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唐小兰, 魏超, 欧阳颐, 高玉秋, 林寿远, 熊建伟
- TANG Xiao-lan, WEI Chao, OU Yang-yi, GAO Yu-qiu, LIN Shou-yuan, XIONG Jian-wei
- 广西壮族自治区2016年两个国家级病媒生物监测点监测结果分析
- Analysis report on the two national-level vector surveillance sites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in 2016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8, 29(4): 383-387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8, 29(4): 383-387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4.016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8-03-24
- 网络出版时间: 2018-06-01 11:51
2 北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西 北海 450500;
3 桂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西 桂林 541000
2 Beihai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3 Guili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地处低纬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水充沛,温和湿润,自然地理气候条件适合病媒生物的生长繁殖。为掌握广西主要病媒生物种群构成、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为病媒生物防制及其相关媒介传染病防控预警提供参考,本研究分析了2016年广西两个国家级病媒生物监测点的监测数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监测器材采用《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推荐使用的规格型号和厂家生产的中号鼠夹、诱蚊灯、捕蝇笼和粘蟑纸。
1.2 方法 1.2.1 鼠类监测在桂林和北海市设城镇居民区、特殊行业和农村自然村3类环境,每个类型选3个监测点。全年每月监测1次。采用夹夜法,中型钢板夹,诱饵为生花生米,晚放晨收。每个监测点每月室内外一次性布放鼠夹200夹。
1.2.2 蚊类监测在上述2个市选择城镇居民区、公园、医院、农户和牲畜棚各5处。3—11月监测,每月中旬监测1次。采用诱蚊灯法,每处使用诱蚊灯1盏,监测时间为18:00—24:00,连续诱集6 h。翌日将集蚊盒取出,鉴定种类并计数。
1.2.3 蝇类监测在上述2个市的城区不同方位随机选择农贸市场4处、餐饮外环境8处、绿化带4处和居民区4个。采用笼诱法,每处布放捕蝇笼1个,以新鲜动物内脏为诱饵。3—11月监测,每月中旬监测1次,每次放置6 h,于09:00—10:00布放,15:00—16:00收回。用乙醚杀死后分类鉴定与计数。
1.2.4 蜚蠊监测在上述2个市城区不同方位随机选择农贸市场4处、餐饮店8处、宾馆4处、医院4家和居民区4个。采用粘捕法,以甜鲜面包为诱饵(2 g/片)。全年监测,每月中旬监测1次。每处布放10张粘蟑纸,晚放晨收。
1.3 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 16.0软件,经行×列表资料的χ2检验,对样本的总体和样本间构成比进行比较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鼠类 2.1.1 种群构成及密度2016年广西2个国家级监测点共布放有效鼠夹6 724夹次,捕获鼠类1科3属3种82只,鼠密度为1.22%。其中,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49只,黄胸鼠(R. tanezumi)23只,小家鼠(Mus musculus)2只,其他鼠类8只,分别占捕鼠总数的59.76%、28.04%、2.44%和9.76%,褐家鼠为优势种。北海市监测点的各类鼠密度(3.36%)明显高于桂林监测点(0.20%)。3种生境鼠类种群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732,P=0.346),见表 1。
2.1.2 季节消长3—11月为鼠类主要活动期,6和8月密度相对较高,分别为0.05%和0.03%,见图 1。
2.2 蚊类 2.2.1 种群构成及密度采用诱蚊灯法,共布放诱蚊灯347只,捕获蚊类1科3属4种共20 663只,成蚊密度平均为9.92只/(灯·h)。以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为主,占捕获总数的67.74%,成蚊密度平均为6.72只/(灯·h),主要从北海市的牲畜棚和农户捕获;其次为淡色(致倦)库蚊(Cx. pipiens pallens/C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占17.41%,主要分布于城镇居民区;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占13.61%,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和其他蚊种数量较少,分别占0.61%和0.63%。不同生境蚊密度依次是牲畜棚>农户>居民区>医院>公园,密度分别为30.92、10.05、2.73、2.14和2.03只/(灯·h)。农村与城市间成蚊种群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 651.618,P=0.000);城区3种生境成蚊种群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779,P=0.000);农村2种生境蚊类种群构成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89.718,P=0.000),见表 2。北海市采用双层叠帐法对伊蚊进行专项监测,平均帐诱指数为2.43,伊蚊密度以公园/竹园为多,帐诱指数为3.00,见表 3。
