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区博文, 张劲苗, 朱宇平, 黄慕嫦, 黄晓江, 黄悦志
- OU Bo-wen, ZHANG Jin-miao, ZHU Yu-ping, HUANG Mu-chang, HUANG Xiao-jiang, HUANG Yue-zhi
- 2016年江门市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
- Resistance of Aedes albopictus to commonly used insecticides in Jiangm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2016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7, 28(4): 386-389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7, 28(4): 386-389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4.022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7-04-25
- 网络出版时间: 2017-06-12 16:23
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是多种重要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如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黄热病及寨卡病毒病[1-2]。自2015年以来,寨卡病毒病在智利、巴西等国家暴发流行,据巴西卫生部统计,2015年巴西约有150万例发生[3]。截至2016年12月31日,我国寨卡病毒病输入病例达24例,其中江门地区恩平市报告12例,新会区报告1例。化学防治是蚊媒传染病防控的主要手段,但大量、连续使用化学杀虫剂可导致蚊虫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白纹伊蚊的抗药性已成为我国蚊媒传染病防制中最为棘手的问题[4-5]。目前,江门市仍缺乏白纹伊蚊对常用化学杀虫剂抗药性的监测数据。本研究旨在调查江门市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对5种常用化学杀虫剂的抗药性,通过建立本地区白纹伊蚊抗药性监测系统,掌握蚊虫抗药性动态变化,加强对白纹伊蚊抗药性的管理并及时有效地控制蚊媒传染病的流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虫来源于2016年5-10月从江门市7个市(区)的城市居民区采集蚊幼虫或卵块,经鉴定为白纹伊蚊,带回实验室饲养1~3代,挑选3龄末4龄初蚊幼虫进行抗药性测定。成蚊羽化后3~5 d进行测定。敏感品系由广东省CDC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所提供,本实验室饲养,未接触过任何杀虫剂。
1.2 杀虫剂1%氯菊酯、1%溴氰菊酯、1%高效氯氰菊酯、1%双硫磷和5%残杀威5种杀虫剂储备液,3%氯菊酯、0.1%溴氰菊酯、3%高效氯氰菊酯、0.44%马拉硫磷和0.06%残杀威5种杀虫剂药膜,均由广东省CDC提供。丙酮为广州化学试剂厂生产。
1.3 方法 1.3.1 蚊幼虫抗性测定采用浸渍法。在(25±1)℃、相对湿度(70±5)%条件下培养,测试蚊幼虫为3龄末4龄初的健康试虫。使用5~7个浓度梯度,每个浓度梯度设置重复3次,每个重复20条试虫。用量筒量取200 ml隔夜脱氯水,加入250 ml白陶瓷碗中,然后向各白陶瓷碗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杀虫剂稀释液(丙酮为溶剂)。对照组加入等量丙酮作为对照。24 h后观察并记录各浓度下蚊幼虫死亡情况。
死亡判定标准:用玻璃棒轻触幼虫,幼虫无逃避反应或抽搐即视为死亡。
1.3.2 成蚊抗性测定采用接触筒法。测试采用F1~F3代健康雌性成蚊,在室温下进行。测试杀虫剂浓度根据中国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实验室白纹伊蚊敏感品系建立的诊断剂量浓度,每种杀虫剂设置2个重复,每个重复测试25~30只试虫。白纹伊蚊成蚊与药膜接触1 h后,将试虫转移至恢复筒中,供给5%~10%糖水,24 h后观察并记录各组试虫的死亡情况。
死亡判定标准:试虫完全不动,或仅震颤,无法爬动或起飞,视为死亡。
1.4 抗性判定标准蚊幼虫的抗药性水平用抗性倍数表示,即抗性倍数=野外种群LC50值/敏感品系LC50值。蚊幼虫的抗性倍数<3为敏感;3≤抗性倍数<10为低抗;10≤抗性倍数<40为中抗;抗性倍数≥40为高抗。成蚊的抗药性判定依据WHO规定,即死亡率>98%为敏感群体;死亡率80%~98%为可疑抗性群体;死亡率<80%为抗性群体。若5%<对照组死亡率≤20%,用Abbott公式校正处理死亡率。对照组死亡率>20%,或化蛹率>10%,实验无效。
