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段金花, 蔡松武, 吴军, 阴伟雄, 邓惠, 邹钦, 林立丰
- DUAN Jin-hua, CAI Song-wu, WU Jun, YIN Wei-xiong, DENG Hui, ZOU Qin, LIN Li-feng
- 2014年广东省登革热疫情应急控制后期白纹伊蚊抗药性水平调查
- Resistance of Aedes albopictus to insecticides in the late stage of emergency control of dengue fever of Guangdong province in 2014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7, 28(2): 141-143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7, 28(2): 141-143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2.011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6-10-27
- 网络出版时间: 2017-02-17 09:52
登革热是广东省重点防控的虫媒传染病,每年均有感染病例和输入病例的报告[1]。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是广东省登革热传播的主要媒介[2],化学防治方法因见效快、可快速降低成蚊密度,成为疫情控制必不可少的手段[3]。由于化学杀虫剂已使用多年,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看,蚊虫抗药性的产生已成必然[4]。2014年广东省暴发了近30年来最严重的登革热疫情,为控制该病杀灭媒介伊蚊而使用了大量杀虫剂,短时间内大量使用杀虫剂有可能引起蚊虫抗性基因的突变。为了解登革热疫情控制后期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变化趋势,本研究对广东省部分登革热疫情区域的白纹伊蚊开展抗药性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剂95.56%残杀威、87.40%双硫磷、99%氯菊酯、92%高效氯氰菊酯、95.95%溴氰菊酯,均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提供。丙酮(AR),天津市化学试剂一厂,批号090323。
1.2 供试蚊虫分别在广州市海珠区、白云区,佛山市禅城区、南海区,汕头市潮阳区,潮州市潮安区和揭阳市榕城区的登革热疫点采集白纹伊蚊幼虫,带回实验室繁殖1~2代;白纹伊蚊敏感品系,由广东省CDC昆虫饲养室常规饲养。选择3龄末至4龄初的幼虫进行测定。
1.3 测定方法采用幼虫浸渍法[5],在每个搪瓷碗中加入149 ml脱氯自来水,然后吸取1 ml已配制好的药液滴入水面上(实验药物的浓度通过预实验确定),用玻璃棒搅匀,然后将烧杯中预先挑好的20~30条幼虫连同50 ml水全部注入碗内,合计200 ml水溶液,24 h后检查死亡数。每个浓度重复3次。以丙酮作为对照。测定温度(26±1)℃,相对湿度(70±10)%。
1.4 统计与计算结果按机值法用QBAISC程序进行统计,计算半数致死浓度(LC50)。抗性倍数<3,为敏感;3≤抗性倍数<10,为低抗;10≤抗性倍数<40,为中抗,抗性倍数≥40,为高抗[6-7]。抗性倍数计算公式:
抗性倍数=野外种群LC50/敏感品系LC50
2 结果广州市海珠区、白云区,佛山市禅城区、南海区,汕头市潮阳区,潮州市潮安区和揭阳市榕城区白纹伊蚊对双硫磷、残杀威、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4.92~8.33、2.35~6.23、3.53~31.29、8.35~38.69和2.63~37.04倍,见表 1。各地区对双硫磷、残杀威的抗性水平为敏感或低度抗性水平。对3种常用菊酯类杀虫剂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的抗性水平,广州种群均达到中抗水平,佛山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达到中抗水平,对其他药剂均为敏感或低抗;揭阳种群均为低抗;潮州种群除对氯菊酯为中抗外,对其他药剂均为低抗或敏感;汕头种群除对氯菊酯为低抗外,其他均为中抗。
3 讨论白纹伊蚊主要孳生于小型积水容器,如家庭水生植物、盆罐等,一般均通过翻盆倒罐、清除积水等措施消灭蚊虫,接触药物机会相对较小,客观上减缓了其产生抗药性的进程。2006年广东省和2012年广州市抗药性监测结果均表明,白纹伊蚊对残杀威、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等杀虫剂的抗性倍数<5,均属敏感或低度抗性水平[8-10]。
