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廖力夫, 刘忠军, 阿迪力·司马义, 崔燕, 徐艺玫
- LIAO Li-fu, LIU Zhong-jun, Adily· Simayi, CUI Yan, XU Yi-mei
- 飞机防治胡杨林春尺蠖对荒漠型黑热病的控制观察与分析
- Th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impact on desert-type kala-azar by aerial control of Apocheima cinerarius in Populus euphratica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7, 28(5): 478-480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7, 28(5): 478-480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5.018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7-04-28
- 网络出版时间: 2017-08-09 14:19
2 新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局, 乌鲁木齐 830003
2 Xinjiang Forestry Pest Control Bureau
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是由寄生在宿主白细胞内的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通过传播媒介白蛉(sandfly)吸血,将利什曼原虫传染给健康人或动物的一种重要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其中的内脏利什曼病又称黑热病,全球利什曼病总病例数已超过1.2亿例[1]。新疆喀什地区是目前国内荒漠型和人源型黑热病发病率最高的疫区[2],2008年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和田地区的民丰县被确定为新发现的荒漠型黑热病疫区[3],使得疫区面积扩大至整个塔里木盆地。
近年来,新疆地区时有荒漠型黑热病流行,但宅院统一杀灭白蛉的疫情控制方法效果不明显[3-6]。为探讨疫情控制方法,在林业部门对胡杨林害虫春尺蠖(Apocheima cinerarius)进行飞机大面积灭虫期间,对塔里木盆地巴楚和伽师县典型荒漠型黑热病疫区的传播媒介吴氏白蛉(Phlebotomus wui)进行灭蛉效果和荒漠型黑热病发病率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施区概况 1.1.1 实验区巴楚县夏河林场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喀什以东310 km的荒漠区腹地,79°32′E,39°53′N,海拔1 075~1 085 m,属典型的荒漠型黑热病疫区,曾经是塔里木盆地荒漠型黑热病发病率最高的区域之一,1999-2005年每年新发黑热病病例数维持在110/10万~265/10万之间。
1.1.2 对照区伽师县卧里托格拉克乡(三乡),位于伽师县东部,77°16′E,39°41′N,平均海拔1 160 m,与夏河社区相邻,环境条件非常相似,同属典型的荒漠型黑热病疫区。2001-2007年每年新发黑热病病例数维持在56/10万以下。目前是伽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流行最严重的乡。
1.2 处理方法 1.2.1 实验区1996-2008年期间疫区荒漠林未采取任何喷洒农药措施,2008年夏河天然胡杨林发生春尺蠖虫害,2009年4月底巴楚县林业部门对胡杨林区及周边居民区开展大范围飞机灭虫,喷药器材为AT-402B型飞机,喷洒灭虫药:2%阿维菌素乳油20 g兑水30 kg(1 500倍),另加沉降剂(食盐)和润湿剂(尿素)各169 g。按22.50 kg/hm2喷洒,每架次飞机喷洒44.47 hm2,4架飞机作业17 d,共喷洒3 200 hm2。
白蛉密度调查:2008年和2009年6月中旬在白蛉活动高峰时间(23:00-02:00),用电动吸蚊器吸捕挂在胡杨柽柳灌丛区幕布上的白蛉,以每人每小时实际捕捉的白蛉数作为白蛉密度。
1.2.2 对照区1996-2016年期间荒漠林未采取任何灭虫措施。2008年伽师县发生黑热病疫情,在白蛉活动季节对患者住宅及其周边10户范围以内的宅院,采用卫生部门统一要求的卫生杀虫剂溴氰菊酯(每份0.5%溴氰菊酯粉剂兑水100倍)进行室内喷洒灭杀白蛉。同时对患者住宅及其周边重点监测。2014年当地黑热病再次流行,除采取与2008年相同的灭白蛉控制措施外,还增加了蚊帐保护婴幼儿措施。
白蛉密度调查:分别调查胡杨林区和居民区两种生境的白蛉密度,白蛉密度调查方法与实验区相同,调查时间分别在2008年6月上旬的灭白蛉前和6月下旬的灭白蛉后,间隔15 d。
1.2.3 数据来源新发荒漠型黑热病病例数据引用中国CDC网络上报数据,并补充公开发表论文的荒漠型黑热病病例,当地总人口数据由当地CDC提供。黑热病发病率(/10万)=实际发病例数/调查区总人数。
2 结果 2.1 白蛉密度实验区灭虫后,胡杨柽柳灌丛的白蛉密度由2008年灭虫前的140.4(85~211)只/(人·h)下降到灭虫后(2009年)的43.2(9~57)只/(人·h),下降了69.2%。对照区居民区灭虫,院落室内白蛉密度由2008年灭前的66.0只/(人· h)下降至当年灭后的31.0只/(人· h),下降了53.0%,未采取灭虫措施的胡杨柽柳灌丛区,灭虫前后的白蛉密度分别为60.0和83.0只/(人· h),居民区杀灭白蛉密度下降的同时,胡杨柽柳灌丛区的白蛉密度上升了38.3%。
2.2 黑热病发病率实验区巴楚县夏河林场2009年4月底飞机灭虫前黑热病发病率在160/10万~260/10万,飞机灭虫后,新发黑热病病例数明显下降,连续7年维持在60/10万以下,见图 1。
对照区2008年前发病率一直在56/10万以下,2008年黑热病突然暴发,2008、2009年黑热病发病率达到264/10万和246/10万,期间连续2年采用院落室内灭虫防治措施,未对野外胡杨柽柳灌丛区实施灭虫。2010年发病率降至51/10万以下,2014年伽师县荒漠型黑热病再次流行,2014-2016年虽然加大了院落室内灭虫防治措施,但2015年发病率最高达602/10万。
