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亚红祥, 张云智, 习严梅
- YA Hong-xiang, ZHANG Yun-zhi, XI Yan-mei
- 云南省2005-2014年斑疹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 Analysis on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yphus in Yunnan province, China in 2005-2014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7, 28(4): 359-361, 378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7, 28(4): 359-361, 378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4.013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7-02-23
- 网络出版时间: 2017-06-12 16:23
斑疹伤寒(typhus)主要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1-2]。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由普氏立克次体(Ricettsia prowazekii)引起,其主要传播媒介为人虱,又称虱传斑疹伤寒(louse borne typhus)[3]。地方性斑疹伤寒(endemic typhus)由莫氏立克次体(Ricettsia mooseri)引起,主要传播媒介为鼠蚤,故又称蚤传斑疹伤寒(flea borne typhus)或鼠型斑疹伤寒(murine typhus)[4]。我国斑疹伤寒主要为地方性斑疹伤寒,分布广泛[5]。云南省为斑疹伤寒流行的主要地区[6],目前以地方性斑疹伤寒较为多见。近年来,云南省频繁暴发地方性斑疹伤寒疫情,大理、保山和瑞丽市分别于2004年6月、2009年8月和2010年9月暴发疫情[7-9]。但云南省斑疹伤寒的流行调查资料有限[10]。为了解云南省斑疹伤寒的流行规律,对云南省2005-2014年斑疹伤寒病例资料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2005-2014年云南省斑疹伤寒疫情资料来源于云南省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全省人口数据来源于云南省统计局。
1.2 统计学处理采用Excel软件录入历年疫情资料,并绘制统计图。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疫情资料进行时间、空间和人群特征分析。利用SPSS 16.0软件对发病率和构成比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云南省2005-2014年共报告斑疹伤寒病例10 712例,包括实验室诊断病例(7 671例)和临床诊断病例(3 041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34/10万。其中2011年发病数最多,为1 369例,发病率为2.96/10万;2005年发病数最少,为672例,发病率为1.51/10万。
2.2 地区分布斑疹伤寒病例分布于云南省16个州(市)的106个县(市、区),占全省地区数的82.17%(106/129)。其中2005年分布最广,达62个县(市、区),2009年分布最少,达42个县(市、区)。2010- 2013年各年新发疫点县(区)分别为7、5、2、2个。其中滇南地区的西双版纳州、红河州和普洱市病例数分别为8 251、284和73例,占总病例数的80.36%;滇西地区的保山市、大理州、德宏州和临沧市病例数分别为813、361、234和141例,占总病例数的14.46%;滇中地区的昆明、楚雄和玉溪市分别为283、53和108例,占总病例数的4.14%。2005-2014年西双版纳州发病数占总病例数的77.03%,居全省首位,其次为保山市和大理州,分别占总病例数的7.59%和3.37%。勐海县10年累计发病数为全省最多,占总病例数的55.64%(5 960/10 712),其次为勐腊县,占18.97%(2 032/10 712)。西双版纳州各年发病数为394~1 157例,年发病率为44.73/10万~103.54/10万,年平均发病率最高,为76.56/10万;其次是保山市、德宏州和大理州,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3.26/10万、1.97/10万和1.04/10万。不同地区年平均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03,P<0.05)。
2.3 时间分布云南省2005-2014年各年均有病例报告,每年6-11月累计发病427~891例,占该年发病总数的63.54%~67.76%。2010年9月为发病高峰期,病例数达290例。10年累计6-11月(夏秋季)发病数占总病例数的65.52%(7 019/10 712),其中10年累计病例数以8月最多,占总病例数的13.65%(1 462/10 712),见表 1。
2.4 人群分布 2.4.1 年龄及性别构成发病年龄在1~96岁,其中30~岁年龄组累计发病数最多,占总病例数的18.51%;其次为20~岁、<10岁和40~岁年龄组,分别占总病例数的17.44%、17.35%和17.09%。每年<10岁、20~岁、30~岁和40~岁年龄组病例数分别为117~261、121~272、123~265和116~256例(表 2)。各年不同年龄组发病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2.182,P<0.05)。10年累计病例数男性为4 393例,女性为6 319例,男女性别比为1:1.44。各年男女性别比为1:1.64~1:1.16,各年女性发病数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024,P<0.05)。
