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吴海霞, 鲁亮, 孟凤霞, 郭玉红, 刘小波, 李贵昌, 任东升, 刘起勇
- WU Hai-xia, LU Liang, MENG Feng-xia, GUO Yu-hong, LIU Xiao-bo, LI Gui-chang, REN Dong-sheng, LIU Qi-yong
- 2006-2015年我国蝇类监测报告
- Reports on national surveillance of flies in China, 2006-2015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8, 29(1): 5-10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8, 29(1): 5-10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1.002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8-01-21
蝇密度监测是蝇类防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制定蝇类防制措施的重要依据和考核蝇类防制效果的主要手段[1]。2005年中国CDC启动了全国重点传染病及病媒生物监测项目,其中病媒生物监测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主要在人居及周边环境进行蚊、蝇、鼠和蜚蠊4类重要病媒生物的密度监测,2016年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启用新方案。为了解我国人居及周边环境常见的蝇种、密度及其季节消长规律,为科学监测和蝇类的防控提供依据,现将2006-2015年(2005年为监测启动年,仅部分监测点在部分月份进行监测,故未将2005年数据纳入分析)全国蝇类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来自全国病媒生物监测系统中2006-2015年蝇类监测数据。
1.2 监测点的选择综合考虑地理位置、病媒生物传播疾病分布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工作能力,在全国范围内选定43个地级市作为病媒生物监测国家级监测点(直辖市作为1个监测点),开展蚊、蝇、鼠、蜚蠊密度监测。其中2005年确定17个省40个监测点,2006年增加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2个市和北京市共3个监测点,至此,监测点总计43个,分布于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19个省42个监测点开展过蝇类监测工作,蝇类监测点分布见图 1。但甘肃省兰州市监测点仅2006和2007年、山东省东营市监测点仅2010-2013年开展过监测工作。2014年将山东省东营市监测点调整至聊城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南宁市监测点调整至北海市。
1.3 监测方法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中的笼诱法进行监测。诱蝇笼采用锥形芯圆形诱蝇笼,笼高40 cm,ϕ25 cm,圆锥形芯高35 cm,顶口ϕ2 cm。诱饵为红糖食醋饵(红糖25 g+食醋25 g+水25 ml)。每个监测点(地级市)选择3个区(县)进行蝇类监测,每个县(区)随机选择农贸市场1处、餐饮外环境2处、绿化带1块和居民区1个,每处着地布放诱蝇笼1个。各个监测区(县)相对固定。诱蝇笼每次放置6 h,09:00-10:00布放,15:00-16:00收回。收笼后,用乙醚或氯仿杀死蝇类后分类鉴定,统计各蝇种数量。
1.4 监测时间根据当地主要蝇类活动规律,确定常年监测时间;每月中旬监测1次。
1.5 监测数据的处理蝇类监测为季节性监测,非全年监测,各地根据当地蝇类出现和消失的实际情况,每年开始和结束监测的时间并不一致,未监测月份蝇密度默认为0。为合理评价全年蝇密度,体现低密度月份对全年蝇密度的稀释作用,方便不同地区间监测数据的比较,本研究对未开展蝇类监测的年初和年末月份监测数据做如下处理:年初月份放笼数以开始监测的最早月份为准,年末月份放笼数以结束监测的最晚月份为准,捕获蝇类数均为0。此外,因麻蝇不易鉴定,监测点记录的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a)大多为麻蝇科种类。因此,本研究将监测数据中的棕尾别麻蝇均记为麻蝇(已计入“其他”种类的其他麻蝇种类未予也无法剔除,暂不考虑)。
1.6 统计学分析采用Excel 2007、Epi Info 7、ArcGIS等软件对全国病媒生物监测点2006-2015年蝇类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蝇密度计算公式:蝇密度(只/笼)=捕蝇数/布笼数。
