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刘洪霞, 朱江, 刘曜, 徐劲秋, 冷培恩
- LIU Hong-xia, ZHU Jiang, LIU Yao, XU Jin-qiu, LENG Pei-en
- 上海地区2015-2016年白纹伊蚊幼虫监测及抗药性调查
- Study on the seasonal dynamics and insecticides resistance of Aedes albopictus larvae, in Shanghai, 2015-2016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7, 28(4): 305-307, 331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7, 28(4): 305-307, 331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4.001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7-05-10
- 网络出版时间: 2017-06-29 16:11
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是我国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1]。自2014年广东省大规模暴发登革热后,白纹伊蚊的防控成为蚊虫防控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新发虫媒传染病如寨卡病毒病、黄热病的输入,进一步提升了白纹伊蚊的防控级别。上海市地处北纬30°40′ ~31°53′之间,气候温暖湿润、蚊虫物种比较丰富,其中白纹伊蚊为上海市优势蚊种之一。尽管自1942年以来上海市未发生本地感染的登革热疫情,但随着全球登革热防控形势的日趋严峻以及周边省市不断暴发的登革热疫情,近几年上海市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快速增加,登革热防控形势不容乐观。为全面了解上海市白纹伊蚊季节消长及抗药性现状,依照201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登革热防治技术指南》,笔者于2015-2016年系统调查了上海地区白纹伊蚊幼虫密度及抗药性状况,旨在为白纹伊蚊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测试虫种白纹伊蚊野外种群分别于2015- 2016年的5-7月采自上海市各区(县)人员活动频繁的区域(如学校、居民区、绿化带等),将采集到的蚊幼虫带回实验室饲养繁殖,子一代3龄末4龄初幼虫供生物测定。
1.2 测试杀虫剂92%双硫磷、98%高效氯氰菊酯、97%溴氰菊酯及97%残杀威原药均购自扬州先锋化工有限公司。
1.3 方法 1.3.1 白纹伊蚊幼虫监测方法 1.3.1.1 布雷图指数(BI)法2015-2016年每年的5-10月,全市范围内对居民户、单位、农贸市场、苗圃或外环境以及室内公共场所的小型容器以及孳生地进行抽样调查,收集阳性容器或阳性孳生地中的蚊幼虫进行种类鉴定,或带回实验室饲养至成蚊进行种类鉴定,计算BI。每月1次。
1.3.1.2 诱蚊诱卵器法2015-2016年每年的4-11月,全市范围内在居民区、单位、学校等楼顶天台、工地、空中花园或外环境的树木、花草、灌木丛等公共绿化带布放诱蚊诱卵器,每个诱蚊诱卵器内放置20 ml脱氯水和1张滤纸,诱蚊诱卵器布放间隔为25~30 m,连续布放4 d,第4天检查诱蚊诱卵器中伊蚊幼虫阳性情况,计算诱蚊诱卵器指数(MOI)。每月1次。
1.3.2 抗药性测定方法采用WHO推荐的幼虫浸液法并略加修改[2]。用丙酮将待测杀虫剂配制成1%母液,按一定比例从高到低稀释5~7个浓度梯度;用吸管吸取50条3龄末4龄初蚊幼虫放入盛有149 ml脱氯水的搪瓷碗中,每个搪瓷碗中放入1 ml不同浓度的药液。试虫在温度(25±1)℃、相对湿度(60±10)%的条件下放置24 h后,观察并记录各处理的死亡数。
死亡判断标准:以镊子尖头轻轻触动蚊幼虫头部和尾部呼吸管,如果蚊幼虫反应迟钝不能浮至水面或呈麻痹痉挛濒死状态,视为死亡。实验重复3次,对照组用1 ml丙酮处理。
1.4 统计与计算用Excel 2007软件录入数据并进行趋势分析;用DPSv6.55软件进行生物测定数据统计,获得致死中浓度(LC50),根据抗性水平判定标准用Excel 2007软件做抗性分布图。
抗性判定标准:抗性倍数<3为敏感;3≤抗性倍数<10为低抗;10≤抗性倍数<40为中抗;抗性倍数≥40为高抗[3]。
2015-2016年采用BI法和MOI法对上海地区白纹伊蚊幼虫进行了系统监测。2015年BI值6月最高,9月出现一个小高峰,2016年呈现单峰趋势,最高峰为7月。尽管2015年蚊幼虫高峰期比2016年提前1个月,但季节消长趋势基本一致,高峰期BI均>5;MOI法监测显示,7月为蚊幼虫高峰期,且连续2年的蚊幼虫季节消长趋势基本一致,见图 1。
2.2 白纹伊蚊对4种常见杀虫剂的抗性分布上海市17个区(县)白纹伊蚊幼虫对双硫磷、残杀威、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4种常用杀虫剂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性。从图 2看出,白纹伊蚊幼虫对菊酯类药剂抗性较高,尤其是中心城区白纹伊蚊幼虫对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均产生高抗性,其中普陀区对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达77.00和81.00倍。除松江、宝山区白纹伊蚊对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显示敏感外,其他区(县)白纹伊蚊对2种菊酯类药剂均产生中等抗性。对双硫磷和残杀威抗性较低,除部分区(县)未开展检测外,其他区(县)白纹伊蚊对双硫磷均产生中低抗性,对残杀威产生中等抗性。
