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张育富, 褚宏亮
- ZHANG Yu-fu, CHU Hong-liang
- 江苏省2017年白纹伊蚊监测结果分析
- Analysis of surveillance for Aedes albopictus in Jiangsu in 2017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8, 29(5): 465-468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8, 29(5): 465-468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5.011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8-06-15
- 网络出版时间: 2018-08-03 17:12
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在我国广泛分布[1],是登革热、寨卡病毒病和黄热病等的重要传播媒介之一[2-5]。近年来全球以登革热为代表的伊蚊传播疾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新发蚊媒传染病如寨卡病毒病、黄热病等不断输入我国[6-12]。2014年广东省暴发历史上最严重登革热疫情,仅广州市2014年就累计报告本地病例37 340例,发病率为290.83/10万,其中死亡5例,病死率为1.34/10万[13]。自2015年南美洲国家暴发寨卡病毒病疫情以来,全世界已有85个国家相继报道经蚊媒传播的寨卡病毒病疫情,截止2017年9月30日,我国大陆累计报告境外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26例,其中2017年2例寨卡病毒病病例均由江苏省报告,分别由厄瓜多尔和缅甸输入。我国登革热流行范围可能正在扩大[14],2017年江苏省多个周边省份发生输入病例引发本地感染的登革热疫情[15],江苏省有必要加强伊蚊监测并及时分析趋势变化,评估疾病输入和伊蚊传播风险。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江苏省2017年登革热数据和人口数据分别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基本信息系统”,登革热病例按照发病日期进行统计,包括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伊蚊监测资料来源于江苏省虫媒监测网络直报系统。
1.2 方法选择全省13个设区市的8个不同生境,在蚊虫活动高峰季节(5-10月)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监测伊蚊幼蚊密度,南京、无锡和徐州市采用双层叠帐法监测伊蚊成蚊密度。每月中旬监测1次。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Excel 2013软件录入数据并绘制季节消长图,采用SAS 9.4软件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对2017年江苏省登革热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并根据BI控制标准采用SAS 9.4软件绘制风险分析地图,伊蚊控制标准为BI < 5为安全阈值,5≤BI < 10有传播风险(低传播风险),10≤BI < 20有暴发风险(中传播风险),BI≥20有区域流行风险(高传播风险)。
2 结果 2.1 白纹伊蚊监测 2.1.1 幼蚊密度和季节消长趋势2017年5-10月全省8个不同生境共调查26 466户,阳性容器数为922个,平均BI值为3.48,BI值较高的月份为8和9月。监测结果显示,农村自然村BI值是城区(包含市区居民区、公园、工地、医院和废品收购站等)的2.69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0,P=0.027)。废品收购站和农村自然村的BI较高,平均BI均 > 5(表 1)。总体而言,全省伊蚊幼蚊密度呈现单峰趋势,8-9月是伊蚊幼蚊密度高峰(图 2)。市区居民区、农村自然村BI呈单峰分布,8-9月BI较高;废品收购站、工地、医院和公园BI则表现为双峰分布(表 1)。
2.1.2 成蚊密度和季节消长趋势5-10月共计监测374帐次,捕获伊蚊雌蚊706只,5-10月帐诱指数为0.64~6.27只/(顶·h),平均帐诱指数为3.78只/(顶·h),8-10月成蚊密度较高。其中,旧轮胎堆放地、废品收购站、工地捕获549只,帐诱指数在3个生境中最高,为8.71只/(顶·h);公园、竹林捕获的白纹伊蚊数量最少,帐诱指数最低,分别为60只和1.09只/(顶·h)(图 1)。伊蚊成蚊季节消长趋势与伊蚊幼蚊基本一致,6-10月平均帐诱指数均 > 2只/(顶·h),但10月伊蚊成蚊密度较9月稍有升高(图 2)。
2.2 登革热、寨卡病毒病流行特征和伊蚊密度评估2017年江苏省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28例,全部为出国务工或旅游时感染的输入性病例,发病率为0.04/10万,无重症及死亡病例。男女性别比为3:1,发病主要集中在30~55岁年龄组,占全部报告病例的71.43%。受东南亚和南亚等输入来源国登革热疫情影响,江苏省登革热病例呈现全年发生、季节性和高度多点散发特点,发病多集中在6-10月和春节前,波及9个设区市(常州8例、扬州6例、南通3例、泰州3例、苏州2例、连云港2例、南京2例、盐城和徐州各1例)20个区(县),上述区(县)的病例数均不超过3例(表 2)。江苏省南通市4月报告寨卡病毒病病例1例,由厄瓜多尔输入,女,22岁,个体户;泰州市9月报告1例,由缅甸输入,男,45岁,工人。
