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徐惠庆, 朱培华, 朱秋荣, 骆田斌, 余梦华
- XU Hui-qing, ZHU Pei-hua, ZHU Qiu-rong, LUO Tian-bin, YU Meng-hua
- 不同流行区不同密度钉螺在水网地区繁殖规律研究
- Research on the reproduction pattern of the Oncomelania snails from different endemic areas and density to water network regions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7, 28(1): 23-26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7, 28(1): 23-26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1.007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6-10-25
- 网络出版时间: 2016-12-06 17:10
钉螺(Oncomelania)作为日本血吸虫病的唯一中间宿主,其生长繁殖与分布在血吸虫病流行和传播中起重要作用[1]。近年来浙江省水网型历史重度血吸虫病流行区——秀洲区出现钉螺复现和输入性病例[2-3]。随着当地“温泉经济”的发展及生态城市的建设,人口与物资流动频繁,极有可能因本地钉螺的孳生扩散、外来钉螺和传染源的输入而造成血吸虫病新的流行。2014年秀洲区设立钉螺繁殖试验现场,观察来自不同流行区的钉螺生长和繁殖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选择水网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秀洲区王店镇蚂桥村历史有螺区水塘作为钉螺繁殖试验点。塘边杂草生长,环境相对独立,周边无污染。人工整理地表为坡度30°的养殖区。
1.2 螺笼用铁丝网制作成0.33 m×0.33 m×0.33 m的螺笼,内衬为80目尼龙纱,顶部留有活动盖,可用夹子关紧。2014年4月将试验螺笼预先埋入5 cm的土层中,在筐内铺置厚约10 cm的当地泥土,螺笼1/3置于水中,待螺笼内有杂草生长后,于5月按山丘型、水网型和湖沼型不同组别投放不同密度钉螺。
1.3 钉螺来源山丘型、水网型和湖沼型钉螺分别来自浙江省金华市、嘉兴市秀洲区和安徽省贵池区。试验前将钉螺作分组群体逸蚴,并随机抽取100只钉螺利用压碎法进行镜检解剖,确定试验用钉螺均为阴性。
1.4 钉螺分组以每组每框(0.1 m2) 2、4、6、8、10、20、40只钉螺为低密度组(其中2和4只钉螺组各设2组,取平均数),分别对3种钉螺随机抽样100只成螺,鉴别雌雄,计算雌雄比,将鉴别后的雌雄钉螺作为低密度组配对试验螺。以每组每框(0.1 m2) 80、100、150、200、400、800只钉螺为高密度组,各组钉螺随机投放入螺笼。共45个螺笼。试验期间螺笼由专人看护,试验人员每月到现场观察1~2次,适当清理螺笼内杂草,保持水位稳定。
1.5 结果观察2015年5月试验结束回收螺笼,捡获土表全部钉螺,清理植被,取3 cm表层土,将表层土和深层土分袋包装,用20目铜丝筛筛取钉螺,计数并鉴别老螺和新螺及活螺和死螺。钉螺存活率计算公式:
利用Excel 2007和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算不同流行地区钉螺在水网型流行区的存活率和繁殖倍数,对钉螺密度制作散点图,根据散点图选择合适曲线类型进行曲线拟合,R2≥0.80说明曲线拟合效果较好。
2 结果 2.1 钉螺在水网型流行区的存活情况山丘型、水网型和湖沼型流行区钉螺各投放1 820只,各存活317.5、90和136只,存活率分别为17.45%、4.95%和7.47%,山丘型流行区钉螺存活率高于水网型和湖沼型流行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080,P<0.05)。山丘型、水网型和湖沼型流行区低密度组投放的钉螺存活率分别为48.33%、35.56%和 34.44%,高密度组分别为15.84%、3.35%和6.07%,见表 1。3种流行区钉螺存活率低密度组均高于高密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07、188.740、99.622,P<0.05)。
2.2 钉螺繁殖情况山丘型、水网型和湖沼型流行区钉螺分别捡获新螺3 627、5 636.5和3 552.5只,繁殖倍数分别为1.99、3.10和1.95,不同流行区钉螺在水网地区的繁殖倍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9.980,P<0.05)。山丘型、水网型和湖沼型流行区钉螺低密度组繁殖倍数分别为14.48、24.81和11.42,高密度组分别为1.34、1.97和1.46,见表 2。3种流行区钉螺繁殖倍数低密度组均高于高密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11.087、770.977、420.280,P<0.05)。
2.3 钉螺密度与存活率的线性关系对钉螺密度和存活率分别进行lg转换,钉螺存活率与投放密度间存在线性负相关关系,山丘型、水网型和湖沼型流行区钉螺密度与存活率线性关系方程分别为lgF=-0.360lgx+2.107、lgF=-0.746lgx+2.380和lgF=-0.574lgx+2.202(R2=0.922、0.959、0.940)(F为钉螺存活率,x为钉螺初始密度)。3种流行区钉螺在水网型地区的存活率均随密度增加呈下降趋势,见图 1。
2.4 钉螺密度与繁殖力的线性关系对不同流行区钉螺投放密度和繁殖倍数分别进行lg转换,钉螺繁殖倍数与投放密度间存在线性负相关关系。山丘型、水网型和湖沼型流行区钉螺密度与繁殖倍数线性关系方程分别为lgF=-0.863lgx+5.008、lgF=-0.818lgx+5.248和lgF=-0.778lgx+4.589(R2=0.925、0.902、0.887)(F为钉螺繁殖倍数,x为钉螺初始密度)。3种流行区钉螺在水网型地区的繁殖力均随钉螺密度增加呈下降趋势,见图 2。
3 讨论我国水网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主要分布在江苏、上海、浙江等省(直辖市),历史上疫情较重,通过积极防治,目前钉螺面积大幅下降[4]。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属水网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历史累计钉螺面积2 817.68 hm2,1993年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后连续10年未发现残存钉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历史螺区环境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林业种养殖方式的转变,2004年起陆续发现残存螺点,且发现不断有输入性传染源[2-3],钉螺输入导致其扩散和繁殖日益严重[5-8]。因此,血吸虫病传播流行的潜在危险因素依然存在[9-10]。
