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谭梁飞, 胡梦佳, 熊进峰, 姚璇, 周良才, 高燕, 高雄, 倪建伟, 朱彬彬, 贾倩, 都振宝, 郝海波, 胡远峰, 李国辉
- TAN Liang-fei, HU Meng-jia, XIONG Jin-feng, YAO Xuan, ZHOU Liang-cai, GAO Yan, GAO Xiong, NI Jian-wei, ZHU Bin-bin, JIA Qian, DU Zhen-bao, HAO Hai-bo, HU Yuan-feng, LI Guo-hui
- 湖北省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
- Resistance of Blattella germanica to commonly used insecticides in Hubei province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8, 29(2): 165-167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8, 29(2): 165-167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2.012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7-12-22
- 网络出版时间: 2018-02-09 10:58
2 潜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湖北 潜江 433100;
3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武汉 430014;
4 咸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湖北 咸宁 437100;
5 黄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湖北 黄石 435000;
6 荆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湖北 荆门 448000;
7 宜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湖北宜昌 443005;
8 襄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湖北 襄阳 441022;
9 十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湖北十堰 442012;
10 荆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湖北 荆州 434000;
11 鄂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湖北 鄂州 436099;
12 仙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湖北 仙桃 433000
2 Qianjia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3 Wuh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4 Xianni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5 Huangshi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6 Jingme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7 Yicha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8 Xiangya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9 Shiy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10 Jingzhou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11 Ezhou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12 Xiantao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目前,蜚蠊主要防制方法是化学防治,但由于杀虫剂长期大量不合理的使用使其产生了抗药性。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是我国蜚蠊的优势种,其对有机氯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均已产生抗性,且抗性程度日益严重[1-11]。德国小蠊为湖北省优势种,其抗药性问题对各地德国小蠊的有效防制意义重大。目前,湖北省仅武汉市开展了德国小蠊抗药性调查[12-13]。为全面掌握湖北省德国小蠊的抗性水平,2016年采用WHO推荐的药膜接触法测定了湖北省10个地区德国小蠊野外种群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残杀威、DDVP、乙酰甲胺磷的抗药性,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虫来源德国小蠊敏感品系(S)为湖北省CDC昆虫饲养室饲养(2013年引自广东省CDC)。德国小蠊野外种群(R)采自武汉市汉口、汉阳和武昌市的3个镇以及咸宁、黄石、荆州、宜昌、荆门、襄阳、十堰、鄂州、仙桃市范围内的餐饮业,利用捕蟑盒或小刷刷入桶内方法采集德国小蠊,带回实验室后分别饲养。实验室培养1代后,选择7~15 d肢体完整、大小相近的健康雄性成虫或接近成虫的高龄若虫进行抗药性测定。
1.2 供试药物92%高效氯氰菊酯、95.95%溴氰菊酯、91.89%DDVP、95.56%残杀威和97%乙酰甲胺磷原药,均由中国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提供,丙酮(分析纯)。
1.3 测试方法在实验室温度(25±1)℃、相对湿度(65±10)%的条件下,分别称取适量杀虫剂原药,以丙酮为溶剂,配制成0.5%的母液,置于4 ℃冰箱保存。实验前,取2.5 ml的0.5%母液于25 ml容量瓶中,加入丙酮后混匀,配制成0.05%测试液。取2.5 ml测试液加入容量为500 ml的广口瓶中,在桌面上不停地滚动,直至丙酮挥发,使广口瓶内壁均匀涂上一层药膜,放置12 h后使用。将不含杀虫剂的丙酮2.5 ml加入广口瓶,作为对照组。每次测试时,在广口瓶瓶口涂上一层石蜡油与凡士林的混合液,防止蜚蠊外逃。每个处理重复3次,以丙酮作为对照,每个广口瓶放入10只试虫,每隔1~2 min观察并记录击倒试虫数,直至95%的试虫被击倒,将击倒的试虫移入干净的玻璃缸中,放入饲料盘和水盘正常饲养。
1.4 抗性判定标准根据文献[14]判定抗性标准,抗性倍数≤1为敏感,1<抗性倍数≤5为低度抗性,5<抗性倍数≤10为中度抗性,10<抗性倍数≤50为高度抗性,抗性倍数>50为极高抗性。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算半数击倒时间(KT50)及其95%CI、毒力回归方程及抗性倍数。抗性倍数(R/S)=野外种群KT50/敏感品系KT50。