2017年5-10月连云港和宿迁市的平均BI分别为7.51和6.79,超过安全阈值。江苏省6-9月分别有2、5、6和4个设区市平均BI值超过了安全阈值,处于低传播风险、中传播风险的设区市比例相对较高(图 3)。江苏省6-10月伊蚊成蚊帐诱指数均 > 2只/(顶·h),其密度超过了疫情流行期的伊蚊成蚊控制要求。
综合考虑输入性传染源、媒介密度和人群易感性等因素,江苏省6-10月伊蚊传播疾病的风险较高,局部地区存在由输入病例引起本地病例发生甚至暴发的风险。
3 讨论目前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病尚无可靠疫苗[16-17],且人群普遍易感,在传染源难以及时发现和管理存在困难的情况下,控制传播媒介伊蚊依然是防控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等最直接有效的手段[18-19]。长期监测伊蚊密度和季节消长变化,不仅可以评估伊蚊传播疾病的风险,还可以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阻止疫情发生或进一步发展。
以往研究表明,伊蚊种群密度与气象因素中的气温和降雨量关系密切[20-21],温度在伊蚊的生命周期中起重要作用,一般而言,温度升高,BI和帐诱指数升高,温度降低,BI和帐诱指数也降低,降雨量则为蚊虫提供产卵和发育场所。气象因素对伊蚊密度的影响复杂,如温度和伊蚊密度并不总是呈正相关,极端条件下则会造成伊蚊密度急剧变化,如2017年7月全省出现的高温无雨导致部分地区(盐城、无锡、南通、南京市等)和部分生境(公园、工地)出现7月伊蚊密度骤降;9月温度适宜但持续阴雨,适合伊蚊孳生繁殖,导致部分地区伊蚊密度维持高峰(无锡、宿迁、苏州、常州、南通市)或下降缓慢(南京、盐城市)的现象。监测结果表明,2017年江苏省部分生境如废品收购站、工地、公园BI或帐诱指数呈明显双峰趋势,这可能与气象因素、调查点选择、调查户数较少、孳生地清理等多种因素有关,上述因素导致部分生境容易出现伊蚊密度骤降或骤升现象。
BI和帐诱指数是分别反映白纹伊蚊幼蚊孳生状况和成蚊密度的主要指标,也是登革热等伊蚊传播疾病控制的重要指标[22-23]。非疫情流行期,一般要求将BI值控制在20以下;疫情流行期,则要求BI < 5,帐诱指数 < 2。从密度监测结果看,江苏省2017年平均BI为3.48,处于安全阈值范围,表明全省伊蚊传播疾病的风险总体较低。江苏省自2005年以来暂无登革热等伊蚊传播疾病的暴发记录,但在人群普遍易感和输入性风险长期持续存在的情况下,需要重视局部地区或生境可能引起登革热等本地传播的风险,2017年连云港、宿迁、苏州和无锡市均有3个月BI > 5,泰州和徐州市有2个月BI > 5,淮安市有1个月BI > 5。在周边省份均发生本地登革热暴发或散发的严峻形势下,不能排除未来江苏省局部地区发生本地病例甚至暴发的可能。现有伊蚊孳生地主要集中在废品收购站、工地、街道和农村的居民区等生境的积水容器中,因此有必要加强废旧轮胎回收、存放、利用等各个环节的规范管理,加强工地坑洼积水和容器积水管理,加强居民区科普宣传和爱国卫生运动,从孳生地源头降低伊蚊密度。
[1] |
杨舒然, 刘起勇. 白纹伊蚊的全球分布及扩散趋势[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1): 1-4. |
[2] |
徐保海, 许龙善, 李世清, 等. 福州郊区登革热传播媒介的调查研究[J].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2000, 16(6): 96-97. DOI:10.3969/j.issn.1002-2694.2000.06.034 |
[3] |
龚道方, 周红宁. 中国登革热重要媒介白纹伊蚊的研究进展[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9, 20(6): 607-610. |
[4] |
林丹, 严延生. 寨卡病毒病[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6, 32(3): 209-218. DOI:10.3969/j.issn.1002-2694.2016.03.001 |
[5] |
王文政, 陈志海. 黄热病研究进展[J].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17, 24(2): 137-141. DOI:10.3760/cma.j.issn.1673-4092.2017.02.017 |
[6] |
郑阳, 陈艳伟, 窦相峰, 等. 中国北方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J].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16, 23(5): 289-290, 296. DOI:10.3760/cma.j.issn.1673-4092.2016.05.001 |
[7] |
凌锋, 余向华, 孙继民, 等. 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调查报告[J]. 浙江预防医学, 2016, 28(4): 325-327, 331. |
[8] |
王亚丽, 张晓怡, 任瑞琦, 等. 中国内地25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7, 28(6): 535-537.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6.005 |
