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运玲, 王瑞福, 张志坤, 王福才, 王秀英, 李树双
- YUN Ling, WANG Rui-fu, ZHANG Zhi-kun, WANG Fu-cai, WANG Xiu-ying, LI Shu-shuang
- 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前夕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分析
- Analysis of vector monitoring results before the 2016 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al Exposition in Tangshan, Hebei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7, 28(3): 286-290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7, 28(3): 286-290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3.025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6-12-27
- 网络出版时间: 2017-04-11 19:01
蚊、蝇、鼠、蜚蠊等是多种传染性疾病的重要传播媒介。随着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病媒生物及相关传染病也呈现活跃态势。因此,病媒生物防治是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为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世园会)开展病媒生物及媒介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性建议,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1],对2015年唐山市4种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蚊类监测方法城区选取居民区、医院、公园各4处,农村选取农户和牲畜棚(猪圈和牛棚等)各4处。除猪圈和牛棚外,其他均在外环境中进行。采用诱蚊灯法,每个监测点布放诱蚊灯(波长2 537 Å、功率8 W,武汉吉星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1盏,监测从日落后20 min开始,连续诱集6 h。次日取回诱蚊灯,鉴定蚊种、性别并计数。蚊虫监测于5-10月进行,每月监测2次,两次间隔15 d。蚊密度计算公式:蚊密度﹝只(灯/·h)﹞=捕获蚊虫数(灯/数×捕蚊时间)。
1.2 蝇类监测方法设置3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随机选取农贸市场1处、绿化带1块、餐饮店外环境2处和居民区1个。采用笼诱法,每个监测点布放诱蝇笼1个(笼高40 cm,ϕ 25 cm,圆锥形芯高35 cm,顶口ϕ 2 cm),诱饵为红糖食醋饵〔(25 g红糖+25 g醋)+25 ml水〕。每次放置6 h,于09:00-10:00布放,15:00-16:00收回。蝇类监测于5-10月进行,每月中旬监测1次。蝇密度计算公式:蝇密度(只/笼)=捕获蝇只数/笼数。
1.3 鼠类监测方法设城镇居民区、特殊行业(食品、餐饮制售)和农村自然村3个类型的监测点各1处,每个监测点每月室内外一次性布放鼠夹200夹次。采用夹夜法,选用中型钢板夹(12 cm×6.5 cm,江西贵溪捕鼠器械厂生产),以生花生米作为诱饵,晚放晨收。室内布放1夹/15 m2,沿墙根布放;室外每5 m布放1夹。全年监测,每月中旬监测1次。鼠密度计算公式:鼠密度=捕鼠总数(只)/有效夹总数(夹)×100%;有效夹数=布夹总数-无效夹数。
1.4 蜚蠊监测方法设监测点3个,每个监测点随机选取农贸市场1处、宾馆1处、餐饮店2处、医院1家和居民区1个,每个监测点相对固定。采用粘捕法,统一选用粘蟑纸(17 cm×10 cm,大连金猫鼠药有限公司),诱饵为2 g/片甜鲜面包,每处布放粘蟑纸10张。农贸市场布放在食品加工销售柜台,餐饮店和宾馆放在餐厅和操作间,医院布放在病房,居民区布放在每户的厨房,每个标准间(约15 m2)布放1张,居民各户厨房布放1张,晚放晨收。全年监测,每月中旬监测1次。蜚蠊密度计算公式:蜚蠊密度(只/张)=捕获总数(只)/回收粘蟑纸数(张);侵害率=阳性粘蟑纸数(张)/回收粘蟑纸数(张)×100%。
1.5 鉴定方法蚊、蝇、鼠和蜚蠊的种类鉴定依据《中国重要医学昆虫分类与鉴别》[2]进行。