2.2.2 季节消长蚊类主要活动期为3—11月,年平均蚊密度为9.92只/(灯·h),蚊密度1—2月较低,3月蚊密度迅速上升,6月达全年最高峰,8—9月还有一个次高峰,随后逐渐下降,见图 2。
2.3 蝇类 2.3.1 种群构成及密度采用笼诱法,共使用捕蝇笼200个,捕获蝇类3科5属7种3 876只,平均蝇密度为19.38只/笼。以丝光绿蝇(Lucilia sericata)为优势蝇种,占捕蝇总数的44.48%,其次为大头金蝇(Chrysomya megacephala)、家蝇(Musca domestica)和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a),分别占38.05%、11.46%和3.59%。主要分布于餐饮外环境和农贸市场。不同生境蝇密度依次是农贸市场>餐饮外环境>居民区>绿化带,蝇密度分别为22.95、22.49、14.78和14.20只/笼。4种生境蝇类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489,P=0.000),见表 4。
2.3.2 季节消长蝇类活动期为3—12月,其中,1—3、12月蝇密度较低,分别为0.00、0.00、2.52和8.13只/笼,4—9月较高,分别为16.83、75.38、53.16、180.20、52.10和68.20只/笼,以7月最高,10和11月分别为39.30、38.64只/笼。
2.4 蜚蠊类 2.4.1 种群构成及密度采用粘捕法,共布放粘蟑纸1 920张,回收有效1 734张,捕获蜚蠊1科2属3种4 005只,平均密度为2.31只/张,其中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占捕获总数的93.23%,为优势种;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黑胸大蠊(P. fuliginosa)分别占6.54%和0.23%。不同生境蜚蠊密度依次为农贸市场>餐饮外环境>宾馆>居民区>医院,密度分别为7.34、2.73、0.47、0.44和0.09只/张,见表 5。5种生境蜚蠊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9.606,P=0.000)。
2.4.2 季节消长蜚蠊全年均有活动,1—4月蜚蠊密度较低,分别为0.98、0.38、0.44和0.86只/笼,5—11月较高,分别为1.76、6.08、8.62、7.83、7.38、5.00和3.65只/笼,以7月最高。
3 讨论广西两个国家级监测点的鼠类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农村地区鼠密度明显高于城市,因此,应加强农村地区的灭鼠工作。北海市各生境鼠密度(3.36%)明显高于桂林市(0.20%),可能与桂林市属国家级卫生城市,近年来又在申请复审,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较好,政府对爱国卫生工作重视程度较高有关,与欧阳颐等[1]报道的2014年桂林市病媒生物监测结果相似。6—8月为鼠类活动高峰期,但7月鼠密度下降,可能与桂林市当时开展创建卫生城市灭鼠活动有关。
蚊类监测结果提示,广西蚊虫密度较高,存在蚊媒传染病流行的潜在风险,应加强对蚊类分布范围、季节消长和孳生地等方面的调查。3—11月蚊虫均有活动,高峰季节在6—9月[1],与广西的气候特点和雨季高峰分布有关。灭蚊工作的重点是减少积水,清除蚊虫孳生地,辅以高峰季节开展化学防治杀灭成蚊等综合防制措施[2]。用诱蚊灯监测到的白纹伊蚊(0.60%)结果偏低,可能与诱蚊灯的布灯时间在晚上,而白纹伊蚊主要在白天活动有关;但从北海市采用双层叠帐法对伊蚊的专项监测结果看,平均帐诱指数较高(2.43),尤其以公园/竹园为多(3.00)。因此,对白纹伊蚊的成蚊监测,诱蚊灯法仅为参考,建议辅以双层叠帐法等伊蚊专项监测,使监测数据更客观、准确。
调查结果显示,广西蝇类以丝光绿蝇(44.48%)和大头金蝇(38.05%)为主,主要分布于餐饮外环境和农贸市场。主要活动期为3—12月,4—9月密度较高,7月最高,与徐荣等[3]报道结果相似。建议因地制宜地采取蝇类孳生地管理、环境卫生管理、诱捕、杀虫剂处理等综合防制措施,加强餐饮外环境和农贸市场的蝇类防制。本次调查蜚蠊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农贸市场蜚蠊密度最高,其次为餐饮外环境。蜚蠊全年均有活动,5—11月较高,7月最高,与国内南方地区监测结果相似[4-5]。建议夏秋季加强对这两类生境的大面积灭蟑工作。
综上所述,广西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特点以及国际交往的频繁,有利于病媒生物孳生繁殖和媒介传染病的传播流行,必须加强各级媒介生物人才队伍培养,建立健全媒介生物监测信息网络,加强媒介生物监测防制力度,从而达到科学预警和有效防控媒介传染病,改善环境卫生,营造健康生活的目的。
[1] |
欧阳颐, 唐小兰, 马海芳, 等. 2014年广西桂林市主要病媒生物监测分析[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5, 21(6): 599-603. |
[2] |
赵瑶, 刘泽军, 曾晓芃, 等. 北京市蚊虫密度与气象因素关系的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9, 20(1): 11-14. |
[3] |
徐荣, 马晓, 朱光锋, 等. 宁波市2014年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6): 630-633. DOI: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6.025 |
[4] |
林良强, 张韶华, 梁焯南, 等. 深圳市2012年病媒生物调查与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2): 180-182. DOI: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2.026 |
[5] |
吴瑜燕, 龚震宇, 侯娟, 等. 浙江省2011-2013年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4): 394-397. DOI: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4.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