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周良才, 包继永, 吴学胜, 陈晓敏, 朱军生
- ZHOU Liang-cai, BAO Ji-yong, WU Xue-sheng, CHEN Xiao-min, ZHU Jun-sheng
- 武汉市白纹伊蚊对5种卫生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
- Investigation on resistance of Aedes albopictus to five insecticides in Wuhan city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7, 28(2): 185-187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7, 28(2): 185-187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2.025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6-10-25
- 网络出版时间: 2017-02-17 09:02
2 武汉钢铁集团卫生防疫站, 武汉 430080
2 Health and Epidemic Prevention Station of Wuhan Iron and Steel Group
登革热是一种由蚊虫传播的病毒性虫媒传染病,多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近几十年登革热发病率大幅度上升,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资料显示,全世界40%以上的人口(约25亿)面临感染登革热及登革出血热的危险,每年约有5 000万~1亿例新发登革热病例[1-2]。近年来,我国内地城市报告登革热输入性病例逐渐增多,登革热输入风险不断增加[3]。2014年我国广东省暴发登革热疫情,累计报告登革热感染病例4万余例,死亡6例。2015年中国台湾地区报告病例3万余例,死亡140余例。武汉市1945年曾发生过因输入性登革热而引起本地登革热的大流行[4],故武汉市存在输入性登革热本地流行的潜在风险。为做好登革热防控工作,了解武汉市登革热重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对常用卫生杀虫剂的抗药性,于2015年开展了抗药性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虫白纹伊蚊野外种群,2015年6月中旬采自武汉市江汉区某大型建筑工地孳生水体。敏感品系为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昆虫饲养室常规饲养,未接触任何杀虫剂。将白纹伊蚊野外种群带回饲养室繁殖1~2代后,挑选3龄末4龄初幼虫进行测定。
1.2 实验条件饲养室和测试室温度为(26±1)℃,相对湿度为(60±5)%。
1.3 供试药物87.4%双硫磷、95.95%溴氰菊酯、92%高效氯氰菊酯、95%仲丁威和95%三氯杀虫酯标准测试药剂,均由中国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媒介生物控制室提供,丙酮(分析纯)为市售。
1.4 实验方法采用WHO推荐的幼虫浸渍法。电子分析天平(BP210S,德国赛多利斯)分别(精确到0.000 1 g)准确称取5种药剂原药,用丙酮(分析纯)稀释,配制成1%母液备用。将母液稀释成5~7个浓度梯度。自来水脱氯备用,每次实验前再用脱氯水稀释成测试溶液。取200 ml脱氯水于250 ml烧杯中,用捞网捞取20条健康的3龄末4龄初白纹伊蚊幼虫于烧杯中,再分别加入0.5 ml药剂。每杯中加入少量饲料(酵母粉),用白纸盖杯,在温度(26±1)℃、相对湿度(60±5)%、L:D=16 h:8 h的条件下饲养,24 h后记录各组试虫的死亡数。死亡判断标准[5]:用针刺不能动的蚊幼虫视为死亡,仅震颤也视为死亡。实验重复3次,并设对照组,对照组加入0.5 ml不含药剂的丙酮。
1.5 抗性评价标准按中国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的抗药性基线划分,抗药性判断标准:抗性倍数<3为敏感;3≤抗性倍数<10为低抗;10≤抗性倍数<40为中抗;抗性倍数≥40为高抗[6-7]。
1.6 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半数致死浓度(LC50)及其95%可信区间(95%CI)、毒力回归方程及抗性倍数。
抗性倍数=抗性种群LC50/敏感品系LC50
2 结果武汉市白纹伊蚊野外种群对双硫磷、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仲丁威的LC50分别0.001 3、0.001 4、0.005 1和1.568 5 mg/L;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仲丁威的抗性倍数分别是敏感品系的1.4、2.4和1.0倍,属于敏感水平;对双硫磷的抗性倍数为4.3倍,属于低抗水平;对三氯杀虫酯的抗性超过了可测范围,无法测出,见表 1。
