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崔荣敏, 于丹梅, 苗长青, 孟祥慧, 刘杨
- CUI Rong-min, YU Dan-mei, MIAO Chang-qing, MENG Xiang-hui, LIU Yang
- 丹东市2010-2015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分析
- Analysis of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in Dandong city of Liaoning province, 2010-2015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7, 28(1): 60-63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7, 28(1): 60-63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1.016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6-08-21
- 网络出版时间: 2016-12-06 17:10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主要经蜱叮咬传播[1]。近年来,辽宁省丹东市每年均有SFTS病例报告,而且有多例死亡,威胁居民健康。了解SFTS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对辽宁省丹东市2010-2015年经实验室确诊的101例SFTS病例的流行特征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实验室确诊病例。按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1]要求,由经过统一培训的丹东市(区、县)二级专业人员对101例患者进行面对面现场调查,获得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人口学资料来自于2010-2015年丹东市统计年鉴。
1.2 实验室检测及病例诊断结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辽宁及周边省份传染病病原谱流行规律研究课题中的发热伴出血症候群监测,2010-2015年丹东市发热伴出血症候监测病例及医疗单位报告病例,依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1]中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核酸检测阳性结果判定为实验室确诊病例。实验室核酸检测全部由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EpiData 3.l软件建立数据库,利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采用描述流行病学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流行特征 2.1.1 流行概况2010-2015年丹东市共报告SFTS实验室诊断病例101例,报告病例数居辽宁省首位。年报告发病率在0.37/10万~1.04/10万之间,呈上下波动。累计报告死亡病例5例,病死率为4.95%,2011-2015年SFTS病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见表 1。
2.1.2 地区分布丹东市辖3个区、1个自治县、2个县级市、8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838个行政村(社区)。101例患者分布在其中的3个县(市)和2个区,即宽甸县、凤城市、东港市、振兴区和元宝区,报告病例分别为68、26、4、2和1例,呈散发状态。报告病例涉及37个乡镇,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占报告病例乡镇总数的91.09%,其中≥2例病例的乡镇有24个,乡镇报告病例数最多的为9例。病例分布在97个村(社区)、101个居民组(队),除2例兄妹患者有接触史外,其他病例间发病无关联性。2015年丹东市元宝区农村平原地区首次报告病例1例,病例报告区域呈山区丘陵地带向平原地区延伸趋势。
2.1.3 时间分布101例患者中最早发病时间为2015年5月14日,最晚发病时间为2012年10月24日,集中在5-10月,其中6-9月为发病高峰期,占报告病例总数的92.08%(93/101),10月后迅速回落。6年中1-4月和11-12月均无病例报告,见图 1。
2.1.4 人群分布患者年龄在17~82岁,≥40岁年龄组的病例数占报告病例总数的93.07%(94/101),见图 2。其中男性57例,女性44例,男女性别比为1.30:1。2010-2014年,每年报告病例数男性均多于女性,2015年男女病例数发生变化,女性病例数明显多于男性,男女性别比为0.45:1,且30~59岁年龄组病例以女性为主,占77.78%。2015年女性报告病例数增多,可能与采野菜、蘑菇、蔬果人群中女性构成比例偏高有关。农民、家务者、学生、干部职员和离退休人员病例数分别为87、10、1、1和2例。