2.4.2 职业构成10年累计以农民发病数最多,占总病例数的57.21%(6 128/10 712),其次为学生,占15.08%(1 615/10 712)。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和其他人群(工人、教师、离退人员、家务人员、商务人员、干部职员和医务人员等)发病数分别为853、296和1 820例,共占总病例数的27.71%。每年农民、学生、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和其他人群的病例数分别为322~883、115~253、40~116、15~66和107~297例。每年不同职业人群发病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80,P<0.05)。
3 讨论云南省以热带和亚热带气候为主,存在恙虫病、斑疹伤寒和斑点热等多种立克次体疾病[11-13]。1955年云南省首次证实存在斑疹伤寒[10]。1985年9月临沧县暴发鼠型斑疹伤寒,病死率高达4.70%[14]。1989-2000年全省累计报告斑疹伤寒病例4 121例,死亡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89/10万,病死率为0.17%,波及9个州(市)的20多个县(区)[10]。自2000年后,仅有少数地方性斑疹伤寒病例报道,未见流行性斑疹伤寒相关报道[15-16]。
本次调查发现,云南省2005-2014年斑疹伤寒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全国2003年发病率(0.30/10万)[6]的7.8倍,远高于河南和浙江省的年平均发病率[17-18]。与云南省1989-2000年的病例数比较,其发病总数和年平均发病率均增加了1.6倍。其中2011年发病数和发病率均最高,随后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有新的疫区不断出现,表明疫区有蔓延扩散趋势。该病波及范围较1989-2000年增加了7个州(市)的80多个县(区),主要流行于滇南地区,分布于西双版纳州的勐海和勐腊县。西双版纳州的发病数占全省发病总数的3/4以上,年平均发病率最高,达76.56/10万,可能因其地处云南省最南端,全年高温高湿,动植物繁多,居民生活条件差所致。云南省全年均有斑疹伤寒病例发生,以夏秋季多发,8月达顶峰,与河南省斑疹伤寒流行特征一致[17]。云南省2005-2014年斑疹伤寒的流行特征与该省1989-2000年基本相同。2010年9月出现发病高峰,可能与9月瑞丽市暴发疫情有关。以往云南省以青壮年中的农民、工人和学生发病居多[10],而本次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中的农民、学生及<10岁的儿童居多,女性发病数多于男性。河南省该病也以农民和学生为主,但女性发病数少于男性[17]。近年来,随着云南省青壮年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加,儿童、妇女及老年人多留守家中,儿童和妇女常到野外活动或劳作,与鼠、蚤类接触的机会较多,可能是儿童和妇女斑疹伤寒发病较多的原因。
斑疹伤寒是威胁旅游和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19],在临床上大多数表现不典型,个别患者可伴有多器官损伤[20-21],甚至可合并恙虫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等发热性疾病[9, 15, 22]。目前,该病大多通过临床表现或非特异性的外斐氏实验进行回顾性诊断,几乎未对患者进行分型诊断,漏诊、误诊十分严重[6]。云南省为我国的旅游胜地,近年来,该病疫情局部暴发较为频繁,部分地区人群隐性感染率高达24.32% [23]。本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斑疹伤寒发病以散发为主,呈高度地方聚集性,疫情态势较为严峻,特别是西双版纳州尤为突出。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尤其是生态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斑疹伤寒可能由散发和局部暴发转变为更大范围的流行与暴发。因此,应加强云南省斑疹伤寒的监测和防控,尤其应对西双版纳地区进行重点防控。
[1] |
Raoult D, Roux V. Rickettsioses as paradigms of new or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J]. Clin Microbiol Rev, 1997, 10(4): 694-719. |
[2] |
Gillespie JJ, Ammerman NC, Beier-Sexton M, et al. Louse-and flea-borne rickettsioses:biological and genomic analyses[J]. Vet Res, 2009, 40(2): 12. DOI:10.1051/vetres:2008050 |
[3] |
Mc-Quiston JH, Knights EB, DeMartino PJ, et al. Brill-zinsser disease in a patient following infection with sylvatic epidemic typhus associated with flying squirrels[J]. Clin Infect Dis, 2010, 51(6): 712-715. DOI:10.1086/652980 |
[4] |
Drancourt M, Raoult D. Taxonomic position of the Rickettsiae:Current knowledge[J]. FEMS Microbiol Rew, 1994, 13(1): 13-24. DOI:10.1111/fmr.1994.13.issue-1 |
[5] |
俞东征, 梁国栋. 人兽共患传染病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628-643.