1.5 统计与计算采用SPSS 10.0软件Probit模块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浓度以10为底进行对数变换,通过概率回归分析得到所测试虫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及其95%CI以及毒力回归方程等。采用K-Wallis检验,比较不同杀虫剂和不同种群间的抗性水平差别。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白纹伊蚊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7个种群的白纹伊蚊幼虫对双硫磷均为敏感,对残杀威、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菊酯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0.7~2.3、1.5~3.9、4.2~16.7、3.3~19.5和0.4~5.0倍。其中蓬江区白纹伊蚊幼虫种群对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最高,LC50分别为0.015 0和0.025 4 mg/L,抗性倍数分别为16.7和19.5倍;江海区种群对氯菊酯的抗性最高,LC50为0.027 9 mg/L,抗性倍数为5.0倍;新会区种群对残杀威的抗性最高,LC50为2.778 5 mg/L,抗性倍数为3.9倍,见表 1。
各种群白纹伊蚊幼虫对不同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145,P=0.000 1),不同种群白纹伊蚊幼虫间抗性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98,P=0.822)。
7个白纹伊蚊幼虫野外种群对5种常用杀虫剂均未产生高抗性,产生中抗的占8.57%,产生低抗的占48.57%。白纹伊蚊幼虫野外种群对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均产生了抗性,57.14%的白纹伊蚊幼虫野外种群对残杀威产生了抗性,28.57%的白纹伊蚊幼虫野外种群对氯菊酯产生了抗性,见表 2。
2.2 白纹伊蚊成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7个种群的白纹伊蚊成蚊对马拉硫磷、残杀威和氯菊酯为敏感或可疑抗性。其中江海区、新会区和鹤山市白纹伊蚊成蚊种群对溴氰菊酯产生了抗性,死亡率分别为75.93%、64.15%和78.69%;蓬江区和恩平市白纹伊蚊成蚊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了抗性,死亡率分别为77.19%和73.42%,见表 3。
7个白纹伊蚊成蚊野外种群对5种常用杀虫剂产生抗性的占14.29%,产生可疑抗性的占51.43%。其中,42.86%的白纹伊蚊成蚊野外种群对溴氰菊酯产生了抗性,28.57%的白纹伊蚊成蚊野外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了抗性,见表 4。
3 讨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各种群白纹伊蚊幼虫对不同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145,P=0.000 1),尤其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最为显著,其次是残杀威。与2002年广东省广州、深圳、汕头、韶关和茂名市白纹伊蚊幼虫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倍数为参考品系的7~10倍[6]、2010年广州市白纹伊蚊幼虫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倍数达20余倍结果一致[7]。2012年浙江省义乌市白纹伊蚊幼虫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倍数为参考品系的25倍[8],而广州市海珠区为参考品系的52倍[9]。2015年广东省CDC白纹伊蚊幼虫抗药性监测结果也显示,广东省白纹伊蚊幼虫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0.93~129.46、1.19~77.29和0.31~72.44倍[10]。2015年潮州市白纹伊蚊幼虫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和氯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61.30、232.00和1 023.80倍[11]。可见,广东省白纹伊蚊幼虫的抗药性问题日渐严重。
江门市2016年白纹伊蚊幼虫抗药性水平较2015年有上升趋势,2015年仅30%的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未发表数据),而2016年产生抗性的种群比例高达57.14%。可能与本地区这两种类型杀虫剂的使用量增加有关。本研究发现,江门市白纹伊蚊幼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毒力回归方程斜率较小,说明该种群个体间的抗药性水平差异较大,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有升高风险。而双硫磷的毒力回归方程斜率较大,说明抗性水平较稳定。
