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7, Vol. 28 Issue (3): 294-295,303

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雷晓岗, 庞松涛, 王欣, 陈保忠, 吴鹏斌, 余云春
LEI Xiao-gang, PANG Song-tao, WANG Xin, CHEN Bao-zhong, WU Peng-bin, YU Yun-chun
西安市2012-2015年蜚蠊危害状况及抗药性分析
Analysis of infestation and insecticide resistance of cockroaches in Xi'an city, 2012-2015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7, 28(3): 294-295,303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7, 28(3): 294-295,303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3.026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6-12-16
网络出版时间: 2017-04-11 19:01
西安市2012-2015年蜚蠊危害状况及抗药性分析
雷晓岗, 庞松涛, 王欣, 陈保忠, 吴鹏斌, 余云春     
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西安 710000
摘要: 目的 了解西安市2012-2015年蜚蠊危害状况及其抗药性,为制定蜚蠊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2012-2015年选择餐饮店、农贸市场、宾馆酒店、医院和居民区5类环境,采用粘捕法采集蜚蠊,药膜法测定其抗药性。 结果 西安市捕获蜚蠊以德国小蠊为主,占捕获总数的95.62%,黑胸大蠊和日本大蠊分别占2.35%和1.60%,其他蜚蠊占0.43%;蜚蠊密度呈稳中有降趋势,7-8月为蜚蠊密度高峰期。德国小蠊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乙酰甲胺磷和残杀威的抗性系数分别为8.01、3.18、2.72和3.99倍。 结论 西安市餐饮业蜚蠊危害较重,德国小蠊对溴氰菊酯的抗药性为中度抗性。
关键词: 蜚蠊     密度     德国小蠊     抗药性    
Analysis of infestation and insecticide resistance of cockroaches in Xi'an city, 2012-2015
LEI Xiao-gang, PANG Song-tao, WANG Xin, CHEN Bao-zhong, WU Peng-bin, YU Yun-chun     
Xi'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Xi'an 710000, Shaanx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nfestation and insecticide resistance of cockroaches in Xi'an city, 2012-2015. Methods The sticky trap method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estation of cockroaches, and pesticide membrane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resistance. Results The population of cockroaches in Xi'an city was relatively steady, and consisted mainly of Blattella germanica, Periplaneta americana and P. japonica. Blattella germanica were the predominant species. The density of cockroach peaked from July to August. The resistant coefficient of B. germanica to deltamethrin, beta-cypermethrin, acephate and propoxur was 8.01, 3.18, 2.72, and 3.99 fold,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Blattella germanica was the predominant species, which developed moderate resistance to deltamethrin.
Key words: Cockroaches     Density     Blattella germanica     Insecticide resistance    

蜚蠊可携带大量的病原微生物,Menasria等[1]曾从捕获的蜚蠊体内分离到 11种细菌,我国与人类关系密切的蜚蠊主要有 6种[2]。随着西安市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及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长期使用化学杀虫剂导致蜚蠊产生抗药性,防制效果不理想。为科学合理地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对西安市2012-2015年蜚蠊危害状况及抗药性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虫

来源于西安市城区内某饭店厨房,捕获试虫后饲养1周,取羽化后2~3周的健康雄性成虫。

1.2 试药

97%乙酰甲胺磷、 94.62%溴氰菊酯、91.16%高效氯氰菊酯和 95.56%残杀威,均由中国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提供;丙酮为分析纯。

1.3 监测方法

2012-2015年选择餐饮店、农贸市场、宾馆酒店、医院和居民区 5类环境,全年监测,每月1次。

1.3.1 粘捕法

依据《西安市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要求,根据方位选择 6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包括农贸市场、超市、宾馆、餐饮店、医院和居民区等环境类型。统一采用规格为 170 mm×100 mm粘蟑纸进行调查,使用新鲜面包屑等作为诱饵,每处布放粘蟑纸≥10张,晚放晨收,记录粘捕到的蜚蠊种类,以及雌雄成虫和若虫数量,并记录有效粘蟑纸数。

1.3.2 药膜法

依据《GB/T 26352-2010 蜚蠊抗药性监测方法》,以丙酮为溶剂先将原药制备成1.0%的母液,再将原液稀释成 0.05%的丙酮稀释液。用移液管吸取 2.5 ml稀释液,置于 500 ml 透明广口瓶中,迅速滚动广口瓶,使药膜均匀地分散在瓶壁及瓶底上,待丙酮完全挥发后 1 d内进行实验,将石腊和凡士林的混合物均匀涂抹在广口瓶瓶颈处,防止试虫逃逸。对照组用 2.5 ml 丙酮,操作同前。每次取 10 只健康雄性成虫置于瓶中,注意轻拿轻放,避免损伤蜚蠊虫体,影响结果。用白纱布封口,于不同时间观察试虫的击倒情况。上述实验重复 3 次,同时以饲养的敏感品系按相同步骤进行实验。以丙酮作为空白对照组[2-3]

1.4 数据处理

采用 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算其半数击倒时间(KT50)及其 95%CI 和抗性系数。抗性系数(R/S)=野外试虫 KT50/实验室试虫KT50