钉螺的平均寿命一般为1 年,也可存活2~3 年,甚至>5年,并在5年内繁殖10代[11]。本次研究显示,山丘型和湖沼型流行区钉螺输入到水网型地区后可较好地生长繁殖,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部分钉螺存活时间>1年,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12-13],说明钉螺输入有导致其扩散的可能性。
3种流行区钉螺在水网型流行区的繁殖倍数分别为1.99、3.10和1.95,秀洲本地水网型钉螺繁殖能力高于山丘型和湖沼型流行区钉螺,山丘型和湖沼型流行区钉螺在秀洲地区的生长繁殖能力相当,说明山丘型和湖沼型流行区钉螺也能在水网型流行区繁殖发育,但繁殖能力下降,可能为原生地山丘地区、湖沼地区植被、环境与水网地区存在差异所致[14],提示当前城市在湿地恢复保护、园林景观建设、生态旅游开发和苗木种植移栽等新形势下,应加强本地螺情监测,防止钉螺随水系扩散,同时要重视输入性钉螺的监测,根据水网型流行区特点并结合河道草垫诱螺、漂浮物打捞、航运码头及船只附着物、苗木园区及移栽地风险评估等开展钉螺输入预警监测[15-16]。
有研究表明,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即使仅残留1对钉螺也能大量繁殖扩散,钉螺种群密度影响其生长繁殖,钉螺密度越高其存活时间越短,反之越长[17-19]。本研究山丘型、水网型和湖沼型流行区钉螺在水网地区的存活率和繁殖倍数均与密度呈负相关,钉螺密度增加时,因种群竞争和资源限制,钉螺生存适宜度下降,死亡率上升,繁殖率下降,说明钉螺密度较低时更应加强监测力度,对苗木及水生动植物移栽区域、河道漂浮物等加强监测,强化监测工作质量,设立假螺点进行螺情质量控制。
志谢: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闻礼永、严晓岚、张剑锋和林丽君等在本研究中给予现场和质量控制指导,特此志谢[1] | 周晓农, 杨坤, 洪青标, 等. 气候变暖对中国血吸虫病传播影响的预测[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4, 22(5): 262–265. |
[2] | 徐惠庆, 朱培华, 莫根强. 嘉兴市水网地区钉螺复现原因分析[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2, 24(6): 720–721. |
[3] | 徐惠庆, 朱培华, 倪春苗, 等. 2013-2014年嘉兴市秀洲区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监测[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5, 27(5): 541–543. |
[4] | 雷正龙, 张利娟, 徐志敏, 等. 2014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5, 27(6): 563–569. |
[5] | 江西均, 王克泰, 金仿贤, 等. 上海市郊区河道钉螺分布及其生态环境调查[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3, 15(6): 456–458. |
[6] | 周志珊, 黄少玉, 李初升, 等. 血吸虫病非疫区输入钉螺扩散和分布情况观察[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0, 22(1): 69–71. |
[7] | 王学东, 陈新峰, 吴锋, 等. 钉螺在苏南血吸虫病非流行区的生存繁殖及易感性实验[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0, 22(2): 182–184. |
[8] | 吴锋, 陈前, 董龙文, 等. 江滩异地钉螺生存繁殖的现场研究[J].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2003, 16(6): 365–367. |
[9] | 吴晓华, 许静, 郑江, 等. 中国血吸虫病传播控制与阻断地区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4, 16(1): 1–3. |
[10] | 闻礼永, 严晓岚, 张剑锋, 等. 当前我国传播阻断省份血吸虫病监测情况和巩固策略[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1, 23(1): 18–21. |
[1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血吸虫病防治手册[M]. 3版.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0: 15. |
[12] | 田建国, 仲文江, 黎桂福, 等. 水网地区模拟输入性钉螺生存繁殖情况初步观察[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1, 23(2): 204–206. |
[13] | 徐惠蓉, 伍建军, 郑树明, 等. 钉螺密度与繁殖率研究[J].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2011, 9(3): 130–133. |
[14] | 田建国, 黎桂福, 彭丽霞, 等. 模拟湖沼钉螺迁徙水网地区生长繁殖的适应性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4): 414–417. |
[15] | 左引萍, 孙道宽, 黄轶昕, 等.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血吸虫病监测预警研究Ⅱ. 钉螺和血吸虫病监测[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0, 22(5): 420–424. |
[16] | 谢娟, 闻礼永. 生态环境改变新态势对钉螺生长繁殖和扩散的影响[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6, 28(2): 225–228. |
[17] | Yang GJ, Zhou XN, Sun LP, et al. Compensatory density feedback of Oncomelania hupensis populations in two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settings in China[J]. Parasit Vectors, 2011: 133.DOI:10.1186/1756-3305-4-133. |
[18] | 曹奇, 顾伯良, 杭美娣, 等. 水网地区低密度钉螺自然增长情况[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92, 10(4): 255–257. |
[19] | 王永康, 黄通法, 熊义法, 等. 残存钉螺螺口消长观察[J]. 浙江预防医学与疾病监测, 1991, 3(2): 3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