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李艳萍, 黄东升, 赵明, 马云良
- LI Yan-ping, HUANG Dong-sheng, ZHAO Ming, MA Yun-liang
- 云南省保山市2008-2015年鼠疫监测结果分析
- Surveillance on plague in Baoshan city, Yunnan, China, 2008-2015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8, 29(3): 298-302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8, 29(3): 298-302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3.021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7-12-23
- 网络出版时间: 2018-04-11 14:11
目前,国内明确的鼠疫疫源地分布在19个省(自治区)286个县(市、旗)。云南省保山市属于滇西山地闽广沿海居民区黄胸鼠(Rattus tanezumi)鼠疫自然疫源地[1-2]。20世纪90年代初期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曾有人间鼠疫发生。1994年印度苏拉特市发生鼠疫流行,造成数十人死亡[3]。1982年至今,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情复燃,先后有52个县(市)发生动物鼠疫流行,其中30个县(市)波及人间[4]。保山市历史上曾发生多次鼠疫疫情,有确切记载的为1861年保山关家寨鼠疫病例70例,全部死亡[5]。此后鼠疫在保山市境内反复流行,1983年隆阳区鼠疫再度复燃,在黄胸鼠和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及缓慢细蚤(Leptopsylla segnis)中检出36株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鼠疫菌),同年鼠疫相继在龙陵、腾冲和施甸县局部地区流行;1993—1994年这3个县再次发生鼠疫流行[6]。自1995年至今无人间和鼠间鼠疫疫情报告。为及时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鼠疫疫情,笔者对保山市2008—2015年鼠疫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点设置按照《云南省鼠疫监测方案》,根据保山市5县(区)的鼠疫历史流行病学特征,分别在每个县(区)设固定和流动监测点进行小兽密度和蚤指数监测。
1.1.1 固定监测点在历史鼠疫区以乡(镇)为单位,在自然景观相似的自然村(社区)按月进行小兽密度监测,室内采用鼠笼法、室外采用鼠夹法捕获小兽,每月室内、外捕获小兽数量分别≥300只。
1.1.2 流动监测点每年除在部分乡(镇)进行固定监测外,同时在其他乡(镇)开展流动性监测,分别在5个县(区)每月选1个乡(镇)的1个行政村(办事处)的1~2个自然村(街道)作为流动点进行监测,每年流动监测点≥12个。<10个乡(镇)的县全年覆盖1次,对≥10个乡(镇)的县每年流动监测12个点次。
1.2 宿主动物监测每月选择有代表性的房间100间,每个房间夜间布放鼠笼1个,以油条作诱饵持续布放鼠笼3 d。每月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布放鼠笼100个,用油条作诱饵,晚放晨收,连续布放鼠笼3 d,计算室、内外小兽密度。
1.3 媒介生物监测 1.3.1 小兽体表蚤每月捕获的小兽按单只装袋,乙醚麻醉后梳检,梳检数量≥20只;对小兽体表蚤进行分类,计算染蚤率和蚤指数。染蚤率=染蚤小兽数/梳检活的小兽数×100%,蚤指数=获蚤数/梳检活的小兽数。
1.3.2 地面游离蚤调查在一类监测县(隆阳区、施甸、腾冲和龙陵县)每个监测月布放粘蚤纸≥150张,按5张/间放置,晚放晨取,检蚤、计数并分类,计算染蚤率和总蚤指数。
1.4 血清学调查抽取小兽股动脉血,离心取血清,于-20 ℃保存,采用IHA检测鼠疫F1抗体。
1.5 病原学检测采用病原体分离方法培养小兽类肝、脾相关标本;监测获得的小兽体表蚤均按同一寄主、蚤种、地点分组(10~20匹)进行鼠疫病原体分离培养。
1.6 统计学处理采用R version 3.4.2软件对小兽密度进行配对t检验,不同小兽种类的染蚤率、不同县(区)蚤种差异比较采用行×列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宿主动物监测情况 2.1.1 小兽密度监测2008—2015年保山市室内小兽密度平均为0.84%(黄胸鼠密度为0.79%),以昌宁县最高,腾冲县最低;室外小兽密度平均为0.95%(黄胸鼠密度为0.62%),以腾冲县最高,施甸县最低,见表 1。对室内、外小兽密度进行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6,P=0.596),两者无相关性(相关系数r=0.367,P=0.544)。