2014年广东省登革热疫情应急控制后期的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省约30%被调查地区的白纹伊蚊对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达到中抗水平,抗性倍数最高达到38.69倍,接近高抗水平。与2014年前监测结果比较,2014年末广东省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特别是对拟除虫菊酯类的抗性水平急剧升高[6]。这可能与广东省部分地区近年来频繁使用超低容量喷雾喷杀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防控白纹伊蚊的现状有关。近几年来,广东省登革热时有暴发、基孔肯雅热首次暴发流行以及亚运会、大学生运动会等大型活动保障等均要求加强对媒介白纹伊蚊的防控,导致了杀虫剂的长期使用。2014年登革热疫情大暴发,为控制疫情传播,短时间内大量使用杀虫剂以控制传播媒介。
杀虫剂的大量使用导致了广东省白纹伊蚊抗药性水平的升高,为保持化学杀灭的有效性,今后白纹伊蚊的日常防治必须尽量减少杀虫剂的使用,应坚持环境治理、以清除蚊虫孳生场所为主的综合防制原则,应用新技术如沃尔巴克氏体等阻断登革热疫情的暴发流行[11];科学合理地使用杀虫剂,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为疫情防控和重大公共事件中应用化学杀虫剂快速杀灭蚊媒提供有利保障。建议:(1)加强抗药性监测。在广东省建立蚊虫抗药性监测网络,每1~2年监测1次,及时掌握本地蚊虫的抗药性水平,特别注意对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和药物进行监测。(2)轮换或镶嵌使用作用不同类型的杀虫剂,建立科学合理用药制度。(3)对已产生抗药性的杀虫剂应停用或少用,保护敏感基因。当抗药性的发生处在初期不稳定阶段,同时比已产生稳定的高抗药性时期衰减的速度快,对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产生中抗水平的地区要酌情使用该类药物,尽量暂停使用或加入敏感击倒性药物进行复配。(4)采用生物杀虫剂或生物防治法。无法清除的水体,在对生态环境无不良影响的条件下,尽量投放食蚊鱼、斗鱼或利用褐尾库蚊(Culex fuscanus)对白纹伊蚊捕食作用[12]等生物防治法;使用药物首选生物杀虫剂(Bti-14)。
[1] | 何剑峰. 登革热流行趋势及防控策略[J]. 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19): 3462–3464. |
[2] | 蔡松武, 段金花, 刘文华, 等. 广东省蚊虫密度消长及种群构成分析[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4, 20(4): 357–359. |
[3] | 孟凤霞, 王义冠, 冯磊, 等. 我国登革热疫情防控与媒介伊蚊的综合治理[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1): 4–10. |
[4] | 薛瑞德. 媒介蚊虫抗性的发生发展及其对策[J]. 医学动物防制, 1991, 7(2): 65–69. |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26347-2010蚊虫抗药性检测方法生物测定法[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1. |
[6] | 王义冠, 师灿南, 林国松, 等. 广东省潮州市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3): 228–231. |
[7] | Zhang K, Zhang W, Zhang S, et al. Susceptibility of Sogatella furcifera and Laodelphax striatellus(Hemiptera:Delphacidae) to six insecticides in China[J]. J Econ Entomol, 2014, 107(5) : 1916–1922 .DOI:10.1603/EC14156. |
[8] | 蔡松武, 林立丰, 段金花, 等. 广东省白纹伊蚊抗药性现状与抗性治理对策[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6, 17(4): 274–276. |
[9] | 李成玲, 严子锵, 江毅民, 等. 广州城区白纹伊蚊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3, 24(6): 487–489. |
[10] | 邓惠, 刘旭振, 蓝志忠, 等. 广东省韶关市白纹伊蚊抗药性现状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5(2): 203–205. |
[11] | 李永军, 刘起勇, 奚志勇. 应用沃尔巴克氏体通过种群替换阻断蚊媒病的传播[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1): 11–15. |
[12] | 黄晓, 李超, 李军, 等. 褐尾库蚊捕食白纹伊蚊的初步观察[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1): 5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