2 结果 2.1 蝇种组成情况2006-2015年全国病媒生物监测系统共监测蝇类101.70万只,密度为7.89只/笼。以大头金蝇(Chrysomya megacephala)、家蝇(Musca domestica)、丝光绿蝇(Lucilia sericata)和麻蝇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75.54%;除2006-2008和2014-2015年麻蝇比例<10.00%外,其他年份4个蝇种的构成比均>10.00%。但不同年份各蝇种构成比排序不同。其他蝇种构成比居第5位,主要包括瘤胫厕蝇(Fannia scalaris)、叉尾丽蝇(Calliphora calliphoroides)、银眉黑蝇(Ophyra leucostoma)、黑尾黑麻蝇(Helicophagella melanura)、红尾拉麻蝇(Ravinia striata)、白头亚麻蝇(Parasarcophaga albiceps)、红尾粪麻蝇(Bercaea cruentata)、粪种蝇(Adia cinerella)、宽丽蝇(Calliphora nigribarbis)和酱亚麻蝇(P. dux)等。捕获的新陆原伏蝇(Protophormia terraenovae)和伏蝇(Phormia regina)数量最少,构成比分别为0.16%和0.06%,见图 2。
2.2 不同蝇种密度2006-2015年蝇类总密度呈下降趋势。以优势蝇种大头金蝇密度最高,达2.23只/笼,其密度在2006-2015年基本呈下降趋势,但2010年又明显升高;家蝇密度为1.64只/笼,年消长趋势基本呈下降趋势,但2014-2015年开始升高;丝光绿蝇密度为1.22只/笼,年消长趋势与家蝇相似;麻蝇密度在2009-2013年一直较高。不同年度各蝇种密度排名不同,大多数年份均以大头金蝇最高;但家蝇密度2006年为各蝇种历年最高,达3.76只/笼,2007年其密度也高于大头金蝇;丝光绿蝇密度以2006年最高,历年均低于家蝇;麻蝇密度在2009-2013年上升较快,居第3位,2012年上升至第2位,见表 1。
2.3 不同生境蝇密度2006-2015年绿化带和农贸市场的蝇类总密度接近,均较高,分别达9.07和8.96只/笼,居民区和餐饮外环境蝇密度接近,分别为7.27和6.86只/笼。不同年份、不同生境蝇密度排序不同。各生境蝇密度基本呈下降趋势,居民区和农贸市场蝇密度下降趋势较为明显,其他生境蝇密度均呈波浪式下降,波动较多,特别是餐饮外环境蝇密度以2010年升高较多,见图 3。
不同生境各蝇种密度不同,各生境大头金蝇密度相当,均较高;家蝇在农贸市场和餐饮外环境的密度较高;丝光绿蝇在农贸市场和绿化带的密度较高;麻蝇在绿化带的密度明显高于其他生境,在农贸市场和居民区的密度相当,餐饮外环境其密度明显较低,见图 4。
2.4 不同省份蝇类密度大部分监测省份蝇密度<10.00只/笼。海南、辽宁、浙江和湖南4省蝇密度均>10.00只/笼,以海南省蝇密度最高,达74.22只/笼,上海市和江西省蝇密度较低,分别为1.25和1.14只/笼,见图 5。
全国各地蝇密度不同。大头金蝇在大多数省份的密度<1.00只/笼,海南省密度明显高于其他省,达48.50只/笼,其次为浙江、辽宁省和广西,新疆未捕获大头金蝇(图 6A);家蝇在大多数省份的密度<2.00只/笼,海南省家蝇密度最高,达10.26只/笼,其次为湖南省和新疆,北京市和江西省密度最低,均<0.50只/笼(图 6B);大多数省份丝光绿蝇密度<2.00只/笼,有10个省(直辖市)密度<0.50只/笼,辽宁省密度最高,达10.63只/笼,其次为黑龙江省(2.34只/笼)(图 6C);大多数省份麻蝇密度<1.00只/笼,仅北京市为2.27只/笼,甘肃省、上海和天津市麻蝇密度<0.10只/笼(图 6D)。
2.5 蝇类季节消长2006-2015年各监测点捕获蝇类总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呈单峰型,5月密度开始明显上升,至7月达最高峰,9月后开始明显下降;以2006年蝇密度高峰期持续时间较长,4-10月密度一直较高,2011-2014年蝇密度自9月开始明显下降,见表 2。
4个优势蝇种的总密度消长趋势均呈单峰型,与蝇类总密度趋势一致,但大头金蝇略有不同,2-4月蝇密度也较高,见图 7。家蝇、丝光绿蝇和麻蝇在不同年份的季节消长趋势与蝇类和各蝇种总密度相同,仅大头金蝇密度在2006-2009年波动较大,见图 8,2006、2013-2015年2月蝇密度有小高峰(2013、2014年季节消长趋势与2015年相似,图 8未显示)。
不同生境蝇密度均呈单峰曲线,6-8月为蝇密度高峰,在高峰期以绿化带的蝇密度最高,其次为农贸市场和居民区,餐饮外环境最低,见图 9。
不同生境4个优势蝇种的季节消长趋势基本相似,除大头金蝇在居民区和餐饮外环境略呈双峰型外,其余3个蝇种密度在各生境均呈单峰型。在密度高峰期内,大头金蝇在绿化带密度最高,其他生境密度峰值相当(图 10A);家蝇密度峰值依次为农贸市场、餐饮外环境、居民区和绿化带(图 10B);丝光绿蝇在农贸市场和绿化带密度峰值相当,均较高,居民区和餐饮外环境蝇密度峰值相当,均较低(图 10C);麻蝇在绿化带的密度峰值明显高于其他生境,其次为农贸市场和居民区,蝇密度峰值相当,而餐饮外环境的蝇密度峰值明显低于其他生境(图 10D)。
3 讨论2005年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启动,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主要对14种与人类生活密切接触的蝇种,在人居及周边环境开展监测。10年的监测结果显示,大头金蝇、家蝇、丝光绿蝇和麻蝇是人居及周边环境的优势蝇种。其中2010-2013年捕获麻蝇所占比例上升明显,家蝇和丝光绿蝇比例下降,可能与其种群数量自身变化有关,也可能与不同蝇种对杀虫剂的敏感性不同和厨余垃圾结构改变等有关[2]。此外,监测方案规定蝇类监测须使用糖醋诱饵,但因蝇类食性复杂,糖醋诱饵在某些地区和环境的诱蝇数量较少,部分监测点改用了其他诱饵,也可能导致蝇种组成改变。伏蝇和新陆原伏蝇的捕获比例及密度均较低,可能与其主要分布在北方[3],分布范围比较局限有关。