2.1.5 死亡病例特征2010-2015年监测系统报告及疫情调查共发现死亡病例5例,病死率为4.95%,其中宽甸县4例,凤城市1例。男女性别比为3:2,死亡病例年龄最小61岁,最大80岁,5例均为农民。发病到死亡平均时间为14.5 d。
2.2 临床特征 2.2.1 首诊特点2010-2012年首诊以发热待查和感冒居多,占报告病例总数的80.77%(42/52),其中疑似SFTS初步诊断病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13.46%(7/52)。2013-2015年首诊以疑似SFTS病例居多,占报告病例总数的69.39%(34/49),较2010-2012年提高了415.53%。
2.2.2 临床特点SFTS患者伴有发热(100%,其中发热>39 ℃的患者占35.64%)、畏寒(60.40%)、乏力(77.23%)、头痛(72.28%)及全身酸痛(86.14%)等症状;有恶心(68.32%)、呕吐(28.71%)、腹痛(30.69%)、腹泻(36.63%)、腹胀(22.77%)等消化道症状;有皮肤淤点淤斑(24.75%)、眼结膜充血(18.81%)等出血症状;有肾区痛(21.78%)、关节痛(37.62%)症状;血小板计数减少者占94.06%,范围在(0.4~172)×109/L;白细胞计数减少者占88.12%,范围在(0.3~17.1)×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者占64.36%,范围在(0.4~74.8)×109/L;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者占77.23%,范围在(0.1~36.9)×109/L;乳酸脱氢酶升高者占82.18%,范围在(194~2 717)U/L;肌酸激酶升高者占89.11%,范围在(43~4 105)U/L;谷丙转氨酶升高者占77.23%,范围在(24.8~839)U/L;谷草转氨酶升高者占79.21%,范围在(2.37~2 983.2)U/L。
2.3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01例患者均长期居住在丹东市,无外地旅游史。86.14%患者(农民87例)发病前1个月均从事过种地、割草、放牧、采摘、放蚕或草地坐卧等。从事家务劳动的10例患者中,有1例曾被家中饲养的动物体表蜱叮咬过,1例居住在丹东市元宝区平原地区,2015年7月期间前往山区采摘蘑菇时见过蜱,7月7日首次被蜱叮咬,7月中、下旬再被蜱叮咬,8月2日发病,另外8例均有上山采摘野菜、蘑菇和水果活动史。学生患者1例,2周内皮肤有损伤,经常玩耍家中饲养犬,且犬体表发现过蜱。干部职员患者1例,该患者是乡镇干部,发病前1个月住村去过山林和田间。离退休人员患者2例,其中1例上山采摘野菜时被蜱叮咬,另1例曾接触过其患病哥哥呕吐的血液,除该2例兄妹关系患者有接触史外,其他各患者间无流行病学联系,空间上呈散在分布状态。
2例兄妹患者中,妹妹为退休人员,63岁,居住在丹东市振兴区,2012年6月26日发病,经住院治疗于7月19日好转出院,在6月10-13日期间曾护理患病住院的哥哥,护理期间接触过哥哥呕吐的血液,其哥哥居住在山区(宽甸县)农村,6月4日发病,6月13日死亡。国内曾有家庭内通过血液传播感染SFTSV的报道[2-3],接触患者血液具有高危感染性[4]。
101例患者中,92例居住在丘陵或山区,住宅周围环境有杂草或灌木生长,从事种地(64.36%)、割草(54.46%)、放牧(19.80%)、放蚕(15.84%)、采摘(31.68%)、草地坐卧(64.36%)、山坡田间作业(72.28%)、饲养家禽畜(80.20%)等;未居住在丘陵或山区的9例患者,其中有8例发病前1个月去过丘陵或山区。53例患者发病前1个月居住地有蜱活动,45例发病前1个月内曾见过蜱,32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叮咬部位以腿、背部较多,81例患者家中饲养家禽(畜)或宠物,19例回忆家中饲养动物携带过蜱,分别在犬、牛、羊体表发现过,仅1例给动物捉过蜱。44例发病前在家中发现过鼠类,55例在田间作业时发现过鼠类。6例发病前2周内皮肤有损伤。101例患者在平时从事务农、田间或上山活动、饲养或玩耍动物、护理患者等活动时均未做好防护。
3 讨 论本研究发现病例分布区域逐步扩大,有山区、丘陵地带向外延伸趋势(2015年丹东市元宝区出现病例报告),病例呈散发状态,无同一村(屯)聚集性病例,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貌的农村地区,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为山地林缘地带和部分丘陵地区的优势蜱种[5]。辽宁省大连市已在叮咬人的长角血蜱中检测到SFTSV核酸[6]。丹东市山区和丘陵地区适合蜱的生存繁殖,且该地山区和丘陵地区盛产大量野菜和蘑菇,并适宜种植果树、放牧、养蚕等农业生产,均为接触蜱提供机会。今后应在该地区开展健康教育、重点地区设置健康知识提示,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活动。