2 结果武汉、宜昌和黄石市德国小蠊野外种群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倍数较高,分别为8.16、7.71和6.48倍,均为中抗;荆门、武汉和宜昌市德国小蠊野外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程度较高,依次为19.75、7.06和6.75倍,分别为高抗、中抗和中抗;武汉、十堰和荆门市德国小蠊野外种群对DDVP的抗性倍数较高,依次为61.22、9.13和8.35倍,分别为极高抗、中抗和中抗;襄阳市德国小蠊野外种群对残杀威的抗性程度最高,抗性倍数为6.71倍,为中抗,其他地区德国小蠊野外种群抗药性均较低;荆州市德国小蠊野外种群对乙酰甲胺磷的抗性程度最高,抗性倍数为4.88倍,为低抗,其他地区德国小蠊野外种群抗性倍数均较低,见表 1。
3 讨论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为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被广泛用于蜚蠊的滞留喷洒,因其具有杀虫谱广、效果好、残留低和无蓄积作用等优点,近几十年被大量应用于杀灭卫生害虫;DDVP和乙酰甲胺磷为有机磷类杀虫剂,DDVP因其良好的触杀、胃毒和熏蒸效果被广泛用于害虫防治;残杀威为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本次抗药性监测发现,湖北省部分城市德国小蠊野外种群对DDVP、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的抗性问题已经非常严重。残杀威和乙酰甲胺磷杀虫剂用于杀灭蜚蠊的主要剂型为毒饵或胶饵,目前在市场上大量销售并使用,应密切关注德国小蠊对这2种药物的抗性动态。除襄阳市德国小蠊野外种群对残杀威和十堰市德国小蠊野外种群对乙酰甲胺磷为中抗外,湖北省其他地区德国小蠊野外种群对该两种药物均为低抗或敏感,说明抗性的产生与杀虫剂用量密切相关。武汉市经济发达,餐饮业、超市和单位食堂等杀虫需求大,各种杀虫剂使用时间长、使用量大,导致德国小蠊对之前大量使用的DDVP、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等杀虫剂产生的抗性明显高于湖北省其他地区。武汉、宜昌和十堰等城市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中,大量使用了各类化学杀虫剂进行蜚蠊防治,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城市德国小蠊野外种群对常用化学杀虫剂的抗性相对较高,推断德国小蠊的抗性发生程度与各地杀虫剂的使用量和累积使用时间密切相关。
鉴于目前湖北省部分城市德国小蠊抗性较高的现状,建议采取环境治理方法,清除蜚蠊赖以栖息的生存环境,采用蜚蠊病毒型胶饵、硼酸胶饵和含有其他化学成分的胶饵或毒饵等杀虫剂,尽量减少滞留喷洒。在使用化学杀虫剂防制德国小蠊时,应选择作用机制不同的化学药剂复配轮流使用,可有效延缓抗药性的产生,从而提高杀虫剂的防制效果。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全国病媒生物抗药性监测方案(试行)[S]. 北京: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5.
|
[2] |
刘慧, 张爱军, 杨维芳, 等. 江苏省部分地区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1, 17(6): 443-445. |
[3] |
王伟, 吴彤宇, 张咏梅, 等. 天津市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测定[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1, 22(6): 567-569. |
[4] |
王学军, 赖世宏, 赵志刚, 等. 山东省德国小蠊对5种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研究[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2, 18(4): 332-335. |
[5] |
吕文, 晁国刚, 皇甫晓中, 等. 陕西省不同地区德国小蠊抗药性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4): 391-393. DOI: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4.016 |
[6] |
张莹, 唐勇, 孙胜利. 长春市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调查[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7, 23(2): 202-203. |
[7] |
陈金燕, 王晓花, 杨新艳, 等. 海南省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抗药性的调查分析[J]. 中国热带医学, 2016, 16(2): 130-132, 136. |
[8] |
马红梅, 李紫芬, 柳小青, 等. 南昌市德国小蠊2006-2016年抗药性发展趋势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7, 28(5): 454-457.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5.011 |
[9] |
韩晓莉, 高文, 黄钢, 等. 运用聚类分析法进行德国小蠊抗药性水平区域划分[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5): 467-469, 473.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5.011 |
[10] |
涂涛田, 季恒青, 陶晓颖, 等. 重庆市德国小蠊对常用卫生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7, 28(3): 226-229.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3.007 |
[11] |
韩晓莉, 黄钢, 王喜明, 等. 河北省德国小蠊野外种群抗药性水平与酶活性关系的通径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7, 28(6): 567-571.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6.013 |
[12] |
邓丽娟, 张腊梅, 周良才, 等. 武汉市不同生境德国小蠊对7种杀虫剂的抗性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0, 21(1): 70-72. |
[13] |
周良才, 刘小泉, 包继永, 等. 武汉市德国小蠊对5种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1): 75-76. DOI:10.11853/j.issn.1003.4692.2016.01.024 |
[14] |
Lee LC, Lee CY. Insecticide resistance profiles and possible underlying mechanisms in German cockroaches, Blattella germanica (Linnaeus) (Dictyoptera:Blattellidae) from Peninsular Malaysia[J]. Med Entomol Zool, 2004, 55(2): 77-93. DOI:10.7601/mez.55.77_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