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余龙, 赵林吉, 陈果, 马肖鲲, 汤伟
- YU Long, ZHAO Lin-ji, CHEN Guo, MA Xiao-kun, TANG Wei
- 昆明市五华区2016年蚊媒监测结果分析
- Surveillance on mosquito vector in Wuhua district of Kunming city in Yunnan province, 2016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8, 29(4): 397-399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8, 29(4): 397-399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4.020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8-02-26
- 网络出版时间: 2018-06-01 11:51
2 昆明医科大学, 昆明 650500;
3 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 昆明 650041
2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3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Kunming
昆明市五华区位于云南省中部,地处102°70′E,25°05′N。辖区内平均海拔1 887 m,最高海拔(2 527 m)位于五华区厂口街道办事处的塔恭山;最低海拔(1 670 m)位于五华区肖家村。辖区内人口流动大,包括城郊乡镇等偏远区域,蚊媒传染病的输入和暴发流行风险极高。近年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气候的改变和人为因素等使蚊媒群落特征、地理和时间分布等也发生了改变[1]。我们于2016年7—10月对五华区蚊媒进行了监测,为该地蚊媒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制定蚊类防制措施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将辖区分为高(>2 200 m)、中(1 800~2 200 m)、低(<1 800 m)3个海拔高度,各海拔高度选择一个适于蚊虫孳生、≥100人的社区或自然村作为调查点,在调查点的东、西、南、北、中方位共选择7个观察点(东、南、西、北方位各1个点,中方位3个点)进行监测。每月调查点根据上月调查结果确定,共调查21个观察点。监测地点多为牛棚、猪圈、人房、烂尾楼等贫穷偏远、依山傍水、饲养大牲畜或流动人口较多处。
1.2 调查工具诱蚊灯(“功夫小帅”光催化捕杀蚊蝇器,武汉吉星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电动吸蚊器、双重帐、手电筒、吸管、标签等。
1.3 调查方法2016年7—10月,每月监测1次,每次连续监测3 d。采用诱蚊灯通宵捕蚊法,在监测点挂诱蚊灯,于20:00放置,次晨08:00收回。采用人饵诱捕法调查蚊密度,将捕获蚊虫带回实验室,置-20 ℃冰箱冻死或经三氯甲烷麻醉后,用解剖镜按形态学鉴定方法分类和计数,分类鉴定参照文献[2]进行。计算公式:蚊密度〔只/(灯·h)〕=捕获蚊虫数/(灯数×捕获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利用Excel 2007软件整理数据,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2 结果 2.1 蚊种组成共捕获蚊虫4 578只,隶属于4属12种,包括库蚊属(Culex)4种、按蚊属(Anopheles)5种、伊蚊属(Aedes)2种和阿蚊属(Armigeres)1种。以库蚊属捕获数量最多,占捕获总数的65.60%(3 003/4 578)。致倦库蚊(C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47.79%,见表 1。
2.2 不同月份蚊虫数量及密度以7月捕获蚊虫数量最多,占捕获总数的32.31%,8—10月捕获蚊虫数逐月递减。7月捕获蚊虫种类也最多,达9种。库态按蚊(An. culicifacies)、伪杂鳞库蚊(Cx. pseudovishnui)、白纹伊蚊(Ae. albopictus)仅出现在7月;大型贝氏按蚊(An. gigas baileyi)和多斑按蚊(An. maculatus)分别仅在9、10月捕获,见表 1。诱蚊灯法监测以7月蚊密度最高,达7.70只/(灯·h),8—10月蚊密度分别为6.68、4.22和2.01只/(灯·h)。采用双帐人诱法监测蚊密度,7—8月蚊密度分别为6.40和4.80只/(灯·h);9—10月未捕获。
2.3 不同生境蚊虫分布以厂口农贸市场牛棚捕获蚊虫数量最多,占捕获总数的18.50%(847/4 578);其次是厂口养猪场,占16.93%(775/4 578),农贸市场、菜市场、牛肉市场等牛棚、猪圈的蚊虫数量偏高,占28.44%(1 302/4 578)。
3 讨论本次监测共捕获蚊虫4 578只,隶属于4属12种,常见蚊种为致倦库蚊、中华按蚊(An. sinensis)和三带喙库蚊(Cx. tritaeniorhynchus),与王剑等[3]对云南省中部楚雄地区的蚊媒监测结果相近。本调查结果显示,7月捕获蚊虫数量最多,随后呈下降趋势,基本符合当地的季节变化规律。白纹伊蚊、刺扰伊蚊(Ae. vexans)、库态按蚊、多斑按蚊和迷走库蚊(Cx. vagans)均为昆明市可查资料中首次证实存在并发现,但不同监测点捕获蚊种不尽相同,监测到少量的刺扰伊蚊和伪杂鳞库蚊的结果与董学书等[4]研究一致。
