧具用60℃以上高温单独洗涤处理;车辆运行期间采用高效氯氟氰菊酯微胶囊悬浮剂进行药物处理,车辆甩挂后采用高氯·辛硫磷可溶性液剂进行处理;分别于第3、6和12个月后跟踪观察防制效果。结果 施药前发现臭虫147只,施药后第3天降至21只,下降率为85.71%,第6天降至6只,下降率为95.92%,第15天未发现臭虫,下降率为100%。第1次应急处理后,后续无臭虫叮咬乘客事件发生,持续跟踪观察1年,未发现臭虫。结论 在处理好车厢卧具备品的前提下,使用菊酯类杀虫剂进行药物细致处理,可以防止臭虫继续叮咬乘客,运营期间连续处理,甩车后用有机磷类卫生杀虫剂全面消杀,可以彻底控制臭虫危害。
关键词: 旅客列车     臭虫     应急处置     效果观察    
Emergency disposition of bedbug infestation and observation on control efficacy in a passenger train
ZHANG Jian-wei     
Luoyang Branch of Zhengzhou Railway Institute of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Luoyang 471002, Henan Province, China
Supported by the Technolog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Railway Corporation (No. J2016Z010)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proper disposition and control efficacy against bedbug infestation in passenger trains by a case study of such. Methods Visual inspection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bedbug infestation in a passenger train and control efficacy was assessed. The beddings in positive carriages were washed using hot water (over 60℃). The carriage was treated by lambda-cyhalothrin microcapsule suspensions when the train was in operation, and by beta-cypermethrin and Phoxim EC when the carriage was uncoupled. The control efficacy was observed on the 3rd, the 6th and the 12th month post-treatment. Results In total, 147 bedbugs were found before insecticide treatment, counts declined to 21 on the 3rd day (85.71% reduction), 6 on the 6th day (95.92% reduction), and 0 on the 15th day (100% reduction). After the first time emergency disposition, there was no subsequent bedbug biting incidence. The bedbug wasn't found within 1 year after treatment. Conclusion While managing the beddings well, pyrethroids can be used for preventing bedbug infestations.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s can also be used for thorough control the bedbugs when the carriage is uncoupled.
Key words: Passenger train     Bedbug     Emergency disposition     Control efficacy    

2016年9月26日,郑州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所洛阳分所接到正在途中运行的某次列车报告,列车8号硬卧车厢11、12下铺乘客反映被不明害虫叮咬,请求调查处理。9月27日上午,科室工作人员赶赴车库,对返程入库的该列车体进行了紧急调查处理。在8号车厢7~16号铺位发现数量不等的臭虫活体,确定乘客被叮咬是臭虫所致。由于车体当日晚仍要继续出行运营,我们针对现场情况,在客运部门的配合下,立即对车厢卧具、铺板等采取了一系列物理和化学药物处理,并制定了后续防治措施,2周后,在车辆部门的配合下,阳性车辆被甩挂,经过连续调查处理,车辆在运营过程中未再发生臭虫侵扰乘客事件,臭虫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并取得了良好防治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手电筒,长尖嘴镊,高效氯氟氰菊酯微胶囊杀虫剂(有效成分及含量: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lambda-cyhalothrin;商品名:大灭;生产厂家:英国先正达公司),高氯·辛硫磷可溶性液剂(有效成分及含量:20%辛硫磷,1%高效氯氟氰菊酯;生产厂家:江苏省南京荣诚化工有限公司)。

1.2 调查方法

首先向当班列车长和车厢乘务员详细询问被叮咬乘客休息的铺位、叮咬发生时间、部位、皮肤表现等情况,之后,4名调查人员借助手电筒和长尖嘴镊采用目测法对发生虫害的卧铺车厢及其前后相邻的两个车厢进行仔细检查,查看每一档、每个铺位的卧具用品、地面边角、铺板缝隙是否有臭虫、虫卵等,记录发现臭虫的位置及数量。检查时间3 h,检查床铺198张。

1.3 防治方法

在客运部门的配合下,首先控制染虫车厢卧具,对拆卸换洗的所有卧具(包括铺罩),单独装袋,要求客运部门用60 ℃以上高温单独清洗处理。

按1 : 60倍稀释高效氯氟氰菊酯微胶囊杀虫剂,对所有铺缝及整节车厢地面、边缝进行全面药物喷洒处理。下铺药物处理要求消杀人员躺到地板上,喷头朝上,对铺板革布包面与铺板连接皱褶处、铺板角铁与铺板连接处和铺板与车厢壁缝隙重点处理,整个铺板背面要求全部打湿。中铺和上铺扶手与铺板的连接缝隙处,用医用50 ml注射器抽取杀虫药液注射,湿而不流为标准。该次列车3 d一个往返,每次返程入库,均按上述程序进行处理,连续处理5次。第18天列车摘挂后,工作人员用高氯·辛硫磷可溶性液剂按1 : 100倍稀释对整节车厢全面处理,所有铺板和上铺以下所有壁面、地面全部打湿,3 d后相同方法重复处理一次。

2 结果 2.1 虫种鉴别

本次现场捕获的臭虫虫体前胸前缘凹陷较深,两缘向外延伸成翼状薄边[1],经鉴定为温带臭虫(Cimex lectularius)。

2.2 分布调查

对车厢内的上、中、下铺位及铺位边缝、茶几、卧具、地面边角等疑有臭虫栖息的缝隙进行调查,虫害车厢前后相邻的两节车厢未见臭虫侵害,发现臭虫集中在阳性车厢的7~16号相连铺位,以9~14号铺位最多。下铺发现臭虫13个窝点,均藏匿在下铺铺板革布包面与铺板连接皱褶处和铺板角铁与铺板连接处。中铺发现3个窝点,上铺发现2个窝点。中铺和上铺臭虫窝点都在铺位扶手与铺板连接的缝隙处。另外,在茶几和地面边角处各发现臭虫1只(表 1),褥垫和铺罩上分别发现臭虫2只。