3 讨论黑热病疫区的流行强度一般由疫病动物或人的感染率和传播媒介密度的高低所决定。根据既往对荒漠型黑热病疫区白蛉利什曼原虫的感染率和塔里木兔(Lepus yarkandensis)抗利什曼原虫的抗体阳性率调查结果表明[7-8],荒漠型黑热病疫区可分核心区、非核心区和非流行区。胡杨柽柳灌丛生境是荒漠型黑热病疫区的核心区,动物利什曼病是由核心区向外扩散。因荒漠型黑热病疫区面积大而分散,全部实施灭虫成本高,难度大。根据动物利什曼病由核心区向周边扩散的规律,对核心区适时灭虫,可能是投入少能降低核心区动物感染率的可接受防治方案。
从溴氰菊酯对骚扰阿蚊(Armigeres subalbatus,0.001 7 mg/L)[9]和阿维菌素对意大利成年工蜂(4.91 mg/L)[10]的半数致死量浓度的比较看,溴氰菊酯对昆虫的杀虫效果远高于阿维菌素。理论上推算对照区连续几年多次的居民区灭虫应超过实验区1次飞机灭虫的效果。但从实验区和对照区灭虫后实际控制荒漠型黑热病发病率的效果看,结果正好相反,多次灭虫的对照区连续2次暴发黑热病流行,实验区飞机1次灭虫后7年未发生黑热病流行,显示杀灭核心区白蛉才是控制荒漠型黑热病的关键。
在荒漠型黑热病疫区,仅对室内院落灭虫,不对野外白蛉栖息环境灭虫,虽然短期能降低室内及院落范围的白蛉密度,但对栖息于核心区胡杨柽柳灌丛的吴氏白蛉密度和塔里木兔利什曼病的流行几乎无影响[11]。当核心区感染利什曼原虫的塔里木兔在白蛉活动季节迁移到人类居住的环境附近,仍可通过白蛉叮咬,将利什曼原虫传播给人,造成发病并流行。
从实验区1次灭虫后连续7年黑热病发病率维持在60/10万以下的结果来看,6月中下旬白蛉第1个高峰前杀灭白蛉,对塔里木兔恢复到核心区早期的利什曼原虫感染水平需要较长时间,一方面可能是野生环境的塔里木兔平均寿命在2年左右,另一个原因可能与灭虫后白蛉密度低恢复较慢有关。
通过对荒漠型黑热病疫区实验区荒漠林飞机1次灭虫和对照区居民区连续几年多次灭虫证实,荒漠型黑热病核心区荒漠林飞机灭虫对该病控制效果显著,且持续控制时间较长。建议对荒漠型黑热病疫区开展飞机灭虫的同时,对传播媒介白蛉密度、白蛉利什曼原虫感染率、1~3龄婴幼儿人群抗利什曼原虫抗体水平和黑热病发病率进行长期观察,为长期有效控制荒漠型黑热病提供科学支撑依据。
[1] |
Sinval P, Brandão Filho. Fifth world congress on Leishmaniasis (worldleish5) abstract book No.1069[EB/OL].(2013-06-15)[2014-03-18]. https://www.woorank.com/en/www/worldleish5.org.
|
[2] |
Wang JY, Cui G, Chen HT, et al. Current epidemiological profile and features of visceral Leishmaniasis i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 Parasit Vectors, 2012, 5(1): 31. DOI:10.1186/1756-3305-5-31 |
[3] |
伊斯拉音·乌斯曼, 金长发, 左新平, 等. 新发现的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新疆民丰县Ⅰ.流行病学调查[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8, 26(2): 128-131. |
[4] |
Wang JY, Gao CH, Yang YT, et al. An outbreak of the desert sub-type of zoonotic visceral leishmaniasis in Jiashi,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 Parasitol Int, 2010, 59(3): 331-337. DOI:10.1016/j.parint.2010.04.002 |
[5] |
伊斯拉音·乌斯曼, 阿迪力·司马义, 凯赛尔·克尤木, 等. 2014年新疆伽师县内脏利什曼病暴发的调查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5, 33(5): 357-361. |
[6] |
亚里昆·买买提依明, 张海亭, 张松, 等. 2004-2014年新疆黑热病疫情调查分析[J].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15, 30(3): 5-8, 17. |
[7] |
熊光华, 管立人, 郭印宽. 新疆黑热病传播媒介的研究[J]. 流行病防治研究, 1974, 2(4): 327-334. |
[8] |
廖力夫, 乌守巴特, 章建民, 等. 塔里木盆地荒漠型黑热病传播媒介吴氏白蛉的供血宿主调查及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2): 151-154. DOI: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2.011 |
[9] |
杨维芳, 褚宏亮, 吴治明, 等. 江苏省宿迁市骚扰阿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4): 366-368. DOI: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4.009 |
[10] |
徐华强, 薛明, 赵海朋, 等. 阿维菌素等药剂及其混配制剂对赤眼蜂的安全性评价[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4, 30(3): 311-315. |
[11] |
廖力夫, 燕顺生, 乌守巴特, 等. 从塔里木兔体内首次分离出婴儿利什曼原虫[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9, 20(1): 45-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