[9] |
窦相峰, 郑阳, 吕燕宁, 等. 中国首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6, 37(6): 788-790. 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6.06.009 |
[10] |
吴钶, 田丽丽, 马建新, 等. 北京市5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J].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17, 24(1): 7-11. DOI:10.3969/j.issn.1005-0507.2017.01.002 |
[11] |
韩荔芬, 赵芝萍, 俞晓玲, 等. 福建省5例输入性黄热病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策略探讨[J].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6, 34(11): 665-669. DOI:10.3760/cma.j.issn.1000-6680.2016.11.006 |
[12] |
宋灿磊, 郑雅旭, 刘天, 等. 上海市首例黄热病病例的确认及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7, 21(6): 644-646. DOI:10.16462/j.cnki.zhjbkz.2017.06.026 |
[13] |
李晓宁.广州2014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及气候、蚊媒对广州登革热发病的影响[D].广州: 广东药学院, 2015.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573-1015979157.htm
|
[14] |
宁文艳, 鲁亮, 任红艳, 等. 2004-2013年间中国登革热疫情时空变化分析[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5, 17(5): 614-621. DOI:10.3724/SP.J.1047.2015.00614 |
[15] |
陈秋兰, 宋文涛, 牟笛, 等. 2017年1月1日至8月31日我国登革热疫情特征阶段性分析[J]. 疾病监测, 2017, 32(10): 801-804. DOI:10.3784/j.issn.1003-9961.2017.10/11.005 |
[16] |
王轶男, 王欣, 孙谨, 等. 登革热疫苗研发的机遇与挑战[J].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16, 36(5): 384-389. DOI:10.3760/cma.j.issn.0254-5101.2016.05.012 |
[17] |
黄荣, 杨健. 寨卡病毒病的诊疗和疫苗研究进展[J].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18, 25(1): 69-72. DOI:10.3760/cma.j.issn.1673-4092.2018.01.016 |
[18] |
严子锵. 登革热媒介控制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 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19): 3472-347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11.19.007 |
[19] |
何晶. 从广东登革热疫情看病媒生物防治的重要性[J].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5, 29(2): 54-56. DOI:10.3969/j.issn.1673-5935.2015.02.017 |
[20] |
易彬樘, 张治英, 徐德忠, 等. 气候因素对登革热媒介伊蚊密度影响的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 2003, 19(2): 129-131. DOI:10.3321/j.issn:1001-0580.2003.02.001 |
[21] |
周毅彬, 冷培恩, 顾君忠, 等. 上海市白纹伊蚊密度与气象因素关系的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5): 405-407. DOI: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5.005 |
[22] |
景钦隆, 罗雷, 李晓宁, 等. 布雷图指数、输入病例、气象因子与登革热本地流行的关系研究[J]. 华南预防医学, 2015, 41(5): 401-406. DOI:10.13217/j.scjpm.2015.0401 |
[23] |
茌静, 古文媚, 陈戊申, 等. 3种媒介伊蚊监测方法在登革热疫点中的应用及相关性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5): 495-497, 508. DOI: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5.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