1.6 统计学分析利用Excel 2007和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对总体构成比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蚊类 2.1.1 种类构成及密度2015年共布放诱蚊灯120盏,捕获成蚊2种3 818只,各监测点蚊类总密度为2.65只(灯/·h)。其中捕获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3 796只,占捕获总数的99.42%,为优势种,密度为2.64只(灯/·h);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占0.58%(22/3 818),密度为0.02只(灯/·h)。不同生境蚊密度依次是牲畜棚>农户>公园>居民区>医院,蚊密度分别为6.24、3.05、1.69、1.52和0.76只/(灯·h),见表 1。农村两种生境成蚊种群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5,P=0.311)。
2.1.2 季节消长从全年的季节消长看,蚊类密度呈明显的单峰曲线,5月逐渐上升,7月达全年最高峰,密度为6.10只(灯/·h),随后逐渐下降,见图 1。各种生境蚊密度消长与总密度趋势基本一致,呈单峰型。居民区、农户和牲畜棚均在7月达到全年最高峰,密度分别为3.13、7.17和16.08只(灯/·h);公园、医院全年密度高峰则出现在8月,分别为3.44和1.35只(灯/·h),见图 1。
2.2 蝇类 2.2.1 种类构成及密度2015年5-10月共布放诱蝇笼90个,捕获蝇类5种327只,平均蝇密度为3.63只/笼。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a)占捕获总数的46.18%,为优势蝇种;家蝇(Musca domestica)、丝光绿蝇(Lucilia sericata)、厩腐蝇(Muscina stabulans)和其他蝇种捕获情况见表 2。不同生境蝇密度依次为农贸市场>居民区>绿化带>餐饮店外环境,分别为5.67、5.50、4.06和1.47只/笼。其中农贸市场、餐饮店外环境和绿化带的蝇密度均以棕尾别麻蝇最高,其次是家蝇;居民区以厩腐蝇和棕尾别麻蝇密度较高,见表 2。4种生境蝇类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284,P<0.05)。
2.2.2 季节消长蝇类主要活动期在5-10月,蝇密度呈双峰曲线,6、9月出现高峰,密度分别为5.87和4.00只/笼。居民区蝇密度高峰在5、6月,农贸市场在9月,其他环境全年蝇密度较为平稳,见图 2。家蝇在9月出现1个小高峰,密度为2.13只/笼,厩腐蝇在6月有1个小高峰,密度为2.87只/笼,其他蝇种全年密度相对平稳。
2.3 鼠类 2.3.1 种类构成及密度2015年1-12月共布放有效夹2 400夹次,捕获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12只,小家鼠(Mus musculus)11只。各监测点平均鼠密度为0.32%,其中特殊行业鼠密度为0.71%,农村自然村为0.25%,居民区未捕获。特殊行业和农村自然村鼠种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56,P<0.05)。
2.3.2 季节消长总鼠密度基本呈单峰曲线,高峰出现在5月。特殊行业鼠密度峰值出现在5月和11-2月,农村自然村鼠密度峰值出现在3-5月和7-9月,特殊行业和农村自然村鼠密度均呈双峰曲线,见图 3。褐家鼠密度在3-5月有1个小高峰,密度为0.33%,小家鼠在2月有1个小高峰,密度为0.33%。
2.4 蜚蠊 2.4.1 种类构成及密度共回收粘蟑纸2 156张,仅捕获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1种共174只,密度为0.08只/张,侵害率为5.33%。不同生境蜚蠊密度依次是居民区>农贸市场>餐饮店外环境>宾馆>医院。不同生境侵害率依次是居民区>农贸市场>餐饮店外环境>宾馆>医院,见表 3。
2.4.2 季节消长蜚蠊密度季节消长基本呈单峰曲线,3月开始密度逐渐上升,7月出现高峰,后逐渐下降;侵害率与密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峰值也出现在7月(图 4A、B)。农贸市场蜚蠊密度有2个高峰,分别在5月和7-8月,以7-8月密度最高;居民区蜚蠊密度也有2个高峰,分别在4月和6-7月;餐饮店外环境和宾馆均呈单峰曲线,前者高峰出现在7-9月,而宾馆蜚蠊密度10月达到最高峰(图 4A)。农贸市场蜚蠊侵害率有2个高峰,分别在5月和7-8月;宾馆蜚蠊侵害率有2个高峰,出现在6-7月和9-10月;居民区蜚蠊侵害率也呈双峰曲线,高峰出现在4月和6月;餐饮店外环境蜚蠊侵害率在8月达到最高峰,呈单峰曲线(图 4B)。
