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刘艳慧, 李乔玄, 景钦隆, 李铁钢, 任红艳
- LIU Yan-hui, LI Qiao-xuan, JING Qin-long, LI Tie-gang, REN Hong-yan
- 广州市2006-2015年恙虫病疫情时空分布特征
-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scrub typhus in Guangzhou, China from 2006 to 2015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7, 28(4): 336-339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7, 28(4): 336-339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4.007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7-02-26
- 网络出版时间: 2017-06-12 16:23
2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福州 350007;
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2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3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ystem,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恙虫病(scrub typhus)又称丛林斑疹伤寒、恙螨传立克次体病,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所引起的急性发热性斑疹伤寒样疾病[1-3]。其广泛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主要贮存宿主为鼠类,传播媒介为恙螨幼虫[4]。该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焦痂、溃疡、皮疹和淋巴结肿大,病情严重可导致死亡,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逐渐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5]。广州市是主要的恙虫病流行区,2006-2010年广州市恙虫病发病数逐年增加,而近几年恙虫病平均发病率水平也高于往年[6]。目前,针对恙虫病尚无有效疫苗及特异性治疗方法,预防控制尤为重要。本研究基于2006-2015年广州市恙虫病报告病例数据,利用空间统计工具对广州市恙虫病疫情进行分区统计,分析并揭示恙虫病疫情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广州市恙虫病疫情防控资源的配置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广州市2006-2015年恙虫病发病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06- 2015年各区人口信息来源于广州市统计局的统计年鉴。研究区划以2006-2014年广州市行政区划为准,市行政区划矢量边界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
1.2 研究方法 1.2.1 恙虫病流行特征描述对2006-2015年广州市恙虫病疫情数据按照地域、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层,分别进行频数统计,并基于广州市各区人口数,计算出不同人群在特定时间段中恙虫病的发病率和构成比,描述恙虫病的人群分布特征。
1.2.2 恙虫病时空分布研究以广州市行政区划矢量图为底图,利用ArcGIS 10.3软件,将广州市各区恙虫病发病信息按区进行分类汇总,并利用表连接方式整合各区人口信息,从而建立恙虫病空间信息数据库。通过恙虫病空间信息数据库,将广州市各区恙虫病发病情况以地图形式进行展现,进而描述恙虫病空间分布特征。将恙虫病数据按年、月进行分类汇总,并绘制恙虫病随时间变化的特征曲线,从而描述恙虫病的时间分布特征。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2.1.1 时间分布2006-2015年广州市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上报恙虫病病例5 515例,其中临床诊断病例5 164例,实验室确诊病例351例。年发病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期间经历2008-2011年的缓慢增加、2012年快速增加以及2013年以来的缓慢降低过程(图 1)。2006-2015年年平均发病率为4.42/10万。广州市全年均有恙虫病病例报告,但发病主要集中在6-11月,占全年病例总数的74.61%,其中6-7月为恙虫病发病的流行高峰期;8月病例数有一定回落,9-10月病例数又出现一个小高峰,发病季节分布呈现双峰特征(表 1)。
2.1.2 人群分布广州地区恙虫病疫情具有明显的人群分布特征,其中40~岁以上人群占病例总数的77.46%(4 272/5 515);男性发病数占48.94%,女性占51.06%,男女性别比接近1: 1;而年龄<50岁的发病人群以男性相对较多,年龄>50岁的发病人群则以女性较多,见图 2。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病例总数的50.08%(2 762/5 515),家务/待业者、工人分别占16.48%(909/5 515)和8.65%(477/5 515)。
2.2 疫情空间分布及其变化广州市2006-2015年恙虫病疫情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整体而言,北部地区发病率高于南部和中部。从各区年平均发病率来看,从化市年平均发病率最高(16.23 /10万),其次是南沙区(10.76/10万),随后依次是增城市(10.55/10万)、花都区(7.57/10万)、番禺区(5.56/10万)、萝岗区(3.66/10万)、黄埔区(2.79/10万)、海珠区(2.55/10万)、白云区(2.06/10万)、天河区(1.16/10万)、荔湾区(0.97/10万)和越秀区(0.81/10万)。城市外缘地区的年平均发病率高于中心城区,呈外高内低的“半环形”空间格局。从广州市恙虫病疫情“半环形”空间格局的形成过程(图 3)来看,在2006年该格局已基本具备,并在2007-2011年逐步加强,于2012-2015年完全成型。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图(图 4)可以发现,恙虫病高发区(城市外缘地区)主要土地类型为农田、林地、草地,而低发区(城市中心区)主要的土地类型为城镇建设用地。各区(县)恙虫病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与区域内草地、林地、农田面积比呈正相关(r=0.604、0.636、0.593,P<0.05),与城镇建设用地呈极显著负相关(r=-0.777,P<0.01),而与农村居民区无相关性(r=-0.193,P>0.05)。