|
[6] |
张丽娟, 付秀萍, 贺金荣. 我国近十年斑疹伤寒疫情概况及分析[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5, 6(5): 415-418. |
[7] |
王庆新, 李育民, 刘继政. 某村地方性斑疹伤寒暴发的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 2006, 33(6): 1010. |
[8] |
亚红祥, 张海林, 周济华, 等. 云南省保山市一起地方性斑疹伤寒暴发的调查[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1, 32(1): 47-50. |
[9] |
亚红祥, 张海林. 一起鼠型斑疹伤寒爆发疫情中患者血清恙虫病抗体检测[J].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14, 12(3): 161-162. |
[10] |
云南省预防医学会, 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云南省重点传染病防治指南[M].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4, 289-433.
|
[11] |
谢志刚, 徐月恒, 欧阳宁. 昆明市东川区首次恙虫病暴发[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24(7): 627. |
[12] |
李雪梅, 张丽娟, 张德荣, 等.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鼠型斑疹伤寒病原及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8, 29(1): 5-8. |
[13] |
亚红祥, 王静林. 云南省大理州发热患者血液中检测斑点热群立克次体[J]. 疾病监测, 2012, 27(6): 432-434. |
[14] |
毕恩云. 临沧城区地方性斑疹伤寒的调查研究[J]. 大理医学院学报, 1997, 6(3): 40-41, 55. |
[15] |
Zhang LJ, Li XM, Zhang DR, et al. Molecular epidemic survey on co-prevalence of scrub typhus and marine typhus in Yuxi city, Yunnan province of China[J]. Chin Med J, 2007, 120(15): 1314-1318. |
[16] |
徐洪丽, 毕树云. 3例地方性斑疹伤寒报告[J].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08, 10(3): 178. |
[17] |
尤爱国, 康锴, 陈豪敏, 等. 河南省2004-2010年斑疹伤寒的流行特征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2, 23(1): 71-73. |
[18] |
张蓉, 孙继民, 陆群英, 等. 浙江省2005-2014年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特征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2): 133-136.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2.010 |
[19] |
Aung AK, Spelman DW, Murray RJ, et al. Rickettsial infections in Southeast Asia:implications for local populace and febrile returned travelers[J]. Am J Trop Med Hyg, 2014, 91(3): 451-460. DOI:10.4269/ajtmh.14-0191 |
[20] |
Civen R, Ngo V. Murine typhus:an unrecognized suburban vectorborne disease[J]. Clin Infect Dis, 2008, 46(6): 913-918. DOI:10.1086/527443 |
[21] |
Hecht A, Seilmaier M, Guggemos W, et al. Gastroenteritis with fever, headache and rash after travelling in India[J]. Internist (Berl), 2011, 52(5): 590-594. DOI:10.1007/s00108-010-2668-4 |
[22] |
王育蓉, 刘沛. 流行性出血热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混合感染131例临床分析[J]. 中华现代医学杂志, 2011, 21(10): 1219-1222. |
[23] |
常利涛, 刀志宏, 梁长威, 等. 云南省人和家畜立克次体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0, 26(2): 189-1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