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侯学霞, 张琳, 李国华, 郝琴
- HOU Xue-xia, ZHANG Lin, LI Guo-hua, HAO Qin
- 山西省吕梁地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调查研究
- Investigation on natural foci of Lyme disease in Lyuliang area, Shanxi province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7, 28(6): 550-552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7, 28(6): 550-552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6.008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7-08-15
- 网络出版时间: 2017-10-10 13:35
2 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太原 030012
2 Shanxi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莱姆病(Lyme disease)是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感染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人兽共患传染病,主要经蜱叮咬人、兽而传播,人感染后可以引起多系统、多器官损害,临床表现为脑膜炎、关节炎、神经根炎、慢性萎缩性肢皮炎和心肌炎等。全球五大洲均有本病发生,已被WHO列为需重点加以防治研究的疾病之一[1-2]。我国自1986年在黑龙江省海林县首次报告发现莱姆病病例以来,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至少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人群存在伯氏疏螺旋体感染,部分地区人群中有典型病例存在,并且从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患者、蜱、鼠中分离到伯氏疏螺旋体,证实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3-6]。
山西省位于我国中东部,省内大部分为山区和丘陵。山西省人群、媒介和宿主动物均存在莱姆病感染,2012年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出现1例典型莱姆病患者[7-9]。2014年山西省CDC上报吕梁地区方山县南阳沟林场1例典型莱姆病病例,2015年中国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和当地CDC人员对该地区进行了莱姆病传播媒介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蜱的采集和鉴定2015年在吕梁市方山县南阳沟林场野外采用人工小时布旗法捕蜱[4],将采集蜱放至透气、有一定湿度的瓶中带回实验室进行鉴定[10]。
1.2 伯氏疏螺旋体分离培养将蜱用无菌的蒸馏水洗涤(去除蜱表面灰尘和杂物),滤干水后放入75%乙醇中浸泡消毒30 min,然后用0.9%NaCl及蒸馏水各冲洗数次,置于消毒滤纸上待干燥,每组5~10只,放入组织研磨器中,加0.5 ml BSKⅡ培养基,研磨后,吸取0.1 ml加入到含有5 ml BSKⅡ培养基的小试管中,于33 ℃培养,培养后每周检查1次,连续2个月培养仍为阴性则弃去。
1.3 多位点序列分析(MLSA)[3] 1.3.1 菌株的收集取对数生长期的菌液10 ml,12 000×g,离心30 min。用pH 7.4磷酸盐缓冲液洗3次,每次15 min。将沉淀悬于100 μl TE中,-20 ℃备用。
1.3.2 全基因组DNA的制备水煮法制备全基因组DNA。
1.3.3 PCR引物合成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序列见表 1。PCR扩增反应体系总体积50 μl:2×TaqPCR Master Mix 25 μl,50 μmol/L primer1 1 μl,50 μmol/L primer2 1 μl,模板DNA 1 μl,H2O 22 μl。预变性94 ℃5 min;变性94 ℃ 45 s;退火55 ℃ 45 s;延伸72 ℃ 45 s。共35个循环。最后延伸72 ℃ 5 min。吸取5 μl PCR产物,于2%琼脂糖凝胶电泳,100 V,1 h。采用紫外凝胶成像仪读胶成像。序列测定由华大基因(BGI)和北京六合通经贸有限公司完成。采用DNAStar和Mega 5.0软件共同完成,树状图距离根据Neighbor-Joining(NJ)法计算。
2 结果 2.1 蜱的鉴定在吕梁市方山县南阳沟林场共采蜱约300只。其中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约250只,为优势蜱种;嗜群血蜱(Haemaphysalis concinna)45只,边缘革蜱(Dermacentorm marginatus)5只。
2.2 MLSA分型鉴定从全沟硬蜱和嗜群血蜱中分离到2株菌,分别命名为SX12和SX22。与51株参考菌株进行MLSA分型鉴定[4],均为Borrelia garinii基因型菌株。SX22与我国黑龙江省菌株HS2、HS3及日本参考菌株ASF聚为一支,SX12则单独一个分支,见图 1。
3 讨论南阳沟林场位于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积翠乡以东10 km处,山上森林茂密,植被覆盖面积为38.2 km2,是山西省最大且保存最完好的森林公园,也是山西省著名旅游景区。本次调查从全沟硬蜱和嗜群血蜱中均分离到伯氏疏螺旋体,证明该地区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是山西省首次分离到伯氏疏螺旋体菌株。经MLSA分型鉴定,两株菌均为Borrelia garinii基因型,该基因型为我国伯氏疏螺旋体的主要致病基因型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3-4]。且该基因型主要与人神经性莱姆病有关[11]。
因该地区存在莱姆病典型病例,应重视莱姆病的预防。在林区工作、生活的居民及旅游人群均应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以环境防护和个人防护相结合,避免被蜱叮咬。同时当地疾控部门和临床相关工作人员应提高对莱姆病的认识,对明确有蜱叮咬史的患者进行莱姆病相关检测,以便早期诊断,积极治疗。
[1] |
Stanek G, Wormser GP, Gray J, et al. Lyme borreliosis[J]. Lancet, 2012, 379(9814): 461-473. DOI:10.1016/S0140-6736(11)60103-7 |
[2] |
Margos G, Vollmer SA, Ogden NH, et al. Population genetics, taxonomy, phylogeny and evolution of Borrelia burgdorferi sensu lato[J]. Infect Genet Evol, 2011, 11(7): 1545-1563. DOI:10.1016/j.meegid.2011.07.022 |
[3] |
Hao Q, Hou XX, Geng Z, et al. Distribution of Borrelia burgdorferi sensu lato in China[J]. J Clin Microbiol, 2011, 49(2): 647-650. DOI:10.1128/JCM.00725-10 |
[4] |
张哲夫, 万康林, 张金声, 等. 我国莱姆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97, 18(1): 8-11. |
[5] |
耿震, 侯学霞, 万康林, 等. 中国6省蜱中莱姆病螺旋体分离与鉴定[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0, 31(12): 1346-1348. 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0.12.005 |
[6] |
侯学霞, 耿震, 郝琴, 等. 中国6省莱姆病螺旋体主要宿主动物鼠的初步调查[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0, 26(11): 1034-1036. DOI:10.3969/j.issn.1002-2694.2010.11.012 |
[7] |
耿震, 李国华, 侯学霞, 等. 山西省首例莱姆病病例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4): 318-319, 322. DOI: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4.008 |
[8] |
张杰敏, 杨慧军, 李效民, 等. 山西省某县莱姆病感染情况调查[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6, 6(7): 490-491. |
[9] |
刘明社, 武延隽, 赵中夫. 山西长治地区就诊人群莱姆病血清学初步调查[J].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06, 20(1): 17-18. |
[10] |
陆宝麟, 吴厚永. 中国重要医学昆虫分类与鉴别[M].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652-679.
|
[11] |
Rudenko N, Golovchenko M, Grubhoffer L, et al. Updates on Borrelia burgdorferi sensu lato complex with respect to public health[J]. Ticks Tick Borne Dis, 2011, 2(3): 123-128. DOI:10.1016/j.ttbdis.2011.04.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