2.1.2 小兽种类构成共捕获小兽19 504只,隶属3目(啮齿目、食虫目和攀鼩目)7科(鼠科、仓鼠科、松鼠科、猬科、鼹科、鼩鼱科和树鼩科)19属〔啮齿目(RODENTIA):松鼠科(Sciuridae)的丽松鼠属(Callosciurus)、花松鼠属(Tamiops),鼠科(Muridae)的巢鼠属(Micromys)、姬鼠属(Apodemus)、家鼠属(Rattus)、硕鼠属(Berylmys)、巨鼠属(Leopoldamys)、白腹鼠属(Niviventer)、小鼠属(Mus)、大齿鼠属(Dacnomys)、板齿鼠属(Bandicota)和仓鼠科(Cricetidae)的绒鼠属(Eothenomys);食虫目(INSECTIVORA):猬科(Erinaceidae)的毛猬属(Hylonys)、中华鼩猬属(Neotetracus),鼹科(Talpidae)的鼹属(Talpa),鼩鼱科(Soricidae)的臭鼩属(Suncus)、麝鼩属(Crocidura)、短尾鼩属(Anourosorex);攀鼩目(SCANDENTIA):树鼩科(Tupaiidac)的树鼩属(Tupaia)〕25种。在捕获的25种小兽中,以黄胸鼠数量最多,为16 793只,占总捕获数的86.10%,其次为臭鼩鼱(Suncus murinus)和齐氏姬鼠(Ap. chevrieri),青毛鼠(B. bowersi)最少,还有6种小兽为印度板齿鼠(B. indica)、小毛猬(Hylomys suillus)、短尾鼹(Euroscaptor micrura)、中华鼩猥(Neotetracus sinensis)、大齿鼠(D. millardi)和隐纹花松鼠(T. swinhoei),因数量较少归为其他鼠类,共74只,见表 2。2008—2015年保山市室外小兽密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余相对稳定,见图 1。
2.2 媒介生物监测情况 2.2.1 小兽体表蚤监测共检小兽13 978只,染蚤小兽4 749只,共检获蚤15 315匹,隶属于5科15属21种。各监测点平均染蚤率差异较大,以龙陵县最高,为55.68%,腾冲县最低,为8.32%,各监测点均以缓慢细蚤为主,占总蚤数的74.46%,其次为印鼠客蚤,占19.12%,见表 3。对5县(区)小兽体表蚤进行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 016.086,P=0.000),说明不同监测点蚤种构成不完全相同。总蚤指数和缓慢细蚤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印鼠客蚤指数呈上升趋势,但各年鼠体印鼠客蚤指数均在预警指标(1.0)以内,见图 2。
2.2.2 地面游离蚤监测在27 292个房间共布放粘蚤纸128 290张,粘蚤房间381间,其中617张粘蚤纸上获蚤930匹,粘蚤率为0.48%。地面游离蚤指数平均为0.01,以腾冲县最高,为0.02,其次为龙陵县(0.01)、施甸县(0.01)和隆阳区(0),昌宁县未开展地面游离蚤监测。地面游离蚤以猫栉首蚤指名亚种(Ctenocephalides felis felis)为主,占总蚤数的43.76%(407/930),其次为缓慢细蚤、人蚤(Pulex irritans)、印鼠客蚤和棕形额蚤指名亚种(Frontopsylla spadix spadix),分别占29.46%(274/930)、17.63%(164/930)、6.67%(62/930)和2.47%(23/930)。
2.2.3 小兽体表蚤染带情况共检小兽13 978只,染蚤小兽4 749只,染蚤率为33.97%。染蚤率居前5位的鼠种分别是褐家鼠(67.86%)、赤腹松鼠(50.00%)、青毛鼠(42.86%)、黄胸鼠(38.02%)和小家鼠(30.00%);蚤指数居前5位的分别是小家鼠(2.53)、青毛鼠(1.71)、褐家鼠(1.46)、黄胸鼠(1.23)和赤腹松鼠(1.00),见表 4;染带印鼠客蚤的鼠种为黄胸鼠、褐家鼠、臭鼩鼱、小家鼠、四川短尾鼩、大足鼠、树鼩及其他小兽,印鼠客蚤指数依次为0.24、0.46、0.04、1.18、0.07、0.04、0.14和0.08。小兽体表总蚤指数平均为1.10,印鼠客蚤指数平均为0.21,小兽体表总蚤指数范围为0.24~2.51,其中印鼠客蚤指数范围为0.04~0.50,隆阳、施甸、腾冲、龙陵和昌宁县(区)分别为0.50、0.04、0.04、0.08和0.24。
2.3 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全市5个监测地点培养小兽肝、脾等标本共18 392份,均未分离到鼠疫菌,IHA检测血清样品5 380份,结果均为阴性。
