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马勇, 闫东, 史献明, 杜国义
- MA Yong, YAN Dong, SHI Xian-ming, DU Guo-yi
- 河北省鼠疫监测区2007-2016年鼠类种群变迁研究
- Study on the change of rodent populations in plague surveillance areas of Hebei province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8, 29(2): 189-190, 193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8, 29(2): 189-190, 193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2.019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8-01-02
- 网络出版时间: 2018-02-09 10:58
2 河北省鼠疫防治所,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2 Anti-plague Institute of Hebei Province
河北省鼠疫监测区地处河北省北部坝上地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台背斜向燕山地槽的过渡带,属于内蒙古高原南缘,主要包括张家口市坝上的尚义、康保、沽源、张北、康保牧场、塞北管理区4县1场1区和承德市围场、丰宁两县的坝上部分,也是河北省鼠疫监测区,曾发生过人间鼠疫流行,1949年后康保县发生4次动物间鼠疫流行,因此作为鼠疫重点监测区。该地区啮齿类动物区划为张北坝上干草原省和围场坝上草甸草原省,随着该地区植被种类和气候的变化,2007-2016年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未发生动物间鼠疫,但与2007年以前比较,夜行鼠种类发生了较大变化,仓鼠科种类增加,说明河北省鼠疫疫源地植被变化较大,该时期也正好处于动物间鼠疫流行的静息期。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于2007-2016年选择河北省康保牧场、康保县、沽源县、塞北管理区、尚义县、张北县、丰宁县、围场县进行调查。
1.2 调查方法采取5 m夹线法在上述地区进行布夹,晚放晨收,以白面烙饼或油饼为诱饵;计算捕获率。
捕获率=〔捕鼠数(只)/布夹数〕×100%
2 结果 2.1 捕获鼠种类及其密度2007-2016年共计布夹145 600夹次,捕鼠1 257只,捕获率(鼠密度)为0.86%。发现夜行鼠3科15种,分别为跳鼠科(Dipodidae)的五趾跳鼠(Allactaga sibirica)和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仓鼠科(Cricetidae)的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黑线毛足鼠(Phodopus sungorus)、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大仓鼠(Tscherskia triton)、小毛足鼠(P. roborovskii)、棕背鼠平(Clethrionomys rufocanus)、小仓鼠(C. cricetus)、短耳仓鼠(C. eversmanni)、北方田鼠(M. mandarinus)和鼠科(Muridae)的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小家鼠(Mus musculus)、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黑线姬鼠(Ap. agrarius)。其中2014年捕获数量最多,达198只,各年度均以黑线仓鼠为优势种,共捕获970只,占捕获总数的77.17%;其次为小毛足鼠和黑线毛足鼠,分别占捕获总数的6.12%和5.97%;各年度其他鼠种捕获情况见表 1。
2.2 不同监测区鼠类捕获情况2007-2016年以康保牧场监测区捕获鼠种类最多,达13种,其次为康保县监测区(10种),围场、塞北管理区、张北、丰宁、沽源、尚义县分别为7、5、4、3、2、1种;2014年调查鼠种类最多,达10种;2013年种类最少,为5种;其他各年度监测点捕获鼠种类相差不明显。
3 讨论 3.1 河北省鼠疫监测区鼠类种群发生变化黑线仓鼠、小毛足鼠和黑线毛足鼠共占捕获总数的89.26%。河北省鼠疫监测区,自2010年后种群数量逐渐增多,一般为5~10种,2014年达到10种。李玉贵和王日旭[1]对1994年前河北省鼠疫监测区进行监测小型鼠有13种,即黑线仓鼠、黑线毛足鼠、小毛足鼠、五趾跳鼠、达乌尔鼠兔(Ochotona daurica)、短耳仓鼠、子午沙鼠、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狭颅田鼠(M. gregalis)、莫氏田鼠(M. maximowiczii)、棕色田鼠(L. mandarinus)、褐家鼠、小家鼠等。2007-2016年河北省鼠类监测区未捕获达乌尔鼠兔、布氏田鼠、狭颅田鼠、莫氏田鼠和棕色田鼠,而新出现的鼠种有子午沙鼠、大仓鼠、大林姬鼠、棕背鼠平、三趾跳鼠、小仓鼠、黑线姬鼠、北方田鼠、褐家鼠9种,主要以荒漠半荒漠鼠类为主,尤其是近3年来,以黑线仓鼠、黑线毛足鼠和小毛足鼠等仓鼠科荒漠半荒漠鼠类为主,说明当地草场沙化比较严重[2]。
3.2 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啮齿类动物种类多河北省鼠疫监测区包括张家口和承德市2个地区,1949年后真正发生动物间鼠疫的地区为张家口市康保县照阳河镇、满德堂镇、屯垦镇和康保牧场,面积约1 000 km2,该地区1949年曾发生过猛烈的人间鼠疫,后无人间鼠疫发生,但发生了4次动物间鼠疫,而河北省其他监测区无鼠疫发生。本调查发现,康保县鼠的种类最多,达13种(康保县监测点为10种),进一步说明该地区啮齿类动物种群较为复杂,在历次动物间鼠疫流行期间,除主要宿主动物外,其他动物参与流行的情况时有发生,对鼠疫流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3 流行病学意义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1949年后共发生4次动物间鼠疫流行[3],波及到啮齿类动物共5种,分离鼠疫菌耶尔森菌(鼠疫菌)123株,其中分离自长爪沙鼠(M. unguiculatus)114株、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5株、黑线仓鼠2株、狭颅田鼠和黑线毛足鼠各1株,长爪沙鼠为优势种,占动物分离菌株的92.68%,是主要宿主动物。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植被类型呈周期性变迁[4],20年为1个周期,20世纪60年代前该地区属于原始草原类型,植被较好,达乌尔黄鼠为优势种,无动物间鼠疫发生;至60年代末因当地的过度开发,草原类植被逐渐向荒漠半荒漠过渡,植被较差,长爪沙鼠变为优势种。1971年该疫源地首次发生动物间鼠疫,至20世纪90年代,该地区的植被仍未得到恢复,长爪沙鼠一直为优势种,故连续发生3次动物间鼠疫,小型鼠类也主要以仓鼠科荒漠半荒漠动物为主[5]。近10年来,当地实行了禁牧、禁农等保护措施,植被有所恢复,长爪沙鼠逐渐被达乌尔黄鼠所取代,小型鼠种类也逐渐增多,发生动物间鼠疫的概率减少。
[1] |
李玉贵, 王日旭. 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啮齿动物种类组成及其动态变化的研究[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1994, 9(2): 94-95, 103. |
[2] |
杜国义, 杨顺林, 史献明, 等. 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蒙系绵羊血清鼠疫F1抗体调查[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3, 28(5): 351-352. |
[3] |
李振海, 张雪冬, 李玉贵. 河北省康保县动物鼠疫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04, 19(5): 296-297. |
[4] |
王治宇, 高文林, 崔秀平. 河北省鼠疫监测及其防治[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2, 13(2): 142-143. |
[5] |
李振海, 张雪冬. 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03, 18(4): 221-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