本次监测三带喙库蚊分布广泛、数量多,因该蚊是畜圈的常见蚊种,与龚正达等[1]研究结果一致,但三带喙库蚊和致倦库蚊均为半家栖蚊种[2],致倦库蚊生命力更加旺盛,适应能力强[5]。本调查以致倦库蚊为当地优势蚊种;中华按蚊栖息环境多为猪圈、牛棚等牲畜饲养场,与王海波和周红宁[6]研究稻田为中华按蚊的主要孳生地不同,分析可能因五华区城市化进程较快,几乎没有稻田存在,还可能因五华区的中华按蚊孳生环境有所改变,可进一步改变调查监测点,以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首次监测到五华区存在白纹伊蚊,但捕获数量较少,可能因白纹伊蚊活动高峰主要在傍晚(15:00—19:00)[7],而本次监测时间主要在20:00至次日08:00,监测结果无法充分说明辖区内的伊蚊分布情况。今后可根据蚊虫昼夜活动规律、季节消长特点调整监测时间和方法进行深入调查。
三带喙库蚊和致倦库蚊对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易感,极易引起乙脑的暴发流行[8-10]。本调查发现,辖区内的优势蚊种为致倦库蚊和三带喙库蚊,易导致乙脑的暴发流行;而中华按蚊虽非高效的疟疾传播蚊种,但其种群数量大,可引起疟疾的暴发性流行[11],应引起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合理制定消杀策略。同时还监测到可传播登革热的白纹伊蚊,虽然数量较少,不能充分说明辖区内该蚊的分布,但云南省登革热的流行态势较为严峻,周边国家缅甸和老挝输入性病例逐年增加[12]。昆明市作为云南省省会仍面临较大的输入风险,提示应持续关注该地区的蚊媒种群变化。
综上所述,本调查填补了五华区蚊媒资料的空白。共捕获蚊虫4属12种,对昆明市蚊虫的分类有重要意义。五华区存在大量传播乙脑、疟疾和登革热的蚊种,应该高度关注蚊类的消杀工作,防止蚊媒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本次调查因时间和条件等限制未深入研究五华区蚊媒季节消长及气候、环境、人为等因素对其地理分布的影响。今后可与环境及地理等学科人员联合加强监测,深入了解五华区的蚊媒分布特点,为制定蚊类防制措施提供更多依据。
[1] |
龚正达, 付小凤, 郭玉红. 云南省蚊类区系与多样性研究近况[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2, 23(1): 77-81. |
[2] |
董学书, 周红宇, 龚正达. 云南蚊类志(上、下卷)[M].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2010: 127-129, 110-227, 259-262, 30-485.
|
[3] |
王剑, 郭晓芳, 鲍建忠, 等. 云南楚雄2014年蚊媒及其病毒感染调查[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6, 32(6): 581-588. DOI:10.3969/j.issn.1002-2694.2016.06.014 |
[4] |
董学书, 周红宁, 龚正达, 等. 云南省蚊类的地理区划[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5, 16(1): 34-36. DOI:10.3969/j.issn.1003-4692.2005.01.012 |
[5] |
冯云, 张海林, 亚红祥, 等. 三带喙库蚊及致倦库蚊的实验室养殖观察[J]. 医学动物防制, 2006, 22(3): 170-173. DOI:10.3969/j.issn.1003-6245.2006.03.006 |
[6] |
王海波, 周红宁. 云南西部蚊类分布特征与疾病关系研究进展[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09, 4(6): 468-470. DOI:10.13350/j.cjpb.2009.06.017 |
[7] |
郭玉红, 陈传伟, 朱丽, 等. 河南省永城市白纹伊蚊日活动节律初步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5): 484-486.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5.016 |
[8] |
Rosen L, Lien JC, Shroyer DA, et al. Experimental vertical transmission of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by Culex tritaeniorhynchus and other mosquitoes[J]. Am J Trop Med Hyg, 1989, 40(5): 548-556. DOI:10.4269/ajtmh.1989.40.548 |
[9] |
Mourya DT, Mishra AC, Soman RS, et al. Transmission of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in Culex pseudovishnui and Culex tritaeniorhynchus mosquitoes[J]. Indian J Med Res, 1991, 93: 250-252. |
[10] |
章域震, 张海林, 冯云, 等. 三带喙库蚊和致倦库蚊实验感染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研究[J]. 大理学院学报, 2006, 5(6): 31-33. DOI:10.3969/j.issn.1672-2345.2006.06.012 |
[11] |
王梦蕾, 苏昊, 吴焜, 等. 中国蚊媒病流行现状及防治进展[J]. 热带医学杂志, 2012, 12(10): 1280-1285. |
[12] |
杨明东, 姜进勇, 郭晓芳, 等. 2009-2014年云南省登革热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5, 10(8): 738-741. DOI:10.13350/j.cjpb.1508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