3 讨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气候条件不断变化,病媒生物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也不断增加,导致媒介生物性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可能性上升[3]。唐山市病媒生物密度高必然会对2016年世园会的顺利召开产生影响,为确保世园会期间不受有害生物的危害,唐山市以河北省监测要求为基础,形成了覆盖全市的监测网络,连续进行系统动态监测,为病媒生物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蚊虫是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丝虫病、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病等传染病的传播媒介。本次调查监测到淡色库蚊和中华按蚊,主要以骚扰叮人为主,乙脑的媒介蚊种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病的媒介蚊种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均未监测到。蚊密度高峰呈单峰曲线,自5月开始上升,10月开始下降,高峰出现在7月,恰是世园会召开期间。说明唐山市在世园会期间蚊媒传染病的风险性较小,而骚扰叮咬的风险性极大。故在世园会召开期间仍以淡色库蚊为主要监测对象[4]。应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重点进行环境治理,对世园会园区及周边的污水沟进行彻底治理,清除杂草、减少积水、消灭蚊虫孳生地,合理选择化学杀虫剂杀灭成蚊,特别是早春第一代成蚊[5-6]。
蝇密度监测和季节消长调查是蝇类防治的重要内容,也是制订蝇类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和主要手段。本次监测蝇种主要为家蝇、丝光绿蝇、棕尾别麻蝇和厩腐蝇,棕尾别麻蝇为唐山市的优势蝇种,可能因所选择的诱饵为红糖食醋水所致[7]。6、9月为蝇类活跃期,不同蝇种及不同环境下蝇密度季节消长不同,受天气和温度影响较大。蝇类以机械性携带病菌传播痢疾、伤寒、副伤寒、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等肠道传染病为主,这些传染病多为唐山市近几年的多发传染病。由于蝇密度受孳生环境的影响,因此,消除或基本消除蝇类孳生地是灭蝇的关键[8]。世园会期间恰值蝇类活动高峰,为有效地控制蝇密度,在前期应做好调查及抗药性监测,并采取综合防治与集中杀灭相结合的措施,合理用药,防止产生抗药性,提高灭蝇效果;同时,应加强宣传,提高居民的防蝇灭蝇意识,清除蝇类孳生地,完善防蝇设施[9]。
本次监测到的鼠种为褐家鼠和小家鼠,均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带病毒鼠种。根据传染病网络报告系统显示,近几年唐山市HFRS高发。特殊行业鼠密度高峰出现在5月和11-12月,可能因这两个时期是鼠类活动的高峰期,特殊行业环境潮湿温暖,食物丰富,为鼠类的生存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世园会期间,唐山市各大餐饮店将承担较多的接待任务,特殊行业中鼠密度高直接影响游客的身体健康。根据本次监测结果和鼠类对世园会危害的严重性,唐山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爱卫办)和唐山市CDC制定了防治措施,在春秋两季开展大面积灭鼠,在高峰期前集中杀灭并以环境防治为主,结合物理、化学等综合防治方法。特殊行业是鼠类的主要栖息地,作为防治重点。对餐饮店、宾馆等特殊行业慎用毒饵,建议请专业灭鼠机构定期灭鼠。在鼠类活动频繁季节加强防鼠知识的宣传,提高居民的灭鼠意识,对唐山市鼠传疾病的预防控制及世园会的成功举办有十分重要意义[10-12]。
捕获的蜚蠊均为德国小蠊,不同生境的蜚蠊密度和侵害率均以居民区最高,与环境卫生较差、垃圾疏于管理、蜚蠊繁殖快有关[10];世园会在5-10月召开,恰是餐饮店和宾馆蜚蠊侵害率的高峰期。蜚蠊主要通过携带多种病菌传播肠道传染病,而此期间正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期。因此,灭蟑工作应坚持长效管理机制、经常性与突击性相结合、环境治理与物理和化学防治相结合、专业防治与群众爱国卫生运动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13-15]。重点搞好宾馆、餐饮店等特殊行业的环境卫生,妥善保存食物,及时清除卫生死角及垃圾,请有资质的专业消杀公司加强灭蟑,缩短周期、合理用药,提高防治效果,以减缓抗药性的产生,降低蜚蠊密度及其危害[10],从而达到世园会期间游客不受蜚蠊侵害的控制目标。