3 讨论白纹伊蚊是登革热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由于目前尚无疫苗可预防登革热,因此控制白纹伊蚊成为有效防控登革热的主要手段,而控制白纹伊蚊,必须密切关注其种群密度及抗药性变化,因此掌握白纹伊蚊种群密度以及抗药性状况对于白纹伊蚊的有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BI和MOI是反映白纹伊蚊幼虫孳生状况的主要指标,其中BI更是登革热防控的重要参考指标[4-5]。非疫情流行期,一般要求BI值控制在20以下;疫情流行期,则要求BI值<5。从2015-2016年上海地区BI和MOI季节变化趋势来看,BI和MOI呈单峰变化趋势,即温度升高,BI和MOI升高,温度降低,BI和MOI也降低,说明气温对于白纹伊蚊幼虫密度消长具有重要作用。6-8月是上海市白纹伊蚊活动高峰期,尽管全市BI和MOI平均值仅超过5,但部分地区这2个指数值却大于20,显示蚊幼虫孳生严重。随着新发虫媒传染病如寨卡病毒病、黄热病的输入以及全球登革热疫情的日益严峻,上海市作为国际性的大都市,快速增长的人流、物流加剧了虫媒传染病传播的风险。白纹伊蚊是上海市的优势蚊种之一,而白纹伊蚊密度高峰期一般早于登革热流行高峰约2周,因此加强白纹伊蚊种群密度监测和防控,尤其在高峰期,政府应根据监测结果采取有效的蚊幼虫孳生地处理工作,对于登革热等媒介生物性传播疾病的有效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杀虫剂具有见效快的特点,化学防治仍是蚊虫防制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在疫情流行期以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过程中。随着杀虫剂大量、不规范使用,近年来全国多地均出现了白纹伊蚊对不同杀虫剂产生抗药性的报道[6-10],白纹伊蚊抗性调查逐渐成为媒介生物防制学者关注的重点。从抗性分布图看出,除个别区(县)未开展监测外,上海地区白纹伊蚊普遍对菊酯类药剂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了中高抗性,对氨基甲酸酯类药剂残杀威产生中等抗性,对有机磷类双硫磷产生中低抗性,此与多地报道的结果基本类似。抗药性监测结果能指导杀虫剂的合理使用,减少杀虫剂使用量,提高杀虫效果,延缓抗性产生,进而有效控制疫情的发展。2014年广州市登革热大暴发,杀虫剂的大量、不合理使用,导致广州城区白纹伊蚊抗性的快速发展[11];2002年我国台湾地区登革热大流行,原因在于快速降低埃及伊蚊(Ae. aegypti)时选用了抗性药物氯菊酯,导致埃及伊蚊控制失败[11]。因此要有效延缓抗性的产生和发展,应根据监测结果采用合理的用药策略,科学规范操作,当蚊虫产生高抗性时,应停止使用此类杀虫剂;当抗性水平不高时,可以轮用或混用杀虫剂等。
白纹伊蚊为小容器孳生蚊种,根据其生态学习性,对于白纹伊蚊的控制应本着“治本清源”的原则,重点采取以孳生地治理为主的环境治理措施,加强健康宣传,促使全民参与;在蚊幼虫密度高峰期或疫情流行期,应根据当地抗性监测结果,科学、合理选择和使用杀虫剂,提高防治效果。
[1] |
杨舒然, 刘起勇. 白纹伊蚊的全球分布及扩散趋势[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1): 1-4. |
[2] |
刘洪霞, 冷培恩, 徐仁权, 等. 上海地区蚊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及防治对策[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09, 15(2): 112-115. |
[3] |
王义冠, 师灿南, 林国松, 等. 广东省潮州市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3): 228-231.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3.004 |
[4] |
景钦隆, 罗雷, 李晓宁, 等. 布雷图指数、输入病例、气象因子与登革热本地流行的关系研究[J]. 华南预防医学, 2015, 41(5): 401-406. |
[5] |
江毅民, 严子锵, 胡志刚, 等. 诱蚊诱卵指数作为蚊虫密度监测指标适用性的探讨[J]. 热带医学杂志, 2015, 15(11): 1555-1557. |
[6] |
孙养信, 吕文, 霍丽霞, 等. 陕西省白纹伊蚊抗药性研究和防制策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1): 47-49. |
[7] |
寇景轩, 刘宏美, 公茂庆, 等. 山东省白纹伊蚊对常用化学杀虫剂的抗性调查[J].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2015, 13(3): 115-117. |
[8] |
李成玲, 严子锵, 江毅民, 等. 广州城区白纹伊蚊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3, 19(6): 487-489. |
[9] |
龚震宇, 侯娟, 任樟尧, 等. 浙江省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对常用化学杀虫剂的抗性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2, 23(5): 458-460. |
[10] |
陈朱云, 谢汉国, 欧阳榕, 等. 福州地区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抗药性研究[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14, 20(5): 9-10. |
[11] |
孟凤霞, 王义冠, 冯磊, 等. 我国登革热疫情防控与媒介伊蚊的综合治理[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1): 4-10. DOI: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1.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