患者发病时间主要在6-9月,较河南、山东等省延后1个月[7-8],较浙江省延后2个月[9]。可能与气象条件、野外采摘及农作物种植、成熟、收获季节不同有关,或气温影响蜱密度,或与人群活动频率及活动时的着装有关,6-9月居民外出劳作频率较高,且天气较热,衣着较少,被蜱叮咬的概率较高。根据辽宁省长角血蜱的季节消长特点[10],病例时间分布与丹东市蜱类生长繁殖季节消长一致,与丹东市该时段恰值农忙及山野菜、蘑菇、水果采摘季节,农田和山上活动增多一致。提示应在发病高峰前及高峰期间,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加强健康宣传教育等综合干预措施,防止疫情发生。
101例患者中,≥40岁的患者占报告病例总数的93.07%,男性中老年人群易感,可能与当地男性在山上从事放牧、养蚕或种地、割草等田间活动较多有关;2013年开始加强对重点人群的防病知识宣传,男性报告病例数逐渐减少,防病效果明显。2015年30~59岁年龄组以女性高发,且出现居住在市区的女性病例。2015年的气象条件适宜蘑菇生长,导致山区采摘活动增加,且采摘者多以中青年女性为主,可能与该病的人群特征有关。今后在普及SFTS防病知识时,重点人群应从农村的老年农民扩展到中青年农民和家务女性。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野外露营或采摘水果、野菜、蘑菇等活动增多。2015年病例报告区域由山区丘陵地带向平原市辖区延伸,女性报告病例数多于男性的疫情特点提示,今后应在狠抓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在丹东地区普及宣传SFTS防治知识,增强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本研究的发现对丹东市制定SFTS防治策略有重要参考价值。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EB/OL].(2010-09-29)[2016-07-06]. http://www.moh.gov.cn/mohwsyjbgs/s8348/201010/49272.shtml. |
[2] | 张永振, 周敦金, 熊衍文, 等. 中国淮阳山地区由新蜱传布尼亚病毒引起的出血热[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1, 32(3): 209–220. |
[3] | 唐晓燕, 崔宁, 康锴, 等. 一起聚集性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的诊断与治疗分析[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2, 46(2): 110–113. DOI: 10.3760/cma.j.issn.0253-9624.2012.02.004 |
[4] | Bao CJ, Qi X, Wang H. A novel bunyavirus in China[J]. N Engl J Med, 2011, 365(9) : 862–865 .DOI:10.1056/NEJMc1106000. |
[5] | 李维贤. 辽宁省蜱类的生态地理分布[J]. 昆虫学报, 1987, 30(2): 180–185. |
[6] | 宋丽华, 齐上, 庞为, 等. 大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控制对策[J]. 医学动物防制, 2012, 28(12): 1325–1327. |
[7] | 康锴, 唐晓燕, 许汴利, 等. 河南省2007-2011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分析[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2, 46(2): 106–109. |
[8] | 徐雪华, 李金萍, 朱金宝, 等. 山东省莱州市2011-2013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流行特征分析[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5, 19(6): 641–643. |
[9] | 柴程良, 孙继民, 林君芬, 等. 浙江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临床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2, 13(12): 904–907. |
[10] | 刘国平, 任清明, 王峰, 等. 东北中朝俄边境地区蜱的生态及防制对策研究[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06, 12(3): 208–210. DOI: 10.3969/j.issn.1671-2781.2006.03.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