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王剑, 姜进勇, 聂志坚, 杨明东, 杨锐, 魏春, 陈然, 孙颖, 董利民
- WANG Jian, JIANG Jin-yong, NIE Zhi-jian, YANG Ming-dong, YANG Rui, WEI Chun, CHEN Ran, SUN Ying, DONG Li-min
- 云南省南部人房蚊虫群落特征和季节消长分析
- Investigations of indoor mosquito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and seasonal fluctuation in the southern area of Yunnan province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7, 28(1): 42-45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7, 28(1): 42-45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1.012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6-10-21
- 网络出版时间: 2016-12-06 17:10
2 勐海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云南 勐海 666200
2 Menghai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云南省南部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属于横断山脉和云贵高原向南倾斜的延伸地带。在云南省的蚊虫地理区划中属于热带雨林季雨林亚区,该区域具有浓厚的东南亚和印缅热带雨林季雨林特点,极利于蚊类的孳生繁殖,蚊虫种类丰富[1-3]。蚊虫是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和登革热等疾病的重要传播媒介,由于该区域边境虫媒疾病的不断输入,一直是各种虫媒疾病流行的严重地区[4-5]。为更好地了解云南省南部人房蚊虫的群落特征,探讨其群落组成、群落优势度、多样性、均匀性和季节消长等情况,为当地虫媒疾病防控提供依据,2014年6-10月在该区域开展了人房蚊虫群落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点概况观察区位于云南省南部勐海县的傣族村寨(21°84′N,100°44′E),地形属于山间盆地坝区,平均海拔1 200 m。全村185户,920人。村寨四面皆为稻田,村寨内外分布有较多的水塘和沟渠,水稻是当地主要农作物,一年生长收割两季。水稻田长时间(3-9月)积水,为蚊虫创造了良好的孳生条件。该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为1 300~1 500 mm,年平均气温19 ℃。调查点选择该村5户傣族人房的传统木式吊脚楼,每户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堆放杂物和饲养牲畜,调查期间室内未进行蚊虫消杀喷洒。
1.2 调查方法采用诱蚊灯(“功夫小帅”UV光催化捕蚊器,220 V,50 Hz,24 W,武汉吉星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通宵诱捕成蚊,于6-10月每月监测1次,每次连续5晚。按照诱蚊灯使用方法,于20:00布灯至次日08:00收灯。
1.3 蚊虫分类鉴定所获蚊虫置-20 ℃冰箱冻死或经三氯甲烷麻醉后,用解剖镜按形态学鉴定方法分类和计数,分类鉴定方法参照文献[6-7]进行。计算公式[2]:
依照参考文献[8-9],调查期间某种蚊虫数量最多的日期为该蚊高峰期,该天各次捕蚊数量取平均值后作为高峰时间内该蚊种的平均密度,而高峰期总蚊虫平均密度为该天各次捕蚊总数的平均值。计算公式:
根据诱蚊灯采集的蚊虫种类数据进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C)及其Pielou均匀度指数(E)分析,计算公式参考文献[10]。
1.4.3 优势种间的结合程度将任意2种优势蚊种的捕获与未捕获次数代入公式:χ2=(|ad-bc|-0.5F)2×F/(a+b)(c+d)(b+d)(a+c)。式中,a为捕到A种蚊虫的次数;b为未捕到A种蚊虫的次数;c为捕到B种蚊虫的次数;d为未捕到B种蚊虫的次数;F=a+b+c+d。根据 χ2值查出P值,从而判断该蚊种间结合程度。
2 结果 2.1 人房蚊虫捕获情况共捕获蚊虫3亚科5属16种15 391只。其中库蚊属(Culex)7种,按蚊属(Anopheles)6种,伊蚊属(Aedes)、骚扰蚊属(Armigeres)和巨蚊属(Toxorhynchites)各1种。当地人房优势种为三带喙库蚊(Cx.tritaeniorhynchus)和中华按蚊(An.sinensis),分别占捕获总数的45.62%(7 022/15 391)和21.96%(3 380/15 391),优势度(D)分别为69.62和49.39(D>40);其次数量较多的蚊种依次为银足按蚊(An.argyropus)、伪杂鳞库蚊(Cx.pseudovishnui)、致倦库蚊(C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带足按蚊(An.peditaeniatus)和微小按蚊(An.minimus),优势度分别为33.71、31.79、30.11、16.88和16.48(D>10);各蚊种捕获情况见表 1;H为1.47,C为0.29,E为0.53。
2.2 优势种间结合程度对三带喙库蚊、伪杂鳞库蚊、中华按蚊、银足按蚊、带足按蚊、微小按蚊和致倦库蚊7种人房优势种分别配对进行结合程度检验。结果发现三带喙库蚊与中华按蚊( χ2=3.27,P=0.07)、伪杂鳞库蚊与银足按蚊( χ2=0.90,P=0.34)、带足按蚊与微小按蚊( χ2=1.32,P=0.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示各蚊种间结合度较好。而其余蚊虫组经 χ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蚊虫密度季节消长6-7月人房蚊虫总密度呈曲线快速上升,8月达密度高峰,9月后密度迅速下降,到10月基本为0,其中7-9月蚊虫密度上升或下降均较缓慢,显示出当地人房蚊虫密度高、高峰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优势蚊种三带喙库蚊的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基本同总蚊虫密度,中华按蚊密度直到9月达到密度高峰,见表 3、图 1。
3 讨论群落是指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的功能生物集合体[11]。蚊类调查和群落学特征分析是研究各地昆虫物种多样性的基础方法,同时也是蚊媒疾病监测的内容之一。本次调查显示当地主要的优势蚊种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优势度高达 69.62和49.39,与以往在云南省南部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12-13]。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分别是乙脑和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并分离出多种病毒[5, 14-17],两种蚊虫在当地人房密度较高,高峰期持续时间长,且人血指数较高[10-18],是人房中对居民危害较大的蚊种。
