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冯向阳
- FENG Xiang-yang
- 有害生物防治业参与卫生城市创建的思考
- Thoughts about the participation of pest control operations in creation of a healthy city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8, 29(2): 175-176, 196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8, 29(2): 175-176, 196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2.015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8-01-24
- 网络出版时间: 2018-02-09 10:46
有害生物防治业(pest control operation,PCO)是向社会提供商业化有害生物防治服务的行业。目前,在我国卫生城市创建工作中,几乎所有病媒生物防治项目都有PCO企业的参与;PCO行业的迅速发展使城市病媒生物数量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了城市媒介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概率,成为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的重要专业防治力量。该文结合当前PCO公司在服务卫生城市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PCO公司在卫生城市创建中的现状、问题和作用进行思考和探索,引导和促进PCO企业更好地服务于卫生城市的创建工作。
1 PCO企业参与卫生城市创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PCO企业数量增加,管理和技术滞后近年来,全国各地的PCO企业数量随着卫生城市创建工作的发展而快速增加;各地参与创建卫生城市的PCO企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较多问题,主要是PCO企业普遍存在内部管理和服务技术质量不规范的现象。绝大多数PCO企业及其技术人员不熟悉或不完全理解我国创建卫生城市的病媒生物防治标准要求。如2017年我国有害生物防治机构服务能力资质评审(复审)中发现,较多服务于创建卫生城市的PCO企业并不了解国家卫生城市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GB/T 27770~27773-2011)的标准要求。
1.2 PCO企业整体服务水平较低,不能完全适应创建卫生城市的要求我国许多PCO企业的一线从业人员学历普遍较低,未接受良好的、系统的有害生物知识和防治技能培训,导致在现场防治中无法正确采用和实施有效的防治技术;而PCO从业人员的现场操作技术和服务水平直接决定企业的防治服务是否符合创建卫生城市的要求[1]。同时,较多PCO企业因缺乏现代化管理理念,管理水平较低,防治器械装备简陋,仍采用防治水平较低、陈旧的防治技术,甚至缺少必要的硬件设施(如独立分存的药械库房、配药室、更衣室),导致病媒生物防治服务质量难以保证的乱象频发。我国PCO企业在创建卫生城市服务质量和效果上呈现以下明显差异:①具有我国卫生有害生物防治服务能力资质的PCO企业明显优于无资质企业;②在有资质的企业中,可持续改进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优于未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企业;③在未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企业中,可开展系统培训的企业优于无系统培训的企业。
1.3 PCO企业普遍缺乏快速建立科学合理的项目技术规范能力目前,PCO企业在创建卫生城市中依赖化学药品现象严重。国内大多数PCO企业普遍具备一套简单的操作和监测技术规范系统。但创建卫生城市项目现场复杂多样,仅凭从业技术人员施工经验和简单的培训知识,不足以保证企业有足够的防治技术能力完成工作,防治现场往往出现无技术支持、方法无章可循、施工束手无措的现象。正因大部分PCO企业内部技术供给不足,造成PCO企业采用简单的提高药物用量和施药次数以取得防治效果[2],其结果是不仅防治效果可能出现问题,还可能造成防治区域的环境污染。
1.4 PCO企业创建卫生服务中的质量监管和质量评估体系未统一虽然我国已颁布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国家标准,但未对全国卫生城市创建中的病媒生物防治服务监管和监测进行统一性的、持续的大数据收集、汇总和分析,导致创建卫生城市需求方尚未清晰监管质量的核心工作思路,PCO企业服务供应方未形成程序化的工作模式。各地PCO企业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提供的灭害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2 创建卫生城市的病媒生物防治工作对PCO企业的要求 2.1 提高PCO企业防治效果要求,重点持续控制病媒生物低密度水平随着卫生城市创建对有害生物综合管理(IPM)理念体系的认可,要求PCO企业服务从简单的杀灭有害生物逐渐向IPM服务转变,即必须从过去采取单一的化学防治手段向改造和管理影响人居环境有害生物的各种因素的模式转变,使城市病媒生物密度持续控制在较低密度水平[1]。因此,PCO企业必须要求防治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与IPM同步,不断提升技术人员的认识和角色的转变至关重要。IPM服务要求至少提升以下内容:①培训企业服务形象;②规范执行公司管理制度;③掌握各种病媒生物防治理论知识和技能;④学习各种防治政策法规;⑤要求防治安全施工;⑥熟练使用各种技术规范和作业施工流程;⑦掌握各种规范的药剂施放技术。