白纹伊蚊成蚊抗药性监测结果显示,大部分白纹伊蚊成蚊种群对马拉硫磷和残杀威敏感,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为可疑抗性或抗性。2016年佛山市南海区和潮州市白纹伊蚊成蚊对氯菊酯产生抗性;潮州市白纹伊蚊成蚊对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产生可疑抗性[11];中山、珠海、东莞和佛山市白纹伊蚊成蚊对氯菊酯产生可疑抗性[12]。非洲地区白纹伊蚊成蚊对溴氰菊酯均为抗性,对残杀威均为敏感[13]。美国多个地区白纹伊蚊成蚊对溴氰菊酯、苯醚菊酯和烯丙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均为敏感[14]。江门市白纹伊蚊成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可能与2016年本地发生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疫情有关,为防止输入性病例在本地区扩散,采用灭杀成蚊的方法迅速控制蚊媒密度。据调查,拟除虫菊酯类占该地使用杀虫剂量的80%,氨基甲酸酯类占20%,基本不使用有机磷类杀虫剂灭杀成蚊,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近年来,江门市多次暴发蚊媒传染病,如2014年登革热和2016年的寨卡病毒病疫情,提示本地区应重视蚊媒传染病媒介白纹伊蚊的监测和控制。加强蚊虫抗药性管理,为本地区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指导。
[1] |
Cui F, Raymond M, Qiao CL. Insecticide resistance in vector mosquitoes in China[J]. Pest Manag Sci, 2006, 62(11): 1013-1022. DOI:10.1002/(ISSN)1526-4998 |
[2] |
刘起勇. 寨卡病毒媒介伊蚊控制策略和措施展望[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2): 93-98.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2.001 |
[3] |
Hennessey M, Fischer M, Staples JE. Zika virus spreads to new areas-region of the Americas, May 2015-January 2016[J].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16, 65(3): 55-58. DOI:10.15585/mmwr.mm6503e1 |
[4] |
史琦琪, 程鹏, 公茂庆. 蚊虫抗药性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5): 515-519.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5.028 |
[5] |
孟凤霞, 王义冠, 冯磊, 等. 我国登革热疫情防控与媒介伊蚊的综合治理[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1): 4-10. DOI: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1.002 |
[6] |
蔡松武, 林立丰, 段金花, 等. 广东省白纹伊蚊抗药性现状与抗性治理对策[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6, 17(4): 274-276. |
[7] |
李成玲, 胡志刚, 江毅民, 等. 广州地区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抗药性的初步研究[J]. 热带医学杂志, 2010, 10(4): 429-430. |
[8] |
陈明, 董风强, 吴因平, 等. 义乌市白纹伊蚊对5种杀虫剂的抗性调查[J]. 上海预防医学, 2013, 25(8): 466-467. |
[9] |
李成玲, 严子锵, 江毅民, 等. 广州城区白纹伊蚊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3, 19(6): 487-489. |
[10] |
蔡松武. 广东省白纹伊蚊抗药性监测结果及科学用药建议[R]. 广州: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5: 1-13.
|
[11] |
王义冠, 师灿南, 林国松, 等. 广东省潮州市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3): 228-231.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3.004 |
[12] |
段金花. 2016年广东省白纹伊蚊成蚊抗药性监测结果及科学用药建议[R]. 广州: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6: 1-8.
|
[13] |
Kamgang B, Marcombe S, Chandre F, et al. Insecticide susceptibility of Aedes aegypti and Aedes albopictus in Central Africa[J]. Parasit Vectors, 2011, 4(1): 79-86. DOI:10.1186/1756-3305-4-79 |
[14] |
Marcombe S, Farajollahi A, Healy SP, et al. Insecticide resistance status of United States populations of Aedes albopictus and mechanisms involved[J]. PLoS One, 2014, 9(7): e101992. DOI:10.1371/journal.pone.01019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