媒介生物的种群构成、发生动态和分布情况的多样化,以及媒介生物携带的多种细菌[16-17],使媒介生物和媒传疾病的防治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与考验[18]。为保障2016年唐山市世园会的成功举办,定期开展病媒生物调查监测,动态掌握唐山市不同时期病媒生物密度水平、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的变化情况,可为制定病媒生物控制方案提供依据,为媒介传染病的流行提供预测预警[10]。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S]. 北京: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5. |
[2] | 陆宝麟, 吴厚永. 中国重要医学昆虫分类与鉴别[M].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1-67, 375-418, 621-636. |
[3] | 吴彤宇, 李培羽, 陈树斌, 等. 天津市主要病媒生物密度监测结果分析[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2, 18(6): 489–492. |
[4] | 钱坤, 韩玉华, 薛素琴, 等. 2006-2008年北京市奥运场馆主要病媒生物密度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9, 20(1): 31–33. |
[5] | 罗央努, 胡益. 2008年慈溪市病媒生物监测结果[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0, 21(5): 492–494. |
[6] | 宋华, 孔祥力, 丰源, 等. 曲阜市城区主要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分析[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4, 20(3): 257–260. |
[7] | 郑朝军, 徐仁权, 冷培恩, 等. 不同诱蝇材料在捕蝇笼中诱蝇效果观察[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4, 15(3): 194–196. |
[8] | 金伟东, 韦悦, 裘剑飞, 等. 绍兴市区蝇类密度及季节消长研究[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08, 14(5): 362–365. |
[9] | 唐曼贞, 吴红卫, 曹森, 等. 2006年郴州市病媒生物监测分析与防制探讨[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8, 24(4): 305–307. |
[10] | 秦迪, 申同洋, 王效凤, 等. 2009年北京市西城区病媒生物调查分析[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1, 17(4): 289–292. |
[11] | 林良强, 张韶华, 梁焯南, 等. 深圳市2012年病媒生物调查与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2): 180–182. |
[12] | 彭莱, 何俊, 肖珊, 等. 长沙市2006-2015年鼠密度监测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6): 617–619. |
[13] | 齐欣, 孙耘芹. 德国小蠊生物学特性及综合治理[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4, 15(1): 73–75. |
[14] | 李文东, 李静媚. 2009年深圳市龙岗区病媒生物监测[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0, 21(5): 486–489. |
[15] | 刘令初, 周群玉, 赵怡双, 等. 台州市2011-2014年蜚蠊密度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3): 299–301. |
[16] | 陈秀锦, 袁高林, 叶恩禧. 宁德市常见蝇类携带病原菌情况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02, 29(5): 639–640. |
[17] | 林少杰, 杨倬. 医院中蟑螂致病菌携带状况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 2006, 33(4): 597–598. |
[18] | 何建邯. 国内主要病媒生物监测现状及发展趋势[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7, 18(3): 257–259. |