2.2 PCO企业应持续不断地提供改造环境的技术支持环境治理可从源头上防止病媒生物入侵,是有效消除病媒生物孳生和栖息的条件,是创建卫生城市病媒生物防治长效机制的基础。发现和消除城市病媒生物孳生环境,是PCO企业创建卫生城市新的工作重点[3]。在卫生城市的现场创建和考核中,环境卫生状况和防鼠、防蚊、防蝇设施的改善均是减少病媒生物数量的关键[4]。PCO企业人员可从专业角度发现各种城市病媒生物孳生地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对促进城市环境卫生整治有重要作用。
2.3 要求PCO企业对重点场所的有偿灭害达标服务逐步完全替代各自的自行灭害行为创建卫生城市有害生物防治重点需覆盖城市病媒生物易孳生的重点场所;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标准(GB/T 27770~27773-2011)中明确的重点场所环境复杂、病媒生物侵害频率和数量相对较多,PCO企业人员经过专业培训与考核,掌握相应知识和技术,在防治中可有效地采取多种措施专业杀灭有害生物,防治效果和效率远高于普通居民自行杀灭有害生物,是重点场所有害生物治理的发展主力。事实证明,过去发动居民“齐上阵”的杀灭模式几乎很难完成创建卫生城市灭害达标的任务。因此,要求PCO企业的技术人员在服务中应掌握服务范围内环境治理改善的相关知识,也要有专业的防鼠、防蚊、防蝇设施建设的技术和能力,以便及时指导调整技术策略和措施,配合相关部门促进环境治理和“三防”设施建设[2],以达到创建卫生城市的目标。
2.4 PCO企业防治技术应不断革新,防治行动更规范、快速、高效和环保创建卫生城市的目的在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条件。因此,PCO企业在创建卫生城市中要求充分应用IPM中推行的绿色有害生物管理,以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可。要求PCO企业在防治服务中使用的防治药物必须是对环境友好、低碳、安全或低毒[5]。同时强调,在施工中需要引入综合的、环境友好的防治技术,强调流程与具体操作实施的规范性。如在服务范围内发现鼠(虫)害,首先必须努力清除食源、水源和巢穴等有害生物孳生条件,采取封堵缝隙、安装防鼠(虫)设施和改造环境等措施。在必要的区域内科学地使用杀虫灭鼠药剂,保证选择的药剂和施用方式对人和环境的危害已降至最低程度。
3 PCO企业参与科学解决创卫病媒生物防治达标问题的思考PCO企业成功参与卫生城市创建主要有2个关键点,即其对创建城市灭害服务标准的充分理解和充分达到创建城市灭害服务标准。
3.1 建立并前移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爱卫办)和PCO企业的标准要求,实施统一化培训和考核其目的是解决创建卫生城市的爱卫办和PCO企业不熟悉或误解控制标准的突出问题;如:要统一解决创建卫生城市中涉及病媒生物的重点场所必须由PCO专业服务才能确保达标的问题,可避免创建中出现大量防治空缺区域的现象。
3.2 建立PCO企业参与创建卫生城市的基础条件准入制度确保爱卫办选择优秀的PCO企业参与创建服务;如要求PCO企业具备国家有害生物防治服务机构能力资质、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危险品和化学药品经营许可资质等,有规模、具备行业规范和管理技术体系等。防止不良企业低价无序进入和无序竞争,避免服务质量出现问题而影响卫生城市创建工作的推进完成。
3.3 制定完善、可执行、符合标准的服务和技术规范PCO企业强大的专业防治服务能力使其具有核心竞争力,而企业中标后的准入和参与关键是必须通过服务前的相关培训和技术考核,是确保服务技术能力可承担该项目的关键环节。如PCO企业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在创建卫生城市服务前的更新、培训和实施操作演练,可有效地提高企业服务能力和水平,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3.4 设立PCO企业服务项目第三方评估机构PCO企业在城市卫生创建灭害达标项目过程中涉及城市的各行各业,区域和范围广而复杂,设立项目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有利于PCO企业在服务中规范地执行国家病媒生物控制标准,对PCO企业进行监管以确保服务质量。第三方评估机构可以是有资质的独立机构,如CDC、有资质的企业或协会等。评估内容应包括资质能力、防治服务过程和防治效果等。
[1] |
齐宏亮. 卫生城市病媒生物防治视角下的PCO[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3, 19(4): 282-285. |
[2] |
马军. PCO企业技术团队的建设与发展[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5, 21(4): 325-329. |
[3] |
潘国绍, 何粟海, 蒋洪, 等.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系统在PCO市场化运作监管中的应用[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5): 480-482. DOI: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5.029 |
[4] |
汪诚信. 有害生物治理工作中的合理覆盖[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5, 21(1): 7-9, 12. |
[5] |
蒋洪. 绿色有害生物管理概念与实践[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2, 18(6): 461-4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