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雷晓岗, 庞松涛, 王欣, 陈保忠, 吴鹏斌, 余云春
- LEI Xiao-gang, PANG Song-tao, WANG Xin, CHEN Bao-zhong, WU Peng-bin, YU Yun-chun
- 西安市2012-2015年蜚蠊危害状况及抗药性分析
- Analysis of infestation and insecticide resistance of cockroaches in Xi'an city, 2012-2015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7, 28(3): 294-295,303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7, 28(3): 294-295,303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3.026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6-12-16
- 网络出版时间: 2017-04-11 19:01
蜚蠊可携带大量的病原微生物,Menasria等[1]曾从捕获的蜚蠊体内分离到 11种细菌,我国与人类关系密切的蜚蠊主要有 6种[2]。随着西安市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及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长期使用化学杀虫剂导致蜚蠊产生抗药性,防制效果不理想。为科学合理地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对西安市2012-2015年蜚蠊危害状况及抗药性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虫来源于西安市城区内某饭店厨房,捕获试虫后饲养1周,取羽化后2~3周的健康雄性成虫。
1.2 试药97%乙酰甲胺磷、 94.62%溴氰菊酯、91.16%高效氯氰菊酯和 95.56%残杀威,均由中国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提供;丙酮为分析纯。
1.3 监测方法2012-2015年选择餐饮店、农贸市场、宾馆酒店、医院和居民区 5类环境,全年监测,每月1次。
1.3.1 粘捕法依据《西安市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要求,根据方位选择 6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包括农贸市场、超市、宾馆、餐饮店、医院和居民区等环境类型。统一采用规格为 170 mm×100 mm粘蟑纸进行调查,使用新鲜面包屑等作为诱饵,每处布放粘蟑纸≥10张,晚放晨收,记录粘捕到的蜚蠊种类,以及雌雄成虫和若虫数量,并记录有效粘蟑纸数。
1.3.2 药膜法依据《GB/T 26352-2010 蜚蠊抗药性监测方法》,以丙酮为溶剂先将原药制备成1.0%的母液,再将原液稀释成 0.05%的丙酮稀释液。用移液管吸取 2.5 ml稀释液,置于 500 ml 透明广口瓶中,迅速滚动广口瓶,使药膜均匀地分散在瓶壁及瓶底上,待丙酮完全挥发后 1 d内进行实验,将石腊和凡士林的混合物均匀涂抹在广口瓶瓶颈处,防止试虫逃逸。对照组用 2.5 ml 丙酮,操作同前。每次取 10 只健康雄性成虫置于瓶中,注意轻拿轻放,避免损伤蜚蠊虫体,影响结果。用白纱布封口,于不同时间观察试虫的击倒情况。上述实验重复 3 次,同时以饲养的敏感品系按相同步骤进行实验。以丙酮作为空白对照组[2-3]。
1.4 数据处理采用 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算其半数击倒时间(KT50)及其 95%CI 和抗性系数。抗性系数(R/S)=野外试虫 KT50/实验室试虫KT50。
1.5 结果判定根据全国蟑螂防治学组制定的《蟑螂抗药性监测方案(试行)》规定,抗性系数<5为低度抗性;抗性系数 5~10为中度抗性;抗性系数>10为高度抗性[3]。
2 结果 2.1 蜚蠊数量和密度2012-2015年共捕获蜚蠊5 497 只,侵害率为 8.16%,密度为 0.34 只/张,其中2012 年捕获蜚蠊数量最多,达 2 059 只,侵害率为10.54%,密度为 0.49只/张。2013年以后,蜚蠊捕获数量和密度有所下降,基本趋于稳定,见表 1。
2.2 蜚蠊种群构成及分布2012-2015年捕获的蜚蠊中,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占 95.62%,为优势种;日本大蠊(Periplaneta japonica)和黑胸大蠊(P. fuliginosa)分别占 1.60%和 2.35%,其他蜚蠊占0.43%,构成比总体无明显变化。餐饮店为蜚蠊的主要 孳生 环境,构成 比占 60% 以上,侵害 率达24.63%;其次是农贸市场,占 20%以上,侵害率为14.83%;而医院蜚蠊所占比例下降,居民区蜚蠊构成比有上升趋势,见图 1。