3 讨论本研究分析了广州市2006-2015年期间恙虫病疫情的时间与空间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区(县)尺度疫情与土地利用状况之间的关系,为广州市恙虫病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线索。
广州市恙虫病发病率2006-2012年呈逐年上升,同期的年平均发病率也高于广东省的平均水平,并居前列[7]。近年来,恙虫病发病率开始下降,可能与居民主动就医意识增强以及医疗机构对疫情重视、关注有关[8]。但与2006-2011年比较,发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应加强对恙虫病的防控。广州市各区(县)全年均有恙虫病病例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发病高峰,形成双峰特征。高峰期的出现与恙螨密切相关,广州市恙虫病主要传播媒介为地理纤恙螨(Leptotrombidium deliense),该螨于7-8月达到高峰[9],10月的发病高峰则可能与其他恙螨流行有关[6],野外劳作尤其在夏秋季节农活的增加为恙虫病的传播提供了条件,而8-9月病例数的回落可能与高温天气使户外人群减少有关。广州地区恙虫病的发病人群以中老年为主,主要是中老年人自身的抗病能力较弱,且喜欢到公园或户外锻炼,接触恙螨的机会较多所致[10-11]。因此,夏秋季节应加强野外劳作以及喜户外锻炼人群的宣教工作。
广州市城市外缘地区恙虫病发病率较高,且以半环绕形式分布于中心城区周围。城市外缘地区主要是以林地、农田、草地为主,居民多在外从事农活,接触恙螨概率高于中心城区,感染恙虫病的风险较大;同时,农村居民疫情防范意识较弱,可能也是城市外缘地区发病率高于中心城区的一个原因,此与其他疫区研究结果一致[12]。另与广州市同城化程度较高的佛山市也存在相似的疫区形态特征[13],因此推测疫情可能以广州、佛山地区为中心环绕式分布,在防控措施研究中的空间特征应考虑佛山市的恙虫病发病情况。
综上所述,广州市恙虫病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并呈现显著的时间和空间特征。据此建议:广州市尤其是城市外缘区(县)的疾病控制部门,应在疫情高发季节(甚至提前)加大针对中老年以及农民等易感人群的疫情防控宣教及监测;此外,可以考虑与相邻的佛山地区建立针对恙虫病等热带传染病的广州-佛山传染病联防联控体系。尽管本研究取得了积极成果,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以县级行政区为尺度进行研究无法凸显疫情在空间的差异,对疫情的空间分异特征分析不足。因此,今后还将基于空间格网技术,研究小尺度下疫情(病例)的空间分异特征,并结合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要素,以构建有效的时空模型进一步探究广州地区恙虫病疫情在精细尺度上的时空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广州地区恙虫病疫情防控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1] |
Aung AK, Spelman DW, Murray RJ, et al. Rickettsial infections in Southeast Asia:implications for local populace and febrile returned travelers[J]. Am J Trop Med Hyg, 2014, 91(3): 451-460. DOI:10.4269/ajtmh.14-0191 |
[2] |
Ericsson CD, Jensenius M, Fournier PE, et al. Rickettsios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traveler[J]. Clin Infect Dis, 2004, 39(10): 1493-1499. DOI:10.1086/425365 |
[3] |
吴义城, 李青华, 张文义, 等. 恙虫病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5, 26(2): 70-74. |
[4] |
Badenhorst D, Tatard C, Suputtamongkol Y, et al. Host cell/Orientia tsutsugamushi interactions:evolution and expression of syndecan-4 in Asian rodents (Rodentia:Muridae)[J]. Infect Genet Evol, 2012, 12(5): 1136-1146. DOI:10.1016/j.meegid.2012.03.020 |
[5] |
Jeong YJ, Kim S, Wook YD, et al. Scrub typhus:clinical, pathologic, and imaging findings[J]. Radiographics, 2007, 27(1): 161-172. DOI:10.1148/rg.271065074 |
[6] |
李晓宁, 黄勇, 马钰, 等. 广州市2010-2014年恙虫病流行特征及时空聚集性分析[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6, 20(4): 345-348. |
[7] |
王铁强, 姚云英, 黄喜强, 等. 2006-2012年广东省恙虫病流行特征分析[J].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14, 33(4): 429-432. |
[8] |
吴玮, 王大虎, 魏跃红. 2012年广州市恙虫病疫情分析[J]. 医学动物防制, 2014, 30(4): 409-411. DOI:10.7629/yxdwfz201404018 |
[9] |
刘运喜, 赵仲堂, 丰佩田, 等. 北方秋冬型恙虫病新疫区儿童恙虫病临床特点及其流行因素[J]. 中华儿科杂志, 2008, 46(2): 128-131. |
[10] |
廖云珍, 叶晓光. 广州地区恙虫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J]. 中国热带医学, 2013, 13(6): 709-712. |
[11] |
颜玉炳, 郭志南, 陈小平. 厦门市2010-2013年恙虫病流行特征及时空分布分析[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6, 33(4): 400-402. |
[12] |
胡文穗, 李美霞, 梁会营, 等. 广州地区2006-2010年恙虫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医学动物防制, 2012, 28(5): 522-524. |
[13] |
何永辉, 郑秀钰, 李庆文, 等. 2010-2014年三水区恙虫病流行特征[J]. 热带医学杂志, 2016, 16(1): 111-112, 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