3 讨论武汉市近20年来未开展过白纹伊蚊的抗药性监测,无相关本底资料。近年来登革热疫情的暴发及近两年我国内地局部地区登革热疫情迅速发展,病例呈暴发式增长,使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控制问题日趋严峻,武汉市白纹伊蚊野外种群的抗药性水平直接影响对其的控制效果。本次测试的5种常用卫生杀虫剂中,除三氯杀虫酯抗性水平超出可测范围外,其余药物均为敏感或低抗水平。双硫磷属于有机磷类杀虫剂,是最常用的灭蚊幼虫药物安备的主要成分。因其用于灭蚊幼虫用量少、效果好、持续时间长等优点,专业除害机构常使用该药物控制蚊幼虫。经过多年使用,其产生了较低水平的抗药性。拟除虫菊酯类卫生杀虫剂在我国媒介生物防治中得到广泛应用[8]。本次武汉市白纹伊蚊野外种群蚊幼虫对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4和2.4倍,与以往测试的武汉市野生致倦库蚊(Cule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的抗药性水平相近[9],属于敏感水平,可能因菊酯类杀虫剂一般用于空间喷洒杀灭成蚊,较少用于杀灭蚊幼虫。仲丁威属于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本次测试武汉市白纹伊蚊野外种群蚊幼虫尚未对其产生抗药性。因自2000年起,我国限制了含仲丁威成分的卫生杀虫剂的产品登记,随后仲丁威退出市场[10]。市售灭蚊药物中基本没有以仲丁威为主要成分的,故其在该市的灭蚊工作中极少使用,蚊幼虫对其十分敏感。三氯杀虫酯属于有机氯类杀虫剂,本次实验显示其已经超出可测范围,说明其抗药性水平很高。分析原因,发现近年来专业除害机构很少大规模用其控制卫生害虫,但市售的蚊香类产品,大部分仍以该药物为主要成分,用于驱避蚊虫。经过几十年的使用,其抗药性聚集。但武汉市野生致倦库蚊对三氯杀虫酯的抗性倍数<10,两蚊种抗药性水平相差较大,原因有待研究。
白纹伊蚊虽非武汉市的优势蚊种[11],但是登革热的重要传播媒介。因此,监测武汉市野外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及变化趋势对于防控登革热意义重大,同时可指导科学合理地使用杀虫剂、保障灭效及延缓抗性的发生发展[12]。野外白纹伊蚊一般孳生于小型积水容器,应加强宣传,使居民了解翻盆倒罐的灭蚊方法,减少使用杀虫剂,通过环境治理进行灭蚊。同时使用生物防治方法,如有条件的水体可喂养柳条鱼捕食蚊幼虫,其他水体可使用微生物灭蚊幼剂,如苏云金芽孢杆菌等。同时应加强消杀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药物作用机制,了解药物的合理混配,从而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剂,延缓白纹伊蚊抗药性的发展,提高防治效果。
[1] | Halstead SB. Dengue[J]. Lancet, 2007, 370(9599) : 1644–1652 .DOI:10.1016/S0140-6736(07)61687-0. |
[2] | Gubler DJ. The global emergence/resurgence of arboviral diseases as public health problems[J]. Arch Med Res, 2002, 33(4) : 330–342 .DOI:10.1016/S0188-4409(02)00378-8. |
[3] | Whitehorn J, Farrar J. Dengue[J]. Br Med Bull, 2010, 95(1) : 161–173 .DOI:10.1093/bmb/ldq019. |
[4] | Reiter P. Yellow fever and dengue:a threat to Europe?[J]. Euro Surveill, 2010, 15(10) : 19509. |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T 26347-2010蚊虫抗药性检测方法生物测定法[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1. |
[6] | Zhang K, Zhang W, Zhang S, et al. Susceptibility of Sogatella furcifera and Laodelphax striatellus(Hemiptera:Delphacidae) to six insecticides in China[J]. J Econ Entomol, 2014, 107(5) : 1916–1922 .DOI:10.1603/EC14156. |
[7]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uidelines for testing mosquito adulticides for indoor residual spraying and treatment of mosquito nets [R]. Geneva:WHO, 2006:15-17. |
[8] | 吴志凤, 王以燕, 顾宝根. 我国卫生杀虫剂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11, 32(5): 16–19. |
[9] | 周良才, 吴学胜, 包继永, 等. 武汉市致倦库蚊幼虫对5种杀虫剂的抗性状况[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2, 23(5): 477–478. |
[1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2011农药管理信息汇编[G]. 北京: 中国农药出版社, 2011: 1325-1326. |
[11] | 田俊华, 吴太平, 朱泽荣, 等. 2006-2009年武汉市成蚊密度监测研究[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0, 16(3): 185–187. |
[12] | 李成玲, 严子锵, 江毅民, 等. 广州城区白纹伊蚊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3, 19(6): 487–4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