3 讨论保山市为云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外与缅甸毗邻,国境线长167.78 km,内与大理、临沧、怒江和德宏州(市)毗邻,国土面积19 637 km2。地处低纬高原,地形地貌复杂,属低纬山地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类型多样,生物种类繁多,属滇西山地闽广沿海居民区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保山市2008—2015年开展监测共捕获小兽19 504只,室内、外小兽平均密度分别为0.84%和0.95%,黄胸鼠平均密度室内为0.79%、室外为0.62%,捕获小兽以黄胸鼠数量为多,且每年优势鼠种均为黄胸鼠,与刘洪光和朱应朝[7]对保山市啮齿类动物组成及生物学调查结果一致,表明保山市优势鼠种相对稳定。
保山市小兽体表总染蚤率为33.97%,总蚤指数为1.10,印鼠客蚤指数为0.21,监测点小兽体表总蚤指数范围为0.24~2.51,其中印鼠客蚤指数范围为0.04~0.50,监测结果显示,保山市2008—2015年室外小兽密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室内小兽密度和室内、外黄胸鼠密度相对稳定,每年小兽密度均控制在预警指标(<3%)内,按照《云南省鼠疫控制应急预案》预警标准,主要宿主(黄胸鼠)密度室内应控制在<3%,室外控制在<5%。提示保山市小兽密度在正常范围内。
2008—2015年保山市小兽体表总蚤指数和缓慢细蚤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印鼠客蚤指数呈上升趋势,但各年度小兽体表印鼠客蚤指数均在预警指标(1.0)以内,提示保山市小兽体表印鼠客蚤指数均控制在预警标准内。需要关注保山市的褐家鼠和黄胸鼠,其染蚤率高,且蚤指数>1,今后应重点梳检褐家鼠和黄胸鼠体表蚤。李成胜等[8]对保山市腾冲县2011—2015年鼠疫监测结果分析显示,该县室外平均鼠密度(2.1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因此,腾冲县应重视监测室外小兽密度,及时预警和采取应急性灭鼠、灭蚤措施。此外,地面游离粘蚤率为0.48%,地面游离蚤指数平均为0.007 2,提示保山市地面游离蚤指数较低。2008—2015年5个监测县(区)均未分离到鼠疫菌,且血清学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提示保山市鼠疫处于静息期。
鉴于保山市的特殊地理位置和鼠疫老疫区,近年来,小兽密度和印鼠客蚤指数有升高趋势,增加了疫情发生的风险。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鼠疫监测工作,坚持采取鼠疫“零报告”及春秋两季应急性灭鼠、灭蚤等措施,开展鼠疫联防和鼠疫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同时做好应急处置准备,以便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鼠疫疫情。
[1] |
苏丽琼, 梁云, 吴鹤松, 等. 云南省1986-2014年人间鼠疫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4): 386-388, 392. |
[2] |
宋延富. 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的类型及其菌型分布[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1990, 5(4): 242-243, 227. |
[3] |
阎立新. 印度鼠疫流行我们应居安思危[J]. 传染病信息, 1994, 7(4): 137. |
[4] |
张洪英, 洪梅, 梁云, 等. 2000-2009年云南省鼠疫血清学监测状况与思考[J]. 医学动物防制, 2012, 28(1): 37-38. |
[5] |
胡蝶. 清代云南省疫灾地理规律与环境机理研究[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511-1014238827.htm
|
[6] |
刘洪光. 1995-2008年云南省保山市鼠疫控制成效分析[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0, 25(2): 132-134. |
[7] |
刘洪光, 朱应朝. 云南省保山市啮齿类动物组成及生物学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0, 21(2): 138-142. |
[8] |
李成胜, 寸待启, 杨雁鸣, 等. 腾冲县2011-2015年鼠疫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6): 587-5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