2006-2015年蝇密度呈下降趋势,可能与近年来城市卫生情况有所改善有关,但大头金蝇、麻蝇密度在中间几年出现过波动,家蝇和丝光绿蝇密度在2014-2015年有所上升,可能与当年不同孳生环境采取的控制力度、不同蝇种的抗药性不同等有关,提示应继续加强蝇类的监测和防制。
2006-2015年监测结果显示,蝇类总密度在绿化带和农贸市场(非住区环境)较高,在居民区和餐饮外环境(住区环境)密度较低,可能与住区垃圾及时清运,蝇类防制措施得力等有关,而非住区环境比较复杂,受重视程度可能较低,说明非住区环境的公共场所蝇类防制还需要加强。4类生境大头金蝇密度均最高,且密度接近。一般认为,大头金蝇幼虫尸食性兼腐食性[4-5],绿化带的蝇密度较高,可能与该环境施用人粪尿有机肥、腐殖质较多和垃圾清理不及时等有关,麻蝇在该生境的密度明显高于其他生境,可能也与此有关;农贸市场和餐饮外环境腐败动物质类物质较多,利于蝇类孳生;而居民区环境可能与近年来居民厨余垃圾结构改变和动物质类垃圾增加有关。而家蝇作为城镇居住区进入室内的主要蝇种,在居民区的密度并非最高,而在农贸市场和餐饮外环境密度较高,可能与居住区环境的改善有关。
大头金蝇在新疆无分布[6],本监测在新疆2个监测点也未捕获,但其他地区和监测点均有监测记录和分布记录,具体在新疆是否有分布有待深入调查。根据10年的监测结果,蝇密度高峰比较一致,不同生境、不同年份和不同种类(指4种优势种)密度高峰均在6-8月,大头金蝇密度在某些年度早春可能出现小高峰,在住区环境(居民区和餐饮外环境)的密度高峰也出现较早,原因还有待进一步分析,但需注意及早开展防制措施。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实施了11年,初步获得我国人居及周边环境的蝇种、孳生情况及其消长规律,积累了我国人居及周边环境蝇类本底资料,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蝇类监测、掌握蝇类孳生特点、获得蝇类控制阈值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同时发现和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糖醋诱饵对某些蝇种不敏感、麻蝇种类不易鉴定、一些丽蝇科种类不易区分和诱蝇时间不尽科学合理等。2016年在总结过去11年监测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委托中国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牵头修订监测方案,新的监测方案将对蝇类诱饵不再强制统一,但须经过测试后相对固定;将监测蝇种棕尾别麻蝇改为麻蝇科,不再区分到种;诱蝇时间由6 h增加至24 h。
蝇类(如丽蝇科)可传播肠道传染病[7],特别在其密度高峰期,传播风险更大,其密度指标关系卫生质量[8],蝇类监测仍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
[1] |
冷培恩, 徐劲秋, 朱江, 等. 两种方法监测蝇密度结果分析Ⅱ. 1992-1997年数据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1999, 10(6): 423-426. |
[2] |
王飞, 张富强, 颜传均, 等. 2006-2010年上海市虹口区蝇类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1, 22(5): 480-483. |
[3] |
范滋德. 中国常见蝇类检索表[M]. 2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 547-548.
|
[4] |
范滋德, 席德基. 上海市常见蝇类的孳生习性和越冬调查简报[J]. 昆虫知识, 1957(3): 101-104. |
[5] |
王小云, 李逵, 朱芬, 等. 大头金蝇的综合利用研究进展[J]. 昆虫学报, 2016, 59(10): 1143-1150. |
[6] |
时燕薇, 刘小山, 汪海洋, 等. 大头金蝇的生物学及其在法医昆虫学上的应用[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47(增刊): 70-76. |
[7] |
范滋德. 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6卷.双翅目:丽蝇科[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7, 179-238.
|
[8] |
徐友祥, 冷培恩, 王韶华, 等. 蝇类监测中不同饵料诱蝇效果的对比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2, 23(6): 522-5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