1.5 结果判定

根据全国蟑螂防治学组制定的《蟑螂抗药性监测方案(试行)》规定,抗性系数<5为低度抗性;抗性系数 5~10为中度抗性;抗性系数>10为高度抗性[3]

2 结果 2.1 蜚蠊数量和密度

2012-2015年共捕获蜚蠊5 497 只,侵害率为 8.16%,密度为 0.34 只/张,其中2012 年捕获蜚蠊数量最多,达 2 059 只,侵害率为10.54%,密度为 0.49只/张。2013年以后,蜚蠊捕获数量和密度有所下降,基本趋于稳定,见表 1

表 1 2012-2015年西安市捕获蜚蠊情况
2.2 蜚蠊种群构成及分布

2012-2015年捕获的蜚蠊中,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占 95.62%,为优势种;日本大蠊(Periplaneta japonica)和黑胸大蠊(P. fuliginosa)分别占 1.60%和 2.35%,其他蜚蠊占0.43%,构成比总体无明显变化。餐饮店为蜚蠊的主要 孳生 环境,构成 比占 60% 以上,侵害 率达24.63%;其次是农贸市场,占 20%以上,侵害率为14.83%;而医院蜚蠊所占比例下降,居民区蜚蠊构成比有上升趋势,见图 1

图 1 2012-2015年西安市不同生境蜚蠊构成情况
2.3 蜚蠊季节消长

2012-2015年西安市蜚蠊季节消长呈单峰型分布。每年 1-3 月蜚蠊密度较低,平均密度<0.30 只/张,4 月开始升高,7-8 月达到峰值,高峰期蜚蠊密度基本>0.80只/张,6-9 月蜚蠊密度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9 月开始逐渐下降,12 月最低降至 0.20 只/张。其中 2012 年 3 月蜚蠊密度有一定幅度的波动,成为当年的小高峰,7月达最高峰,为 1.25 只/张,见图 2。2012-2015 年高峰期蜚蠊密度逐渐降低,峰值越来越不明显。

图 2 2012-2015年西安市蜚蠊的季节消长
2.4 蜚蠊的抗药性

对照组蜚蠊的死亡率均<5%。野外种群德国小蠊对溴氰菊酯、乙酰甲胺磷、高效氯氰菊酯和残杀威的 KT50分别为 25.38、 13.83、10.79和16.77 min。抗性系数分别为 8.01、 2.72、 3.18 和 3.99 倍,见表 2。西安市德国小蠊对溴氰菊酯为中度抗性,对高效氯氰菊酯、乙酰甲胺磷和残杀威为低度抗性。

表 2 野外种群和实验室敏感品系的 KT50及其抗性系数
3 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西安市 2012-2015年蜚蠊密度呈稳中有降趋势,低于以往报道[4]。2015 年蜚蠊平均密度是 2012年的 59%,可能与西安市 2012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并巩固创卫成果有关。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西安市与世界各地城市间交往频繁、交通物流发展迅速,为蜚蠊等病媒生物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有效防治蜚蠊仍面临挑战。西安市蜚蠊的优势种仍为德国小蠊,与咸阳市报道相近[5]。德国小蠊的适应性强、传播速度快、繁殖率高,是目前最难治理的城市害虫之一[6]。各监测环境中,餐饮业的蜚蠊侵害率最高达 24.63%,医院和居民区相对较低,与蜚蠊的生活习性相符。近年来,化学药物因其见效快、费用低等优点被广泛使用[7]。但使用方法和剂量不合适,导致蜚蠊的抗药性也愈加严重。本次调查发现,西安市德国小蠊对溴氰菊酯产生中度抗性,可能与该药被广泛滞留喷洒使用有关,应考虑使用其他较为敏感的药剂,如乙酰甲胺磷等[8]。与 2012年的监测结果比较,西安市监测到的大蠊比例有较大幅度上升,应引起重视[4]。同时应加大对社区的宣传力度、群防群治,对餐饮等重点行业加强治理,从而有效地防治蜚蠊。

参考文献
[1] Menasria T, Moussa F, El-Hamza S, et al. Bacterial load of German cockroach (Blattella germanica) found in hospital environment[J]. Pathog Glob Health, 2014, 108(3) : 141–147 .DOI:10.1179/2047773214Y.0000000136.
[2] 费守华, 胡修元, 黄耕诚, 等. 我国室内蜚蠊分布及主要种类生活习性的调查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1990, 1(2): 86–9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全国病媒生物抗药性监测方案(试行)[S]. 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5.
[4] 庞松涛, 陈保忠. 西安市城区蟑螂密度调查研究[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0, 16(2): 139–140.
[5] 晁国刚, 陈兴华. 咸阳市主要病媒生物监测分析[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4, 20(6): 538–541.
[6] 孙俊, 杨维芳, 徐燕. 我国蜚蠊及其防治研究概述[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9, 20(4): 275–280.
[7] 姜志宽, 王以燕. 我国的卫生杀虫剂发展概况[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06, 12(6): 413–418.
[8] 王学军, 赖世宏, 赵志刚, 等. 山东省德国小蠊对5种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研究[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2, 18(4): 33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