表 1 旅客列车染虫车厢臭虫侵害部位分布
2.3 防治效果

施药前发现臭虫147只,施药后第3天降至21只,下降率为85.71%;第6天降至6只,下降率为95.92%;第15天为0,下降率为100%。第1次应急处理后,后续再无臭虫叮咬乘客事件发生,15 d以后跟踪调查未发现臭虫(表 2)。

表 2 旅客列车施药后臭虫防治效果
3 讨论

臭虫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吸血提供营养,每个阶段的若虫均需吸血后才能成长。很多人被臭虫叮咬后感到奇痒难忍,叮咬部位皮肤出现2~5 mm红色丘疹,有的甚至出现水泡,导致继发感染[2]。因此,列车臭虫对乘客身体的直接损害远大于鼠、蜚蠊,很容易引起旅客投诉。2002年原兰州铁路分局曾经因为臭虫叮咬乘客事件被告上法庭[3],受到地方多家媒体关注和报道。2008年9月某客运段值乘的北京西至重庆旅客列车发生臭虫侵害旅客事件,致使旅客集体投诉,对铁路企业声誉造成了不良影响[4]。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意识、法制意识和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铁路企业要高度重视,认清臭虫危害的严重性[5],积极应对,快速处置,控制臭虫侵入和孳生,防止臭虫侵害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与宾馆和家庭不同,铁路客车卧铺车厢内卧具备品多、缝隙多。运营中的铁路客车臭虫处理,要在保证乘客健康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开展,处理工作难度较大。铁路客车臭虫应急处置,需要客运部门的密切配合,染虫车厢内所有卧具必须单独包装、运送和高温洗涤,不得与其他列车的卧具混放,防止臭虫在列车间迁移、扩散[6]

杀虫剂使用的前提是保证车厢内环境安全。为减少环境污染,提高防治效果,本次突发事件根据库存药剂选用高效氯氟氰菊酯微胶囊悬浮剂实施应急杀虫处理,施药部位主要是上、中铺扶手支架根基处、铺板边缝和下铺背面,施药方法采用点式、线状和精准施药。由于施药后铺罩、褥垫、床单、被罩等卧具全部更新,施药部位乘客皮肤不能触及,整个过程措施得当,保证了安全,未发生不良反应。

在线运营中的染虫客车,处理时要早接车、速施药,保证列车上线前药物有足够的挥发时间[7],并且做到全面、彻底、细致[8],连续跟踪处理,才能控制臭虫侵扰乘客事件发生。但彻底消杀,需要对染虫车辆甩挂后实施。列车甩挂停止运营后,使用药物不受限制,可以使用有机磷类卫生杀虫剂对车厢进行全面彻底消杀。有机磷类卫生杀虫剂气味大,毒性较菊酯类高,一般应在药物处理7~10 d后上车检查,确认无臭虫存活、车厢内无药味后方可上线投入运营。

臭虫在列车上多分布于卧铺车厢,且以硬卧车厢为主[9]。本次列车臭虫侵害仅限于1节硬卧车厢,臭虫主要集中在下铺铺板包面与铺板连接皱褶处、铺板角铁与铺板连接处,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10-11]。臭虫多在夜间活动,客车车厢内缝隙多,臭虫栖息隐匿,密度较低时难以及早发现[12]。旅客列车是一个流动的公共场所,在目前全球臭虫死灰复燃、迅速扩散的情形下,很难不被臭虫侵害[13],因此,建立铁路客车臭虫长效监测及防控机制为治本之策。

参考文献
[1]
王陇德. 病媒生物防制实用指南[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94.
[2]
郑剑宁, 裘炯良. 臭虫防治研究进展[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1, 17(2): 145-148.
[3]
许荣满. 臭虫危害的复燃和防治[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0, 16(5): 398-399.
[4]
秦磊, 丁红玉, 霍伟, 等. 旅客列车臭虫孳扰旅客的调查分析[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0, 16(3): 241.
[5]
杨波, 罗雁飞. 旅客列车臭虫防治方法与策略探讨[J]. 医学动物防制, 2014, 30(9): 1031, 1034. DOI:10.7629/yxdwfz201409031
[6]
张列武, 钱俊雄, 舒汉春. 旅客列车臭虫侵害调查及防制对策[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0, 21(5): 523.
[7]
李涛, 刘小闪, 马世伟, 等. 武汉铁路局旅客列车携带臭虫状况调查及其防制方法探讨[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3): 326, 332. DOI: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3.030
[8]
曲国龙, 胡亚华. 空军某招待所臭虫侵害调查与处置[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4): 420.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4.031
[9]
刘小闪, 陈轶岚, 靖博彬. 铁路旅客列车臭虫防控研究进展[J]. 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 2017, 7(3): 137-139. DOI:10.16374/j.cnki.issn2095-1671.2017.0039
[10]
李广明, 王晓玲, 张苏闽. 旅客列车卧铺车厢的臭虫调查与研究[J]. 医学动物防制, 2011, 27(9): 813-814. DOI:10.3969/j.issn.1003-6245.2011.09.010
[11]
虞海燕, 杨劼, 任聪, 等. 旅客列车臭虫侵害调查、应急处置与防制效果观察[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1): 69-71.
[12]
张建伟, 刘小闪. 铁路旅客列车臭虫防治探讨[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7, 23(6): 584-585, 588.
[13]
郑杰孟, 陈式明, 江湘, 等. 旅客列车臭虫防治[J]. 医学动物防制, 2015, 31(1): 61-65. DOI:10.7629/yxdwfz2015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