分析本次调查多样性为1.47,说明云南省南部人房蚊虫种群较为丰富,群落组成与结构复杂;优势度指数为0.29,均匀度指数为0.53,说明该地蚊虫群落中的优势种数量及分布基本均匀和稳定[12, 18]。
从优势种间的结合情况来看,本次调查结果与以往该区域的同类型调查有相似也有所差异,如本次调查三带喙库蚊与中华按蚊结合较好,与王学忠等[12]在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的调查结果一致,而与其他结合好的组不尽相同,分析原因,可能与调查地虽然同属云南省南部,整体蚊虫丰富度均较高,但不同区域不同蚊虫的孳生环境有所差别有关,如前者的调查地景洪市大量种植橡胶林和香蕉林,蓄水量少,经济条件较好,人房的居住环境更优越,蚊虫孳生环境主要为人工的河沟、水塘、橡胶碗和轮胎等积水,而本研究的调查地主要以水稻等需水性农作物为主,人房主要选择傣族地区的传统木楼,上层住人,下层放杂物和饲养牲畜,经济相对落后,孳生地主要为稻田、小溪、小积水和竹筒树洞等植物性积水,两种不同局部环境的差异导致孳生环境不同,从而使两者的蚊虫群落结构和优势种产生差异。此外,可能与人类对当地的开发程度不同有关,从而影响蚊类孳生环境[19]。前者调查地景洪市近年大力开发旅游,对生态干预较多,人员流动较频繁,而本次调查区域为相对更传统的农业生产区,旅游人口和人员流动相对较小。人为的开发活动对当地的蚊虫群落构成产生的影响及程度,是未来急需开展的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董学书等[6-7]将云南省蚊虫季节消长根据南北海拔、气候的不同特点,在云南省以北纬26°为界,北纬26°以北且海拔1 700 m以上的地区简称为“向北型”,而北纬26°以南且海拔1 500 m以下的地区简称为“向南型”。“向南型”区域最大特征为年平均气温高,高温季节长,雨量充沛,孳生地广泛。导致该区域蚊虫密度高峰持续时间长,即峰幅宽,密度升高与降低均较为平缓,本次调查蚊虫密度消长结果符合“向南型”,平均海拔1 100 m,蚊虫密度高,密度上升、下降缓慢,高峰持续时间长(7-9月)。
本次调查基本了解了该区域内人房蚊虫群落结构和优势种的情况,对蚊虫群落的多样性、均匀性、稳定性和密度季节消长等方面进行了初步调查分析,为云南省南部的人房群落研究和虫媒疾病防控提供了积极客观的数据和结论。本调查不足处在于调查方法单一,若能结合人房蚊虫叮人习性和夜间活动规律等生态习性进行蚊虫感染病毒的调查分析,将更有参考意义。
[1] | 董学书, 周红宁, 龚正达, 等. 云南省蚊类的地理区划[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5, 16(1): 34–36. |
[2] | 王剑, 董学书, 郭晓芳, 等. 老挝北部蚊虫种群组成及孳生习性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6): 549–554. |
[3] | 赵玲玲, 王学忠, 施文琦, 等. 缅甸北部克钦地区蚊类种群组成初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0, 21(2): 105–108. |
[4] | 李奔福, 蔺应学, 郭祥瑞, 等. 中缅边境疟疾流行情况调查[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5, 33(4): 261–263. |
[5] | 查冰, 周红宁, 张海林, 等. 云南省蚊虫媒介与蚊传虫媒病毒研究现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2, 23(5): 439–444. |
[6] | 董学书. 云南蚊类志:上卷(按蚊亚科)[M].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2010: 110-227. |
[7] | 董学书, 周红宁, 龚正达. 云南蚊类志:下卷[M].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2010: 30-485. |
[8] | 许建卫, 杨学文, 马信文, 等. 云南元江河谷稻田蚊类幼虫群落学特征及水稻生长遮盖度对其影响作用[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3, 14(6): 413–417. |
[9] | 张再兴, 黄荣, 肖正荣. 沧源县山区按蚊群落学特征调查与分析方法探讨[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1998, 9(2): 92–95. |
[10] | 周红宁, 杜尊伟, 肖育江, 等. 云南省勐腊县人房蚊虫群落特征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2, 13(3): 181–182. |
[11] | 李博. 生态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112-196. |
[12] | 王学忠, 杜尊伟, 卢勇荣, 等. 云南南部野外与村内蚊虫群落特征的比较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3, 14(5): 348–350. |
[13] | 夏敏, 顾云安, 毛祥华, 等. 云南省普文镇人房蚊类群落特征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6, 17(6): 458–460. |
[14] | 张海林. 云南省虫媒病毒研究进展[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4, 15(5): 410–414. |
[15] | 王剑, 郭晓芳, 鲍建忠, 等. 云南楚雄2014年蚊媒及其病毒感染调查[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6, 32(6): 581–588. |
[16] | 张井巍, 姜进勇, 曾旭灿, 等. 云南省部分疟疾疫情不稳定地区重要媒介按蚊生态习性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1): 47–50. |
[17] | 郭晓芳, 卢云兰, 曾旭灿, 等. 云南省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到Toti病毒[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2, 23(5): 384–387. |
[18] | 周红宁, 李春富, 吴超, 等. 澜沧江下游河谷地带人房蚊虫群落特征的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8, 19(1): 6–7. |
[19] | 龚正达, 付小凤, 郭玉红. 云南省蚊类区系与多样性研究近况[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2, 23(1): 77–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