2.3 蜚蠊季节消长2012-2015年西安市蜚蠊季节消长呈单峰型分布。每年 1-3 月蜚蠊密度较低,平均密度<0.30 只/张,4 月开始升高,7-8 月达到峰值,高峰期蜚蠊密度基本>0.80只/张,6-9 月蜚蠊密度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9 月开始逐渐下降,12 月最低降至 0.20 只/张。其中 2012 年 3 月蜚蠊密度有一定幅度的波动,成为当年的小高峰,7月达最高峰,为 1.25 只/张,见图 2。2012-2015 年高峰期蜚蠊密度逐渐降低,峰值越来越不明显。
2.4 蜚蠊的抗药性对照组蜚蠊的死亡率均<5%。野外种群德国小蠊对溴氰菊酯、乙酰甲胺磷、高效氯氰菊酯和残杀威的 KT50分别为 25.38、 13.83、10.79和16.77 min。抗性系数分别为 8.01、 2.72、 3.18 和 3.99 倍,见表 2。西安市德国小蠊对溴氰菊酯为中度抗性,对高效氯氰菊酯、乙酰甲胺磷和残杀威为低度抗性。
3 讨论本次调查发现,西安市 2012-2015年蜚蠊密度呈稳中有降趋势,低于以往报道[4]。2015 年蜚蠊平均密度是 2012年的 59%,可能与西安市 2012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并巩固创卫成果有关。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西安市与世界各地城市间交往频繁、交通物流发展迅速,为蜚蠊等病媒生物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有效防治蜚蠊仍面临挑战。西安市蜚蠊的优势种仍为德国小蠊,与咸阳市报道相近[5]。德国小蠊的适应性强、传播速度快、繁殖率高,是目前最难治理的城市害虫之一[6]。各监测环境中,餐饮业的蜚蠊侵害率最高达 24.63%,医院和居民区相对较低,与蜚蠊的生活习性相符。近年来,化学药物因其见效快、费用低等优点被广泛使用[7]。但使用方法和剂量不合适,导致蜚蠊的抗药性也愈加严重。本次调查发现,西安市德国小蠊对溴氰菊酯产生中度抗性,可能与该药被广泛滞留喷洒使用有关,应考虑使用其他较为敏感的药剂,如乙酰甲胺磷等[8]。与 2012年的监测结果比较,西安市监测到的大蠊比例有较大幅度上升,应引起重视[4]。同时应加大对社区的宣传力度、群防群治,对餐饮等重点行业加强治理,从而有效地防治蜚蠊。
[1] | Menasria T, Moussa F, El-Hamza S, et al. Bacterial load of German cockroach (Blattella germanica) found in hospital environment[J]. Pathog Glob Health, 2014, 108(3) : 141–147 .DOI:10.1179/2047773214Y.0000000136. |
[2] | 费守华, 胡修元, 黄耕诚, 等. 我国室内蜚蠊分布及主要种类生活习性的调查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1990, 1(2): 86–90.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全国病媒生物抗药性监测方案(试行)[S]. 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5. |
[4] | 庞松涛, 陈保忠. 西安市城区蟑螂密度调查研究[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0, 16(2): 139–140. |
[5] | 晁国刚, 陈兴华. 咸阳市主要病媒生物监测分析[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4, 20(6): 538–541. |
[6] | 孙俊, 杨维芳, 徐燕. 我国蜚蠊及其防治研究概述[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9, 20(4): 275–280. |
[7] | 姜志宽, 王以燕. 我国的卫生杀虫剂发展概况[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06, 12(6): 413–418. |
[8] | 王学军, 赖世宏, 赵志刚, 等. 山东省德国小蠊对5种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研究[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2, 18(4): 332–3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